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五)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
国家公祭日的初忠。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 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戳。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 死难同胞。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宝鼎 国殇(sānɡ)
B.遇难(nàn) 初忠
C.野蛮 惨绝人寰(huán)
D.同胞(bāo) 杀戳
解析:A项,“殇”应读“shānɡ”;B项,“忠”应为“衷”;D项,“戳”应为“戮”。
(2)“惨绝人寰”中“人寰”的意思是 人间 。
(3)依次填入上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建立 炮制 怀念
B.设立 制造 悼念
C.创立 引发 纪念
D.建立 形成 感念
解析:第一个空,“设立”指成立;建立(组织、机构等)。“建立”指开始成立。“创立”指初次建立。根据后面的国家公祭日可知,选“设立”较全面。第二个空,“炮制”泛指编造;制订(含贬义)。“制造”指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含贬义)。“引发”指引起;触发。“形成”指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文段意思是日寇故意制造惨案,应选“制造”。第三个空,“怀念”指思念。“悼念”指怀念死者,表示哀痛。“纪念”指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感念”指因感激或感动而思念。文段中指纪念死难同胞,应选“悼念”。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南京大屠杀是指在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南京发动的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B.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也要一以贯之。
C.他家虽然住在十几层的高楼,但楼下广场上跳舞的音乐声总是振聋发聩,让他不得安宁。
D.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沧海桑田,但仍然一脉相承。
解析:“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句中应该用“震耳欲聋”。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民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B.气象小组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记录并收听当天的天气预报。
C.要通过反腐让广大党员干部不能贪、不敢贪、不愿贪。
D.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而设立的。
解析:A项,语序不当,“当年”应放在“亲人”前面;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收听并记录”;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敢贪、不能贪、不愿贪”。
4.下列对《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这篇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这篇新闻评论主要叙述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原因及历史背景。
B.文章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的过程中饱含着爱国情感。
C.文章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强调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D.文章写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解析:这篇新闻评论阐明了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勿忘国耻,以实际行动圆梦中华
沈若冲
①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了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这些史料再次宣告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这是中华民族永难抚平的伤疤,更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忘记的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这道疼痛且悲怆的伤疤时刻警醒后人: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②每一次深切的缅怀,都是对民族记忆的唤醒。86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30万生灵惨遭杀戮,留下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万意味着什么?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意味着在那场持续6周的浩劫里,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名同胞殒命;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裂、幸存者无法忘怀的一生之痛。今天远离了战火硝烟的岁月,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之镜需要时常擦拭,走得再远都不能忘却过去。每一次庄严的纪念,都是对奋斗精神的振奋。国家公祭日设立10年来,在铭记历史中吸取历史教训、激发奋进力量,在代代相传的讲述中传承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在以国之名的祭奠仪式中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汇聚起以实际行动圆梦中华的磅礴力量。
③“永矢弗谖,祈愿和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上镌刻的铭文,传递了中国人民向往和平、追求和平的真诚愿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这是几千年文明传承的深厚积淀,是近代苦难历史得出的深刻启迪。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这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坚定选择。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④以实际行动圆梦中华,更需要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回望苦难深重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来没有为侵略者的屠刀所屈服,而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定救亡图存、血战到底的不屈意志,以血肉之躯铸就抵抗侵略的钢铁长城。今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面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定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不懈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概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⑤祀我国殇,山河无恙。逝者已矣,生者奋进。今天,响彻南京上空的防空警报,警醒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深沉悠远的“和平大钟”,寄托着对和平的珍爱和渴望。让我们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脚步不停、奋斗不止,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3日,有改动)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
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公布了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这些史料,铁证如山,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B.“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这是南京大屠杀的苦难历史告诉我们的。
C.今天我们远离了战火硝烟的岁月,告别了任人宰割的历史,不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D.逝者已矣,我们不能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要居安思危,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解析:从第⑤段中“今天,响彻南京上空的防空警报,警醒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可知,“不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表述有误。
6.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7.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用不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南京大屠杀让当时的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重灾难之中,我们应当在铭记历史中吸取历史教训、激发奋进力量。
8.小夏在活动中感慨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用第⑤段的观点诠释这句话的内涵。
让我们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脚步不停、奋斗不止,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二)综合性学习。
9.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12月13日,我们已迎来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由国家权力机关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我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了国家级纪念日,请你依照示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一则宣传标语。
时间 国家级纪念日 标语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示例:不为记恨杀戮,是要警示未来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标语: (示例)不为记住仇恨,是要珍惜和平
(2)和平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请以“和平”为主题仿写一组句子。
和平是一片纯净的天空,没有惨淡的乌云,只有明媚的阳光; (示例)和平是一首悦耳的歌曲 , 没有刺耳的音符 , 只有美妙的旋律 。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