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渡荆门送别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8:4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渡荆门送别
一、选择题
1.“来从楚国游”的正确节奏划分是( )
A.来从/楚国游 B.来/从楚国游
C.来从楚国/游 D.来从楚/国游
2.从突出路途遥远的角度来看,“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朗读时应重读的词是( )
A.渡远 B.荆门 C.来从 D.楚国
3.朗读全诗整体应保持的基调是( )
A.悲伤忧愁 B.豪迈开阔 C.愤怒激昂 D.闲适恬淡
4.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李白的是( )
A.《望庐山瀑布》 B.《蜀道难》 C.《春望》 D.《将进酒》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此诗的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旷野辽阔,境界高远,正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
B.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令人陶醉。
C.尾联诗人写家乡之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借此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份深沉的思乡之叹也便成为诗人在整首诗中始终如一的心境。
D.此诗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开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明晰流畅,情韵悠长。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 。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 , 。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 , 。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 , 。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 , 。(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心境的变化。
8.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②蚕丛路③,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④。
[注]①此诗为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见说:即“听说”。③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④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卖卜为生。
9.这两首律诗首联入题,分别写“出蜀”和“ ”,诗人均借景抒怀,都从视觉角度描写了 等景物。
10.《送友人入蜀》中具体表现“崎岖不易行”的是哪两句?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11.细读这两首诗的尾联,说说诗人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渡荆门送别》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A B C C
1.A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节奏。
“来从”表示来到、前往,“楚国游”说明游历的地域,动作与地域描述之间停顿符合诗句逻辑;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朗读。
该句句意为:我乘舟远渡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渡远”意思是乘船远行,强调了路途的起始状态是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水上行程,突出了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距离的遥远,体现出路途之长;而“荆门”是具体的地点,“来从”表示来到、跟随的动态,“楚国”是目的地所处地域,均未直接体现路途遥远这一特点。所以朗读时应重读“渡远”。
故选A。
3.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出高山渐渐隐去,平野一望无际,长江滔滔奔涌,流入辽阔原野的壮阔景象,尽显豪迈之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绘出明月如飞镜般倒映在水中,云霞像海市蜃楼般变幻奇妙的奇幻美景,意境开阔。全诗通过对荆门一带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体现出豪迈开阔的基调。
故选B。
4.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春望》是杜甫的作品,不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均为李白的代表作。
故选C。
5.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确实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过,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被荆门一带的壮阔景色所吸引,心情是开阔而豪迈的,思乡之情并非贯穿始终的心境,该选项赏析不恰当;
故选C。
6.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荆、尽、荒、怜”等字词容易写错。
7.诗人远游初到荆门,见到开阔壮丽、富于变化的美景,惊喜兴奋;但低头看看从故乡流到楚地千里相随的江水,又涌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不舍。 8.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之情。
【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壮阔的笔触勾勒出荆楚山水的宏大气象,同时暗藏游子离思。前六句写景雄奇,如“山随平野尽”展现空间延展,“月下飞天镜”以奇幻比喻写江月澄明,凸显诗人初离蜀地的豪迈与新鲜感。尾联笔锋一转,“仍怜故乡水”将长江拟人化,万里相送的深情与开篇的壮游形成张力,豪放中见细腻,揭示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全诗景情相生,在恢弘意境中完成从“游”到“送”的心境转化,体现李白诗风飘逸与深婉的统一。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诗歌大意: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田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白的心境经历了由惊喜兴奋到深切思念与不舍的变化。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以开阔笔调写远行荆楚的豪情,心境昂扬。当诗人远游初到荆门时,他被眼前开阔壮丽、富于变化的美景所震撼。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山势由巍峨险峻逐渐变得平缓开阔,江水也由狭窄的峡谷奔腾而出,流向广袤无边的原野。这种景象让诗人感到无比新奇和兴奋,仿佛他的心灵也随着这浩渺的江水一同奔腾向前。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明月比作飞天的明镜,将云彩比作变幻莫测的海市蜃楼,进一步展现了荆门一带景色的奇幻与壮美。颔联、颈联描绘壮阔的江景与奇幻的云月,展现诗人面对新天地的惊喜与豁达。
尾联诗人笔锋一转,借江水“万里送行”抒发对故乡的依恋,心境回归深沉。当诗人低头看看从故乡流到楚地千里相随的江水时,他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江水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诗人对故乡情感的寄托。诗人深知,自己虽然远离了故乡,但故乡的江水却如同一位忠诚的伴侣,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这种陪伴让诗人感到温暖和安慰,但同时也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不舍。
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和情感主旨。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怜”是喜爱、眷恋的意思。诗人说自己依然眷恋着故乡的水,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一直送着自己的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赋予人的行为“万里送行”。故乡的水仿佛是一位深情的守护者,不舍诗人离开,一直默默地陪伴着诗人的行舟,送了“万里”之遥。这体现出诗人在离开故乡时,内心感受到来自故乡的关怀和不舍,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9. 入蜀 山、云、江水 10.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画面:人在栈道上走时,山崖峭壁好像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 11.《渡荆门送别》尾联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故乡水来送别自己,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送友人入蜀》尾联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命运的抚慰(告诫友人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也寄寓了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排挤的深沉感慨。
【导语】两诗皆写蜀地行旅,《渡荆门送别》绘山川壮阔,以“故乡水”拟人表思乡;《送友人入蜀》状蜀道崎岖,借“君平”典故抒劝慰与自慨。一写离蜀之景,一绘入蜀之路,同显李白诗风之雄奇与情志之深婉。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可知,李白从蜀地出发,渡荆门前往楚国,此为“出蜀”;结合“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可知,友人要从长安出发前往蜀地,此为“入蜀”。
结合《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送友人入蜀》中“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春流绕蜀城”可知,两首诗都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山、云、江水等景物。由此可知,两首诗首联分别写“出蜀”和“入蜀”,且都描绘了山、云、江水等景象。
10.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
第一问,结合“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可知,首联先总写入蜀道路“崎岖不易行”,紧接着颔联以“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具体景象展开描写——山崖从人脸旁突兀而起,云气在马头边翻涌缭绕,栈道紧贴悬崖,云雾弥漫险峻,生动展现出行路时山岩逼仄、云雾缭绕的惊险之状。由此可知,这两句通过视觉角度的细节刻画,具体表现了蜀道“崎岖不易行”的特点。
第二问,作答此题,要抓住“山从人面起”的“起”(突兀耸立)和“云傍马头生”的“傍”(依傍、环绕),明确景物动态与险峻感。然后,结合栈道、山崖、云雾等意象,还原人在栈道行走时,山岩迫近、云气翻腾的立体画面。语言方面,用“迎面而来”“突兀而起”“依傍”“翻腾”等词语,突出蜀道的崎岖与惊险。
示例:人在蜿蜒的栈道上前行时,陡峭的山崖仿佛从脸颊边猛然耸立,层层叠叠地迎面而来;缭绕的云气紧贴着马头翻涌升腾,如同在马首边织就了一片缥缈的纱帐,让人仿佛置身于险峻又奇幻的境地,步步惊心。
11.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知,诗人将故乡的江水拟人化,说它不远万里“送行舟”,仿佛故乡之水也饱含不舍之情。水本无情感,此处赋予其人的动作与情意,生动体现出诗人在离别蜀地时,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与不舍。由此可知,尾联通过拟人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依依惜别之情。
结合“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可知,诗人用西汉严君平隐居卖卜的典故,劝慰友人:人生的仕途起伏早已注定,不必向占卜者问求吉凶。表面是告诫友人淡泊功名,实则暗含诗人自身因受朝廷权贵排挤而产生的无奈——既然命运起伏自有定数,何必执着于仕途得失?这种对友人的抚慰中,渗透着诗人自身遭遇挫折后的深沉感慨。由此可知,尾联借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也寄寓了诗人被排挤的失意与无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