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综合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第3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综合应用(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3 08:14:36

文档简介

第3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综合应用
【预习梳理】
一、1.轴突末梢 膨大 杯 球
2.(1)①轴突 ②线粒体 ③突触小泡 ④突触前膜 ⑤突触间隙 ⑥突触后膜 (2)④⑤⑥ (3)神经递质
3.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二、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突触小泡 受体 神经递质 电位变化 降解或回收
3.(1)单向 (2)慢
三、1.(1)突触 (2)中枢神经系统
2.(1)鸦片 海洛因 麻醉 精神 (2)预防
【预习检测】
(1)× (2)× (3)√ (4)× (5)× (6)×
[解析] (1)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所形成的结构。
(2)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中的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6)反射完成所需要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量。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 (1)神经递质 胞吐 扩散
(2)受体 蛋白质 与神经递质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电位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
(5)Na+ Cl- 肌肉僵直
反馈评价
例1 B [解析] ①表示轴突,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小泡,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a点兴奋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此时膜内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b点膜内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于③(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例2 D [解析] 触觉神经元兴奋时,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使其兴奋并释放GABA,因此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正确;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分别内流和外流,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B正确;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后不会引发痛觉,而患带状疱疹后GABA作用会引发痛觉,因此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C正确;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表达量减少,导致细胞内Cl-浓度升高,轻触后Cl-经Cl-通道外流,引起强烈痛觉,D错误。
任务二
[资料] (1)突触 大脑皮层
(2)多巴胺转运蛋白
(3)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但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导致多巴胺的回收速率减慢,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积累,使神经元持续兴奋
反馈评价
例3 D [解析] 毒品可能会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回收,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持续作用而增强兴奋和快感,A正确;吸食毒品可使人产生依赖,且会危害人体的健康,B正确;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而损害器官的功能,C正确;镇静剂可消除焦躁不安感,但大量使用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不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D错误。
例4 C [解析] 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A错误;多巴胺与结构②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调节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C正确;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进行回收,该方式不属于胞吞,D错误。第3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综合应用
1.D [解析]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突触小泡是含有神经递质的膜泡结构,是由高尔基体膜形成的囊泡,B错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C错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正确。
2.C [解析] 步骤①是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神经递质,此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步骤②表示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B正确;步骤③表示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化学信号转化成了电信号在突触后膜上传导,C错误;步骤④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3.A [解析] 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是肌肉或腺体,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A正确;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ATP,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抑制性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达到一定量,突触后神经元即可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形成后,兴奋传导速度与神经递质的多少无关,D错误。
4.B [解析] 据题干可知,突触传递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神经递质的耗竭有关,A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不需要ATP提供能量,B错误;突触间隙中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时,会造成Cl-内流,突触后膜上不会出现电位反转,但静息电位绝对值会增大,即也会出现电位变化,C正确;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会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D正确。
5.A [解析] 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触2和3表示抑制性突触,因此①的突触小泡中为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由于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B错误。由题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C错误。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6.D [解析] 该实验选用的是神经肌肉接头,也是一种突触,肌肉细胞膜为突触后膜,A错误;根据甲组结果可知,该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均正常,探究神经毒素对神经递质释放及代谢的影响,可检测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肌肉细胞的动作电位,结合表格可知,α-环蛇毒素只影响肌肉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部分神经递质与肌肉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B错误;α-环蛇毒素作用后,肌肉细胞仍能产生动作电位,即神经递质的释放并未被完全抑制,C错误;结合表格可知,β-环蛇毒素使肌肉细胞动作电位为0,因此β-环蛇毒素会导致中毒者的骨骼肌瘫痪,D正确。
7.C [解析] 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N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胞体,则图中兴奋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B错误;Na+主要参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所以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细胞外,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8.B [解析] 据图乙判断,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可能与Ca2+进入突触小体有关,A正确;由图甲可知,从A点开始膜内Na+含量增加,说明神经纤维产生兴奋,此时Na+通过离子通道内流,属于协助扩散,Na+内流后,神经元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B错误;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Na+过度内流,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内渗透压升高而吸水破裂,C正确;由图乙可知,NMDA与谷氨酸结合使Na+内流,故抑制NMDA的活性可减少Na+内流,从而缓解病症,D正确。
9.C [解析] a点兴奋时,该处钠离子通道开放,Na+从膜外流向膜内,A错误;轴突通常长而细,a、b、d可表示神经细胞的轴突,B错误;神经冲动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也可通过突触向其他神经元传递,因此刺激b点(适宜强度),在a、c和d点处均能测得电位变化,C正确;刺激d点,b点不能测得动作电位,因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10.D [解析] 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大类,因此图Ⅰ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A错误;图Ⅱ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发生K+外流,B错误;神经冲动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分析图Ⅰ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神经中枢,甲是高级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需要注意的是,D传出神经与E效应器之间也存在突触,因此共有6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D正确。
11.B [解析] 比较图乙和图丙可知,箭毒浸泡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故箭毒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A正确;由图乙可知,图甲轴突接受刺激后,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即兴奋,故a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不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产生兴奋时,Na+内流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恢复静息状态时,钠钾泵运输Na+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C正确;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信号转换,故刺激一段时间后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12.D [解析]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影响次级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所以与传入神经元相比,次级突触后神经元不容易产生兴奋,A错误;神经元的直径与其功能水平呈正相关,题图中B神经元相较A、C更粗,故B神经元传递信号的频率高于A、C神经元,B错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传入神经元不能将兴奋传递到次级突触后细胞来达到抑制作用,C错误;图中所示调节机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来调节邻近的感觉神经通路,通过多重调节可能使感觉更精准,D正确。
13.A [解析] 止痛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目的,A符合题意;如果止痛药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B不符合题意;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C不符合题意;如果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不符合题意。
14.B [解析] 依题意可知,多巴胺为兴奋性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使神经元 B产生兴奋,A正确;结合图示可知,A是突触小体,即图中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由神经元A单方向传递给神经元 B,B错误;结合图示可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之一是被多巴胺转运体回收进神经元A,避免引起神经元B持续兴奋,C正确;据图可知,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转运体的功能,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因此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D正确。
15.(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2)a→b→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h
(3)不会 不变
[解析] 图甲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乙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受体,其中a、b、c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丙中g和i表示未兴奋部位,h表示兴奋部位。(1)图甲中的B表示效应器,它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的。(2)图乙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的传递方向为a→b→c。兴奋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对应图丙中的h。(3)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给e点一个强刺激,D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静息电位由钾离子外流来维持,所以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不变。
16.(1)Na+(钠离子)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Mg2+(镁离子) Ca2+(钙离子) 精氨酸 cGMP的生成和Ca2+(钙离子)内流
(3)细胞骨架 (神经)细胞衰老、凋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积极向他人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合理即可)
[解析] (1)据题图分析,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Na+内流,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2)据图分析,刺激后,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Mg2+与N受体分离,从而打开Ca2+通道;然后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酶C,并逐步促使NO合酶催化精氨酸转化为NO,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可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cGMP的生成以及Ca2+内流,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3)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结构为细胞骨架;活性氧等自由基可造成细胞衰老、凋亡等;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应积极向他人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第3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综合应用
一、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 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 ,呈 状或 状,叫作突触小体。
2.突触的结构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突触由图中的 (填序号)构成。
(3)图中③内含有的化学物质称为 。
3.突触的主要类型
A. 型,表示为。
B. 型,表示为。
C.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中的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二、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1.传递形式: 。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1)神经元之间兴奋 传递。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 。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作用位点:往往是 。
(2)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 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2.相关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 、 、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 药品和 药品。
(2)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禁毒工作实行以 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3.责任和义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末梢膨大所形成的结构。( )
(2)突触只存在于两个神经元之间。( )
(3)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5)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
(6)反射完成所需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与效应器的距离。( )
任务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资料】如图表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1)A中的物质为 ,其由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 ,其在突触间隙中运动到突触后膜的方式是 。
(2)B表示 ,其化学本质一般是 ,作用是 。
(3)突触后膜接受兴奋后,会引发突触后膜 ,图中②→③→④过程信号的转换方式
是 。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向特点是 ,原因是 ;突触处兴奋传递的速度比神经纤维上要慢是因为 。
(5)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发 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兴奋;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发 内流,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某种蛇毒能抑制突触间隙内乙酰胆碱的分解,则中该蛇毒的人会出现 (填“肌无力”或“肌肉僵直”)的症状。
1.神经递质的分析
(1)种类
①兴奋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产生“外正内负→外负内正”的电位变化。
②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γ-氨基丁酸。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
(2)供体:突触小泡。
(3)受体: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
(4)途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5)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该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6)去向:发生效应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7)作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 单向传递
例1如图为突触的结构,M、N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a点兴奋时,a点膜内电位为正,b点膜内电位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例2[2024·广东卷]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Cl-通道开放,Cl-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转运蛋白(单向转运Cl-)表达量改变,引起Cl-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Cl-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Cl-经Cl-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Cl-经Cl-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Cl-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任务二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资料】阅读教材P30“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1)毒品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 ,吸毒者吸毒后产生愉悦感的部位是 。
(2)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是与 结合,降低突触小体回收多巴胺的速率。
(3)推测吸毒者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
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突触前膜回收。
(1)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阻断神经递质的回收,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例3毒品和某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都会影响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下列关于毒品和某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毒品可能会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回收而增强兴奋和快感
B.吸食毒品可使人产生依赖,且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C.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镇静剂可消除焦躁不安感,大量使用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例4[2025·湖南长沙高二月考]如图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B.多巴胺与结构②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
C.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D.多巴胺通过胞吞的形式被回收,从而调节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浓度第3节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及综合应用
[1~14题,每题2分,共28分]
知识点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下列关于突触和突触小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突触小体是指神经元树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
B.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是由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
C.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
D.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2.[2025·湖南长沙高二月考] 下图①~④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主要步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步骤①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B.步骤②表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C.步骤③使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突触后膜上传导
D.步骤④神经递质可被酶降解或被回收进细胞
3.[2025·江苏盐城高二月考] 神经递质根据作用效果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特定的条件下,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B.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越多,突触后神经元传导兴奋的速度越快
4.[2024·安徽黄山高二月考] 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是反射弧中最容易发生疲劳的部位,突触传递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神经递质的耗竭有关,疲劳的出现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一种保护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突触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大大减少
B.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此过程需要 ATP 提供能量
C.突触间隙中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时,突触后膜也会出现电位变化
D.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其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向突触前膜移动从而释放神经递质
5.根据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突—肌肉型
D.突触1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6.银环蛇蛇毒中能分离出若干种神经毒素,神经毒素能激活或阻断不同神经受体和离子通道,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实验人员利用神经肌肉接头对α-环蛇毒素和β-环蛇毒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分组 处理 神经元动作电位 /mV 肌肉细胞动作电位 /mV
甲 对照组 75 75
乙 α-环蛇毒素 浸润20 min 75 10
丙 β-环蛇毒素 浸润20 min 20 0
A.该实验选用的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突触,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为突触后膜
B.α-环蛇毒素可能抑制了神经递质与肌肉细胞膜上载体的结合
C.α-环蛇毒素可能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前膜,完全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D.β-环蛇毒素会导致中毒者的骨骼肌瘫痪
7.[2024·江苏南通高二月考] 下图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时间延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N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B.兴奋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C.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8.[2024·湖北孝感高二期末] 运动神经元病(MND)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并损伤运动神经元,使肌肉因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图甲表示MND患者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后,膜内Na+含量变化,图乙是MND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突触后膜上的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可能与Ca2+进入突触小体有关
B.图甲中AB段N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Na+内流后,神经元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C.谷氨酸持续作用于NMDA时会引起Na+过度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渗透压升高,细胞水肿甚至破裂
D.据图乙分析,抑制NMDA的活性可缓解病症
知识点二 兴奋传递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9.[2025·辽宁葫芦岛高二期末] 下图表示两个神经元及它们的关系,相关递质为兴奋性递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a点兴奋时,该处Na+从膜内流向膜外
B.a、b、d可表示神经细胞的树突
C.刺激b点(适宜强度),a、c、d处均可测得电位变化
D.刺激d点,b点能测得动作电位
10.图Ⅰ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图Ⅱ是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B.图Ⅱ丁区域正在发生Na+内流
C.图Ⅱ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只能由左到右
D.图Ⅰ中共有6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11.[2025·四川绵阳高二期中] 图甲为某突触结构示意图,图乙、图丙分别为该突触使用箭毒浸泡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之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A.箭毒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来抑制兴奋的传递
B.a为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
C.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
D.刺激一段时间后才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存在信号的转换
12.[2025·广东茂名高二月考] 传入神经元可以调节邻近的感觉神经通路,如图所示,其调节机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次级突触后神经元(次级突触后细胞)之间形成突触联系来实现,其中神经元的直径与其功能水平呈正相关。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与传入神经元相比,次级突触后神经元更容易产生兴奋
B.图中B神经元传递信号频率低于A、C神经元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传入神经元通过释放的神经递质竞争同种受体达到抑制作用
D.图中所示的机制可能使感觉更精准
知识点三 药物对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影响
13.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
A.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14.[2025·安徽池州高二期中] 可卡因是较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如图是可卡因影响多巴胺转运体从而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产生兴奋
B.图中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由神经元B单方向传递给神经元A
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之一是被多巴胺转运体回收进神经元A
D.可卡因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15.(9分)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乙、丙分别为图甲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图甲中的B表示效应器,它是由                    组成的。
(2)(5分)据图乙分析,兴奋的传递方向可表示为      。其原因是                              。图丙中的兴奋部位可表示为   (用字母表示)。
(3)(2分)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C、D为两个电流计。某科研小组将这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
给e点一个强刺激,D电流计指针    (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     (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16.(11分)“彩色麻古”的主要成分是冰毒,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分泌,如图是其部分作用机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据图分析,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     内流,此时膜内电位变化为          。
(2)(5分)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    与N受体分离,从而打开   通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酶C,并逐步促使    转化成NO,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可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                     ,进一步促进谷氨酸的释放。
(3)(4分)研究表明,细胞中Ca2+浓度持续增加会激活相关蛋白酶、激酶等,最终导致细胞中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     的崩解,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等自由基,从而造成         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                        (答两点)。 (共94张PPT)
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及综合应用
任务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任务二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一、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1.突触小体:神经元的__________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
______,呈____状或____状,叫作突触小体。
轴突末梢
膨大


2.突触的结构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①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轴突
线粒体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2)突触由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构成。
④⑤⑥
(3)图中③内含有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__。
神经递质
3.突触的主要类型
A.____________型,表示为 。
B.____________型,表示为 。
C.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中的细胞之间
也是通过突触联系的。
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二、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1.传递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2.传递过程
突触小泡
受体
神经递质
电位变化
降解或回收
3.传递特点
(1)神经元之间兴奋______传递。
(2)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____。
单向

三、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1.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1)作用位点:往往是______。
(2)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______________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
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突触
中枢神经系统
2.相关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______、______
__、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
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______药品和______药品。
鸦片
海洛因
麻醉
精神
(2)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明确指出,禁毒是全社会的
共同责任。禁毒工作实行以______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
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
预防
3.责任和义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向社会宣传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末梢膨大所形成的结构。( )
×
[解析] 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
末端膨大所形成的结构。
(2)突触只存在于两个神经元之间。( )
×
[解析] 神经元与肌肉细胞或某些腺体中的细胞之间也是通过突触联
系的。
(3)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解析]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换。( )
×
[解析] 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了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换。
(6)反射完成所需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与效应器的距离。( )
×
[解析] 反射完成所需要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量。
任务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资料】 如图表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1)A中的物质为__________,其由突触前膜释
放的方式是______,其在突触间隙中运动到突
触后膜的方式是______。
神经递质
胞吐
扩散
(2)B表示______,其化学本质一般是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体
蛋白质
与神经递质结合,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突触后膜接受兴奋后,会引发突触后膜
___________,图中 过程信号的转
换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位变化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4)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向特点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触处兴奋传递的速度比神经纤维上要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
(5)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
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发_____内流,突触
后膜产生兴奋; 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发
____内流,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某种蛇毒能抑
制突触间隙内乙酰胆碱的分解,则中该蛇毒的
肌肉僵直
人会出现__________(填“肌无力”或“肌肉僵直”) 的症状。
1.神经递质的分析
(1)种类
①兴奋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如乙酰胆碱,产生“外正
内负 外负内正”的电位变化。
②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如甘氨酸、氨基丁酸。
强化“外正内负”的静息状态。
(2)供体:突触小泡。
(3)受体: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
(4)途径: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5)释放方式:胞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该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
能量。
(6)去向:发生效应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7)作用: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 化学信
号 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方向 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 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 单向传递
例1 如图为突触的结构,、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结构,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点兴奋时,点膜内电位为正, 点膜内电位为负
C.神经递质存在于②中,⑤处液体属于组织液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解析] ①表示轴突,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突触
小泡,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
突触后膜。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
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A错误; 点兴奋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此时
膜内为正电位,而未兴奋部位 点膜内为负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存在
于③ (突触小泡)中,⑤(突触间隙)处液体属于组织液,C错误;神经递质
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例2 [2024·广东卷] 轻微触碰时,兴奋
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
其释放神经递质 。正常情况下,
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通道开放, 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
状疱疹后, 痛觉神经元上转运蛋白(单向转运)表达量改变,引起
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 作用于痛觉神经
元后,经 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错误的
是( )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
记录到动作电位
B.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经 通道的运输
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 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
是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 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
产生痛觉

[解析] 触觉神经元兴奋时,释放兴奋
性神经递质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使其
兴奋并释放 ,因此在抑制性神经
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A正确;正常
和患带状疱疹时,经 通道分别内流和外流,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
散,B正确;正常情况下, 作用后不会引发痛觉,而患带状疱疹后
作用会引发痛觉,因此 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
是兴奋性的,C正确;患带状疱疹后 转运蛋白表达量减少,导致细胞
内浓度升高,轻触后经 通道外流,引起强烈痛觉,D错误。
任务二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资料】 阅读教材P30“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1)毒品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______,吸毒者吸
毒后产生愉悦感的部位是__________。
(2)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是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降低突触小
体回收多巴胺的速率。
突触
大脑皮层
多巴胺转运蛋白
(3)推测吸毒者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常情况
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蛋白回收,
但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导致多巴胺的回收速率减慢,
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积累,使神经元持续兴奋
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
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突触前膜回收。
(1)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阻断神
经递质的回收,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例3 毒品和某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都会影响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功
能,下列关于毒品和某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毒品可能会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回收而增强兴奋和快感
B.吸食毒品可使人产生依赖,且会危害人体的健康
C.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奋而损害器官的功能
D.镇静剂可消除焦躁不安感,大量使用有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

[解析] 毒品可能会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回收,导致兴奋性神经递
质持续作用而增强兴奋和快感,A正确;吸食毒品可使人产生依赖,
且会危害人体的健康,B正确;兴奋剂可使神经系统、心脏长时间兴
奋而损害器官的功能,C正确;镇静剂可消除焦躁不安感,但大量使
用会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不利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D错误。
例4 [2025·湖南长沙高二月考] 如图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
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
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

B.多巴胺与结构②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
电位变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
C.若经常吸食可卡因,会使机体突触后膜
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D.多巴胺通过胞吞的形式被回收,从而调
节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浓度

[解析] 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
巴胺属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进入
突触间隙,A错误;多巴胺与结构②受体
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长期吸食可卡因,机体可通过调节减少多巴胺受体的数量,C正确;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进行回收,该方式不属于胞吞,D错误。
备用习题
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
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的受体结合

[解析]神经递质排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之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故D项符合题意。
2.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B.
C.
D.
[解析]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A、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图示是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C错误;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传导、速度快,D正确。
3.神经细胞膜上有Na+、K+的离子通道,在神经冲动的传导中离子通道是局部电流产生的重要结构基础。蝎毒的神经毒素能够将该通道阻塞,导致中毒者因兴奋传导和传递发生障碍而麻痹。在神经元之间结构的示意图中,蝎毒作用的部位应该在( )

A.a或b B.c或d C.b或c D.a或d
[解析]根据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a为神经细胞膜,b为突触小泡,c为突触间隙,d为突触后膜;由于蝎毒作用于离子通道,故其作用部位应位于生物膜上,即a或d处。故选D。
A.刺激a处,甲的偏转反映了d处膜电位由
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的变化
B.若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d之间的
距离越近,甲电流计偏转的角度越大
C.分别刺激a处、b处,根据乙偏转的次数可以判断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
D.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a处,甲、乙电流计都只偏转1次
4.某生物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其中甲、乙是两个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解析] 电流计甲所在位置,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所以刺激a处引起的甲偏转的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该处膜电位由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又到静息电位的变化,A正确;兴奋的传导有不衰减性,如果给予相同的适宜刺激,刺激点a与d之间的距离无论远近,甲电流计偏转的角度都相同,B错误;若刺激a处,电流计乙发生两次偏转,刺激b处,电流计乙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方向是从左向右,C正确;除去c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a处,兴奋不能传递到突触后膜,乙电流计偏转1次,刺激a处,兴奋可传到d处,甲电流计发生1次偏转,D正确。
5.某人手指不小心触碰到尖锐的东西,迅速将手缩回,这是缩手反射,其反射弧结构如下图所示,A、B、C、D、E分别代表反射弧上不同的位置点(图中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
(2)由于某些原因,图中反射弧在阴影处受损,但损伤的具体部位未知。为了检测损伤的部位,现将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分别连接在A、B两点的膜外,用电刺激 (填“C”“D”或“E”)点,观察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表明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
(1)缩手反射是一种 (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
[解析] 缩手反射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C
灵敏电流计偏转的次数和骨骼肌的反应
电流计只偏转1次,肌肉收缩
[解析] 电刺激点若选A点,只要传入神经受损,无论传出神经是否受损,骨骼肌均不收缩,若选D或E点,兴奋无法经过神经中枢中的突触传到A、B、C点,当刺激C点时,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可以同时向两侧传导,故将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分别连接在A、B两点,并用电刺激C点,若只损伤了阴影中的传入神经,则兴奋只能传导到B点,电流计只偏转1次,若传出神经没有受损,则兴奋经过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可以传递到骨骼肌,骨骼肌收缩。
(3)图中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以 方式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 ,产生动作电位。
胞吐
钠离子大量内流
[解析]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突触后膜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4)已知箭毒是一种神经性毒素,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的兴奋传递。为验证箭毒的作用,某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与用具: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任氏液(蛙的生理盐水)、适宜浓度的箭毒溶液、适宜浓度的乙酰胆碱溶液、电刺激设备等
实验步骤:
①将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先放置在 溶液中,适宜强度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
②再将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放置在 溶液中,适宜强度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
③最后将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放置在 溶液中,适宜强度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
结果预测:三次腓肠肌的收缩情况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氏液(蛙的生理盐水)
适宜浓度的箭毒
适宜浓度的乙酰胆碱
第一次腓肠肌收缩,第二、三次腓肠肌不收缩
[解析] 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操作如下:先将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先放置在任氏液中,适宜强度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收缩情况;再将标本转移至箭毒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最后将标本转移至乙酰胆碱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若第一次腓肠肌收缩,第二、三次腓肠肌不收缩,则证明“箭毒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的兴奋传递”。
练习册
[1~14题,每题2分,共28分]
知识点一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下列关于突触和突触小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是指神经元树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
B.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是由内质网膜形成的囊泡
C.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
D.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解析]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
成突触小体,A错误;突触小泡是含有神经递质的膜泡结构,是由高
尔基体膜形成的囊泡,B错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
后膜,C错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
触后膜,故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正确。
2.[2025·湖南长沙高二月考]下图①~④是兴奋在神
经元之间传递的主要步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步骤①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B.步骤②表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C.步骤③使兴奋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突触后膜上传导
D.步骤④神经递质可被酶降解或被回收进细胞

[解析] 步骤①是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膜
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神经递质,此过程
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A正
确;步骤②表示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与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
复合物,B正确;步骤③表示神经递质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改变了突
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化学信号转化成了电
信号在突触后膜上传导,C错误;步骤④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
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3.[2025·江苏盐城高二月考]神经递质根据作用效果分为兴奋性神
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在特定的条件下,神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B.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C.去甲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越多,突触后神经元传导兴奋的速度越快

[解析] 反射弧的效应器可以是肌肉或腺体,因此在特定情况下,突
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A正确;突
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需要消耗
,需要蛋白质但不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
种抑制性递质,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导致突触后神经元被
抑制,C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达到一定量,突触后神经元
即可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形成后,兴奋传导速度与神经递质的
多少无关,D错误。
4.[2024·安徽黄山高二月考]在反射活动中,突触是反射弧中最容易
发生疲劳的部位,突触传递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神经递质的耗竭有
关,疲劳的出现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一种保护机制。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突触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突触传递后,突触小泡
中的神经递质大大减少
B.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此过程需要
提供能量
C.突触间隙中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时,突触后
膜也会出现电位变化
D.兴奋传到突触小体,其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向突触前膜移动从
而释放神经递质

[解析] 据题干可知,突触传递发生疲劳的原因可能与神经递质的耗竭
有关,A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后,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不需
要 提供能量,B错误;突触间隙中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特异性受体时,会造成 内流,突触后膜上不会出现电位反转,但静息
电位绝对值会增大,即也会出现电位变化,C正确;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
泡受到刺激后会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释放神经递质,
D正确。
5.根据突触前神经元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
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的为兴奋性突触,对下一个神经元产
生抑制效应(抑制效应是指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
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种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局部图(带圈数字代表
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突触小泡中是兴奋性神经递质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其突触后膜的电位
变为内正外负
C.图中的突触类型有轴突—树突型、轴
突—肌肉型
D.突触1实现了电信号 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析] 突触1表示兴奋性突触,突
触2和3表示抑制性突触,因此①
的突触小泡中为兴奋性神经递质,
A正确。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由
于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
B错误。由题图可知,突触1和3为轴突—肌肉型;突触2是轴突—轴突型,
C错误。据图可知,突触1为兴奋性突触,实现了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6.银环蛇蛇毒中能分离出若干种神经毒素,神经毒素能激活或阻断不
同神经受体和离子通道,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实验人员利
用神经肌肉接头对环蛇毒素和 环蛇毒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
究,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分组 处理 神经元动作电位 / 肌肉细胞动作电
位/
甲 对照组 75 75
乙 环蛇毒素浸润 75 10
丙 环蛇毒素浸润 20 0
A.该实验选用的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突触,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为突
触后膜
B. 环蛇毒素可能抑制了神经递质与肌肉细胞膜上载体的结合
C. 环蛇毒素可能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前膜,完全抑制神经递质
的释放
D. 环蛇毒素会导致中毒者的骨骼肌瘫痪

[解析] 该实验选用的是神经肌肉接头,也是一种突触,肌肉细胞膜
为突触后膜,A错误;根据甲组结果可知,该神经肌肉接头的神经细
胞和肌肉细胞均正常,探究神经毒素对神经递质释放及代谢的影响,
可检测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和肌肉细胞的动作电位,结合表格可知,
环蛇毒素只影响肌肉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部
分神经递质与肌肉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B错误; 环蛇毒素
作用后,肌肉细胞仍能产生动作电位,即神经递质的释放并未被完
全抑制,C错误;结合表格可知, 环蛇毒素使肌肉细胞动作电位
为0,因此 环蛇毒素会导致中毒者的骨骼肌瘫痪,D正确。
7.[2024·江苏南通高二月考]下图为神经元
的环状联系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
使神经元活动时间延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A. 处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B.兴奋的传递顺序是
C.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 浓度高于膜内
D.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解析] 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则 处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
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胞体,则图中兴奋的传递顺序是
②,B错误; 主要参与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所以细胞内的
浓度低于细胞外,C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
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8.[2024·湖北孝感高二期末]运动神经元病 的发病机理是突
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并损伤运动神经元,使肌肉因失去神
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俗称“渐冻人”。图甲表示
患者神经纤维受适宜刺激后,膜内含量变化,图乙是
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 为突触后膜上的结构。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可能与 进入突触小体有关
B.图甲中段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内流后,神经元
膜内 浓度高于膜外
C.谷氨酸持续作用于时会引起 过度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
渗透压升高,细胞水肿甚至破裂
D.据图乙分析,抑制 的活性可缓解病症

[解析] 据图乙判断,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可能与 进入突触小体
有关,A正确;由图甲可知,从A点开始膜内 含量增加,说明神
经纤维产生兴奋,此时通过离子通道内流,属于协助扩散,
内流后,神经元膜内浓度仍低于膜外,B错误; 的发病机理
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引起 过度内流,导致突触后神
经元内渗透压升高而吸水破裂,C正确;由图乙可知, 与谷氨
酸结合使内流,故抑制的活性可减少 内流,从而缓解
病症,D正确。
知识点二 兴奋传递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9.[2025·辽宁葫芦岛高二期末]下图表示两个神经元及它们的关系,
相关递质为兴奋性递质。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点兴奋时,该处 从膜内流
向膜外
B.、、 可表示神经细胞的树突
C.刺激点(适宜强度),、、 处
均可测得电位变化
D.刺激点, 点能测得动作电位

[解析] 点兴奋时,该处钠离子通道开放, 从膜外流向膜内,A
错误;轴突通常长而细,、、 可表示神经细胞的轴突,B错误;
神经冲动可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也可通过突触向其他神经元传
递,因此刺激点(适宜强度),在、和 点处均能测得电位变化,C
正确;刺激点, 点不能测得动作电位,因为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
递是单向的,D错误。
10.图Ⅰ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
图Ⅱ是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Ⅰ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B.图Ⅱ丁区域正在发生 内流
C.图Ⅱ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只能由左到右
D.图Ⅰ中共有6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
射弧为

[解析] 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两大类,因此图Ⅰ中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A错误;图Ⅱ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发生 外流,B错误;神经冲动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C错误;分析图Ⅰ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神经中枢,甲是高级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 是效应器,需要注意的是,D传出神经与 效应器之间也存在突触,因此共有6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 ,D正确。
11.[2025·四川绵阳高二期中]图甲为某突触结构示意图,图乙、图
丙分别为该突触使用箭毒浸泡前、后,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相同刺激
之后,测得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箭毒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来抑制兴奋的传递
B. 为突触小泡,其中的神经递质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
性递质
C.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
膜运输方式
D.刺激一段时间后才检测到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兴奋在突触处存
在信号的转换

[解析] 比较图乙和图丙可知,箭毒浸泡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故箭毒可能是通过阻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来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A正确;由图乙可知,图甲轴突接受刺激后,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即兴奋,故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不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B错误;产生兴奋时, 内流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恢复静息状态时,钠钾泵运输 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神经元从产生兴奋到恢复静息状态,同一种离子会出现不同的跨膜运输方式,C正确;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需要经过“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的信号转换,故刺激一段时间后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
12.[2025·广东茂名高二月考]传入神经元可以调节邻近的感觉神经
通路,如图所示,其调节机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次级突触
后神经元(次级突触后细胞)之间形成突触联系来实现,其中神经元的
直径与其功能水平呈正相关。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注:“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与传入神经元相比,次级突触后神经元更容
易产生兴奋
B.图中B神经元传递信号频率低于A、C神经元
C.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传入神经元通过释放的
神经递质竞争同种受体达到抑制作用
D.图中所示的机制可能使感觉更精准

[解析]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
递质来影响次级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所以与
传入神经元相比,次级突触后神经元不容易产
生兴奋,A错误;神经元的直径与其功能水平呈正相关,题图中B神经
元相较A、C更粗,故B神经元传递信号的频率高于A、C神经元,B错误;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次级突触后细胞无法兴奋,来达到抑制作用,C错误;图中所示调节机制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来调节邻近的感觉神经通路,通过多重调节可能使感觉更精准,D正确。
知识点三 药物对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影响
13.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
传递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
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
A.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解析] 止痛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目的,A符合题意;
如果止痛药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
的量会改变,B不符合题意;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则突
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C不符合题意;如果抑制突触小体中
神经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减少,D不符合题意。
14.[2025·安徽池州高二期中]可卡因是较强
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
客”。如图是可卡因影响多巴胺转运体从而干扰
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产生兴奋
B.图中的兴奋传递方向是由神经元B单方向传递给神经元A
C.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之一是被多巴胺转运体回收进神经元A
D.可卡因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解析] 依题意可知,多巴胺为兴奋性递质,可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
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使神经元B产生兴奋,A正
确;结合图示可知,A是突触小体,即图中的
兴奋传递方向是由神经元A单方向传递给神经元B,B错误;结合图示可
知,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去向之一是被多巴胺转运体回收进神经元A,
避免引起神经元B持续兴奋,C正确;据图可知,可卡因会阻碍多巴胺
转运体的功能,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高水平,
因此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D正确。
15.(9分)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乙、丙分别为图甲虚线框
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2分)图甲中的B表示效应器,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组成的。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
[解析] 图甲是反射弧结构,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图乙中 是突触前膜,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后膜,是突触小泡, 是神经递质,是受体,其中、、共同构成突触结构;图丙中和 表示未兴奋部位, 表示兴奋部位。图甲中的B表示效应器,它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的。
(2)(5分)据图乙分析,兴奋的传递方向可表示为__________。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丙中的兴
奋部位可表示为___(用字母表示)。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图乙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的传递方向为 。兴奋时,
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对应图丙中的 。
(3)(2分)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
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
C、D为两个电流计。某科研小组将这
三个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
液(溶液 )中。
给 点一个强刺激,D电流计指针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偏转;
适当降低溶液中的浓度, 点的静息电位将______(填“不变”“增
大”或“减小”)。
不会
不变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间只能单向传递,
给 点一个强刺激,D电流计指针不会发
生偏转;静息电位由钾离子外流来维持,
所以降低溶液中的浓度, 点的静
息电位不变。
16.(11分)“彩色麻古”的主要成分是
冰毒,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具
有很强的成瘾性。苯丙胺类兴奋
剂可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
的分泌,如图是其部分作用机理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据图分析,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_________
_____内流,此时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
(钠离子)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解析] 据题图分析,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 内流,
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5分)谷氨酸与 受体结合引起
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_______
_________与 受体分离,从而打
开______________通道。细胞内
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
酶C,并逐步促使________转化成
(镁离子)
(钙离子)
精氨酸
的生成和(钙离子)内流
, 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可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促进谷氨酸的释放。
[解析] 据图分析,刺激后,谷氨
酸与 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
化,会促使与 受体分离,
从而打开 通道;然后细胞内
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
酶C,并逐步促使 合酶催化精
氨酸转化为, 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可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
的生成以及 内流,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
(3)(4分)研究表明,细胞中 浓度
持续增加会激活相关蛋白酶、激酶等,
最终导致细胞中与细胞运动、分裂、
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
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________
___的崩解,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
细胞骨架
(神经)细胞衰老、凋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积极向他人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合理即可)
性氧等自由基,从而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严重后果。因此,
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解析] 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
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
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结构
为细胞骨架;活性氧等自由基可
造成细胞衰老、凋亡等;我们对
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应积极向他人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