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8: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阐述纪念碑关键信息及浮雕内涵。
2.掌握文中说明方法与顺序并运用。
3.体会文中语言表达情感的作用。
4.感悟纪念碑的精神价值,激发爱国情。
教学重点
1.明晰纪念碑结构、浮雕内容及文章说明方法与顺序。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纪念碑蕴含的精神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文章发表于1958年4月23日,而纪念碑正式落成于1958年4月22日,当时全国人民甚至是首都人民,都很少看过纪念碑的全貌,和今天的我们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今天通过这篇文章来揭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面纱。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概括内容,并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明确:
(1)开头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总特征:巍峨、雄伟、庄严;结尾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2)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2. 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思考问题:
(1)自读第2自然段,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
明确:作者的行踪顺序(瞻仰过程):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2)第3自然段写到建碑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花岗石的特征是坚硬,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花岗石象征着先烈们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汉白玉象征着纯洁,用这两种材料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怀念。
(3)指名朗读第4~6自然段,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
(4)第6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 有何作用
明确: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5)齐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所有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献出生命的人。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三、深入探究
1.研读第7~10段,寻找要点(方位、事件、时间、意义),捕捉具体印象。
明确:
第一幅:东面,“销毁鸦片烟”,1839年6月3日,“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第二幅:东面,“金田起义”,1851年,"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第三幅:南面,“武昌起义”,1911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第四幅:南面,“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第五幅:南面,“五卅运动”,1925年5月30日,"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
第六幅:西面,“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第七幅:西面,“抗日敌后游击战”,抗日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八幅:正面,“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
第九幅:正面左,“抬担架”运军粮送军鞋”,解放战争渡江前夕,"支援前线”。
第十幅:正面右,“欢迎解放军、慰劳解放军”,庆祝胜利。
2. 阅读第2~5段,思考:文中通过哪些语句来说明纪念碑的特征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巍峨——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雄伟——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庄严——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装饰花纹,象征着……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 ……
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作用:更具体地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3.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
明确:
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
三十年以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
一千八百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四、品味语言
1.通过句子中加粗的字词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1)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
(2)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3)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明确:
(1)“自古以来”是时间限定词,强调时间的久远。从而突出纪念碑对我国的重大历史意义。
(2)说明毛主席、周总理对此事态度非常慎重,显示建碑意义的重大
(3)“至少”表示最小限度,说明了这些浮雕可以保持在800到1000年以上,去掉后就太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
明确:本文是以说明为主,兼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走到纪念碑台阶前……瞻仰纪念碑”,直到离开纪念碑等,把瞻仰的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叙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故事。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课堂小结
总结写作特色:
1.本文写作顺序既有空间顺序又有时间顺序;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
3.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
4.以说明为主,还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布置作业
阅读刘成章的《读碑》,进一步领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