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黄鹤楼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黄鹤楼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8:4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黄鹤楼
一、选择题
1.对“黄鹤一去不复返”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黄鹤/一去不复返 B.黄鹤一/去不复返
C.黄鹤一去/不复返 D.黄鹤一去不/复返
2.《黄鹤楼》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崔颢 D.白居易
3.朗读“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时,应重读的词语是( )
A.黄鹤 B.一去 C.不复返 D.空悠悠
4.对《黄鹤楼》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颔联中的“不复返”包含岁月不待人的无尽感伤,此联描写虽美,却有一种“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C.“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组合起来,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D.颈联忽转写登楼所见朦胧之景,境界阔大,对仗工整,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二、名句名篇默写
5.根据要求填空。
(1)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
(2)《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又描绘了黄鹤楼近景的诗句是: , 。
(3)崔颢的《黄鹤楼》中,使用叠字描绘江上美景的诗句是: , 。
三、语言表达
6.“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摘抄下面诗中直接表达作者“览物之情”的句子,并将其中蕴含的情感批注在相应的位置。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句: 批注:
7.在诗词大会上,有道文字线索题的答案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比赛中,主持人已给出了两条线索,请你再编写一条线索,让答题者能够锁定最终答案。
线索一:本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所作,这首诗曾使李白叹服。
线索二:本诗是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线索三: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8.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9.同学们在默写此诗时,经常将“萋萋”错写为“凄凄”,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为什么用“萋萋”。
10.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甲】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
登陇①
唐·高适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②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注释】①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②适:走、往的意思。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有力,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B.乙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C.两首诗结尾都用问句作结,甲诗抒发诗人思乡之情、乙诗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
D.两首诗中都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
《黄鹤楼》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答案 C C C D
1.C
【详解】本题考查节奏划分。
古诗的节奏划分通常遵循“语义单位划分”原则,即按照词语或短语的组合来停顿,保证停顿后各部分语义相对完整。“黄鹤一去”描述黄鹤离去的动作,“不复返”强调结果,动作与结果之间应停顿,所以节奏划分为:黄鹤一去/不复返。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该诗以武昌黄鹤山传说开篇,借仙人乘鹤典故引出黄鹤楼时空变幻之景,继而描绘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等实景,最终以日暮烟波中的乡愁作结。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重音。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自崔颢《黄鹤楼》,意思是:黄鹤一飞远去便再也不曾归来,唯有那白云千年万载,依旧空自飘浮,显得格外寂寥。这句诗表达的是黄鹤离去不再回来的怅惘,以及白云千年依旧的苍茫感。朗读时要突出情感核心,即“黄鹤的离去”和“时间的空寂”。“不复返”是情感关键,突出“永远不再回来”的遗憾,应重读。
故选C。
4.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D.颈联句意为:阳光下汉阳的树木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诗句描写的是登楼所见的清晰景色,是实景,而非“朦胧之景”,“境界阔大,对仗工整,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的说法也有误,这两句通过对汉阳城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好景象的欣赏和对过往人事变迁的感慨;
故选D。
5.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暮、鹤去、历历、萋萋、洲”等字词容易写错。
6.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愁”字作结,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诗中“愁”字点明作者心情,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尾联中,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诗作以一“愁”收篇,直接表达自身情感,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
7.示例一:这两句诗是写景的名句,描写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
示例二:这两句诗描写景象,登高望远,境界开阔,色彩鲜明。
示例三: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节奏感强。
示例四:这两句诗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
【详解】本题考查经典诗词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解答时,可以考虑诗人的生平、创作时期以及该诗的创作背景;也可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结构特点、音韵美等。接着,直接描述诗句内容,但避免直接给出答案,保持线索的提示性;还可以提及该诗句或诗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或是历史上重要人物对该诗的评价。
线索一:这幅画面中,诗人以汉阳的树木和鹦鹉洲的芳草为对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线索二:诗句中“晴川”与“芳草”相互映衬,不仅描绘了眼前壮丽景色,还隐含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
8.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白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9.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而凄凄的意思是凄凉、悲惨。诗人用“萋萋”来形容鹦鹉洲上的芳草,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蓄势。
【导语】《黄鹤楼》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构建时空纵深:首联以仙人乘鹤的传说破空而来,两个“空”字递进渲染物是人非的怅惘(楼宇徒存、白云永恒)。颔联转写晴川草木的蓬勃实景,“萋萋”精准捕捉芳草绵延的视觉密度,与“历历”的清晰感形成对仗,绝非“凄凄”的哀婉调性。尾联以迷蒙烟波收束,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使乡愁具象为可触的江雾。全诗在神话与现实、宏阔与细微间自如切换,七言中暗藏歌行体气韵。
8.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结合诗的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可知,这里描述了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黄鹤飞走了,现在只剩下这座黄鹤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这里。“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从空间角度来看,仙人离去后,黄鹤楼中不再有仙人的踪迹,显得空空荡荡。由此可知,这个“空”字强调了空间上的虚无,突出了黄鹤楼在仙人离去后的那种空旷寂寥,同时也传达出诗人站在黄鹤楼前,面对这空荡荡的楼阁,内心所产生的孤独感,仿佛自己置身于这苍茫宇宙之下,与黄鹤楼一样,有一种无所凭依的寂寞。
结合诗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知,黄鹤一旦飞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空中悠闲地飘荡。“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空”,是针对时间而言的,经过了漫长的千年岁月,白云依旧在空中飘荡,却没有任何变化,这里的“空”有“徒然”之意。由此可知,这个“空”字强调了时间上的渺远,诗人看着悠悠白云,想到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而黄鹤却一去不返,自己的人生也在时光中悄然流逝,内心不禁涌起失落与惆怅之情,仿佛这千年的时光在这悠悠白云的飘荡中变得有些徒劳和无奈。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词句赏析。
从诗歌意象角度:在古代诗词中,“芳草”是一个典型的意象,常与离别、思乡等情感相关联。“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诗人用“萋萋”形容芳草,描绘出鹦鹉洲上芳草繁茂的状态,使“芳草”这一意象更加具体可感。繁茂的芳草,一方面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为后文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从氛围营造角度:“萋萋”描绘出的草木茂盛之景,给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层次感的视觉感受,让画面变得丰富而生动。与前两联中黄鹤远去、白云悠悠所营造的空灵、悠远的氛围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既富有生机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凄凄”的意思是凄凉、悲惨,若用“凄凄”,则会使画面笼罩在一种过于悲伤、萧索的氛围中,与整首诗前半部分的意境不相符。
从情感表达角度:诗人在异乡漂泊,看到如此生机勃勃的芳草,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这种繁茂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归乡的愁绪。而“凄凄”所表达的情感过于直白和单一,无法达到这种以景衬情、含蓄深沉的表达效果。
10.D
【导语】两诗皆以行旅起兴,崔颢借黄鹤白云抒时空浩渺之叹,结于烟波乡愁;高适以陇水分流喻征程无尽,终归感知报国之志。一婉转一刚健,同见唐人羁旅情怀的厚度与张力。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表现手法。
D.甲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我的家乡究竟在何处呢?江面上笼罩着一片迷蒙的烟波,这景象不禁让人涌起浓浓的愁绪。此句仅抒发游子思乡之情,无“仗剑戍边的豪情”“为国效力的雄心”;乙诗“孤剑适千里”,意思是(我)带着一把孤独的剑,远行至千里之外。体现出行的孤勇,“从来感知己”,意思是(我)向来是因为感念知己(的赏识与情谊)(才如此奔波),表明为知己奔波,虽有远行背景,但未明确体现“戍边”“为国建功”的壮志。“两首诗中都既有……又有……”的表述错误;
故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