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课时分层训练(十一) 12 短文二篇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课时分层训练(十一) 12 短文二篇 语文 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5:1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训练(十一)  短文二篇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B.夕日欲颓(坠落)
C.念无与为乐者(想念)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解析:“念”应解释为“考虑,想到”。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晓雾将歇
B.夕日欲颓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猿鸟乱鸣
解析:A项,古义:消散。今义:休息。B项,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C项,古义:只是。今义:但是。D项,“鸣”古今义均为“叫”。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自康乐以来
以我酌油知之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相与步于中庭
尝射于家圃
D.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析:A项,表示时间界限/介词,凭、靠;B项,代词,代指山川之景/代词,他们的;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介词,和/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4.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解析:A项,借代、对偶、拟人;B项,比喻;D项,反问。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念/无与为乐者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题目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信。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C.《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的“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D.《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闲人”,即清闲的人,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解析:“闲人”指闲散的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7.默写。
(1)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两句写出夕阳将落时鱼儿欢愉跳跃的景象。
(3)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4)《记承天寺夜游》中侧面描写出庭院月光的澄澈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①有辨才②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④,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 形容水的澄澈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是 )
(3)比出郭 ( 等到 )
(4)以不时至,去矣 ( 离开 )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译文: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 
10.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表达的情感不一样,请你简要分析。
 【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或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内心的欢愉之情。 
【参考译文】
【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坐船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的竹轿,(参寥)说:“(你)来得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行走。(我们)过了雷峰塔,过了南屏一带,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书上元①夜游
苏 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⑦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汉族人。④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⑤屠沽:卖肉的和卖酒的人,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小儿子苏过。⑦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写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予欣然从之 ( 高兴的样子 )
②步城西 ( 走 )
③盖自笑也 ( 大概是 )
④更欲远去 ( 想要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两处)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答案: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译文: (我)放下拐杖发笑,究竟什么是得失? 
(4)本文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从文中的“自笑”和“笑韩退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从文中的“自笑”和“笑韩退之”可以看出苏轼虽身处逆境,却有着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和乐观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文中作者的“自笑”是见到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祥和民风而悠然自得之笑;“笑韩退之”则是笑韩愈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所以可见苏轼虽身处逆境,却有着随遇而安、因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
【参考译文】
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拜访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夜游)呢?”我很高兴地跟随他们,步行到了城西,进入僧舍,穿过小巷,(见到)汉族人和少数民族人聚居在一起,市井中做生意的人多得很。回到自己住处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掩窗关门熟睡,鼾声停了又起。(我)放下拐杖发笑,究竟什么是得失?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大鱼,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啊。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