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桅杆(wéi) 着陆(zháo)
一丝不苟(gǒu) 舰艉(wěi)
B.娴熟(xián) 循声(xún)
殚精竭虑(dān) 刹那(chà)
C.承载(zǎi) 瞬间(shùn)
惊心动魄(pò) 揪心(jiū)
D.镌刻(juàn) 坠毁(zhuì)
无怨无悔(yuàn) 血丝(xuè)
解析:A项,“着”应读“zhuó”;C项,“载”应读“zài”;D项,“镌”应读“juā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凛冽 恣态 澎湃
B.关键 浩翰 湛蓝
C.绽放 咆哮 映衬
D.风彩 沸腾 顽强
解析:A项,“恣”应为“姿”;B项,“翰”应为“瀚”;D项,“彩”应为“采”。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
A.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终于圆了航母舰载机着舰这一强军梦。
B.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一幕真是惊心动魄。
C.科研人员殚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咤风云。
D.中国军人展示出震耳欲聋、蓬勃向上的中国力量。
解析:“震耳欲聋”指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不能用来修饰“中国力量”。
4.(成都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经过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202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所有项目的冠军。
B.四川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真切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C.共享单车智慧化管理,可以精准调度车辆,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车辆分布不合理。
D.成都市妇联将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把“开展”和“策划”调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问题”;D项,搭配不当,应把“营造”改为“创造”。
5.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C )
A.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比喻)
B.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对偶、比喻、夸张)
C.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比喻)
D.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比喻、拟人)
解析:把发动机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6.下列关于课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课文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宏大场面,主要表现了记者对工作人员的敬佩之情。
B.这篇通讯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C.课文记叙战斗机着舰的情形时使用了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D.课文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解析:课文表现了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表达了赤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A项,“主要表现了记者对工作人员的敬佩之情”表述不正确。
(一)(2024·海口期中)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选自《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材料二 “就算白送中国一艘航母,他们5年之内能管好就不错了。”“你们的航母就是一艘破船,没有舰载机,即便有了舰载机也飞不上航母……”10年前,中国首艘航母服役时,不少外国同行和专家曾这样揶揄。
…………
2012年9月25日,大连造船厂码头,焕然一新的辽宁舰满旗高挂。那天,中国海军正式进入航母时代。
2019年12月17日,山东舰入列,标志着自主设计建造的国产航母零的突破。辽宁舰有了“兄弟”,不再孤单。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三胎”千呼万唤终落地。该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
(选自《遇上航母时代——写在中国航母入列10周年之际》,有改动)
材料三 “60后”的项目总工艺师赵育新,参与完成了首艘国产航母的生产设计和工艺设计。回顾这段特殊又神秘的经历,他分外淡然:“这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使命。”
“70后”的军工部副部长王德清,组织完成了山东舰全流程的建造管理。为缩短建造周期,提高建造效率,王德清采用现代造船模式。此中的秘诀,王德清将其归为创新:“创新需要头脑、需要勇气、需要灵光一现,同样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厚积薄发。”
从船坞注水的那一刻,到山东舰靠泊码头后12小时,“80后”的工程科副科长周峰带着检查小组的200多人,对船上1 500多个检查点进行了不间断巡查,并承担应急抢险任务。
“90后”的动力舱室机舱施工员张成功,完成多个液舱的封舱交验、数十个联动管路系统的外观密性交验、近百个辅机设备的安装交验,确保了系泊试验中首台锅炉按时完成点火。
(选自《百年梦正圆 阔步向深蓝——讲述大连
造船厂建造航母的奋斗岁月》,有改动)
7.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新闻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事件的思想性、鲜活性,更在于事件是否具有重大典型意义。材料一突出的是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巨大影响。
B.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
C.材料二中,从辽宁舰、山东舰到福建舰,10年间3艘航母服役或下水,完美见证了中国航母的探索起步和转型升级之路。
D.三则材料中多处列举具体数据或时间,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2段可知,材料一突出的是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8.阅读材料一,如何理解“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个句子?
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它是各国海军作为航母服役,形成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材料一开头“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的原因,根据本段中“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可知,舰载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你们的航母就是一艘破船,没有舰载机,即便有了舰载机也飞不上航母……”可知,舰载机着舰是各国海军作为航母服役,形成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9.阅读材料二,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加点词语“兄弟”“三胎”中蕴含的感情。
将航母比作“兄弟”“三胎”,写出了中国航母家族在不断壮大,技术在不断更新。这其中有对为摆脱落后局面所付出的努力的赞美,也有终于独立自主完成设计制造的巨大喜悦与自豪。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根据材料二第1段中外国同行和专家对中国航母的揶揄可知,将航母比作“兄弟”“三胎”,突出了中国的航母家族正在不断壮大,技术在不断更新,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洋溢着对中国国防军事力量飞速发展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10.小洪同学正在探究中国航空母舰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有高标准的舰载机与世界一流的飞行员。②科技人员打破技术封锁,自主研发,不断创新。③所有建设者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甘于奉献。
(二)整本书阅读。
11.学校组织以“对话英雄 传承精神”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走近领袖,完成人物资料卡。
出处 外貌 人物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①《 西行漫记 》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② 毛泽东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③ 周恩来
(2)《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说:“我以前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千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举出一例来印证这句话。
(示例)几个少先队员执勤,拦住了彭德怀,坚决遵守没有路条不放行的原则,直到彭德怀打了路条才放行。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不正是中国的希望吗?
(3)下面是某同学画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记者斯诺的行程图,请你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根据采访路线图及文字提示,写出地图中另外两个隐去的地名。
【示例】A地——西安
B地—— 吴起镇
C地—— 河连湾
②在A、B、C三地中,任选一个地点,列举一件发生在该地的事件。
我选 (填序号)地,该地发生的事件是
。
答案:(示例一)A “双十二事变”
(示例二)B 参观工厂
(示例三)C 红军与民团作战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