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词。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了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这首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 …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之前的诗词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诗词诵读和初步理解能力,但对宋代特定历史背景下词人的情感把握可能不够精准。在核心素养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对诗词的研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从词句中分析词人的情感逻辑;同时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树立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体会宋代诗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词中字词的含义,把握词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3.学习词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品味词的语言,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1.体会词人复杂的情感,感受词中蕴含的亡国之痛和爱国情怀。
2.理解词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南京古城(金陵)的风景视频或展示一些金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金陵的印象或了解。然后引出在历史上有一位词人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两宋之交著名词人。早年以清高自许,避世隐居;南渡后虽出仕,却因主战立场与官场不合,晚年归隐嘉禾。其词风格豪放旷达,兼具清丽婉约,有“词俊”之称,著有《樵歌》。
2、写作背景
本词创作于南宋初年(约1127年后),金兵南下攻破汴京,朱敦儒南渡至金陵(今南京),登城西楼远眺,见山河破碎、中原沦陷,触景生情写下此词,抒发亡国之痛与漂泊之愁。
3、字词教学
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宋时为江南重镇。
西楼:城西的高楼,多为登高望远之所。
倚清秋:“倚”,凭栏;“清秋”,清冷的秋季。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垂地”,夕阳沉落至地平线;“大江”,指长江。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古代官员的冠饰),此处指中原统治者。
散:离散、逃亡。
几时收:何时才能收复失地。
倩悲风:“倩”,请;“悲风”,悲凉的秋风。
4、朗读节奏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三)词句理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开篇点题,写登楼时间(清秋)与地点(金陵西楼),“倚”字暗含凭栏远眺的孤寂感。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远景描写:夕阳西下,万里江面波涛滚滚,以壮阔之景反衬内心的悲凉(“夕阳”常象征王朝衰落)。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直抒胸臆:“乱”字概括中原沦陷的惨状,“散”字写贵族逃亡,“几时收”的反问充满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与焦虑。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想象奇特:请秋风将泪水吹过扬州(当时抗金前线),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四)全文赏析
1.意象与情感
夕阳、大江:象征国运衰微与历史洪流的不可逆转,奠定苍凉基调
悲风、泪: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动作,情感浓烈而含蓄。
2.艺术手法
情景交融:上阕写景(阔大悲凉),下阕抒情(家国之痛),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3.用典与象征:“簪缨”象征统治阶层,暗含对朝廷无能的批判。
4.风格特点
豪放中见婉约:开篇境界开阔,结尾“吹泪”细节又显柔情,体现朱敦儒“悲慨中带清丽”的词风。
(五)课堂小结
回顾这首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强调词人在词中表达的亡国之痛和爱国情怀。总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以及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得到的收获。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积累一些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朱敦儒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词的理解和赏析。
3.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进行赏析,写出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