《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读懂内容,读出韵味,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
2.感受文中作者描绘的月夜景色的特点。
3.体会本文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读懂内容,读出韵味,积累文中的文言词语。
2.感受文中作者描绘的月夜景色的特点。
3.体会本文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不如意时,不妨读一读苏东坡。他会在你纠结时,劝解道:“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会在受挫时鼓励你:“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你感到孤独时,他亦能静坐身旁告诉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做人的烦恼和痛苦,却能从旷达中获得解脱。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他这份豁达乐观。
二、读出韵味
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清停顿。
明确: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齐读标题,思考”夜游”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读
明确: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3.齐读课文,读出”夜游”的韵味。
三、感知内容
1. 自读文本,结合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梳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明确:
(1)古今异义
①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④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2)一词多义 与
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赏景悟情
(一)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内容。
明确:月夜难眠,苏轼起身寻张怀民,相与庭院赏月。
2.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具体描绘了月色,苏轼所见月色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明确: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特点:空明。
(3)赏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省略主语“月光”,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透明清澈的月光。
②将“盖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竹柏的影子就说明有月光,只有明月当空、月光明亮的时候才会清晰地看 到地面上的影子,即作者眼中的藻荇交横,写出月光的清亮。
③本句没有一个“月”字,却展现出了月光澄澈,树影摇曳,宛若一副清幽淡雅的水墨画,当晚的月色似真似幻,朦胧幽美。月色清澈明亮,而作者内心宁静、愉悦、闲适。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不是孤立的,而是寄寓着作者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本文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探究方法:
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文章结尾说“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链接,说说你的理解。
屏显:
材料一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材料二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诗语讥讽朝廷”被拘捕。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实权,俸禄微薄)。元丰三年二月,贬居黄州。公余经营东坡,种田帮补生计,自号东坡居士。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游承天寺
材料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选自《临皋闲题》(苏轼元丰二年被贬后作)
3.小组讨论并记录要点,教师相机指导,小组选代表汇报。
成果展示:
①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这里表现的是赏月的欣喜与漫步的悠闲情致。
②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 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人生的感慨。
③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柏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与豁达的情怀。
教师总结: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最后几句,包含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豁达诸多负复杂的心境。
拓展延伸
中国历史上还有像苏轼这样的“闲人”吗 请你例举一二。
预设:1.陶渊明:鲁迅曾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可见陶渊明的声名之高。而为“大隐”,自是世事无牵挂,悠闲自在人。他自称五柳先生,年仅四十归隐田园,从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终老,堪称古代第一闲人。
2.李白:李白没有参加过科举, 一生也只做过几年的官,大部分时间在游山玩水、交朋结友。同时,也到处自荐,颇有跑官之嫌。他有两个号, 一曰“青莲居士”,一曰“谪仙人”,均有出世之意。他一辈子都在东奔西跑,可以说,他是忙人中最闲的人,又是闲人中最忙的人。
3.陆龟蒙:字鲁望,苏州人。年轻时好学,曾任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置园顾渚山下,常乘船设蓬席,任游江湖间,好读书,写诗,也好藏书,世称“甫里先生”,唐代著名隐逸诗人。
4.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宋史》说他:“少孤,力学,不为章句。“青年时期,他浪迹天涯,闲云野鹤一般。中年后,他厌倦漂泊,回到故乡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过上了极其清苦的隐居生活。因他钟情于梅,亲昵于鹤,故得“梅妻鹤子”雅号。隐居期间,宋真宗、宋仁宗先后派人看望他,召他为官,均被婉拒。因其“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成为士大夫追慕的对象,范仲淹、欧阳修、梅尧臣等才俊多次前去讨教,故名声大振,去世后,宋仁宗赐谥号”和靖先生”。
课堂小结
苏东坡所有的文字都是他自己的故事,只要打开他的文字,就可以听到他全部的故事,比所有的流言都真实,比所有的传说更传奇。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文字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