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9:0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采桑子》是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一首词,通过对西湖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西湖的清幽秀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眷恋与喜爱。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如“轻舟短棹”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等,勾勒出一幅优美的西湖画卷;同时,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着笔,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赏析词的语言特色,感受宋词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然而,对于宋词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和把握情感方面。同时,学生对古代文人的生活背景和心境了解有限,可能会影响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理解词中描绘的西湖美景,体会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体会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
2.品味词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体会词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感受宋词的意境美。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人间仙境。苏轼曾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给予了西湖极高的赞誉。今天,我们将跟随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脚步,一同领略他笔下西湖的独特魅力,学习他的《采桑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政治和文学上都 有着卓越的成就,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首《采桑子》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所作,当时他虽已远离官场,但内心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常常游山玩水,享受自然之美。颍州西湖的美景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他便创作了一系列歌颂西湖的词作,《采桑子》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教师先进行富有感情的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在范读过程中,适当强调一些易读 错的字音,如”棹 (zhào) “ 逶 迤 (wēi yí)”等。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自由朗读词作,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3.个别朗读与纠正: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指导,如节奏把握不当、字音错误等。
齐读:全体学生齐读词作,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进一步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词语释义:结合注释,引导学生解释词中的重点词语,如”轻舟短棹”逶迤”空蒙”笙籁”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为理解全词打下基础。
2.翻译词句:要求学生逐句翻译词作,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解释,用自己的话将词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翻译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保持语句的通顺和原词的意境。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 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可以翻译为:西湖风光真好,驾着小舟,短桨轻轻划动。碧绿的湖水蜿蜒 曲折,长堤上芳草青青,隐约传来柔和的笙歌声,随风飘来,处处都可听到。
3.内容梳理:在学生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词的内容。
提问学生: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 下阕又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着重描写西湖的自然风光,包括湖水、堤岸等景色;下阕则侧重描写游湖时的感受,如听笙歌、赏荷花等。
五、赏析词句,体会情感
1.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同学们,让我 们仿佛置身于一艘小船上,轻轻地划着桨,眼前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湖岸边是长满芳草的长堤…….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感受西湖的美丽。
2.多感官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词中从多感官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提问学生:词中哪些词语分别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进行了描写 让学生找出“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等视觉描写,"隐隐笙歌"等听觉描写。教师进一步讲解这种多感官描写的好处,能够使读者更全面、更真切地感受到西湖的美,仿佛身临其境。
3.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提问学生:从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有着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结合词中的描写进行分析,如从“西湖好”隐隐笙歌处处随"等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可以适时补充作者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晚年退居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西湖美景的眷恋。
4.名句赏析:选取词中的名句,如“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进行深入赏析。引导学生从词语的 运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轻舟短棹”写出了小船的轻盈和划船动作的轻快,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绘出了湖水的碧绿和堤岸上芳草的茂盛,展现出西湖的清幽秀丽之美。让学生在赏析中感受词的语言魅力和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引入其他描写西湖的诗词:展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描写西湖的诗词,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问学生:这些诗词与欧阳修的《采桑子》在描写西湖的角度、手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西湖美景的认识,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诗词视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诗词的理解和感受。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 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课堂小结
欧阳修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感受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向往。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采桑子》。
2.仿照本词的写法,写一篇描写家乡某处风景的小短文,要求运用多感官描写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