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测评卷(二)
1.B [解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共12对,脊神经有31对,且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A正确;轴突可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B错误;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C正确;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D正确。
2.D [解析] 突起是胞体的延伸,常包括②树突和③轴突两种,A正确;上一个神经细胞可通过③轴突与下一个神经细胞形成突触结构,将信号传向下一个神经细胞,B正确;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较细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树突用来接收信息并将其传导至胞体,轴突将信息从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C正确;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D错误。
3.B [解析] 眨眼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该过程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人在紧张状态下无法完成膝跳反射是因为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有调控作用,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B正确;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C错误;大脑皮层可通过间接方式影响自主神经系统,D错误。
4.D [解析] 单独的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无关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A正确;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会逐渐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C正确;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D错误。
5.A [解析] 布罗卡区损伤后不能说话,说明布罗卡区可能是言语区中的S区,A正确;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B错误;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左半球主要负责逻辑思维,C错误;聋哑人之间的手语交谈除了依靠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以外,还需要语言中枢才能实现,D错误。
6.C [解析]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它们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例如对心脏,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减慢,A正确;过度紧张时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且这些活动不受意识支配,B正确;人体产生紧张情绪时,瞳孔扩张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C错误;过度紧张、焦虑时会消化不良,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时,消化腺活动减弱,D正确。
7.C [解析] 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A正确;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导致阴离子内流,进而使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表现为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作用,B正确;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进而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因此,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8.A [解析]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不同中枢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不同的分工和层次,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它可以调控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这种调节是有层次的,就像一个多级管理体系,故脑机交互类似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A正确;由“机”(机械设备、机器人等)完成操作,则“机”主要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B错误;“脑”是指能够产生意念指令的大脑皮层,C错误;用意念控制机器人完成动作的过程,由于没有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所以称不上反射,D错误。
9.A [解析] 据图可知,芬太尼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芬太尼受体后,会促进K+外流,使膜电位发生变化,有利于维持静息电位,A错误;据图可知,当Ca2+内流时,会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引发突触后膜Na+内流,产生兴奋,可判断该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所以Ca2+内流会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B正确;据图可知,芬太尼通过促进K+外流,使膜电位发生变化,抑制Ca2+内流,进而抑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进一步抑制突触后膜Na+内流,即抑制突触中的信号传递,缓解大脑皮层产生的痛感,C正确;根据题干可知,芬太尼长期使用会成瘾,故芬太尼作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D正确。
10.D [解析] “脑细胞和神经线路”指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海马区有关,B错误;“人工海马”是将长期记忆从部分损伤的神经线路中提取并处理,加工修复后再存进相对完好的新线路中,没有完成神经元再生,C错误;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因此,记忆的形成过程可能涉及突触中的信号转化,D正确。
11.B [解析] 图中①和③之间以及②和③之间均存在突触结构,都能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A正确;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结构①②均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往大脑的神经,①③②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错误;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来自内脏还是体表,说明体表和内脏的刺激可传至大脑皮层的相同对应区域,产生相同的反应,C正确;由题意可知,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因此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提示某些内脏疾病的发生,D正确。
12.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可知,动作电位是由于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了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A正确;c点膜电位为0,此时膜内外两侧Na+浓度不相等,c、d点时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B 错误;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使膜电位发生改变,C正确;K+通道和钠钾泵参与了曲线df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D正确。
13.D [解析] 根据图甲分析可知,γ-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通过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错误。根据图甲分析可知,γ-氨基丁酸是通过促进Cl-内流,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发挥抑制兴奋产生的作用;根据图乙分析可知,该种局部麻醉药是通过作用于Na+通道抑制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而发挥抑制兴奋产生的作用,所以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B错误,D正确。根据图乙分析可知,该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不能起麻醉作用,而与辣椒素混合使用则能进入细胞内,并与钠离子通道结合,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起麻醉作用,所以该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和与辣椒素混合使用效果不相同,C错误。
14.C [解析] 分析题图,脑内灰质A通过抑制黑质B影响L2释放多巴胺,而黑质B也可以通过抑制灰质A而影响L1释放乙酰胆碱,A正确;对比图甲和图乙,患者服用治疗药物M后乙酰胆碱含量降低,多巴胺的含量升高,说明PD患者出现震颤等症状可能与多巴胺相对过少有关,B正确;对比图甲和图乙可知,患者服用治疗药物M后乙酰胆碱含量降低,多巴胺的含量升高,故推测帕金森病产生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分泌过多而多巴胺分泌少,故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C错误;对比图甲和图乙,服用药物M后乙酰胆碱含量降低,多巴胺的含量升高,因此药物M通过降低乙酰胆碱含量、提高多巴胺含量来缓解PD症状,D正确。
15.A [解析] 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K+外流减少,则电表Ⅰ的指针向右偏转幅度减小,A正确;①→②电位变化是因为发生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对应Q点的兴奋,不是P→Q兴奋传导过程,B错误;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点膜外Na+浓度仍高于膜内,C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所以刺激P点,兴奋只能传到Q点、R点,不能传到S点,所以电表Ⅰ、Ⅱ的指针均只能发生1次偏转,且方向相同,D错误。
16.(除注明外,每空3分,共14分)
(1)感受器和效应器(2分) 1→2→3→4→5→6→1
(2)Na+内流(2分) 脊髓损伤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失去对脊髓中低级中枢的控制
(3)S1 连接处正常,S2 连接处异常(4分)
[解析] (1)膀胱既属于感受器,又属于效应器。排尿反射的过程为1→2→3→4→5→6→1。(2)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Na+内流。机体的排尿反射受到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控制,脊髓损伤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失去了对脊髓中低级中枢的控制,因此机体无法自主排尿。(3)刺激a点,发现b处的电流计指针偏转,c处的电流计指针不偏转,说明S1 连接处正常,S2 连接处异常。
17.(每空2分,共16分)
(1)大脑皮层 不属于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 抑制
(3)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解析] (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3)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TEN基因和TRPV1基因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挠次数。据图可知,与正常小鼠相比,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抓挠次数明显增加,说明PTEN基因缺失会增加小鼠的抓挠次数,即增加小鼠对痒觉的敏感性,据此推测PTEN基因控制合成的PTEN蛋白的作用是减弱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进而抑制小鼠的痒觉;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与正常小鼠30分钟内抓挠次数差异不大,说明TRPV1基因缺失可减弱PTEN基因缺失的效果,会抑制小鼠痒觉的产生,即TRPV1基因控制合成的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18.(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25分)
(1)胞吐 流动性 正电位
(2)Na+内流 不变 不活跃 氯胺酮只能通过与已打开的NMDA受体结合而阻断Na+内流,因此氯胺酮难以作用于不活跃的脑区(3分)
(3)不动时间(不动时间的比例) (等量的)氯胺酮溶液
(3分)
氯胺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鼠的抑郁症状(3分)
[解析] (1)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由题图可知,神经递质与NMDA受体结合后Na+内流,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故突触后膜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2)氯胺酮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的NMDA受体结合,阻止Na+内流,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静息电位的大小与K+外流有关,因此氯胺酮不影响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由图可知,氯胺酮只能通过与已打开的NMDA受体结合而阻断Na+内流,因此氯胺酮难以作用于不活跃的脑区。(3)当动物处于无法逃避的应激环境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不动状态,这种不动状态被认为与人类的抑郁行为类似,因此一定时间内动物的不动时间长短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氯胺酮能缓解抑郁,则丙组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灌胃等量的氯胺酮溶液。甲组为正常组,不抑郁,乙组大鼠抑郁严重,丙组大鼠抑郁症状有所缓解,实验结果见答案。根据该实验结果可得出氯胺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鼠的抑郁症状。单元素养测评卷(二)
[范围:第2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45分,第Ⅱ卷55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5·河南郑州高二期中]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B.树突可以将信息从神经元的胞体传递到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
C.神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D.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2.[2024·福建厦门高二月考] 人体大脑中有很多如图所示的神经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突起是胞体的延伸,常包括②和③两种
B.上一个神经细胞可通过③将信号传向下一个神经细胞
C.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较细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
D.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2025·辽宁沈阳高二期中] 脑和脊髓为更好地协调生命活动,在支配躯体及内脏运动时存在分工、合作。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
A.有意识地眨眼可由大脑皮层发出的脑神经直接支配,因此不存在分级调节
B.人在紧张状态下无法完成膝跳反射,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C.大脑皮层发出的躯体运动指令,必须通过小脑和脑干才能传递到脊髓
D.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完全不受大脑皮层调控
4.[2025·江西南昌高二月考] 巴甫洛夫曾经做了如下的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立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关于此经典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条件反射的建立说明铃声由无关刺激转化为了条件刺激
B.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都是学习的过程,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D.铃声引起唾液的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味觉属于不同的反射
5.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发现,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有一鸡蛋大的区域如果受到损伤,则病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现在把这个区叫作布罗卡区。下列关于人的大脑皮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布罗卡区可能是言语区中的S区
B.长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C.大多数人言语区位于大脑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右半球负责
D.聋哑人之间的手语交谈依靠视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就能实现
6.[2025·四川成都高二月考] 当面临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时,同学们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适度的紧张有助于考试发挥,但当人体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状态时,常会导致心律失常、胸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下列相关解释错误的是 (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传出神经,其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
B.过度紧张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和呼吸加快,且不受意识支配
C.人体产生紧张情绪时,瞳孔收缩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的结果
D.过度紧张、焦虑会消化不良,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消化腺活动减弱
7.[2023·海南卷] 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
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
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8.[2025·安徽蚌埠高二月考] 世界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是由我国制造的“神二”系统完成的。航天员的“脑”想象动作,由脑机交互芯片识别脑电波、解码、编码航天员的意念指令,再由“机”(机械设备、机器人等)完成操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脑机交互类似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B.“机”主要相当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C.“脑”是指能够产生意念指令的下丘脑
D.用意念控制机器人完成动作属于条件反射
9.[2025·辽宁沈阳高二期中] 芬太尼是全球严格管控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脂溶性很强,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长期使用会成瘾。芬太尼的作用机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芬太尼作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芬太尼受体后,有利于维持该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B.Ca2+内流会促进兴奋性递质释放,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C.芬太尼通过抑制突触中的信号传递缓解大脑皮层产生的痛感
D.芬太尼作为成瘾性镇痛药,其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0.人体脑细胞和神经线路在衰老进程中会不断受到损伤,这可导致海马区和相关神经突触受损而丢失记忆。外挂的“人工海马”可把长期记忆从部分损伤的神经线路中提取并处理,加工修复后再存进相对完好的新线路中,从而实现记忆再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脑细胞和神经线路”指完成神经调节的反射弧
B.海马区与短时记忆无关
C.“人工海马”可帮助失忆老年人完成神经元的再生
D.记忆的形成过程可能涉及突触中的信号转化
11.牵涉痛是指由某些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的现象。例如心肌缺血时,除心前区疼痛外还常感到左肩和左上臂疼痛,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来自内脏还是体表(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①和③以及②和③之间都能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B.图中①③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体表和内脏的刺激可传至大脑皮层的相同对应区域
D.特定部位的疼痛可以提示某些内脏疾病的发生
12.研究发现,在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电压门控Na+通道和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依赖特定的膜电位,其中电压门控K+通道的开放或关闭还与时间有关,对膜电压的响应具有延迟性;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一定刺激时,该部位膜电位出现变化,超过阈电位时,会引起相关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形成动作电位。随着相关离子通道的开放或关闭恢复到静息电位,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相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动作电位是由于足够强度的刺激引起膜电位的变化,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大量涌入细胞内而形成的
B.c点膜内外两侧Na+浓度相等,而d点的膜内侧Na+浓度已高于外侧
C.d点不能维持较长时间是因为此时的膜电位导致电压门控Na+通道快速关闭,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
D.K+通道和钠钾泵参与了曲线df段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
13.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γ-氨基丁酸经突触间隙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受体,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一致
C.该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和与辣椒素混合使用效果相同
D.该种局部麻醉药作用于Na+通道,阻碍 Na+内流
14.[2025·福建福州高二期中]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表现出肌肉震颤等过度兴奋症状。PD患者大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所示,PD患者服用治疗药物M后脊髓调节的效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大脑灰质A通过抑制黑质B影响L2释放多巴胺
B.PD患者出现震颤等症状可能与多巴胺相对过少有关
C.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缓解PD症状
D.药物M通过降低乙酰胆碱含量、提高多巴胺含量来缓解PD症状
15.[2025·安徽合肥高二期中] 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电极分别在Q点细胞内外侧)、电表Ⅱ(电极分别在R、S点的细胞外侧),图乙和图丙为相关电位变化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静息时,若升高细胞外K+浓度,则电表 Ⅰ 的指针向右偏转幅度减小
B.①→②电位变化对应P→Q兴奋传导过程
C.电表Ⅰ记录到②处电位值时,Q处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刺激P点,电表Ⅰ和Ⅱ均发生一次偏转,但方向相反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4分)大鼠脊髓损伤后无法自主控制排尿。研究人员用截瘫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经重新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如下图所示。其中 S1 和 S2表示神经纤维连接处。该项研究有望实现截瘫患者自主性排尿,请回答下列问题:
(1)(5分)分析图示可知,在重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中膀胱属于 ,根据图中的反射弧,请用数字和箭头的方式描述排尿反射的过程: 。
(2)(5分)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纤维后,膜外的 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兴奋。大鼠脊髓损伤后,排尿反射仍可发生,但机体无法自主排尿,原因是 。
(3)(4分)实验后某只大鼠不能正常排尿,可能原因是 S1或 S2连接处异常。实验小组在反射弧的 b、c 处分别连接灵敏电流计,然后刺激 a 点,发现 b 处的电流计指针偏转,c 处的电流计指针不偏转,则可推测 。
17.(16分)[2022·河北卷] 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机体在 产生痒觉的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4分)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4分)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18.(25分)[2025·浙江杭州高二月考] 某脑区内特定的神经元持续激活会导致抑郁,研究发现氯胺酮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的NMDA受体结合,阻断兴奋的传递,下图为氯胺酮的作用机理。回答下列问题:
(1)(6分)图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 ,该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 (结构特点);神经递质与NMDA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内电位变为 。
(2)(9分)氯胺酮可以阻止 ,从而阻断兴奋的传递,其作用后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氯胺酮难以作用于神经活动 (填“活跃”或“不活跃”)的脑区,原因是 。
(3)(10分)为验证氯胺酮能缓解抑郁,研究人员进行了悬尾实验。当动物处于无法逃避的应激环境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不动状态,这种不动状态被认为与人类的抑郁行为类似;在悬尾实验中,将动物的尾部悬挂起来,使其处于倒挂状态,动物在经历最初的挣扎之后会逐渐出现不动状态,可以通过测量一定时间内动物的 ,其结果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实验思路如下:
①实验分组
甲组:正常大鼠若干只+适量生理盐水灌胃;
乙组:抑郁症模型大鼠若干只+等量生理盐水灌胃;
丙组:抑郁症模型大鼠若干只+ 灌胃。
②实验处理及结果
对上述各种大鼠进行悬尾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请补充完成丙组的实验结果柱状图。
③实验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