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9:0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梁甫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梁甫行》是曹植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其早期阶段。这首诗以战乱及社会动荡为主题,通过描绘海边贫民艰难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景交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帮助学生提升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水平。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但对于曹植及其作品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他们在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把握诗人情感以及鉴赏诗歌艺术特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对《梁甫行》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逐步提高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梁甫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2.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 初步了解曹植诗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包括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以及整体内容的把握
2. 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所营造的凄凉氛围。
3. 学习诗歌通过描写景物和人物来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内涵,既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韵味和意境之美,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有一颗耀眼的明星——曹植。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佳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梁甫行》,走进那个充满悲悯与愤懑的诗歌世界。 (板书课题:梁甫行)
(二)作者介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他自幼聪慧,才华出众,却因身处乱世,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一生坎坷。在曹不即位后,曹植备受猜忌和打压,多次被贬爵、徙封,最终郁郁而 终。《梁甫行》创作于曹植早期的动荡时期,当时社会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曹植目睹了这一切, 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三)初读诗歌
1. 教师范读《梁甫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八方 / 各异气,千里 / 殊风雨。
剧哉 / 边海民,寄身 / 于草野。
妻子 / 象禽兽,行止 / 依林阻。
柴门 / 何萧条,狐兔 / 翔我宇。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3.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四)重难点讲解
1. 字词释义
“八方”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这里泛指周围各地。
“各”表示不止一方。
“异”有不同的意思。
“边海”指靠近海边的地方。
“寄”寄托。
“涛”波涛。
“妻子”妻子和儿女。
“行”将要。
“柴门”用树枝编扎成的门,形容家境贫寒。
“何萧条”多么荒凉、凄清。
“狐兔翔我宇”狐狸和兔子在我屋里自在地行走,形容房屋破败,无人居住。“翔”,原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狐兔在屋内窜来窜去,毫无顾忌
2.诗句翻译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海边的人民生活多么艰难啊,他们在荒野草丛中安身。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靠着山林险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多么冷落、荒凉,狐狸和野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3.整体感知
这首诗分为三层。前四句写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海边贫民的生活状况,“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描绘了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暗示了社会的广阔和复杂;“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则直接点明了海边贫民的生存环境恶劣,他们将 家安置在荒郊野外,生活艰难。中间六句具体描写了贫民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形象地写出了贫民生活的困苦和无奈,他们像禽兽一样在山林中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进 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和破败,家中空无一物,只有狐兔在屋内穿梭。最后两句“寒暑常流转,日月不居处”表达了 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贫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4.情感分析
诗人通过对海边贫民生活的细致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诗中既有对贫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如“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等句,生动地展现了贫民生活的困苦和无奈;又有对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批判,如“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暗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还有诗人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借贫民的苦难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忧虑。
5.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海边的自然景象和贫民的生活场景,如“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 宇”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 愤和同情。
(2)对比手法:诗中将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活环境以及贫民与达官贵人的生活进行了对比,如“八方各异气,千里殊 风雨”体现了地域差异带来的生活差异;贫民生活的困苦与达官贵人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 和不合理。
(3)语言质朴: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贫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 如“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等句,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五)拓展延伸
1. 与《观沧海》对比阅读
《观沧海》是曹操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与《梁甫行》相比,两首诗在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明显不同。《观沧海》积极向上,充满了豪情壮志;而《梁甫行》则充满了悲悯和愤懑之情。在表现手法上,《观沧海》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对大海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梁甫行》则更多地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真实地描绘了海边贫民的生活状况。
提问:同样是描写自然景观,为什么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呢 引导学生思考时代背景、诗人经历等 因素对诗歌情感的影响。
2.欣赏曹植的其他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曹植的其他诗歌,如《七步诗》《白马篇》等,进一步了解曹植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让学生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加深对曹植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1. 回顾《梁甫行》的主要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其对后世的启示意义。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诗歌的艺术价值,更要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梁甫行》。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选择曹植的另一首诗歌进行赏析,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分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