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十二) 与朱元思书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负势竞上(凭借)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的)
解析:“蔽”应解释为“遮蔽”。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千丈见底 有时见日
C.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解析:A项,绝妙/停止,断绝;B项,两个“见”都是“看见”的意思;C项,向上/在上面;D项,数词,十的十倍/多次。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解析:“反”同“返”,返回。
4.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5.下列对《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避世退隐的情怀。
B.第1段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在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概括,也是本文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第2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3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出山中热闹的景象。
解析:“以静写动,显示出山中热闹的景象”有误,应为“以动写静,反衬出山林之寂静”。
6.默写。
(1) 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2)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通过写蝉和猿的叫声来衬托山林宁静的句子是: 蝉则千转不穷 , 猿则百叫无绝 _。
(4)《与朱元思书》中侧面烘托江水清澈、透明的静态美的句子是: 游鱼细石 , 直视无碍 。
(5)《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
(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任意东西( 向东或向西 )
(2)蝉则千转不穷( 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
(3)横柯上蔽( 在上面 )
(4)在昼犹昏( 好像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湍急的江水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的叫声也长久没有消失。
9.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领全篇。
B.第2段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富春江水之“异”。
C.第3段写山,包括富春江两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鸟兽,以及人在此景中的感受。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在劝说朱元思放下繁杂的公务,欣赏美景,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喜爱和归隐林泉的愿望。
解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0.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富春江山奇水异。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水急处,如箭如奔马。山势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1.(2025·西安西咸新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顾章书
吴 均
仆①去月②谢病③,还觅薜萝④。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⑤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⑥。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①仆:古时男子谦称自己。②去月:刚过去的一个月。③谢病:因病自请退职。④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代指隐士的服饰。⑤英英:同“嘤嘤”,形容鸟的鸣叫声,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⑥办:具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还觅薜萝( 寻找 )
②既素重幽居( 向来 )
③遂葺宇其上( 修建,修造 )
④偏饶竹实( 多,丰饶 )
(2)下列选项中与“梅溪之西”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
A.夫君子之行(诸葛亮《诫子书》)
B.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C.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
D.春冬之时(郦道元《三峡》)
解析:“梅溪之西”的“之”为结构助词,的。A项,结构助词,的;B项,结构助词,的;C项,代词,指狼;D项,结构助词,的。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译文: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
②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译文: 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4)联系《与朱元思书》一文,谈一谈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处世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选文通过峭壁、山峰、洞穴、小溪、蝉鸣、鹤叫、猿啼等描绘了石门山美丽的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仁智之乐,岂徒语哉”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和避世退隐的处世态度。《与朱元思书》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自请退职,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修建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难道是虚言啊!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