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3 19: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掌握词中重点词语,理解词句含义。
思维提升:通过意象分析,把握词人情感变化。
审美鉴赏:感受早期李清照词的清新自然与生活情趣。
文化传承:体会宋代文人的闲逸生活与诗词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沉醉”“争渡”等词的表现力,把握词中欢乐闲适的情感。
难点:分析“藕花”“鸥鹭”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溪亭日暮图)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面,你会想到什么?”(引导学生联想“夕阳”“荷花”“小船”)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看看她笔下的溪亭暮色藏着怎样的青春故事。
二、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号易安居士。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多写闺阁闲情与自然之趣;后期国破家亡,词风转为凄苦悲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漱玉词》。
三、写作背景
本词为李清照早年作品(16岁左右),写她少女时期在溪亭游玩至日暮,因沉醉而迷路的经历,展现其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与率真性情。
四、字词理解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傍晚。
沉醉:陶醉(指酒意或美景)。
兴尽:游兴满足。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划船(“争”,急切)。
鸥鹭:水鸟(鸥鸟和白鹭)。
五、朗读节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六、诗句理解
1.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以“常记”起笔,点明是回忆;“沉醉”既写酒意,也写被美景陶醉,“不知归路”暗寓游玩之尽兴。
2.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呼应“沉醉”,写游玩结束乘船返回,却因暮色渐浓“误入”荷花塘,画面由“乐”转“趣”。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叠用“争渡”,生动表现急切划船的情态;“惊起鸥鹭”以动衬静,瞬间打破荷塘宁静,余味悠长。
七、意象情感解析
意象:
1.溪亭、日暮:营造闲适、朦胧的氛围,奠定轻松基调。
2.藕花、鸥鹭:荷花象征青春美好,鸥鹭惊飞的动态美,凸显词人的天真烂漫。
情感:全词无悲戚之语,通过“沉醉”“争渡”“惊起”等词,展现少女时代的活泼、洒脱与对自然的热爱。
八、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李清照后期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讨论:“同样是写‘愁’,前期与后期的‘愁’有何不同?”(前期:闲愁、童趣;后期:家国之痛、孤独凄凉)
九、课堂总结
内容:本词以简练语言回忆一次少女游玩经历,情景交融,充满生活气息。
写法:白描手法、叠词运用(“争渡,争渡”)、以动衬静,体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情感:词人早期无忧无虑的心境,与后期词风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时代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十、板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前期)
写法:白描、叠词、情景交融
主旨:少女闲游之乐,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