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专题学习活动聚焦于“人无信不立”,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展开。教材选取了《论语》《左传》《大学》《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诚信的深刻见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但对于诚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多是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认知和学校的基本教育。在核心素养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升,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较弱。在道德修养方面,虽然知道诚信是一种美德,但在实际行动中,可能会因各种因素而出现不诚信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 本专题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诚信的内涵,提高其思维能力和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践行诚信行为。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信”的含义,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积累与诚信相关的名言警句。
2.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分析案例,学会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诚信的内涵,提升思辨能力。
3. 在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诚信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经典著作中关于诚信的论述,准确把握“信”的内涵,包括诚信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阐述。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古代的诚信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境和利益诱惑时,仍能坚守诚信原则,做到知行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如:有一位同学在考试中作弊,被发现后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指责,但他却认为自己只是一次小小的失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请同学们讨论这位同学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从而引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无信不立。
(二)重难点讲解
1. 经典著作研读
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左传》《大学》《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相关篇章,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等。
逐句解读这些经典语句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古人对诚信的重视和深刻理解。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了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如果没有诚信,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民无信不立”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说明了诚信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百姓对政府失去信任,国家将难以稳定。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经典语句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诚信内涵的认识。
2. 案例分析
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企业因诚信经营而赢得市场和客户的信任,最终取得成功;反之,一些企 业因欺诈行为而失去信誉,最终破产倒闭。又如,个人在求职过程中因提供虚假信息而被拒之门外,或者在人际交往中因不守信用而失去朋友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诚信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案例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诚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1. 名言警句积累
让学生收集与诚信相关的名言警句,如“言必信,行必果”失信不立”轻诺必寡信”等,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及其含义
开展名言警句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诚信名言的记忆和理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 主题演讲
组织学生以“人无信不立”为主题进行演讲,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所学内容,阐述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诚信待人、诚信做事。
设立评委小组,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选和点评,通过演讲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诚信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1.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诚信的内涵和重要性。
2. 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指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诚信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行为,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五)布置作业
1. 写一篇关于”诚信”的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内容要结合自身实际,表达对诚信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2. 收集身边发生的诚信或不诚信的事例,制作成一份手抄报,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