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 白杨礼赞
一、选择题
1.下面依序填入括号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 ),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黄的是土,未开垦( )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 )的语言的精华。
A.驰 zhān kěn 炼 B.弛 zhān gěng 炼
C.驰 tǎn gěng 练 D.弛 tǎn kěn 练
2.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 ),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 )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 )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A.普遍 磨折 赞美 尤其 B.普通 磨折 赞扬 而且
C.平凡 折服 赞同 还 D.平常 折磨 赞颂 也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它 , 。 。 ,那么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①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②没有婆娑的姿态
③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④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⑤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
A.④②③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①④②⑤③ D.②④③⑤①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A.、 ; , ,” B.。 ; ? ”,
C.、 ; ? ”, D.。 ; , ”,
5.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比喻)
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反问)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拟人)
D.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比喻、设问)
6.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回答问题。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对于选段部分和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集中描写了白杨树的形态特征,“力争上游”“不折不挠”两个词突出体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B.白杨树的“极普通”指的是它极易生长,在西北极常见;它“不平凡”,是从作者赋予它的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等美好精神品格的角度来说的。
C.选文首尾两段中的“这”“那”都是代词,指白杨树,因此可以调换位置或统一使用其中一个,并不影响表达。
D.《白杨礼赞》全文运用象征的手法,借对白杨树的歌颂来赞美抗日军民。
二、填空题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它没有pó suō( )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qiú zhī(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páng yì xié chū”( )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bù zhé bù náo( )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8.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2)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
9.根据课文《白杨礼赞》完成表格。
外在特点 内在精神
枝干笔直,绝无旁枝 正直
紧紧靠拢,绝不旁逸
力求上进
树皮光滑,微微泛青
坚强不屈
三、语言表达
10.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课文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有了更深的意义。
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来赞美某种植物。
四、综合性学习
11.阅读下列一首歌词,回答下列问题。
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小白杨 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罗喂/栽下它/就当故乡在身旁/来来来 来来来 来来来来来/小白杨 小白杨/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1)阅读歌词,根据对联的格式要求,写出上联。
上联:
下联:英雄离家别亲乐守边防
(2)阅读课文《白杨礼赞》和歌词《小白杨》后,你想对白杨说些什么,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呢?(不少于50字)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 完成下面小题。
白杨礼赞
茅盾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 ,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 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顺的) ,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2.有同学认为,文章第②段写高原景色,可以删去,不如开始直接描绘白杨树。请谈谈为什么不能删去?
13.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14.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
15.有同学阅读本课时,有一处疑惑: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为什么第⑧段还要再重复?请你为他解惑。
雪落菘叶
高方
①第一次听说白菜别名叫“菘”时,心里跃起一个激灵。这让我想为新认识的“菘”写点什么。
②中国是白菜的原产地。古老诗集《诗经》中曾唱道:“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逐渐变身为“菘”,是为白菜的古称。千百年来,当园圃里的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
③当第一场冬雪覆盖大地,白菜便已整理好行李,准备要离开土地了。虽然最外层的叶子依然舒展如裙摆般松散,但内层已包裹紧密,捏一捏顿感踏实,如此瓷实便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
④别看白菜窝在垄间其貌不扬,叶子并无精致讲究的姿态,但是从离地几米的视角俯视它们,却有震撼的观感。一朵朵花苞葱葱翠翠、圆圆滚滚、层层叠叠,像浸染了青汁,颜色顺着鼓胀的曲线,由浓而淡滑落。
⑤每年收白菜的季节,奶奶伛偻的腰更弯了。她将背拉成一道弓,面向泥土蓄力,拢起白菜外层散乱的叶子,拉住根部轻轻一拽。片刻前还直挺挺的白菜,立刻倒在一旁。
⑥爷爷有时会抡起锄头,把白菜根从泥土里钩拽出来,白菜顺势在地垄里打个滚,被爷爷的大手一把捉住,丢进柳条筐,手推车上摞起、坐稳,白菜们便跟着农人回了家。
⑦带着泥土的白菜要先晾晒三四天,直到外层的绿叶萎蔫,变得像纸一样皱而干,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膜。那些秋虫的浅吟低唱、寒生露凝、弯月银霜等自然风物统统封进心里,从此缄口。
⑧晒过的白菜可以在室外任一处背风的地方堆放,不论放在何处都不需用纸张、棉被、塑料膜等物覆盖。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风、雪、寒霜才是它愿意接受的披风。
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入冬后家家户户都要存上百余斤大白菜。它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年幼正在长身体的我,总是不满足单一食物的摄入,于是在奶奶弯腰拾起一棵白菜时,便开始嘟囔着抗议:我不想吃炖白菜。
⑩拢上套袖,奶奶横起面板,竖起擀面杖,烧旺炉火。双手交错间,便烙好一张酥香的葱油饼。有了饼的加持,炖白菜果然又变得别有滋味。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烙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
大白菜味甘性平,它与谁搭伴都可以。它愿意为任何一场厨房大戏充当配角,这不失为白菜迷人的部分,也是它的可贵之处。
小小白菜,清白而淡雅,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始终占据一方纸墨。
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也是资深美食家,曾作诗云:“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能从清淡的大白菜中品出如此美味,不失为阅尽繁华后的回归,表里澄澈,怎么都自在。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过大白菜:“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如今在大白菜的重要产地——山东胶州,刚收割完的白菜也用红绳捆绑,绳子上还挂着二维码,扫码可以看到它生长和运输的过程。
又是一年雪落时,雪霰②排成长队降落人间,或随旋风急流而泻,或循着光线升腾。相比之下,白菜笃定多了。陈于墙角、铺于集市,不卑不亢地候在那里,为大地隆冬的洗礼而揭幕。
[注释]①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摘葑和菲,不要因为其根、茎有苦味,就连其叶子也不要了。②雪霰(xiàn):下雪时,还没凝成雪花的雪粒子。
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雪落菘叶”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了白菜耐寒的特点。
B.第③段开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第一场冬雪时,白菜即将丰收的场景。
C.第 段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白菜的喜爱与赞美。
D.第 段中雪霰飞舞和白菜静候的情景,反衬出白菜的不卑不亢与笃定自若,突出白菜的品格。
17.从全文来看,白菜有哪些可贵之处?请简要概括。
18.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读下列语句。
(1)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烙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拢上套袖,奶奶横起面板,竖起擀面杖,烧旺炉火。双手交错间,便烙好一张酥香的蒽油饼。(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19.第⑨⑩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20.本文适合作为以下哪篇课文的拓展阅读篇目?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白杨礼赞》 B.《昆明的雨》
《16 白杨礼赞》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 A D D C C
1.A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和给汉字注音。
奔驰:(车、马等)很快地跑;驰,车马等奔跑,快跑;注意不要把“驰”写成“弛”。
毡(zhān)子:用羊毛等轧成的像厚呢子或粗毯子似的东西。
开垦(kěn):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锤炼:反复琢磨,使之精炼、纯熟。注意不要把“炼”写成“练”。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空,普通:平常的;普遍:存在的面很广泛,具有共同性的;平凡:平常,不稀奇;平常:普通,不特别;根据语境“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可知,此处用“普遍”更能体现白杨在西北分布广泛但不被重视的状况;
第二空,磨折:折磨;折磨:使肉体上、精神上受痛苦;折服:说服,使屈服;根据语境“( )不了,压迫不倒”可知,此处写白杨树坚强,应用“磨折”;
第三空,赞美:称赞,颂扬;赞扬:称赞表扬;赞颂:称赞颂扬;根据语境“我( )白杨树”可知,“赞美”更能表达对白杨的欣赏和肯定;
第四空,“尤其”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而且”也表递进,“还”“也”是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根据语境“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可知,此处应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象征精神”比“象征农民”更进一层,此处用“尤其”更能突出白杨象征民族精神这一重点;
故选A。
3.D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与排序。
这一段文字选自文章《白杨礼赞》,根据后文“但是”以及“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的提示可知,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荡开一笔,写白杨不美的地方,即“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接下来讨论白杨美不美的问题,“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紧承上句,接着得出结论,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最后用一个“但是”,回到白杨身上,强调突出白杨的特点。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④③⑤①。
故选D。
4.D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D.在这个段落中,第一个方框后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描述了黄土高原上的一条大毯子,所以应该用句号。第二个方框后面是对前面提到的“大毯子”的进一步描述,分别描述了黄色和绿色的部分,这两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用分号。第三个方框后面是一个问句,但实际上是在描述绿色的部分是什么,所以应该用逗号。最后一个方框后面是一个引用的词语“麦浪”,引用的内容需要用引号括起来,同时这句话语义表达完整,并使用逗号进行句间停顿,连接后面的内容。因此,最恰当的标点符号应该是“ 。”“;”“,”“”,”;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将白杨树(本体)比作伟丈夫(喻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6.C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那”“这”都指白杨树,但“那”所指较远,“这”所指较近,这两个代词的运用与各自语段的内容相契合,不能调换;
故选C。
7. 婆娑 虬枝 旁逸斜出 不折不挠
【详解】考查看拼音写词语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注意不同读音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另外注意平时多积累并熟记课本上的重点词语。
(1)pó suō——婆娑,意思是盘旋舞动的样子;
(2)qiú zhī——虬枝,意思是盘屈的树枝;
(3)páng yì xié chū——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4)bù zhé bù náo——不折不挠,意思是面对压力和困难不屈服、顽强。
8. 比喻 反问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修辞。
(1)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望不到边际的高原”比作“大毯子”,生动形象地表现高原地势平坦。
(2)此句运用了反问手法,“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中的“难道”加强语气,突出白杨树不只是树,还具有其他象征意义。
9.答案
外在特点 内在精神
枝干笔直,绝无旁枝 正直
紧紧靠拢,绝不旁逸 团结
丫枝叶片,一律向上 力求上进
树皮光滑,微微泛青 质朴
风雪压迫,倔强挺立 坚强不屈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枝干笔直,绝无旁枝:文中第5段描述“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笔直且没有旁枝的枝干,直观地展现了白杨树正直的姿态,如同一个坚守正道、刚正不阿的人,体现了其正直的内在精神;故填写:正直。
紧紧靠拢,绝不旁逸:第5段“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树枝紧密靠拢不向旁边伸展,形象地展示了白杨树的团结,仿佛它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象征着团结的内在精神;故填写:团结。
力求上进的内在精神:根据第5段“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可知,所有的丫枝和叶片都朝上生长,充满了向上的力量和决心;故填写:丫枝叶片,一律向上。
树皮光滑,微微泛青:第5段“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光滑且微微泛青的树皮,没有过多的修饰和纹理,给人一种朴素、自然、本真的感觉,反映出白杨树质朴的内在品质; 故填写:质朴。
坚强不屈的内在精神:根据第5段“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可知,在风雪的强大压力下,白杨树依然倔强地挺立,毫不屈服,凸显了其坚强不屈的内在精神,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坚定地坚守自己的位置。故填写:风雪压迫,倔强挺立。
10.示例:草,虽然平凡、渺小,但却有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虽然不美丽,但却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这一切都是源于对生命的渴望!草,不管电闪雷击,不管狂风骤雨,不管严寒酷暑,它都毫不畏惧。这一切都是信念的力量,小草渴望生命,渴望生存,于是又站了起来!我漫步在小路上,看着路旁那一棵棵嫩绿葱郁的小草,陷入了沉思,我想到了那些在边防驻守的军人、在沙漠筑路的工人、在非洲进行医疗援助的白衣天使……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片段写作。
根据题意可知,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作文片段来赞美某种植物,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再通过象征来赞美某种植物即可,可以赞美梅花的素雅,不屈不挠;牡丹的不妥协、不媚俗;月季的坚韧顽强;含羞草的坚贞不屈等等。
示例:
梅花赞
梅花,是极普通的一种花,然而她实在是不平凡的。
她是一种坚强不屈的花,细而有劲的枝,细而有劲的干。她们或倾,或仰,或倚,或舞……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的雪塑,在寒冷的风中是那么清新超然,铁骨铮铮,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她没有牡丹华贵,没有玫瑰妖娆。也许你要说她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妖娆”“绚烂”而言,那么梅花算不得花中的好女子,但是,她朴质,素雅,坚强。她象征着顽强不屈、勇敢拼搏的精神。
梅花是不平凡的花,我赞美她!因为她的朴质,素雅,不屈不挠。
11.(1)示例:白杨扎根壮干笑迎沙暴
(2)示例:白杨:你好!我是一名中学生,出生至今,是在温室中成长,跟您相比,我深感惭愧。我今后将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学有所成,将来为家乡,为祖国多做贡献。
【详解】(1)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内容要与歌词的内容有关,要根据诗歌中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和表现出的乐观、坚韧的品格来仿写。
名词“英雄”可对“白杨”,并列结构“离家别亲”可对“扎根壮干”,动宾结构“乐守边防”可对“笑迎沙暴”。
示例:白杨屹立昂首笑对风沙。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要把握歌词的主旨,结合自身实际来解答,要突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等精神。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1941年创作的散文。此文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了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嘲讽了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
《小白杨》歌词简单、曲调不繁,但句句写实、饱含深情,歌颂的是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们,是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是在祖国大地上纵横决荡用血书写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表达了边防军人对祖国边疆的火热情怀,诉说着老百姓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赞美。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白杨:你好!从你身上我感受到了力争上游、倔强挺立、百折不挠的精神。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心,努力学习,为祖国做贡献,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12.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点出了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渲染了“不平凡”的气氛,对描写白杨树起了衬托的作用;②以“我”对黄土高原的“倦怠”和见到白杨树时的惊喜相对照,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13.内容上,直接引出白杨树,交代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对象,突出了白杨树的“极普通”却“不平凡”;结构上,承接上文对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描写,照应开头,引出下文对白杨树的描写和赞颂。 14.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肯定白杨树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 15.第⑧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出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为下文表明态度做铺垫。
【导语】《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以白杨树为载体,抒发对北方农民及民族精神的赞美之作。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手法,将白杨树的形象与北方农民的坚韧、朴质、坚强不屈的精神紧密相连。文章结构严谨,先以高原景色为背景,引出白杨树的出现,再通过对白杨树形态的细致刻画,逐步揭示其象征意义。全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展现了白杨树的自然美,又赋予其深刻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作者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
1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第②段“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描写高原景色,属于景物描写,结合“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知,通过描绘黄土高原的“雄壮”与“伟大”,以及随之而来的“单调”感,作者为白杨树的出现制造了反差和对比。这种环境描写不仅增强了白杨树的视觉冲击力,也为其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段是文章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删去。
13.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它直接点明了白杨树的特点,即“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强调了白杨树的普遍性,又突出了其不平凡的特质。这种对比为后文进一步描写白杨树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奠定了基础。从结构上看,第④段紧接在第③段之后,承接了前文对白杨树的初次印象“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同时为后文“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详细描写白杨树的形态和精神品质作了铺垫,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过渡自然。
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指出白杨树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美”,如“婆娑的姿态”和“屈曲盘旋的虬枝”,似乎贬低了它的形象。但随后笔锋一转,通过“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词语,高度赞扬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将其比作“树中的伟丈夫”。这种先抑后扬的手法,既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魅力,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15.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和升华的作用。结合“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可知,虽然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但第⑧段进一步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北方农民和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联系起来,强调了白杨树不仅是北方农民的象征,更是整个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的象征。通过这种重复和深化,作者进一步强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结构上,结合下段“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顺的) ,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可知,为表明对楠木的鄙视、对白杨树的赞美态度做铺垫。
16.C 17.①白菜在寒冬坚守,有不畏霜寒的傲骨,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②瓷实,能承受长途运输的颠簸;③在最寒冷的冬季能承担起果腹的重任;④味甘性平,可与任何菜搭配,甘当配菜;⑤清白淡雅,深受文人墨客偏爱。 18.(1)运用夸张手法(或大词小用),“沦陷”一词写出了奶奶用白菜做的美味让“我”的味蕾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流露出“我”的赞美之情。。
(2)运用了动作描写,“拢”“横”“竖”“烧”“烙”等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制作葱油饼时动作的娴熟麻利,体现了奶奶的能干。 19.不能删,第⑨⑩两段运用插叙,插叙了“我”年幼时奶奶变着法将普通的白菜做成美食的经过;写出了白菜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丰盈了农家几近惨淡的餐桌,体现了白菜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表达对奶奶的怀念之情,引出了下文白菜味甘性平、甘当配角的特点。使文章结构完整,富有变化,内容丰富。 20.适合A。《白杨礼赞》。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军民以及抗日战争中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表达了对白杨树及其所象征的人与精神的崇敬与赞美。本文以物喻人,以白菜比喻质朴坚忍的劳动者,赞美了人们面对生活的风霜依然顽强不屈,甘奉献、有担当的精神。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绘白菜从生长到收获及储存的过程,展现了白菜的坚韧与古朴之美。作者从雪落菘叶的自然景象展开,进而细致刻画了收白菜的场景,表现出奶奶与爷爷朴实的劳作,以及白菜对寒冷季节的适应能力,彰显它的耐寒与生命力。文章语言生动,运用拟人手法,使白菜富有生命活力,其与自然的融合赋予读者深刻的文化与情感共鸣。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第 段“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句来写白菜,并不是平实如话的语言风格,而是展现出一种文雅的特点;
故选C。
17.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②段“千百年来,当园圃里的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第⑧段“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风、雪、寒霜才是它愿意接受的披风”可知,当其它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不畏霜寒的傲骨,它喜欢与自然天生天长,这里体现了白菜的可贵之处是:不畏霜寒的傲骨,表明白菜喜欢与自然相伴;
结合第③段“虽然最外层的叶子依然舒展如裙摆般松散,但内层已包裹紧密,捏一捏顿感踏实,如此瓷实便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可知,白菜内层包裹紧密,瓷实可承受长途运输之颠簸,由此可知这里体现了白菜的可贵之处是:白菜瓷实,可承受长途运输颠簸的特点;
结合第⑨段“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入冬后家家户户都要存上百余斤大白菜。它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可知,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在最寒冷的季节受命,承担起果腹之重任,由此可知这里体现了白菜的可贵之处是:在寒冬承担果腹重任;
结合第 段“大白菜味甘性平,它与谁搭伴都可以。它愿意为任何一场厨房大戏充当配角,这不失为白菜迷人的部分,也是它的可贵之处”可知,大白菜味甘性平,它与谁搭伴都可以,它愿意为任何一场厨房大戏充当配角,由此可知这里体现了白菜的可贵之处是:味甘性平、甘当配角的特点;
结合第 段“小小白菜,清白而淡雅,深得文人墨客的偏爱,始终占据一方纸墨”,第 段“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也是资深美食家,曾作诗云:‘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能从清淡的大白菜中品出如此美味”,第 段“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过大白菜……尊为‘胶菜’”可知,这里以苏东坡、鲁迅为例,都体现了白菜清白淡雅,受文人墨客偏爱的特点,由此可知这里体现了白菜的可贵之处是:清白淡雅,深受文人墨客偏爱。
18.(1)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词。
“沦陷”本是用于描述领土被敌方占领等情况的词语,这里将其用于形容味蕾,大词小用,结合第⑩段“有了饼的加持,炖白菜果然又变得别有滋味。有时,奶奶也会把肥肉炼成脂渣,和着白菜做成包子、饺子、烙饼,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可知,“沦陷”一词强烈地体现“我”对奶奶用脂渣和白菜做成的包子、饺子、烙饼等食物味道的极度喜爱和陶醉之情。同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这些食物的味道非常美妙,完全征服了“我”的味觉感受,让“我”沉浸在美味之中,无法抵挡其诱惑,突出了食物的美味对“我”的吸引力之大。这个词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灵动,避免了平铺直叙地说食物好吃,而是用“沦陷”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些美食的由衷赞美和享受美食时的满足感。
(2)本题考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拢上”“横起”“竖起”“烧旺”“交错”“烙好”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且连贯地展现了奶奶烙葱油饼时娴熟、利落的动作。这些动作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沓,刻画出奶奶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厨房能手的形象。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奶奶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感受到奶奶的勤劳能干,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奶奶对家人细致入微的关怀,为了让家人吃得满足,用心制作美味的食物。整个描写使奶奶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印象深刻。
19.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内容上:结合第⑨段“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便开始嘟囔着抗议:我不想吃炖白菜”,第⑩段“拢上套袖,奶奶横起面板……味道各有不同,味蕾再次沦陷”可知,这两段讲述了物资匮乏年代,“我”起初对单一炖白菜的抗拒,以及奶奶通过烙葱油饼、用脂渣搭配白菜制作多种美食,让“我”改变态度的经历,这里运用的是插叙,为文章增添了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丰富了关于白菜的故事内容,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白菜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多样美味体验。从“我”对炖白菜的嘟囔抗议,到在奶奶巧妙烹饪后味蕾的“沦陷”,体现了“我”对白菜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背后是奶奶对“我”的疼爱,以及白菜在家庭生活中承载的温暖情感。这两段进一步深化了文章对亲情以及白菜所蕴含情感的表达,使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结构上:这两段内容为后文对白菜味甘性平、可与多种食材搭配,甘当配角这一可贵品质的描述做了铺垫。正是有了奶奶用白菜制作多种美食的情节,才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对白菜这一特性的赞美,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逻辑连贯。
因此这两段不能删去。
20.本题考查阅读拓展。
在《白杨礼赞》中,作者茅盾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运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眼里的白杨象征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他们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高度赞扬。
在本文《雪落菘叶》中,作者通过对白菜(菘)的描写,赋予白菜不畏霜寒、坚守到小雪时节的傲骨。如第②段中的“当园圃里的菜蔬们渐次退场,只有白菜坚守到小雪时节,它更像是大地的呼吸,与松一般有不畏霜寒的傲骨”体现了白菜坚韧的品质。在描写白菜收获过程以及白菜在物资匮乏年代所发挥的作用时,也展现出它朴实无华的一面。白菜与白杨树一样,有着质朴、坚强的品质,它们都象征着普通劳动者身上的坚韧不拔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所以《雪落菘叶》和《白杨礼赞》在情感表达、表现手法以及象征意义上有相通之处,可以作为拓展阅读篇目。
而《昆明的雨》主要是通过回忆昆明的雨,展现昆明的风土人情,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文章的主题侧重于对地域特色和生活记忆的描绘,和《雪落菘叶》在主题、情感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差异较大,不太适合作为其拓展阅读篇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