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讲述黄鹤楼的传奇故事,理解诗歌大意。
2.领会诗歌的主旨,提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讲述黄鹤楼的传奇故事,理解诗歌大意。
2.领会诗歌的主旨,提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的主旨,提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不仅能重塑人们的体验模式——它使我们的感性不断更新,使我们的直觉日益敏锐;而且还能给山川楼阁注入灵魂——它让冰冷的山川具有体温,让无生命的楼阁富于个性。套用刘禹锡的话来说,楼不在高,有诗则灵。武汉文旅集团打算打造“黄鹤楼诗性品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从诗歌中提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二、制作宣传板
黄鹤楼景区宣传板需要补充有关黄鹤楼的介绍,吸引游客。请结合预习,说说黄鹤楼的故事,为黄鹤楼的宣传板补充内容。
预设 :
(1)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诗人吟诗诵赞,一直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誉,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且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享有“天下绝景”的美营。
(2)很久以前,有一个姓辛的人在黄鹄山头卖酒度日。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的生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实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答应。酒足饭饱后,老道非常感激辛氏。后来,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就有求必应。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老道又来到酒店,辛氏一见,急忙准备酒菜招待老道,老道急忙拦住,说今天我不喝酒,我是来向你告别的。又说每日饮酒,无以为谢,但我会画画,我给你的酒店画一幅画作纪念。说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画好了一只鹤,由于橘子皮的颜色是黄色,所以这只鹤也是黄色的。画完后,老道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为酒客 跳舞助兴。辛氏一听,非常高兴,他立即去看老道画好的鹤,觉得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转身要向老道表示谢
意,感谢老道给他的酒店画了那么好的一幅画,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来了客人,他想起老道的话,拍手一试,果然那只黄鹤一跃而下,引颈高歌,翩翩起舞,舞毕又跳回墙上,客人十分高兴。消息传开后,吸引了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和远近的游人,都来店中看黄鹤起舞。从此酒店生意兴隆,辛氏因此发了财。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现在酒店,辛氏一见,十分高兴,拉着老道说,你一去十年,我多方打听你的下落,不知去向。今天你回来了,请你再也不要离开。等辛氏讲完,老道对辛氏说:不知十年来你所挣的钱,还清了我的酒债了没有 辛氏急忙说:非常感谢,在你留下的黄鹤的帮助下,我现在非常富有。老道一听,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首奇妙的曲调,黄鹤闻声而起,随着笛声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见老道跨上黄鹤,黄鹤载着老 道飞走了,此后老道再也没有回来过。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十分想念这只给他们带来幸福吉祥的仙鹤,纷纷建议辛氏在酒店旁建一座楼阁,供奉老道和黄鹤,以资纪念。同时也为云游四方的老道和黄鹤指引方向,希望他们早点回来。辛氏接受大家的建议,将多年积攒的钱拿出来在酒店旁盖起了一座高楼,他有感于黄鹤帮他致富,于是取名为黄鹤楼。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广为传颂,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3)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三、解说黄鹤楼的文化品格
黄鹤楼独特的文化品格,主要由崔颢、李白奠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则是由一代代文人积淀。请完成以下任务,从诗歌中提取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1.自由朗读诗歌,圈画疑难字词,交流诗歌大意。
明确: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诗歌大意: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边的白云千百年来依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盛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 真是令人发愁啊!
2.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预设:黄鹤楼 白云 阳光 江流 汉阳树 芳草 鹦鹉洲 夕阳 烟波
诗眼:“愁”。
3.结合诗句,说说这是怎样的"愁"
明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
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家乡汴梁,遥遥无踪。于是,诗人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 是 何处是”,流露了急切的思乡之情。"日暮",烘托思乡的愁绪。
4.诗人看到怎样的景色引发的“乡愁”,请简要品析。
明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这两句诗融情于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具有意境美。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会朝着鹦鹉洲的 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诗人俯视芳草萋萋之时,乡愁已经油然而生了。《楚辞·招隐士》中有言“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崔颢在看到鹦鹉洲的萋萋芳草时,就埋下了乡愁的种子,到了薄暮冥冥,江上笼罩一层青烟,这时倦鸟归林,在外漂泊的游子心中思乡的种子也就破土而出了。于是,一种茫茫渺渺,抓不住也赶不走的乡愁一下子把诗人给笼罩了。
5.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同黄鹤一去不返。请同学们举出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或者是自己曾经体验过的一些例子,并由此体会这两句诗蕴含的感情。
预设:美好的童年、美好的青春、美好的生命,甚至一个兴盛的朝代,等等。
“白云悠悠”把黄鹤楼和诗人反衬得更加孤独和藐小。“千载”,突出时间邈远,千百年来,白云,还是那白云,黄鹤楼,还是那黄鹤楼,可人间却经历了多少沧桑巨变。“空”,蕴含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深沉感慨。
6.从这首诗出发,解说黄鹤楼的文化品格。
预设:前半部分黄鹤去而不返,使自己怅然若失,用笔“飘然思不群”。后半部分思乡而不见,使得乡愁郁结难解, 诗情悲壮而又凄清。
此诗如仙人行空不见踪迹,诗境渺茫无际,既有空灵之韵,又有高远之情;既一气贯注,又针脚绵密。难怪严羽在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也难怪心高气傲的李白也得叹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由于这首诗的巨大成就,和同样巨大的影响,它基本奠定黄鹤楼诗性品格的主要特征:大气、飘渺、空灵、迷蒙。
课堂小结
《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尝试增添鹤楼诗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