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二) 22 梦回繁华 语文 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7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二) 22 梦回繁华 语文 八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1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二十二)  梦回繁华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    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    ,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    , 热闹非凡。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①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甲】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乙】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具全。 【丙】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②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    ,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丁】
1.下列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音或字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
A.“舳舻相接”中的“舳舻”应读“zhú lú”,“为人们所称道”中的“称”应读“chēn”。
B.“无暇一顾”中的“暇”书写正确。
C.“一应具全”中的“具”应该写成“俱”。
D.“沉檀香料”中的“檀”应读“tán”,“摩肩接踵”中的“踵”应读“zhǒng”。
解析:“为人们所称道”中的“称”应读“chēng”。
2.依次在文段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规模 精美 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
B.设计 精细 络绎不绝 车水马龙
C.设计 精美 车水马龙 络绎不绝
D.规模 精细 络绎不绝 车水马龙
解析:第一空,“规模”指(事业、机构、工程、运动等)所具有的格局、形式或范围;“设计”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文段中形容拱桥,应用“规模”。第二空,“精美”指精致美好;“精细”指精密细致。形容拱桥的结构,应用“精美”。“车水马龙”指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络绎不绝”指(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第三空,形容桥上交通情况,应用“车水马龙”。第四空,形容街上行人众多,应用“络绎不绝”。
3.下面这个句子是从文段中抽出来的,把它放回原文,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是对“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的总结,因此应放在【乙】处。【乙】处后的内容写的是画卷的后段。
4.文段中①②两处漏掉了标点符号,你认为这两处补上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解析:第①处,“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后边是“称道”的具体内容,此处用冒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第②处,“沉檀香料”“香烛纸马”是并列的短语,中间用顿号。
5.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D )
A.“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这句话是病句。
B.“酒肆”中“肆”的第一笔是“|”。
C.从短语的结构形式来看,“握篙盘索”“街道纵横”“修面整容”结构相同。
D.“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中的“为”读“wéi”。“为”常见解释有:①做;②充当,当作;③变成,成;④被(多跟“所”字搭配使用)。这里取第④种解释。
解析:A项,“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这句话没有语病;B项,“酒肆”中“肆”的第一笔是横;C项,“握篙盘索”“修面整容”是并列短语,“街道纵横”是主谓短语。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于园媛
①最近,越剧《新龙门客栈》火了,一跃成为戏曲圈的“顶流”。该越剧的主演由此收获了大量粉丝,线下演出常常一票难求,在网络平台上,该越剧的演出片段播放量更是达到千万级别。
②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例子比比皆是。国画传世珍品《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其山水图像与青绿色彩延展到服装、器具、装饰、舞美等众多领域;《中国诗词大会》以精彩的诗词接龙和“飞花令”,增强了节目的冲击力,在社会上掀起一波吟咏诗词的热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邀请影视演员演绎文物故事,让历史文化得以鲜活呈现……传统戏曲、古籍书画、古典诗词、民族舞蹈等,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在社会上产生轰动效应,这让传统文化    “故纸堆”“老古董”,    变得新潮、时尚、有趣味。
③传统文化类作品何以频频“出圈”?
④首先,内容和形式创新是根本。有学者提出,近年来“出圈”的传统表演艺术多以“熟悉嫁接陌生”的形式展现,形成“反差式创新”。
⑤京剧、越剧、昆曲等传统戏曲,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彩唱段,形成了固有的唱念做打表演程式。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套路化的弊病,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情、造型、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昆曲进行改造,为昆曲创新开辟出新的道路。此次爆火的《新龙门客栈》大胆尝试,在演出方式上推出一个新概念——环境式越剧,采用沉浸式场景,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演员表演时可与观众互动,大大增强了戏剧观赏的体验感。
⑥其次,形象传达必不可少。触屏时代,信息传播“短平快”,文艺作品要想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往往需要一个“高光时刻”、一位“亮点人物”、一套醒目的“包装”。这能大大提升作品的辨识度,让这些文艺作品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吸引人的目光。比如,在故宫博物院“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上,一句“十八岁少年的千古绝唱”,就让《千里江山图》与画家王希孟的传奇故事一起抵达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内心。
⑦再次,适应平台属性变化非常重要。从剧场、影院、电视到PC端,再到手机等移动平台,每次媒介形式的变化都会带来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无论是《唐宫夜宴》,还是《新龙门客栈》,还是《上新了·故宫》,都借助新媒体和短视频,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⑧总之,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带来了内容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传播渠道、观看体验、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各种要素交织共存的传播生态中,内容更丰富,心态更复杂,需求更多样,这给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提供了多重机会,也带来更多挑战。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3日,有改动)
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近些年,传统文化类作品不断突破特定圈层,走向更广阔的受众。
B.传统文化类作品想要成功“出圈”,适应平台属性变化是根本。
C.《千里江山图》的“出圈”归功于作品辨识度的提高,说明形象传达必不可少。
D.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类作品“出圈”的机会更多了,挑战更大了。
解析:由第④段可知,传统文化类作品想要成功“出圈”,内容和形式创新是根本。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头从越剧《新龙门客栈》火了说起,引出说明的主要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横线处可以填的关联词语是“不再是……而是……”。
C.第③~⑦段按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说明了传统文化类作品频频“出圈”的原因。
D.第⑥段中加点词“往往”起到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第③~⑦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8.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情、造型、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昆曲进行改造,为昆曲创新开辟出新的道路。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剧情、造型、服装、唱腔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昆曲进行改造的例子,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传统文化类作品频频“出圈”的根本原因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或对传统艺术守正传承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 
(二)综合性学习。
9.学习了《梦回繁华》一文后,同学们对《清明上河图》兴趣倍增。为此,班级拟开展以“走进《清明上河图》,感悟传统文化精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画卷“前世”】
(1)请根据下面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示例)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我们可以想象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 ;从街市上的酒旗招展,我们可以想象北宋酒楼业的发达;从画出的毛驴与骡子比马匹多得多,我们可以想象宋朝缺乏马匹的真实情况。
【活动二:画卷“今生”】
(2)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54岁的湖北利川人张兴发,是一名在上海建筑工地工作的普通电焊工。在上班之余,他用了7年的时间,一针一线绣出了一幅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这幅全长22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作品上,有1 643个人物,而且不论是树林稻田、石桥船只,还是亭台楼阁,都被一针针绣了出来。
 (示例)54岁电焊工历时7年绣出22米长《清明上河图》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