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9:0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描写景物》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景物描写的相关词汇,掌握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观察不同景物,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形成清晰的思维脉络,提高对事物的认知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对自然美和文学美的感知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从优秀的写景文学作品中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景物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重点
1.学会从多方面观察景物,准确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2.熟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教学难点
1.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避免情感的生硬添加,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2.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写作情境和主题,创作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景物描写段落或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一组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美丽景物图片,如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暴雨、秋天的枫林、冬天的雪景,以及高山、大海、草原、森林等。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2.教师引导语:“同学们,大自然犹如一位神奇的画师,为我们勾勒出无数绚丽多彩的画卷。这些美丽的景物,或让我们心旷神怡,或让我们豪情满怀,或让我们思绪万千。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折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景物描写的世界,学习如何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大自然的美妙景致。”
(二)知识讲解
1.什么是景物描写
(1)定义: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它是记叙文写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文章增添生动性和感染力。
(2)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展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观察景物的方法
(1)多角度观察:
①视觉:观察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远近、高低等。例如,“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②听觉:倾听景物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鸣声、流水声等。比如,“夜晚,寂静的山林中传来了几声清脆的鸟叫,打破了夜的宁静。”
③嗅觉:感受景物散发的气味,如花香、草香、泥土香、食物的香气等。“走进花园,一股浓郁的玫瑰花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
④味觉:通过品尝来描写景物的味道,常用于描写食物或自然中的可食用之物。“咬一口成熟的草莓,酸甜的汁液在口中四溢,那美妙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⑤触觉:用身体的触摸来感知景物的质地、温度、湿度等。“春天的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像母亲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带来丝丝暖意。”
3.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
(1)定点观察:选定一个固定的观察点,对周围的景物进行细致观察,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近到远等进行描写。
(2)移步换景:随着观察者的移动,依次描写所看到的不同景物,这种方法能够展现景物的全貌和变化。
(三)经典赏析
1.多媒体展示朱自清《春》中的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1)观察角度:从视觉(看到各种花的颜色、形态,以及蜜蜂、蝴蝶的飞舞)、嗅觉(闻到花的甜味)、听觉(听到蜜蜂的嗡嗡声)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使画面更加立体。
(2)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繁盛和艳丽。
(3)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实景引发想象中的虚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受,然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强调这段文字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精妙之处,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方法归纳
1.抓住景物特征
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如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热烈奔放、秋天的宁静祥和、冬天的寒冷肃穆。在描写时,要准确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2.运用修辞手法
(1)比喻: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如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2)拟人:赋予景物人的情感和动作,使景物具有生命力。例如 “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大地”。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丰富。比如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4)夸张:突出景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动静结合
(1)静态描写:对景物静止状态的描写,展现景物的外形、色彩等。
(2)动态描写:对景物运动状态的描写,使景物更加生动活泼。例如 “宁静的湖面上,偶尔有几只小船划过,泛起层层涟漪”。
4.虚实结合
(1)实写:对眼前真实存在的景物进行描写。
(2)虚写:通过联想和想象,描写不存在于眼前但与眼前景物相关的事物或情景。如 “看着那朵盛开的梅花,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脚步正在悄悄临近”。
5.融情于景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景物带上作者的主观色彩。心情愉悦时,看到的景物可能是明媚欢快的;心情悲伤时,景物可能也会显得黯淡凄凉。例如,同样是描写秋天的落叶,心情好时可能会觉得 “金黄的落叶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美丽的地毯”;而心情低落时则可能会写 “枯黄的落叶在风中无助地飘零,仿佛是命运的弃儿,让人感到一丝悲凉”。
(五)课堂练习
1.布置课堂练习任务:请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处景物,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片段。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写作情况,及时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3.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先让作者本人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从优点和不足之处两个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同学的评价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强调在景物描写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突出景物特征,融入真情实感。
(六)课堂总结
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包括景物描写的定义、作用、观察方法、描写方法以及如何融情于景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用心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景物,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景物描写能力。
(七)作业布置
1.以 “家乡的 [季节名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作文,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抓住家乡特定季节的景物特征,融入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阅读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方法,并做好读书笔记,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方法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课堂练习和讨论中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时还不够熟练,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在融情于景方面,有些学生的情感表达不够自然,显得比较生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增加练习的频率和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熟练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景物的特点,更加自然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