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提升课(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实验分析
例1 D [解析] 题图中传入神经的胞体位于神经节中,不在结构②处,A错误;神经节存在于①传入神经上,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B错误;刺激③发生肌肉收缩的现象不能称为反射,因为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的,D正确。
例2 B [解析] 刺激a,肌肉不收缩,说明a、b所在神经纤维不与效应器相连,说明a、b所在神经纤维属于传入神经,A错误;b、c之间通过突触相连,刺激b,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由于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说明突触后膜位于c所在神经元,B正确;刺激b,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无法从a、b所在神经纤维传递到c所在神经纤维,则a、b所在神经纤维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刺激c,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奋不能从c所在神经纤维传递到a、b所在神经纤维,则a、b所在神经纤维属于传入神经,D错误。
例3 A [解析]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正确;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与K+的外流有关,B错误;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电极,后传导到电流表左侧电极,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错误;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形成的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是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D错误。
例4 D [解析] 据题干信息“如果环路中各种神经元的生理效应相同,则兴奋反复在环路中传导,导致兴奋活动时间延长;如果环路中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则兴奋经过环状联系将使原来的神经元活动减弱或及时终止”和题图分析可知,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M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所在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时,若环路中各种神经元生理效应相同,产生的兴奋可以循环传导,则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N电流表指针将发生多次偏转,若环路中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则N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若A所在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则N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例5 D [解析] 乙是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相关肌肉或腺体,A错误;若电刺激乙,Ⅰ处和Ⅱ处均没有电位变化,B错误;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则可电刺激Ⅰ和乙之间的部位,检测Ⅰ处电位变化和乙的反应,C错误;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则可电刺激Ⅰ和甲之间的部位,检测Ⅰ、Ⅱ处电位变化,D正确。
例6 (1)交感神经活动
(2)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不收缩 ③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④突触后膜
[解析] (1)当突然遇到一条蛇时,多数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速,肌肉收缩。在上述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交感神经,它使呼吸变得急促,心脏跳动加快,支气管扩张,同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2) ①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动作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神经—肌肉连接处相当于突触,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阻断了兴奋在突触处(神经元之间)的传递。③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若其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突触前膜的功能。④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用乙酰胆碱溶液处理肌肉,若肌肉不收缩,则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说明蛇毒的作用部位是突触后膜。素养提升课(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相关实验分析
一、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例1[2025·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神经元的胞体均位于结构②处
B.①表示传入神经,a表示效应器,b表示感受器
C.刺激③而发生肌肉收缩的现象称为反射
D.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结构①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例2[2025·河南郑州高二期中]小鼠某反射弧的两段神经纤维如图所示,其中虚线表示中间的突触结构,a为远离神经中枢端的某点,b为靠近神经中枢端的某点,在a、b之间有一切断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a,肌肉不收缩,说明a、b所在神经纤维属于传出神经
B.刺激b,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说明突触后膜位于c所在神经元
C.刺激b,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说明a、b所在神经纤维属于传入神经
D.刺激c,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说明a、b所在神经纤维属于传出神经
二、兴奋传导和传递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中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中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b点(ab=bd),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所以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例3[2025·浙江台州高二期中]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不是动作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K+内流形成的
C.图乙中的刺激会使得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图乙中形成的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
例4[2025·山东青岛高二期中]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形式多样,包括链锁状联系和环状联系。兴奋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其作用范围,而通过环状联系则由于环路中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如果环路中各种神经元的生理效应相同,则兴奋反复在环路中传导,导致兴奋活动时间延长;如果环路中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则兴奋经过环状联系将使原来的神经元活动减弱或及时终止。图中各结构均正常,M和N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表。若在图中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则两个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的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有( )
A.M的指针偏转0次,N的指针偏转0次
B.M的指针偏转2次,N的指针偏转0次
C.M的指针偏转2次,N的指针偏转2次
D.M的指针偏转2次,N的指针偏转多次
三、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
1.电刺激法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药物阻断实验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在突触处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例5下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某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将两个微电流计分别放在Ⅰ、Ⅱ两处。电刺激丙,Ⅰ、Ⅱ两处均有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效应器,即相关肌肉或腺体
B.若电刺激乙,Ⅰ处有电位变化、Ⅱ处没有电位变化
C.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则可电刺激Ⅰ和乙之间的部位,检测Ⅰ处电位变化和甲的反应
D.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则可电刺激Ⅰ和甲之间的部位,检测Ⅰ、Ⅱ处电位变化
例6[2025·江西鹰潭高二期中]蛇毒分为神经蛇毒和血液蛇毒。血液蛇毒破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等。神经蛇毒主要破坏人的神经系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分析回答:
(1)遇到蛇时,多数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速,肌肉收缩,这是因为此时 占主导。
(2)为研究神经蛇毒阻断神经冲动传播的机理,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 。
②实验证实,蛇毒阻断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实验现象是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肌肉 。
③为进一步确定蛇毒作用的具体部位,研究人员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 的含量,若其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 的功能。
④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溶液处理肌肉。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的作用部位是 。(共26张PPT)
素养提升课(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相关实验分析
一、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
的为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
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
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
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例1 [2025·江苏连云港高二期中] 下图为反射弧
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神经元的胞体均位于结构②处
B.①表示传入神经,表示效应器, 表示感受器
C.刺激③而发生肌肉收缩的现象称为反射
D.正常机体内,兴奋在结构①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
[解析] 题图中传入神经的胞体位于神经节中,不在结构②处,A错
误;神经节存在于①传入神经上,是感受器, 是效应器,B错误;
刺激③发生肌肉收缩的现象不能称为反射,因为反射需要经过完整
的反射弧,C错误;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的,D正确。
例2 [2025·河南郑州高二期中] 小鼠某反射弧的两段神经纤维如
图所示,其中虚线表示中间的突触结构, 为远离神经中枢端的某
点,为靠近神经中枢端的某点,在、 之间有一切断处。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
A.刺激,肌肉不收缩,说明、 所在神经纤维属
于传出神经
B.刺激,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说明突触后膜位于
所在神经元
C.刺激,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说明、 所在神经
纤维属于传入神经
D.刺激,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说明、 所在神经
纤维属于传出神经
√
[解析] 刺激,肌肉不收缩,说明、 所在神
经纤维不与效应器相连,说明、 所在神经纤
维属于传入神经,A错误;、 之间通过突触
相连,刺激 ,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由于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说明突触后膜位于所在神经元,B正确;刺激 ,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
说明兴奋无法从、所在神经纤维传递到所在神经纤维,则、 所在
神经纤维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刺激 ,电流表指针偏转1次,说明兴
奋不能从所在神经纤维传递到、所在神经纤维,则、 所在神经纤
维属于传入神经,D错误。
二、兴奋传导和传递中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中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点,点先兴奋, 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
的偏转。
(2)刺激点,点和 点同时兴奋,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中电表指针偏转问题
(1)刺激点 ,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速度,所以点先兴奋, 点后兴奋,电表指针发生两次
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点,兴奋不能传至点,点不兴奋, 点可兴奋,电表指针
只发生一次偏转。
例3 [2025·浙江台州高二期中]下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
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测出的不是动作电位
B.图甲中的膜内外电位不同,主要是由 内流形成的
C.图乙中的刺激会使得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图乙中形成的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
√
[解析] 图甲中指针偏转说明膜内外电位不同,由于膜电位是外正内
负,所以测出的是静息电位,A正确;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
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该电位的形成与 的外流有关,B错误;图乙
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兴奋先传导到电流表右侧电极,后传
导到电流表左侧电极,所以会引起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
错误;图乙中刺激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形成的局部电流,膜内电
流方向是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D错误。
例4 [2025·山东青岛高二期中] 中枢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形式多样,
包括链锁状联系和环状联系。兴奋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其
作用范围,而通过环状联系则由于环路中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表现
出不同的效应。如果环路中各种神经元的生理效应相同,则兴奋反
复在环路中传导,导致兴奋活动时间延长;如果环路中存在抑制性
中间神经元,则兴奋经过环状联系将使原来的神经元活动减弱或及
时终止。图中各结构均正常,和 为连接在神经元表面上的电流表。
若在图中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则两个电流表指针偏转次数的情
况不可能发生的有( )
A.的指针偏转0次, 的指针偏转0次
B.的指针偏转2次, 的指针偏转0次
C.的指针偏转2次, 的指针偏转2次
D.的指针偏转2次, 的指针偏转多次
√
[解析] 据题干信息“如果环路中各种神经元的生理效应相同,则兴奋反复在环路中传导,导致兴奋活动时间延长;如果环路中存在抑
制性中间神经元,则兴奋经过环状联系将使原来的神经元活动减弱或及时终止”和题图分析可知,若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
的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所在
神经元释放兴奋性递质时,若环路中各种神
经元生理效应相同,产生的兴奋可以循环传
导,则在A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 电流
表指针将发生多次偏转,若环路中存在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则 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若A所在神经元释放抑制
性神经递质,则 的指针不发生偏转,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
题意。
三、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实验探究
1.电刺激法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药物阻断实验探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探究某药物(如麻醉药)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在
突触处的传递,可分别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上或置于突触处,依据
其能否产生“阻断”效果作出合理推断。
例5 下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某反射弧的
结构模式图,将两个微电流计分别放在Ⅰ、
Ⅱ两处。电刺激丙,Ⅰ、Ⅱ两处均有电位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是效应器,即相关肌肉或腺体
B.若电刺激乙,Ⅰ处有电位变化、Ⅱ处没有电位变化
C.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则可电刺激Ⅰ和乙之间的
部位,检测Ⅰ处电位变化和甲的反应
D.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则可电刺激Ⅰ和甲之
间的部位,检测Ⅰ、Ⅱ处电位变化
√
[解析] 乙是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相关肌肉或腺体,A
错误;若电刺激乙,Ⅰ处和Ⅱ处均没有电位变化,B错误;若要验证“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则可电刺激Ⅰ和乙之间的部位,检测Ⅰ处电
位变化和乙的反应,C错误;若要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
递”,则可电刺激Ⅰ和甲之间的部位,检测Ⅰ、Ⅱ处电位变化,D正确。
例6 [2025·江西鹰潭高二期中] 蛇毒分为神经蛇毒和血液蛇毒。
血液蛇毒破坏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
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等。神经蛇毒主要破坏人的神经系
统,阻断神经冲动的传播。分析回答:
(1)遇到蛇时,多数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速,肌肉收缩,这是
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占主导。
交感神经活动
[解析] 当突然遇到一条蛇时,多数人会感到毛骨悚然,心跳加速,
肌肉收缩。在上述过程中,自主神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交感神
经,它使呼吸变得急促,心脏跳动加快,支气管扩张,同时肾上腺素
分泌增多。
(2)为研究神经蛇毒阻断神经冲动传播的机理,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若在
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解析] 用蛇毒处理离体神经纤维,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纤维一端,
若在另一端能够记录到正常的动作电位,说明蛇毒不会阻断兴奋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实验证实,蛇毒阻断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实验现象是用蛇毒
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肌肉________。
不收缩
[解析] 神经—肌肉连接处相当于突触,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
用于突触后膜。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一段时间后,刺激神经,
若肌肉不收缩,说明蛇毒阻断了兴奋在突触处(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③为进一步确定蛇毒作用的具体部位,研究人员用蛇毒处理神经—
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__________的含量,若其含量基本
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__________的功能。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解析]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
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用蛇毒
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然后测定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的含量,若其
含量基本不变,说明蛇毒不影响突触前膜的功能。
④用蛇毒处理神经—肌肉标本,直至刺激神经不再引起肌肉收缩时,
再用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溶液处理肌肉。若肌肉不收缩,说明
蛇毒的作用部位是__________。
突触后膜
[解析] 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用乙酰胆碱溶液处理肌肉,若
肌肉不收缩,则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说明蛇毒的作用部位是突
触后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