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段落关键句,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作者表达的观点。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哲理散文的语言魅力。
3.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博大的胸怀、积极崇高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结合段落关键句,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作者表达的观点;感受哲理散文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他在斗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罗素,去看看他为什么而活着。
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二、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
遏è制 飓jù 风 俯瞰kàn 濒bīn临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 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 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从阅读提示入手,感知内容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从学习方法入手:一是文旁有阅读批注,二是文后有阅读提示。现在,我们首先来读阅读提 示,勾画关键词。
明确:《我为什么而活着》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2.请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分别是什么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3.再次默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说说本文结构特点。
明确:本文层次清晰,为“总一分一总“结构。文章开篇点题,先指出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感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接着分别展开对上述人生追求进行详细解释;最后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四、从阅读批注入手,深入探究
1.默读课文,完成文旁阅读批注的问题: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第二段中的“深渊”仙境”分别喻指什么
(3)结尾处说批注: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明确:
(1)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感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①"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②"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在宗教观念中,仙境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在那里没有罪恶,没有苦难,人们都幸福地生活着。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有人说:“通往天堂的最短距离是恋爱,通往地狱的最短距离也是恋爱。”
(3)①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②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③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了苦难也会产生胜 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④虽然罗素最终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2.《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提出并阐述了三种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这种追求的顺序能否调换
明确:不能,这三种追求是按照境界、感情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深化到了博爱的境界。
拓展延伸
仿写练习:联系实际说一说,我们活着,为什么要不断地寻求知识 我希望了解 ,我希望知 道 ,我试图理解
预设:我希望了解世间万物的奥秘,我希望知道各个领域的先进成果,我试图理解仁人智者的思想和智慧。
课堂小结
学习知识,小而言之,是为自己、为家庭;大而言之,是为民族、为国家。知识就是人类不断活下去的力量源头。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勃兰兑斯《人生》,写写自己的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