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使至塞上
一、选择题
1.“属国过居延”的正确节奏划分是( )
A.属国/过居延 B.属国过/居延
C.属/国过居延 D.属国过居/延
2.《使至塞上》的体裁是( )
A.五言律诗 B.五言绝句 C.古体诗 D.乐府诗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
4.朗读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时,语气变化应为( )
A.前句疑问,后句肯定 B.前句急切,后句舒缓
C.两句都激昂 D.前句低沉,后句高亢
5.朗读全诗整体应保持的基调是( )
A.欢快愉悦 B.苍凉雄浑 C.愤怒激昂 D.悲伤忧愁
6.王维除了诗歌成就外,在哪个领域也有很高造诣( )
A.书法 B.绘画 C.戏曲 D.雕塑
7.下列关于王维诗歌风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豪放飘逸 B.诗中有画 C.沉郁顿挫 D.通俗易懂
8.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地点和事由,即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B.由颔联所写的“征蓬”“归雁”可知,本诗的写作背景是深秋时节。
C.颈联中的“直”“圆”二字逼真传神,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本诗既展现了雄奇的大漠美景,又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落寞。
二、填空题
9.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选用颔联中合适的词语填入“诗句批注”的空缺处。
诗句批注:诗人以“ ”“ ”自比,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诗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凄凉中蕴含悲壮。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 , 。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 , 。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 , 。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 , 。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 。
四、语言表达
11.下面这幅书画作品是小语为王维的《使至塞上》配的插图,请你说说图中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13.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全诗从“全景式构图”和“绘画技法融入”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凉州词三首(其三)
张籍
凤林关①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②。
边将皆承主恩泽③,无人解道取凉州④。
【注释】①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境内。②六十秋:从川: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③恩泽:恩惠赏赐。④凉州:泛指陇右失地,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诗用“六十秋”写出吐蕃占领陇右之地时间之久,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B.甲诗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关慰问将士。
C.两诗都借景抒情,甲诗表达了诗人因受排挤而产生的孤寂之情,乙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杀敌收复失地之情。
D.两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甲诗中“归雁”“孤烟”“落日”等意象营造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乙诗中“水”“白草”“黄榆”等意象表现了荒凉萧瑟的边城风光。
《使至塞上》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C B B B B B
1.A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节奏。
诗句意思: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属国”在此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为主语;“过居延”表示经过居延地区。本句在主谓间停顿,划分节奏为:属国/过居延。
故选A。
2.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体裁。
《使至塞上》共八句,共四联,其中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和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用了对仗。诗歌每句五字,遵循偶句押韵的规则,即第二、四、六、八句末字押韵,押“an”韵,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故选B。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其显著特点。《使至塞上》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千古名句,描绘了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
“萧关逢候骑”诗人旅途奔波,突然遇见候骑,内心急切想获知都护行踪(关联战事、使命),语气带着探寻的迫切感,节奏应稍快,表现旅途偶遇的急切询问;“都护在燕然”诗人得知都护驻守“燕然”,既含对都护的敬佩,也流露边塞的苍茫感、消息明晰后的释然,语气应转向舒缓悠远,节奏应放缓。
A.前句是“叙事+问询”,非“疑问句式”,而是急切的陈述性问询,逻辑不成立。
B.前句“逢候骑即问”体现急切,后句“燕然”的遥远与消息落定,让语气自然舒缓,符合情感与节奏变化。
C.前句是“旅途偶遇的问询”,未表示“激昂”;后句因“遥远驻守”更显苍茫,而非“激昂”,矛盾。
D.前句是“主动探寻”,非“低沉”(低沉含沮丧,与“积极问询”相悖);后句“燕然”偏苍茫,非“高亢”,逻辑错误。
故选B。
5.B
【详解】本题考查朗读基调。
王维《使至塞上》是边塞诗,写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与见闻,核心展现边塞风光与家国情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单车”显出行孤单,“居延”(偏远边塞)衬环境荒远,暗含漂泊孤寂;“萧关逢候骑”的“逢”字,也透出边塞的辽远与人际稀疏,显苍凉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的广袤、孤烟的劲直、长河的蜿蜒、落日的浑圆,构建出雄浑壮阔的边塞奇景;“都护在燕然”关联“燕然勒石”典故,隐含边塞功业的豪迈底蕴,显雄浑之感。
A.欢快愉悦:全诗无“春花、嬉闹”等轻快意象,反而突出边塞的辽阔与孤寂,情感不匹配。
B.苍凉雄浑:“苍凉”承接“单车、居延”的孤寂荒远,“雄浑”呼应“大漠、长河”的壮阔与功业豪情,二者融合,精准贴合全诗意境。
C.愤怒激昂:诗中无对战争、不公的批判(无愤懑情绪),更多是客观描绘和含蓄感慨,与“愤怒”无关。
D.悲伤忧愁:虽有“孤寂”,但核心是边塞雄浑之美(如孤烟、落日的壮丽),并非“单纯悲伤”(“悲伤”基调过重,弱化了边塞的壮阔感)。
故选B。
6.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山水画,其绘画作品与诗歌风格一脉相承,富有意境,他的画作被推崇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而书法、戏曲、雕塑领域,王维并没有以这些方面的成就闻名;
故选B。
7.B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王维的诗歌擅长描绘山水田园景色,意境优美,富有画面感,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评价其诗画,所以王维诗歌风格是诗中有画,豪放飘逸是李白风格,沉郁顿挫是杜甫风格,通俗易懂是白居易风格。
故选B。
8.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B.“征蓬”指飘飞的蓬草,诗人以“征蓬”自比,是说自己像蓬草一样漂泊无定,身不由己地前往边疆,并非是用来点明季节。在古代诗词中,“归雁”通常有春天北归和秋日南归两种意象。在本诗中,“归雁入胡天”更可能是春天时大雁北飞进入胡地,暗示诗人自己进入胡天,如同归雁一般,而不是指秋天大雁南飞。故选B。
9. 征蓬 归雁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观察图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幅书法作品是王维的《使至塞上》,这首诗中既言事,又写景,作者还以景物自比的两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征蓬”“归雁”自比。“征蓬”即随风远飞的蓬草,“归雁”指北飞的大雁,古诗中常用它们比喻漂泊的游子,此处王维以之自比,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如同蓬草般随风飘转出关塞,又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指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与激愤。
10.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属、延、蓬、雁、落、圆”等字词容易写错。
11.示例: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柱烽烟直直地升腾而起,一轮落日挂在天边,一条壮丽的大河横卧在地平线上,河水在落日的余晖中闪烁着金光。空阔的大漠、孤零零的烽烟与大河,使人倍感孤单。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意境画面描绘。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结合图片内容,在这宽阔到无边无际的大漠之上,一股孤独的炊烟直直地升腾而起,像是一个沉默的信号,穿透那寂静而深邃的天空。与此同时,一条壮丽的大河横卧在地平线上,河水在落日的余晖中闪烁着金光,仿佛一条金色的丝带镶嵌在这片大漠之中。落日的圆盘低垂在天际,它的光芒柔和而温暖,给这片孤寂的大漠带来了一抹淡淡的哀愁。那孤零零的炊烟,那映照着落日余晖的大河,以及那广袤无垠的大漠,共同构成了一幅既壮丽又略显孤寂的画面,使人在这宏大的自然景象中,感受到人的渺小与孤单。
根据以上描述分析作答即可。
12.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13.示例:从“全景式构图”角度理解: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了塞外大漠的广阔画面,“大漠”展现出空间的广袤,“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别从垂直和水平方向勾勒出景物,构成一幅宏大、壮观的塞外全景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绘画技法融入”角度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了色彩对比和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大漠”的黄色与“孤烟”的黑色形成鲜明对比,“长河”的曲线与“落日”的圆形相互映衬,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宛如一幅精美的画作。
【导语】本诗以简净笔墨勾勒边塞壮景,前四句点染行旅孤寂,后四句突然展开大漠长河的雄浑画卷。“孤烟直”“落日圆”二句尤见匠心,以几何线条构建天地宏阔,将水墨画的留白意境与西域风光的苍劲完美融合。
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语言特点: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展现出孤烟垂直向上,给人一种挺拔、坚毅之感,凸显出塞外沙漠的荒凉与孤寂中那股雄浑的力量;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圆”字将落日的形状刻画得十分生动,让人感受到落日的柔和、温暖,在广阔的背景下,又增添了壮阔之感。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但“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壮阔的感觉。这两句诗简洁而精准地描绘出塞外独特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表现手法:结合前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可知,诗人通过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将自己孤寂、落寞的情感融入其中,在景色的渲染中,含蓄地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13.本题考查意象与画面。
“全景式构图”角度: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诗中首先以“大漠”一词描绘出了塞外沙漠的辽阔无垠,给人以空间上的宏大感。接着,“孤烟直”将垂直的烟柱这一元素引入画面,“长河落日圆”又把水平方向的长河与圆形的落日纳入其中。由此可知,诗人通过对这些不同景物在空间上的巧妙安排,从广袤的大漠到垂直的孤烟,再到水平的长河与落日,构成了一幅涵盖广阔空间的塞外全景图,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塞外风光的壮观与宏大。
“绘画技法融入”角度:结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知,诗句中“大漠”的颜色通常是黄色,“孤烟”则是黑色,两种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加醒目。同时,“长河”是曲线,“落日”是圆形,曲线与圆形相互映衬。由此可知,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和线条勾勒的绘画技法,通过颜色的反差突出了景物的特征,利用线条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这两句诗宛如一幅用绘画技法精心绘制而成的精美画作,展现出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
14.C
【导语】两诗皆写边塞,然意境迥异。王维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绘雄浑画卷,暗含孤寂;张籍借“白草黄榆”“六十秋”抒国土沦丧之痛,锋芒直指边将无能。前者景中寓情,后者议论显志,各见匠心。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手法、情感等的理解分析。
C.《凉州词三首》(其三)前两句表现出诗人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后两句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朝廷丰厚的赏赐和边关将士玩忽职守作对比,表现出诗人对无才无德的边关将士的严正谴责和不满。选项“乙诗表达了诗人渴望报国杀敌收复失地之情”表述错误。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