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矗立(chù) 五卅(sà) 旌旗(jīn)
B.挑衅(xìn) 重幔(zhònɡ) 奠基(diàn)
C.镏金(liú) 瞻仰(zhān) 发髻(jì)
D.上溯(shuò) 天堑(qiàn) 庑殿(wǔ)
2.选出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遥遥相对 丰功伟绩 永垂不朽
B.慷概激昂 坚强不屈 美观朴素
C.光辉业绩 喜行于色 万分崇敬
D.洁白耀眼 雄伟峻峭 消毁鸦片
3.碑身上的雕饰均有象征意义。请指出装饰花纹“松柏”的象征意义( )
A.象征先烈的品质纯洁。
B.象征先烈的光辉永照人间。
C.象征先烈的精神永存。
D.象征先烈的精神永远指导我们前进。
4.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列数字)
B.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引用)
C.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打比方)
D.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作比较)
5.下列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瞻仰”“挑衅”“销毁”“事迹”都是动词。
B.“迎风飘扬”“默默致敬”“怀念先烈”这几个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
C.“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形象表现决心”。
D.“这幅浮雕表现出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界人民坚强不屈地向帝国主义斗争的情景”中的“斗争”是名词。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 的心情, 了这座 、 、 的纪念碑。
A.崇敬 瞻仰 巍峨 雄伟 庄严
B.崇敬 参观 雄伟 庄严 巍峨
C.崇拜 瞻仰 巍峨 庄严 雄伟
D.崇拜 景仰 雄伟 巍峨 庄严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A.怀着恭敬的心情观看 B.认真仔细地观看
C.从近往远观看 D.从低往高观看
8.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B.课文采用了以瞻仰者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C.作者在介绍十幅浮雕时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来写,与写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是一致的。
D.课文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二、填空题
9.本文作者 ,浙江定海人,记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 于1955年6月9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
A.周定舫 B.周舫定 C. 毛泽东 D.周恩来
10.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
:指名声、业绩、精神等长久流传,永不磨灭。
: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势豪迈或做人光明磊落。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形容情绪激昂振奋、正气凛然的样子。
:伟大的功劳和功绩。
:勇敢地、义无反顾地一直前进。
11.填空。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说明顺序
1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 )
(2)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
三、语言表达
13.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对革命先烈说:“ 。”
14.给下列句子排序,并说出依据。
①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六十吨重、十四点七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②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
③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④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
顺序
依据:
四、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活动。
国庆期间放映了电影《长津湖》。影片讲述了美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天气酷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武器装备先进的恶劣条件下抗美援朝,在长津湖阻击美军,扭转战局的故事。
《长津湖》引发众多的讨论,你也参与其中。
(1)【品味经典】影片中有句台词:“一个蛋从外边被敲开,注定被吃掉,你要是能自己从里面啄开,没准儿是只鹰!”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铭记英雄】“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再打了!”电视台准备采访志愿军老兵丁大爷,请你以记者身份,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条件以及上面这句话设计一个访谈问题。
五、现代文阅读
(一)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中国石拱桥》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
(三)
10块汉白玉的大浮雕,镶嵌在大碑座的四周。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物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从碑身东面起,按着历史顺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了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东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写1851年太平天国的“金田起义”。太平天国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号,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在这幅浮雕上,一群拿着大刀、梭镖、锄头,扛着土炮起义的汉族、壮族儿女,正从山坡冲下来,革命的旌旗在迎风飘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6.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语的使用是否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原则?为什么?
第一组: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②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③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
第二组: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②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④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17.三则材料共同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8.说明文主要以介绍事物或事理特征为主,但也在字里行间渗透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倾向。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进行分析。
①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②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③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C D C A A D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旌旗(jīn)——jīng;
B.重幔(zhònɡ)——chónɡ;
D.上溯(shuò)——sù;
故选C。
2.A
【详解】B.慷概激昂——慷慨激昂;
C.喜行于色——喜形于色;
D.消毁鸦片——销毁鸦片;
故选A。
3.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文章第②段“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概括可知,松柏四季常青,象征先烈的精神永存。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D.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A.“瞻仰”“挑衅”“销毁”是动词,“事迹”是名词;
B.“迎风飘扬”“默默致敬”是偏正短语,“怀念先烈”是动宾短语;
D.句子中的“斗争”是动词;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崇敬:十分推崇和尊敬;崇拜:尊敬,钦佩;作者要去人民英雄纪念碑,用“崇敬”更能表达敬佩之情。
第二空:瞻仰:怀着敬意看;参观:实地观看;选用“瞻仰”更能表达作者的敬意。
最后三空: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峻;雄伟:形容壮丽、高大;庄严:庄重而严肃;三者之间存在层层递进关系,故应为巍峨、雄伟、壮丽的顺序。
故选A。
7.A
【详解】本题考查字义。
“瞻仰”本指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联系语境“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可知,在此指怀着恭敬的心情观看纪念碑;
故选A。
8.D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D.课文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主语是“人民英雄”这一社会群体,而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课文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达了对“人民英雄”的怀念与敬仰;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选项中“课文正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揭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有误;
故选D。
9. A 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作者是周定舫;
故选A。
(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的题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
故选C。
10. 瞻仰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慷慨激昂 丰功伟绩 勇往直前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仔细阅读每个意思,理解其核心内容。然后,从每个意思中提取出最关键的几个词或短语,这些词或短语通常能够直接指向或暗示对应的词语;根据提取的关键词,联想与之相关的词语。这些词语可能与你记忆中的词汇库相匹配,也可能需要你进一步思考或查阅。如果有多个词语与关键词相关联,需要仔细对比它们的含义和用法,选择最符合原意的那个。
①“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关键词:恭敬、仰望;联想与“恭敬地看”相关的词语可能是“瞻仰”或“仰视”,但“瞻仰”更多用于对神圣、庄严之物的恭敬观看,而“仰视”则更侧重于抬头看,故选择“瞻仰”。
②“指名声、业绩、精神等长久流传,永不磨灭”:关键词:长久流传、永不磨灭;联想与“长久流传”和“永不磨灭”相关的词语可能是“永垂不朽”或“流芳百世”,两者都符合意思,但“永垂不朽”更广泛,包括名声、业绩、精神等多方面。故是“永垂不朽”。。
③“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势豪迈或做人光明磊落”:关键词: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形象高大;联想这些关键词直接指向了“顶天立地”这个词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人站立时头顶天脚踏地的姿态。
④“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形容情绪激昂振奋、正气凛然的样子”:关键词:正气、情绪激昂;联想与“正气”和“情绪激昂”相关的词语可能是“慷慨激昂”,它恰好形容了情绪激昂振奋、正气凛然的样子。
⑤“伟大的功劳和功绩”:关键词:伟大、功劳、功绩;联想:直接联想到“丰功伟绩”这个词语,它准确地描述了伟大的功劳和功绩。
⑥“勇敢地、义无反顾地一直前进”:关键词:勇敢、义无反顾、前进;联想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词语可能是“勇往直前”或“义无反顾”,但“义无反顾”更侧重于在道义上只有前进一条路,而“勇往直前”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勇敢地一直向前的意思。故是“勇往直前”。
11.示例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巍峨、雄伟、庄严
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内容 碑的四周栏杆
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
碑身的装饰
小碑座四周的浮雕
碑顶的建筑形式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①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巍峨、雄伟、庄严
第二至五空。第④⑤段写了纪念碑的内容。
第④段,“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写:碑的四周栏杆。
“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写: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
第⑤段“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写:碑身的装饰。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写:小碑座四周的浮雕。
“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写:碑顶的建筑形式。
介绍纪念碑是按空间顺序进行的: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是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的。
12. 列数字 列数字 作比较
【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1)根据“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中的“2米”“40.68米”等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根据“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中的“37.94米”“10层”“4.24米”等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纪念碑和10层楼进行对比说明,运用的是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13.(提示)可以告诉革命先烈抗战以来社会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近年来经济的腾飞;也可以说说自己对他们的敬仰,还可以说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内容具体,合乎情境,语句通顺,感情真挚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来到的位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先烈为革命牺牲,换来了新中国人们的幸福;所以可围绕对革命先烈的崇敬、缅怀,社会的变化,国家的发展等内容表达。
示例:正是有了你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我定会好好学习,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14.顺序:④③①②
依据:空间顺序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④写“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然后③总的介绍“碑身四周”,①介绍“碑的正面”,最后转到②“在碑身背面”。排列顺序为:④③①②。这段文字按照登上台阶——碑身四周——碑的正面——碑的背面的顺序进行介绍,是空间顺序。
15.(1)【示例】被动会招来灾祸,起决定作用的永远是内因,我们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2)【示例】丁大爷,您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我想请问您,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天气酷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装备先进的条件下为什么一定要入朝与美军作战呢?
【详解】(1)本题考查对句子内涵的理解。“一只蛋如果从外面被敲开,注定只能被吃掉”喻指当外部力量向我们发动攻势时,我们的被动只会招来灾祸;“如果从里面啄开,说不定是只鹰”告诉我们起决定的是内因,只有掌握主动才有机会赢得胜利。据此综合作答即可。
示例:一味的被动只会面临失败,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奋起,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2)本题考查访谈问题的设计。由材料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条件是:天气酷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武器装备先进。这些恶劣的条件,更能体现志愿军的爱国情怀。“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体现了志愿军将士们为了世代的平安幸福,甘愿牺牲生命保家卫国。据此设计访谈问题即可,要注意称呼及用语的礼貌性。
示例:丁大爷,您好!我是电视台的记者。我想请问您,当年天气严寒、后勤补给不足、敌方装备先进,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你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16.都符合。第一组句子使用表示大致范围的词语,如修建桥梁的大体时间范围、桥的大体宽度、桥面与河面的基本平行状态、浮雕上的人物个数等,尊重客观事实,符合实际状况,避免了语言的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第二组句子中表示绝对范围的限定词的使用,如“都”“绝不”“总是”等也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准确地突出了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也是说明文语言准确和严谨的鲜明体现。 17.摹状貌。材料一中对卢沟桥石狮子的描摹,形象生动;材料二对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布置艺术的介绍,画面感强;材料三中作者对浮雕的细致描述,如在目前。作者使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增加了说明过程的趣味性,也让读者对说明事物的特征有更生动的把握。 18.材料一作者通过河堤和卢沟桥在永定河发水时状态的对比,表现出卢沟桥的建造技术之高,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中国桥梁建造艺术的自豪。
材料二从游览者视角介绍苏州园林的假山,通过游览者的愉悦、超脱的感受表现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超绝审美,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发自心底的喜爱。
材料三作者在向读者介绍浮雕时加入了自己的议论,把对历史画卷的描绘和对纪念碑内涵的阐释结合起来,笔端饱含崇敬、怀念之情。
【导语】这组说明文通过描述永定河上的卢沟桥、苏州园林以及浮雕,详细介绍了这些人文景观的历史背景、结构特点和艺术价值。文章采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这些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此外,文章在字里行间渗透出对古代建筑智慧的赞美,对园林艺术的欣赏,以及对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讴歌,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感深度。
1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第一组词语分析:“公元1189到1192年间”:对于卢沟桥的修建时间,确切的建造时间可能因历史记载的局限性和当时建造过程的复杂性,难以精确到具体某一天或某一年,使用“公元1189到1192年间”这种表述,能够准确地说明卢沟桥修建时间的大致范围,让读者了解到其建造时间的跨度,符合说明文语言需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的要求。
“约”和“几乎”:“桥宽约8米”,“约”字表示对桥宽的测量并非绝对精确到8米整,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或在实际测量中难以做到完全精准,用“约”能更客观地反映桥宽的实际数值范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表明桥面并非完全绝对地与河面平行,只是极为行状态,这一表述既符合实际观察,又避免了语言的绝对化,使描述更加严谨。
“大部分”和“左右”:“大部分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大部分”限定了浮雕中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的这种情况并非涵盖所有浮雕,只是占多数的浮雕如此,明确了范围。“左右”则表明浮雕中的英雄人物数量并非精准的20个,而是在20个上下波动,这两个词都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原则。
第二组词语分析:“都”:“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都”字强调了假山和池沼是苏州园林普遍存在的构成元素,无一例外,准确地传达出苏州园林在景观构成上的共性特征,客观地反映了苏州园林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决不”:“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决不”一词态度坚决,明确地指出苏州园林中桥梁设计的独特性,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突出了苏州园林追求独特、避免雷同的造园理念,是对苏州园林桥梁设计特点的准确概括,符合说明文语言严谨的要求。
“总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总是”强调了池沼或河道边沿的设计风格一贯如此,一直保持着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状态,准确地描述了苏州园林在池沼和河道边沿设计上的独特风格,是对客观事实的准确表述。
“都”:“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都”字突出了苏州园林在景观布置上全方位追求如画效果的特点,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观赏,都能呈现出一幅完美的画面,准确地体现了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的设计宗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性。
所以两组句子加点词语的使用都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原则。
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三则材料可知共同使用的说明方法为摹状貌。
材料一:根据材料一中的“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可知,作者通过对卢沟桥上石刻狮子不同姿态的细致描绘,将狮子的各种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能够很直观地感受到石刻狮子的生动形象,这是典型的摹状貌说明方法,让卢沟桥的特征更加具体可感。
材料二:根据材料二中的“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以及“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可知,作者对苏州园林里假山的堆叠形态和池沼河道边沿的布置等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述,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精巧布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苏州园林的独特艺术魅力。
材料三: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中的“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销毁,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可知,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销毁鸦片烟”浮雕画面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把浮雕上的人物动作、场景等具体内容细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如同亲眼看到浮雕一样,这也是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使浮雕的内容和意义更生动地传达给读者。
18.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材料一分析:在材料一中,“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永定河发水时两岸河堤常被冲毁的情况,与卢沟桥极少出事相对比。河堤的脆弱和卢沟桥的坚固形成鲜明反差,突出了卢沟桥坚固的特点。作者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出卢沟桥建造者们高超的技艺。一座在凶猛洪水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倒的桥梁,凝聚着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这种对卢沟桥坚固特性的强调,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古代桥梁建造艺术的高度赞叹与自豪之情。因为这座桥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建筑水平。
材料二分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此句从游览者的主观感受来描述苏州园林的假山。作者通过描绘游览者在园林中仿佛忘却城市、置身山间的感受,侧面烘托出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审美能力和高超的造园技艺。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山水、花木等元素,营造出如此逼真的山林意境。这种对园林艺术效果的呈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由衷喜爱。苏州园林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匠心,让作者沉醉其中,为之倾倒。
材料三分析:“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作者在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时,加入了这样的议论性语句。在介绍浮雕这一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作者将对浮雕画面的描绘与对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的阐释紧密结合。浮雕上人物的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呈现,更代表着中国人民在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时坚定不移的抗争精神。作者在描述过程中,笔端饱含着对英雄先辈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那段历史的深切怀念。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英雄的缅怀,作者通过这样的文字,传递出对英雄们的深深敬意和对历史的庄严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