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孟子》三章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8: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3《孟子》三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米粟/非不多也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安居而天下熄 B.困于心,衡于虑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E.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F.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第①段所举人物都历经磨难,但最终都有卓越成就,可见“逆境造就人才”。
C.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谈人侧重于从正面论证,论国侧重于从反面论证。
D.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句,使文章说理雄辩,气势非凡,增强了感染力。
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本文论述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天时”“地利”“人和”。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正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D.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不仅气势充沛,而且章法严密,逻辑性强。
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从他提出观点时用了一个反问句,还用了一个加重肯定语气的“诚”,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
B.孟子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只不过是顺应君主的意志,并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主的喜好,称不上大丈夫。
C.反驳景春的观点后,孟子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采用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了极致。
二、填空题
7.《孟子》,“ ”之一,属 (体例)散文集,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伟大的 ,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 ”,被尊称为“ ”。
8.请用“/”符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妾妇之道 道: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3)空乏其身 空乏:
(4)而后喻 喻:
(5)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征于色,发于声 发:
(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
得志,与民由之 得:
(7)往送之门,戒之曰 戒: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戒:
(8)母命之 之:
往送之门 之:
七里之郭 之:
三、语言表达
10.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列举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默写
(1)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做法是: , , 。
(2)孟子指出大丈夫的处世态度是: , 。 , 。
(3)孟子指出大丈夫的操守是 , , 。
(4)《富贵不能淫》中,“ , 。 , 。”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
(5)《富贵不能淫》中,点明了景春心中的大丈夫形象是: , 。
(6)孟子指出公孙衍、张仪所奉行的所谓“妾妇之道”是: 。
(7)孟子对景春的观点连用两个问句,直接进行否定的句子是: ? ?
(8)孟子通过“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 , 。的结论。
(9)儒家经典让我们受益匪浅,孟子在《富贵不能淫》抒发了“ , , ”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
(10)《富贵不能淫》中,孟子指出女子出嫁时,母亲总叮嘱的句子是: , , !
(11)《富贵不能淫》中,景春阐述自己观点的语句是: , , 。
(12)《富贵不能淫》中,“ , ,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默写
(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 , 。
(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占有地利的守城一方却不具有“人和”的后果是: 。
(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行“仁政”的结果: , 。
(4)《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 。
(5)《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主旨句是: , 。
(6)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那句话: , 。
(7)《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的句子是: , 。
(8)《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句子是: , 。 , 。
(9)《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强调在治国时地利和武力是不足恃的句子是: , , 。
(10)《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
(11)《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
(1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指出君主施仁政达到“人和”的局面的句子是: , 。 , 。
(13)《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作者以进攻一座小城打比方,来说明“天时”的好处的句子是: , 。 , , 。
13.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 , 。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 , ”的观点。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的中心论点。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得天时者矣 军中不得驱驰(《周亚夫军细柳》)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C.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略无阙处(《三峡》)
D.不绝粮道 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
15.把选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2)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1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7.【甲】文“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乙】文刘邦“取天下”及项羽“为我擒”的原因是 、 ,都采用了 的方法来揭示的。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
单于使卫律召武①受辞。武谓惠②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③并咽之,数日不死。
(班固《汉书·苏武传》)
【丙】
子思④居于卫,缊袍无表⑤,二旬⑥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刘向《说苑·立节》)
【注释】①武:苏武,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扣留。②惠:常惠,苏武的副使。③旃毛:毡子毛。④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⑤缊袍无表:指衣着破旧。⑥旬:每旬为十天。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中的第二个“居”与“子思居于卫”中的“居”,意思相同,都表示“居住”。
B.“与民由之”中的“由”是“遵从”的意思,与成语“由此及彼”中的“由”意思不同。
C.“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与《桃花源记》中“停数日,辞去”中的“辞”意思不同。
D.“假”有“借助,凭借”“吸收,采取”“借给,贷给”等义项,“吾假人”中的“假”是“借给,贷给”之意。
19.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其原有的名词功能,而具有动词的功能。一词多义:啮:①咬 ②缺口 ③侵蚀
20.读完【丙】文,有同学认为田子方的话“吾与人也,如弃之”不尊重受赠者,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21.【甲】文中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是不少仁人志士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坚守的道义。请结合【乙】【丙】两文分析这种精神在苏武和子思身上的体现。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庚子,太祖①谕诸将校曰:“朕昔下金华时,馆于廉访司,有给扫除老兵数人,能言元时点兵事。使者问其主将曰:‘尔兵有乎?’曰:‘有。’使者曰:‘何在?’主将举所佩锦囊②,出片纸,指其名曰:‘尽在此矣。’其怠弛如此。及天下乱,无兵可用,乃集农夫、驱市民为兵,至不能弯弓发一矢,骈首就戮③、妻子为俘。国之亡者,实此辈亡之矣。汝等可不戒哉!”
(选自《皇明宝训》,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明太祖朱元璋。②锦囊:用锦制成的袋子。③骈首就戮:一并被杀。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C.及天下乱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湖心亭看雪》)
D.实此辈亡之矣 实事求是
2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4.甲文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达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对你有何启示?
25.甲乙两文都蕴含着治国理政的道理,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文在阐述治国之道时各自的侧重点。
《23《孟子》三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 AE C A C C
1.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A.句意: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到这样的人身上。“故”引起下文,其后可停顿,“天将降大任”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其后可停顿;故停顿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选A。
2.AE
【详解】本题考查通假字。
A.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B.内心困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C.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曾”同“增”,增加;
D.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E.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F.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女”同“汝”,你;
故选AE。
3.C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
C.该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公孙衍、张仪(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应翻译为: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故选C。
4.A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主要讲了担当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问题,而非治理国家;“主要讲了治理国家的问题”表述有误;
故选A。
5.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孟子在反驳景春的观点后,从正面直接点明“大丈夫”应该遵守“仁、礼、义”的原则,强调“大丈夫”不能受“富贵、贫贱、威武”的影响,正面直接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从反面提出自己心中的大丈夫的标准”有误;
故选C。
7. 四书 语录体 思想家 儒家 孔孟 亚圣
【详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的门人。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8.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夫”是句首发语词,表示引起议论。“之”指城池,“然而”表示转折,其前停顿;“是……也”为判断句。
据此断句为: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 规则 选拔、任用 财资缺乏 了解、明白 兴起,指被任用 显露、流露 能够 实现 告诫 谨慎 代词,代指“女子” 动词,去,到 结构助词,的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①句意:指对上司或同僚绝对服从的卑劣作风。道:规则。
②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举:选拔、任用。
③句意:使他备受穷困之苦。空乏:财资缺乏。
④句意: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喻:了解。
⑤句意: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发:兴起,指被任用。
⑥句意: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发:显露、流露
⑦句意:这怎么能称为大丈夫呢?得:能够。
⑧句意: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得:实现。
⑨句意: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戒:告诫。
⑩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戒:谨慎。
句意:母亲训导她。之:代词,指女子。
句意:送她到门口。之:动词,去,到。
句意: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之:结构助词,的。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个观点。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一主张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人和”的因素,顺应民心,因为“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和支持越多,力量越大。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秦朝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是秦二世不施行仁政,失去了民心。
11.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得志 与民由之 不得志 独行其道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以顺为正者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的“得志、淫、贫贱、威武、屈、诸侯、惧、熄、焉、妾妇、女、戒、违、诚”等字词容易写错。
12.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委而去之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中的“委、寡、戚、畔、粟、域、封、疆、溪”等字容易写错,要加强注意。
13.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淫、贱、威、武、曾”这几个字的写法。
14.D 15.(1)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或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和(或作战中的人心一致,内部团结)啊。
(2)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6.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7. 君王行仁政得民心,获得“人和”的有利条件 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同利)且善用人才 项羽不能分享利益且不能任用贤臣; 对比。
【导语】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甲文取自《孟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强调人和是制胜的关键,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阐明“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乙文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通过刘邦总结自己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体现了“人和”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佐证了甲文的观点。两者相辅相成,展现了古代贤哲对治国取胜的深刻洞察,逻辑明晰,发人深省。
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动词,获得,得到/动词,能,能够;
B.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坚固/形容词,顽固,固执;
C.略:通“掠”,掠夺/副词,稍微,一点儿;
D.道:意思用法相同,名词,道路;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委:放弃;去:离开;是:这。
(2)吾:我;所以:表示“……的原因”;何:什么。
16.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此三者”指代前文提到的子房、萧何、韩信,表明所论述的对象;说完对象后,“皆人杰也”对这三人进行评价,说明他们的不凡,所以在此处应断开;“吾能用之”阐述了“我”对这三人的任用情况;“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则是说明任用他们所带来的结果,即取得天下的原因,前后语义有别,故分别断开。
故断句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第一空,从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知,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得道的君子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故究其原因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因为施行仁政而得民心,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作战必胜。
第二、三空,从乙文“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知,刘邦攻下了城邑就封给部下的人,和大家利益相共享;且能够善用人才;结合“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可知,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他不能利益共享;而且他就有一个范增,却不能很好地任用他;由此可知刘邦“取天下”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同利)且善用人才;项羽“失天下”原因是:不能分享利益且不能任用贤臣。
第四空,甲文把“得道者”和“失道者”的不同结果对比,乙文把刘邦能利益共享和能用人与项羽的不能利益共享和不能用人进行对比,故两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来揭示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利于作战的地形又比不上作战时上下团结的人心。周围三里的内城墙、七里的外城墙,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上下团结的人心。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依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溪流的险峻,威慑天下不能依靠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有不战斗的时候,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乙: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要说真话,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氏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不被阻断,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拿的原因。”
18.A 19.天下起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20.示例一:我认同这一观点。田子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给别人东西,就如同我丢掉了一样”,展现了其居高临下的施舍态度,这种带有随意性的赠予方式是不尊重受赠者的。
示例二:我不认同这一观点。田子方说这句话的前提是“恐其不受”,他害怕子思不接受他的赠予,所以才将赠送的行为说得如此随意,就是想要卸下子思的心理负担。 21.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以雪和毡毛充饥,表现了苏武“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子思生活贫困,拒绝接受田子方的施舍,宁可穿着自己的破衣烂衫,表现出了“贫贱不能移”的君子之风。
【导语】这三则文言短文通过不同历史人物的言行,共同诠释了儒家推崇的“大丈夫”精神内核。【甲】文孟子以排比句式提出“富贵不能淫”的刚性准则;【乙】文苏武“啮雪吞毡”的细节描写,凸显其宁死不屈的凛然气节;【丙】文子思“缊袍无表”却拒受狐裘,展现“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三则文本形成递进式论证:从理论阐述到生死考验,再到日常生活,全方位呈现了士人“守节”的精神维度。
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联系【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第二个“居”指“住宅”,这里喻指“仁”;【丙】文“子思居于卫”的“居”是“居住”意思。两个“居”意思不同;
故选A。
19.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雨:降下、落下(这里名词作动词,表下雪)。卧:躺卧。啮:咬、嚼。与:和、同。旃:同“毡”,毛织的毡毯。毛:毛发(这里指毡毛)。并:一起、一同。咽:吞咽。之:代词,指代雪和旃毛。数:几、几个。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认同角度:从【丙】文“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看,田子方说“吾与人也,如弃之”,字面意思呈现出一种把赠予他人东西当作丢弃物品般随意的态度。这种表述会让受赠者子思感受到,自己接受的馈赠如同被舍弃的物件,在双方交往中,田子方处于居高临下的施舍地位,没有充分顾及受赠者的尊严与感受,容易让子思觉得这份赠予并非基于平等、尊重的关怀,所以从这一角度,可认同“不尊重受赠者”的观点,因话语传递出的随意性,对受赠者的人格与尊严有潜在忽视。
不认同角度:结合语境,田子方是“恐其不受”,也就是担心子思因坚守原则而不接受馈赠,才说“吾与人也,如弃之”。他的本意是想淡化赠予的刻意感,让子思觉得接受这件狐白之裘,就像接受一件无足轻重、可随意处置的物品,以此卸下子思因接受帮助可能产生的心理负担,是出于让子思安心接受馈赠的善意考量,并非要轻视子思。所以从善意初衷、为受赠者着想的角度,可不认同“不尊重受赠者”的观点,田子方的话实则是一种委婉、贴心的表达,体现对受赠者心理的照顾。
2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孟子主张的大丈夫精神,核心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在【乙】【丙】两文中苏武与子思身上有鲜明体现。看【乙】文,苏武面对单于威逼,“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匈奴以死相逼,他宁肯自杀也不愿丧失气节、辱没使命,尽显“威武不能屈”的坚毅;被幽禁后,“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在极端困境中,凭借顽强意志坚守对汉朝的忠贞,这正是孟子大丈夫精神里“威武不能屈”的生动诠释,用行动捍卫气节与使命。再看【丙】文,子思“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生活极度贫困,可面对田子方馈赠的狐白之裘,他以“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回应,即便处境贫贱,也坚守自身原则,不随意接受馈赠,不愿让自己成为接纳不当财物的“沟壑”,体现出“贫贱不能移”的君子操守,契合孟子大丈夫精神中贫贱时坚守本心、不失节操的内涵。苏武与子思,以各自的抉择与坚守,展现出大丈夫精神在不同境遇下的闪耀光芒。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孟子说:“……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乙】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丙】子思居住在卫国,穿着破旧的没有里子的袍子,二十天里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了这件事,派人送给(他)一件狐白裘,(田子方)担心他不接受,于是对他说:“我借给别人东西,时间久了就忘记了;我给别人东西,就像把东西扔掉一样(不心疼)。”子思推辞不接受,田子方说:“我有这件裘衣,你没有,为什么不接受?”子思说:“我孔伋听说,胡乱给予(别人东西)不如把东西扔到山沟里。我虽然贫穷,也不忍心把自己当作(接纳不当馈赠的)山沟,因此不敢接受。”
22.C 2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2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表达了人常常会犯错,但是只有在犯错之后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机会改正错误并取得进步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害怕犯错,错误是成长的契机。当我们犯错时,要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积极反思,努力改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25.①甲文论述了国家灭亡的原因,从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侧重强调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②乙文则是通过太祖讲述元时点兵的故事,揭示元朝主将的怠弛,导致天下大乱时无兵可用,最终国家灭亡的教训,告诫诸将校要引以为戒,侧重于从军事管理的角度强调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告诫明朝将士不能懈怠。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对比两个文段,展现了古代中国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逆境磨砺人才、忧患意识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乙文则通过朱元璋的训诫,揭示元朝因军备废弛而亡的历史教训。两文都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治国智慧,但甲文侧重个人修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乙文则更具体地批判了军事懈怠的危害。
2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A.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动词,从……长出;
B.形容词,安逸、安乐/副词,怎么、哪里;
C.介词,等到、到了……的时候/介词,等到、到了……的时候;
D.副词,确实、实在/形容词,真实;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所以,用来……的;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忍;曾,同“增”,增加;益增加。
24.本题考查观点及启示。
“人恒过,然后能改”句意:人常常犯错,这样之后才能改正。这句话表达了“犯错是成长的契机,人需在错误中反思并改正”的观点。孟子认为,人只有经历过失,才能意识到自身不足,进而通过修正错误实现进步,强调了“错误”对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
启示: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不必畏惧犯错,而应将错误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例如,学习中解题失误时,需分析错误原因、总结方法,才能避免再犯;与人交往中言行不当,需反思态度并调整方式,才能改善关系。唯有以积极态度正视错误,才能在修正中不断完善自我。
2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概括。
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大意:一个国家在内无贤士辅佐、在外无外患压力,就会灭亡。甲文从反面论证,指出国家灭亡的原因是缺乏忧患意识,由此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治国需居安思危,通过内有贤才、外有忧患来促使国家保持警惕,避免因安逸而衰败。
乙文:根据“主将举所佩锦囊,出片纸,指其名曰:‘尽在此矣。’其怠弛如此”可知,明太祖讲述元时点兵的故事,元朝主将以锦囊中的名单充数,凸显军事管理的懈怠;从“及天下乱,无兵可用,乃集农夫、驱市民为兵……骈首就戮”可知,因平时军队建设荒废,战乱时只能临时拼凑乌合之众,最终导致亡国。朱元璋通过讲述元朝教训,告诫明朝将校需重视军队实际建设,杜绝形式主义,侧重从军事管理的角度强调“军队战斗力是治国之本,懈怠会致国家覆灭”。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之地被征召,百里奚从集市上被赎买后任用。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时,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常常犯错,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乙】庚子年,太祖(朱元璋)告谕各位将校说:“我过去攻下金华时,住在廉访司官署,有几个负责打扫的老兵,能讲述元朝点兵的事情。(当时)使者问主将:‘你有士兵吗?’(主将)说:‘有。’使者问:‘士兵在哪里?’主将拿出所佩戴的锦囊,取出一张纸,指着上面的名字说:‘全都在这里了。’他们懈怠到了这种地步。等到天下大乱时,(元朝)没有可用的士兵,于是聚集农夫、驱赶市民作为士兵,(这些人)甚至不能拉弓射箭,只能一并被杀,妻子儿女成为俘虏。国家的灭亡,实在是这些人导致的啊。你们能不引以为戒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