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8:5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精读赏析,体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精读赏析,体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感知诗歌的内容。
2.精读赏析,体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校园广播站《古诗鉴赏》栏目本期需要推送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唐代是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因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由此也成为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感受边塞诗歌的特色的同时,完成诗歌推送的相关任务。
二、简介诗体,引入节目
节目开始需要一段介绍“边塞诗”的文字引入本期节目,请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书写诗体介绍。
预设: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的创作尽管源远流长,但是其繁荣却在唐代。据统计,现存唐以前诗歌中涉及边塞内容的诗歌约180首左右,而《全唐诗》中边塞题材的诗歌多达2000多首。唐代的边塞诗中,又以盛唐为最。
初唐时期边患不断,故多边塞诗作。太宗贞观君臣和陈子昂等人都创作了不少反映边塞战争的诗作,在题材和表现 手法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初唐边塞诗多用乐府旧题,既没有以边塞诗名世的作家,也没有形成鲜明的风格和流派。到了盛唐,不仅作品质量高,而且形成了一个创作人数较多的群体,即盛唐边塞诗派。这一派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包括王之涣、王昌龄、崔颢、李颀等诗人。他们大多有较长的入幕从军的边疆生活经历,喜欢 采用七言歌行和绝句的体裁,反映边疆战争及其军中生活,表达盛唐时代特有的进取精神和社会心理,将梗概多气 的建安风骨与哀怨秾丽的齐梁韵调熔铸于诗中,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开元二十五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三、推送诗歌,讲述内容
推送诗歌时,主持人需要概述诗歌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请你协助主持人完成相关任务。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的内容。
明确: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 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 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预设:
(1)悲伤忧伤昂扬积极乐观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显失意情绪,忧愁苦闷。“过居延”:目的地之远,特殊的地域,这两句是叙事,于叙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是反衬。大雁北归旧巢,诗人迎着大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精读赏析,评选文案
《古诗鉴赏》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诗歌的赏析,而王维诗歌的特色就是“诗中有画”,请合作完成鉴赏环节的文案。
1.苏轼评价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小组合作,结合颈联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长河”落日”为静态的“大漠”增添动感,动静结合使得这幅画充满了力量。一个“大”字写出了沙漠之壮阔。正可谓"浩浩乎!平沙无垠,负不见人”。
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两句诗中做到了一横、一竖、一圆、一曲线的勾勒组合。“大漠”是一横,“孤烟”是一竖,“落日”是一圆,"长河”是一曲线。
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丰富的色彩运用也是这幅画出彩的原因:诗中黄沙漫漫、灰白烽烟、银色水波、橘红落日。
第四,层次鲜明的构图:脚踏近处的大漠,眼望远处的烽烟,俯瞰长河,仰望落日,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这就是诗人出使所见之景。
小结:
(1)构图美:“长河”落日”为“大漠”添动感
(2)线条美: 一横、一竖、一圆、一曲线
(3)色彩美:黄沙漫漫、灰白烽烟、橘色水波、血色落日
(4)层次美:俯瞰长河、仰望落日、落日西沉、孤烟直上
2.结合诗句赏析,总结本诗的起承转合。
明确:
(1)首联:出使所至
首联平铺直叙,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地点。轻车简从,表现出形单影只的情状,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单、孤寂、悲凉之感
(2)颔联:出使所感
颔联”征蓬”的自比,“归雁”的反衬,暗写诗人内心的孤寂、激愤、抑郁、忧伤、落寞。
(3)颈联:出使所见
笔力苍劲,意境开阔,心中慢慢地衍生出一种力量,漂泊、失意、孤单、落寞仿佛都消散了,进而转化成不尽的豪迈气概。
(4)尾联:出使所闻
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一则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了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诗人的情绪为之高涨,个人失 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激昂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3.结合学习成果,书写鉴赏文案,并参加班级评选。
4.投影展示成果,根据投票结果,评选最佳文案。
拓展延伸
回忆所学,说说你学过的边塞诗,放在节目的最后。
预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陈陶《陇西行》
课堂小结
《使至塞上》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布置作业
1.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2.根据本节课学习成果,自己录制一期《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