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赠从弟(其二)》是东汉刘桢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诗歌以松柏为吟咏对象,通过对松柏挺立风雪之中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描写,展现了松柏的高洁品质,实则是借松柏来激励从弟要坚守本性,不被外界环境所改变,在逆境中保持坚定的信念与崇高的气节。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高远,托物言志的手法运用巧妙,对于初中学生理解古代咏物诗的特点与创作手法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古人的精神追求与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他们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创作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等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形象思维,对于生动形象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共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创设、图文结合、诵读感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赠从弟(其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2. 体会诗歌中托物言志的手法,分析诗人借松柏表达的品格与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学习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与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自然万物所蕴含哲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
1. 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与节奏感,直至熟练背诵。
2. 深入探究诗歌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明确诗人是如何借助松柏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与对从弟的期望,理 解松柏所象征的精神品质及其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包括对从弟的劝勉、对自身坚守信念的表达以及对当时社会环境的隐晦批判等,感受诗歌言简意赅却意蕴丰富的特点。
2. 启发学生思考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与成长过程中借鉴这种精神,实现知识的迁移与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松树在风雪中挺立的图片,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
引导语:“同学们,看到这幅图片,大家能联想到哪些与松树有关的诗句或话语?松树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象征着什么品质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走进刘桢的《赠从弟其二》,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松树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人生哲理的。”
(二)知识介绍
作者介绍:刘桢(186 - 217 年),字公干,东汉末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他的诗风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代表作品有《鲁都赋》《黎山阳赋》等,后人集有《刘公干集》传世。
背景介绍:《赠从弟》共三首,分别用蓣藻、松柏、凤凰作喻。此为其二,写作背景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具有像松柏一样坚贞高洁的品性,这也未尝不是作者的自勉。
文体知识:赠答诗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诗体,文人通过诗歌赠答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内容多为抒情,可表达赞誉、劝勉等多种情感。
(三)初读诗歌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提醒学生注意“罹(lí)”的读音。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如“一何”要读出强调的语气。
全班齐读诗歌,读得通顺、流利,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四)疏通诗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互相解答。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挺拔的样子;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句意是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一何,多么。句意是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惨凄,凛冽、严酷;终岁,整年。句意是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直立。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罹,遭受;凝寒,严寒。句意是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大致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五)研读诗歌
1.分析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思考诗人是如何描绘松柏形象的。
学生自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对比手法:首联“山上松”与“谷中风”对比,“亭亭”写出松柏的傲然姿态,“瑟瑟”写出刺骨的风声,突出了青松的傲骨;颔联“风声之盛”与“松枝之劲”对比,以“一何盛”衬托“一何劲”,体现了松柏坚韧的品格;颈联“冰霜”的严酷与松柏的“端正”对比,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托物言志:诗人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借松柏明志向之坚贞,表达了对从弟的劝勉之意,希望堂弟像松柏一样,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坚强勇敢,坚守本性。
比兴手法:开笔让山上亭亭之松拔耸而起,展现出一种雄伟气象,引出下文对松柏品格的赞颂。
2.探究诗歌主旨
提问:“题目是‘赠从弟’,为什么全诗却在写松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总结:诗人表面写松,实则借松喻人。诗人以松柏为象征,赞颂松柏的美好品质,以此来劝勉堂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这也体现了诗人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坚守。
3.体会诗人情感
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思考并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中蕴含着诗人对松柏的赞美之情,对堂弟的殷切期望和劝勉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身坚守高尚品格、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坚定信念。
(六)拓展延伸
1.文化意象探究
展示一些以“松柏”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诗词,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让学生欣赏并思考“松柏”在中国诗歌中所代表的文化意象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总结:在中国文化中,松柏常象征着坚贞不屈、高洁傲岸、不畏艰难等品质,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意象。
2.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咏物诗的写法,选择一物(如梅花、竹子、菊花等)来传递自己的感情,进行小练笔。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归纳
与学生一起回顾诗歌的内容,总结松柏的形象特点以及诗人所运用的托物言志手法,强调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在困境中坚守自我、坚韧不拔。提问学生学习这首诗后有什么收获和启示,鼓励学生从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回答,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思维的拓展性。
课堂练习
给出一些与诗歌理解相关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例如: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诗中“一何”表示( ) 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检验对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 默写练习,强化对诗歌的记忆和书写准确性。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赠从弟(其二)》,要求书写规范、准确无误。
2.收集其他两首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古诗,并选择其中一首进行简要的分析,写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所托之物以及表达的志向或情感,字数不少于200字。通过布置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主旨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但在教学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