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①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②隐花钿③。
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⑤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②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③花钿(diàn):古时汉族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④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⑤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对两首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晏词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B.李词是作者早期的作品,通过寒食时节的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C.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晏词中的“花落去”和“燕归来”是虚写;李词中“山枕”和“花钿”也是虚写。
D.两首词尾句抒情方式不同。晏词中的“独”直接写出词人凄凉寂寞之感;李词“黄昏疏雨湿秋千”,借景物写春愁。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面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暮春景色,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B.《采桑子》描写杭州西湖春景,传达词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慷慨情怀。
C.两首诗词均运用修辞等细腻的写景手法,读来令人感叹诗人细入毫芒的观察力。
D.两首诗词均以高超的诗笔,描写兼抒情议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美。
3.对下面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A.《春望》描写暮春景象,展示出诗人忧国伤时、念己悲家的情感。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诗人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不能插簪了,体现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C.《相见欢》上片写诗人登上金陵城楼,看到的萧条秋景,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D.“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4.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下列对李清照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梦令”“渔家傲”为两首词的词牌名,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B.“惊起一滩鸥鹭”中,“惊”既暗写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小洲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C.“蓬舟吹取三山去”表明了词人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的仙山中,思想颓废消极。
D.两首词写于词人不同的人生时期,风格迥异:前一首欢快美好,后一首沧桑悲慨。
二、名句名篇默写
5.理解性默写填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1)词中构成新旧对比,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 ”。
(2)词中由景生情,由自然变迁更替的规律,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 , ”。
6.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 (欧阳修)
(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 , , 。
(2)词中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的句子是: , 。
(3)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写出风平浪静的句子是: 。
7.相见欢 (朱敦儒)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
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1)《如梦令》中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 。
(2)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 。
(3)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 。
(4)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 , , , 。
三、语言表达
9.小语的朋友想了解“济南二安”,小语便用AI生成了一张李清照明信片赠送给朋友。请你仿照小语的指令,向AI再下达一则指令,让其生成一张辛弃疾明信片。
一位少女在夕阳下荡舟藕花丛,栖息在水边的鸥鹭扑棱着翅膀飞向天际,画面温暖而柔和。在画面合适位置呈现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乙)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下面对甲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句可以体味到词人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B.“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C.画线句体现了作者因无法阻止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生活也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D.最后一句寓情于景,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基调是低沉的。
11.这两首诗词中都含有“今”与“昔”的对比,请分别说说你从对比中体会到了什么?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采桑子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2.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B.“无风水面琉璃滑”运用比喻,形容水面平静澄碧。
C.《采桑子》从视觉和触觉两方面展现西湖清丽恬静。
D.两首诗词写春景都运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13.用以上两首诗词制作手抄报,标题用“游春之乐”还是“赏春之美”?请选择并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靖康之难后,朱敦儒南逃,这是他客居金陵(今南京)时登西门城楼所作。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③倩:请人代自己做。
14.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歌分别属于 、 。
15.下列句子与画横线句子对战争的描述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6.封建王朝危亡之时,权贵和百姓的命运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李清照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7.“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8.以上两词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请简要概括两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C C D C
1.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晏词中的“花落去”和“燕归来”是实写。李词中“山枕”和“花钿”是虚写。故选C。
2.C
【导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早春钱塘湖的生机,捕捉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通过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元素展现了湖边充满活力的景致。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讴歌和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欧阳修的《采桑子》则描绘了西湖的宁静美好,通过绿水、芳草、凉风等元素表现出一种清新优雅的氛围。两者都展现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自然,融情于景,传达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早莺”“新燕”“浅草”等可知,《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西湖早春景色,而非“暮春”;
B.《采桑子》全词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水面波平如镜,不待风助,小船已在平滑的春波上移动。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引力,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但看不出传达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慷慨情怀;
D.《钱塘湖春行》叙述与描写为主,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抒情;《采桑子》通篇描写,融情于景,两首诗均没有议论;从自然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思美的说法也很牵强;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在这首《相见欢》中,“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表达的是诗人对中原沦陷、国土沦丧的沉痛和愤慨,以及对于何时能够收复失地的忧虑和期待。诗人在此表达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而非“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故选D。
4.C
【导语】《如梦令》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少女溪亭游玩的欢乐场景,误入藕花深处的惊喜与慌乱,惊起鸥鹭的生动画面,充满生活情趣,展现了词人天真烂漫的性格。
《渔家傲》则气势磅礴,意境辽阔,借梦境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以“九万里风鹏正举”的豪迈,展现了词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追求和超凡脱俗的崇高理想。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山”是有名的仙山,借以表达词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而不是思想颓废消极;
故选C。
5.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详解】本题中“曲”“奈”“燕”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6.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无风水面琉璃滑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逶迤、笙、涟漪、禽”等字词容易写错。
7.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
注意“垂”“流”“簪”“缨”“倩”“扬州”等字的正确书写。
8.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暮、藕、渡、鹭”等字词容易写错。
9.示例:绘制一张辛弃疾明信片。画面中一位将军装束的文士于沙场营帐前挑灯看剑,战马嘶鸣,远处山峦隐现烽烟,夜空星斗低垂。在画面合适位置呈现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句,画面苍凉而雄浑。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和语言表达。先分析示例,示例指令中,先明确主体是“绘制一张李清照明信片”,接着详细描述画面场景,包含人物(少女)的行为(在夕阳下荡舟藕花丛)以及相关环境元素(栖息在水边的鸥鹭扑棱着翅膀飞向天际),最后点明在画面合适位置呈现李清照相关的词(《如梦令》);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其词多与爱国情怀、战场杀敌、壮志难酬等相关。所以在描述画面场景时,要体现出辛弃疾的豪迈气概、所处时代背景等元素。比如可描绘他在战场指挥作战、在边塞瞭望等场景,选取能展现其风格的代表作融入画面;按照示例结构,先点明绘制辛弃疾明信片,然后详细描述画面场景,最后说明呈现的辛弃疾的词。
示例:绘制一张辛弃疾明信片。画面中一位将军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江水滔滔,远处山峦起伏,他眉头紧锁,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画面深沉而凝重。在画面合适位置呈现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10.C 11.在对比中,我体会到晏殊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之情。体会到杜甫在时代的沧桑巨变中,对开元盛世的怀念,对国破家亡、身世飘零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导语】这两首作品都展现了时光流逝中的今昔之叹。晏殊词以“花落燕归”的意象,在闲雅中透出对美好易逝的怅惘;杜甫诗则通过“落花逢君”的偶遇,在江南美景中暗含家国沧桑。二者皆以含蓄笔法,将个人感怀与时代变迁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以景结情”的艺术特色。
10.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描绘了花朵凋谢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离去和美好事物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和哀伤。后半句“似曾相识燕归来”则描述了燕子归来的场景,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尽管这种回归并非完全相同,但依然给人带来一丝慰藉。这句诗体现一切美好事物的消逝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新的美好也会不断出现,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变得空虚。本项分析不当;
故选C。
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甲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思是,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在相同的天气和旧亭台的映衬下,往昔的回忆涌上心头,绾合今昔,叠印时空,形成今昔对比,隐隐透露出时光流转的无奈和惆怅。景未变,人却不同,令人心生万千思绪。体现作者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思是,花儿要凋落这件事让人无可奈何,今年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似曾相识。词人将“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相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词人以“花落燕归”的意象,在闲雅中透出对美好易逝的怅惘。
由此可见 ,甲诗通过“今”与“昔”的对比,突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但“燕归来”又隐含对自然轮回的接纳,情感哀而不伤。这是个人生命体验的感伤,淡雅含蓄。
乙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意思是,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艺术。诗人在此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思是,现在正是江南景色美好的时候,落花时节又和你相逢。此时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落花”既包含自然界鲜花凋落之意,又包含了诗人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由此可见 ,甲诗通过“今”与“昔”的对比,以个人际遇映射时代变迁,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飘零对比,暗含对盛唐衰亡的痛惜与身世飘零的悲凉。这是家国兴衰与个人命运的交织,沉郁厚重。
12.C 13.示例1:选“游春之乐”。两首诗词都以游踪为线索,发现诸多美景,同时,两位作者直抒胸臆——“最爱湖东行不足”“轻舟短棹西湖好”,可以看出作者游春的快乐、愉悦之情。
示例2:选“赏春之美”。《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采桑子》“绿水逶迤”描绘了春水碧绿的美好景色,这些都是诗人观赏所得,所以选“赏春之美”。
【导语】《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初春西湖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繁荣生命力的赞美;《采桑子》则展现西湖的恬静优雅,以舟行湖面的舒缓与静谧,传递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两者皆巧妙融合动静之美,并捕捉春日的生机与秀丽。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词中主要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如“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无风水面琉璃滑”、“微动涟漪”等是视觉描写,“隐隐笙歌处处随”是听觉描写,并没有明显的触觉描写;
故选C。
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在制作手抄报时,选择标题“游春之乐”或“赏春之美”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想要强调的主题和氛围。
如选择“游春之乐”的理由:两首诗词都以游踪为线索,带领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领略西湖的春日美景。《钱塘湖春行》从孤山寺北到贾亭西,再到湖东的白沙堤,游踪清晰;《采桑子》则通过轻舟短棹在西湖上漫游,同样展现了游春的过程。两位作者都通过诗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和游春的愉悦之情。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表达了对湖东美景的留恋和不舍,而欧阳修的“轻舟短棹西湖好”则直接点明了游湖的快乐。诗词中不仅有静态的美景描绘,还有动态的游春体验。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轻舟短棹”、“惊起沙禽掠岸飞”等则描绘了游春时的动态场景,增强了游春的乐趣。
如选择“赏春之美”的理由:两首诗词都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春日美景。《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诗句,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美好景象;《采桑子》中“绿水逶迤”、“无风水面琉璃滑”等则描绘了春水碧绿、水面平静如镜的宁静之美。诗词中的美景描绘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诗人审美体验的表达。通过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陶醉,从而引发共鸣。
14. 曲 词 15.B 16.百姓苦,权贵逃。
【导语】这两首作品以沉郁笔触勾勒乱世图景。《山坡羊》通过潼关山河的雄浑气象,直指王朝兴衰的本质——无论政权更迭,百姓始终是苦难的承受者;《相见欢》则以秋江落日为背景,展现南渡士人的家国之痛。两作皆以地理意象承载历史沧桑,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战争创伤的集体书写,体现了文人忧患意识与民本思想的深刻共鸣。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的体裁主要包括诗、词、曲等。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形式,有固定的词牌和句式。曲则包括散曲和剧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山坡羊”是曲牌名。诗歌内容符合散曲的特点,句式长短不一,语言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判断《山坡羊·潼关怀古》属于散曲。《相见欢》这是一个词牌名。诗歌内容符合词的特点,如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韵规则。因此,可以判断《相见欢》属于词。
1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思是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颓垣断壁了。此句描绘了朝代更迭、战争频繁导致曾经的繁华宫殿化为废墟的景象,侧重于体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尤其是对建筑、文明等物质层面的毁灭,反映出战争的残酷以及历史的沧桑变迁。
A.句意为: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此句重点在于描述战争的漫长过程以及将士们征战的艰辛和牺牲,强调的是战争中人员的伤亡和战斗的持久性,没有直接体现战争对物质层面如建筑、城市等的破坏,与画横线句子对战争的描述侧重点不同。
B.句意为: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破败的景象,国家沦陷,曾经繁华的都市如今一片荒芜,草木丛生。此句直接展现了战争对城市造成的巨大破坏,曾经的城市因战争而荒废,与画横线句子中因战争导致宫殿化为废墟,都体现了战争对物质层面的毁灭,二者对战争的描述较为接近。
C.句意为: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此句主要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激烈的战斗场景,突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侧重于战争中的战斗场面描写,而非战争对物质层面的破坏,与画横线句子对战争的描述侧重点不同。
D.句意为: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此句主要是对孙权年少有为、雄踞东南、坚持抗战的英雄气概进行赞美,强调的是人物的事迹和气概,没有涉及战争对物质层面的破坏,与画横线句子对战争的描述侧重点不同。
故选B。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根据《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直接点明了无论朝代兴衰,百姓始终遭受苦难。根据《相见欢》“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可知,“簪缨散”指的是达官显贵在战乱中四散逃亡,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和地位。结合注释,朱敦儒南逃,反映了权贵在王朝危亡时的无奈和逃亡。由此可知,封建王朝危亡之时,权贵和百姓的命运截然不同。百姓始终遭受苦难,生活困苦,无论朝代兴衰,都难以摆脱战乱、赋税、徭役等带来的痛苦。而权贵在王朝危亡时,虽然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但仍有逃亡或保全性命的机会。据此作答即可。
17.描写的景物:天空、云、雾、星河、千帆,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 18.《如梦令》写年少出游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早期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之情。《渔家傲》抒写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她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导语】这两首词展现了李清照不同阶段的心境。《渔家傲》通过苍茫壮丽的海景,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中的孤独无助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如梦令》描绘了悠然自得的醉态与闲适的氛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无拘无束的情趣。
17.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结合《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可知,诗句中明确提到了“天”即天空,“云涛”即云,“晓雾”即雾,“星河”即银河,“千帆”即众多的船帆。这些词语分别对应了天空、云、雾、星河、千帆这些景物。诗人描绘了天空与云、雾相接,银河似乎在转动,无数的船帆在舞动的景象。 由此可知,描写的景物为天空、云、雾、星河、千帆,描绘出的是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画面,展现出一种宏大而奇幻的意境。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结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知,“常记”表明是回忆往昔,“沉醉”“兴尽”体现出作者在溪亭游玩时喝得尽兴、玩得开心,沉浸在欢乐之中,以至于“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最后“争渡”的慌乱和“惊起一滩鸥鹭”的意外之景,更增添了游玩的趣味。 由此可知,这首词写的是年少出游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早期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之情。
结合《渔家傲》“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可知,“路长”“日暮”传达出作者对前路迷茫的感慨,“谩有”体现出作者虽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无奈与苦闷,对现实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作者借大鹏高飞的形象,渴望借助大风,让自己乘坐的轻舟能到达传说中的仙山,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由此可知,《渔家傲》抒写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她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