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2节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第2节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3 08:25:24

文档简介

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预习梳理】
1.食物中的糖类 3.9~6.1 肝糖原、肌糖原
2.升高 降低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组织细胞 甘油三酯 肝糖原的分解 葡萄糖 非糖物质
3.(1)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 下丘脑 (2)甲状腺 肾上腺
4.(1)效果 信息 (2)维持稳态
【预习检测】
(1)× (2)√ (3)√ (4)√ (5)×
[解析] (1)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
(5)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没有抑制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作用。
【任务活动】
任务一
[重要图形] (1)①胰岛B细胞 ②氧化分解 ③糖原、非糖物质 ④肝糖原 ⑤肾上腺素 ⑥胰岛A细胞 ⑦肝糖原 ⑧非糖物质
(2)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3)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
反馈评价
例1 C [解析] 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该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③过程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可补充血糖,A正确;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B正确;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浓度回升至正常水平,C错误;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可以促进④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该过程发生在组织细胞内,D正确。
例2 A [解析] 早餐到9时之间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血糖上升,A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上升,会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9时到10时之间血糖浓度降低,说明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B正确。肝脏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故10时半到11时半之间血液经过肝脏后葡萄糖的含量上升,C正确。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故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正确。
任务二
[资料] (1)注射胰岛素
(2)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3)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体重减轻
(4)不一定,如一次性吃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均可导致尿液中含葡萄糖
反馈评价
例3 B [解析] 能量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A正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于正常水平,B错误;由于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C正确;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的参与,因此内质网功能出错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D正确。
例4 D [解析] 胰岛素能够使血糖水平下降,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上升,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作用相抗衡,A错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其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会产生砖红色沉淀,B错误;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控制胰岛素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下降会导致胰岛素合成减少,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因而可能导致糖尿病,D正确。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1.D [解析]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A错误;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B错误;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升高,D正确。
2.B [解析] 据图分析,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X表示胰岛素,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所以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B正确;受体4被破坏,胰岛素不能被组织细胞识别,从而无法发挥作用,进而引起糖尿病,其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胰岛素)、Z(胰高血糖素)参与的激素(体液)调节及Y(神经递质)参与的神经调节共同实现的,D错误。
3.B [解析] 据图分析,激素单独作用时,0.5 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错误;3 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为12.8-5.0=7.8 mmol/L,三种激素各自效应的总和为(6.9-5.0)+(5.7-5.0)+(5.2-5.0)=2.8 mmol/L,前者明显大于后者,B正确;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C错误;实验结果可证明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但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血糖浓度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D错误。
4.D [解析] 据图分析,0~5 min内胰岛素的来源可能是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胰岛素,因为相对第二时相,其释放更快、更多,A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B正确;第二时相是受到葡萄糖刺激后的10分钟之后,胰岛素合成基因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C正确;下丘脑中存在血糖调节的神经中枢,血糖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激素)调节,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主要是激素调节的结果,与血糖浓度有关,D错误。
5.C [解析] 图①bc段是开始运动后,机体需要的能量增加,消耗大量葡萄糖提供能量,使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由图②可知,血糖浓度下降,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乙(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对应图①cd段,B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所以图②中的甲、乙分别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错误;分析图②可看出血糖平衡调节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有关,也与神经调节有关,所以血糖平衡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D正确。
6.C [解析] 题图中的M可以感知血糖浓度变化,还可以通过神经递质调节胰岛B细胞的活动,所以M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下丘脑,A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至少受GIP、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四种物质的影响,B正确;胰岛素会促进脂肪细胞中葡萄糖加速转变为甘油三酯,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糖原在肝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GIP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GIP也可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因此GIP同时作用于脂肪细胞和胰岛B细胞,但引起的生理变化不同,D正确。
7.D [解析] GLP-1作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A正确;GLP-1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故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B正确;GLP-1RA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说明GLP-1RA降低血糖与激素调节有关,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说明GLP-1RA降低血糖与神经调节有关,C正确; GLP-1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升血糖,二者作用相抗衡,D错误。
8.C [解析]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A正确;糖尿病患者原尿葡萄糖浓度高或原尿渗透压较高,导致原尿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多尿的症状,B正确;米饭、馒头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会产生葡萄糖,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类的摄入,所以不能多吃米饭、馒头,C错误;2型糖尿病通常与生活方式不健康、营养过剩、体育锻炼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应加强锻炼,控制饮食,D正确。
9.D [解析] 甲为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甲BC段与乙bc段相比,甲的胰岛B细胞受损,且BC段血糖浓度下降很少,说明该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分泌的胰岛素较少,A正确;葡萄糖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当血糖的浓度超过肾糖阈(180 mg·dL-1)时,多余的血糖会随尿排出,出现糖尿,B点对应的血糖浓度已经超过肾糖阈,而b点对应的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所以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对应的尿液出现砖红色沉淀,B正确;运动时细胞呼吸加强,大量血糖参与氧化供能,导致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代谢加强,血糖浓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D错误。
10.D [解析] 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当正常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A正确;②表示葡萄糖载体,能将葡萄糖运入组织细胞,B正确;1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合成分泌不足,从而使血糖升高,C正确;图中2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识别胰岛素的受体不足,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D错误。
11.C [解析] 由题意可知,“肥鼠”与正常鼠形成“连体小鼠”,喂养一段时间后,“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说明“肥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正常小鼠血液中存在该种物质,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肥鼠”, “肥鼠”恢复正常;“糖鼠”与正常鼠形成“连体小鼠”,喂养一段时间后,“糖鼠”仍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说明“糖鼠”体内存在该物质,该物质经血液循环作用于正常鼠,正常鼠受到过量该物质的调节,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而“糖鼠”体内该物质不起作用,说明“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故“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同,A、B正确。由A项分析可知,“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C错误。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糖鼠”体内的该物质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肥鼠”,“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D正确。
12.(1)3.9~6.1
(2)胰岛素 神经 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3)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3.9~6.1 mmol/L。(2)分析题图可知,X是胰岛素,Y是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血糖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多,这个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这属于激素调节。(3)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升高血糖。
13.(1)G-6-pase
(2)将葡萄糖转变为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
(3)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相抗衡
(4)胰岛素分泌不足 高于 按时作息;锻炼身体;科学膳食
(5)生理状况相同 等量的蒸馏水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解析] (1)据图甲分析,肝糖原分解后补充血糖需要G-6-pase参与,据此推测,肌糖原分解不能补充血糖,可能是因为肌肉细胞内缺少G-6-pase。(2)胰岛素一方面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脂肪组织通过将葡萄糖转变为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来降低血糖浓度。(3)据图乙分析,激素B和激素C均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且激素C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为肾上腺素,则可推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激素A能够使血糖浓度降低,则表示胰岛素,胰岛素与激素B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抗衡。(4)1型糖尿病患者由胰岛素水平不足所致;根据题意,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该类患者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故该病早期血糖浓度能够维持正常是因为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科学膳食、控制体重、积极锻炼身体、正常作息,都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血糖含量。(5)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桑叶提取液的有无以及大鼠是否有糖尿病,因变量是大鼠的血糖浓度,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以及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故选取的30只大鼠应生理状况相同;实验设置3组: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作为实验组;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为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显著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学习 目标 1.以人体血糖的平衡调节为例,说明激素反馈调节维持机体稳态的机制。 2.以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为例,说明激素分级调节机制及其意义。 3.概括出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激素调节的一般过程。 4.运用激素调节原理分析与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滥用激素类药物等),说出以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正常情况下)
2.调节血糖的两种重要激素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 调节 血糖浓度 到一定程度,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增加 血糖浓度 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
分泌 细胞
生理 作用 促进血糖进入 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 等;抑制 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 进入血液;促进 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注意:提高血糖浓度的其他激素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但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3.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
(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 调节,调节中枢在 。
(2)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 和 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4.反馈调节
(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 ,反过来又作为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
(2)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 具有重要意义。
(1)饥饿时,肝糖原、肌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
(2)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 )
(3)血糖的调节过程中既存在激素调节,也存在神经调节。( )
(4)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 )
(5)胰高血糖素能通过抑制葡萄糖氧化分解使血糖升高。( )
任务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重要图形】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过程示意图。
(1)请将示意图中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
⑦ ;⑧ 。
(2)分析示意图可知,下丘脑“另一区域”可调节肾上腺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是 ,参与该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 。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怎样的反馈调节 。
例1[2025·天津蓟州高二月考]无论是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下,正常人体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③过程可补充血糖
B.图中A表示肝糖原,②过程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
C.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抑制④⑤⑥,使血糖浓度回升至正常
D.④表示氧化分解,发生在组织细胞内
例2[2024·江苏常州高二期中]下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早餐到9时之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
B.9时到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
C.10时半到11时半之间血液流经肝脏后葡萄糖含量上升
D.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任务二 糖尿病症状及治疗
【资料】阅读教材P52“与社会的联系”。
(1)你认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措施是 。
(2)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往往正常或偏高,请推测其病因: 。
(3)糖尿病患者除具有多饮、多尿、多食的共同外在表现外,体重往往也会减轻,请分析体重减轻的原因: 。
(4)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一定是糖尿病吗 。
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例3我国古代医籍《古今录验方》对“消渴症”(糖尿病)进行了描述:“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数小便者。”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B.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往往低于正常水平
C.“吃食多”的原因是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
D.内质网功能出错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
例4[2025·贵州贵阳一中高二月考]人类的糖尿病主要分为1、2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功能减退引起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与斐林试剂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
C.两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控制胰岛素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下降可能导致糖尿病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1~11题,每题2分,共22分]
知识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2023·广东卷] 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2.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示意图,X、Y和Z表示信息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Z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
B.X为胰岛素,该激素的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
C.因受体4被破坏而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X、Y、Z参与的激素调节实现的
3.[2022·海南卷] 机体内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某实验小组探究了三种激素单独或联合作用调节血糖的效应,实验前血糖浓度为5.0 mmol/L,血糖浓度随激素处理时间的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激素单独作用时,0.5 h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肾上腺素
B.3 h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大于各自效应的总和
C.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表现出相抗衡的关系
D.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
4.[2025·广东清远高二期中] 正常人体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细胞持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0~5 min内胰岛素的来源可能是胰岛B细胞中贮存的胰岛素
B.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C.第二时相是胰岛素合成基因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
D.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与血糖浓度无关
5.图①为某运动员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②表示其体内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图①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机体运动消耗大量能量
B.血糖浓度下降,刺激图②中胰岛细胞分泌乙,从而使图①cd段血糖浓度升高
C.图②中的甲为胰高血糖素,乙为胰岛素
D.由图②可知,血糖平衡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6.[2025·安徽芜湖高二期中] 如图为正常人在进食后,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GIP是进食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M是下丘脑,为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至少受四种物质的影响
C.胰岛素会促进脂肪细胞中葡萄糖加速转变为糖原和甘油三酯
D.GIP同时作用于脂肪细胞和胰岛B细胞,但引起的生理变化不同
7.[2025·湖南常德高二月考]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主要由肠道L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激动剂(GLP-1RA)是近年来的新型降糖药,能激活GLP-1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GLP-1需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B.使用GLP-1RA的个体,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
C.GLP-1RA降低血糖的机理涉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D.GLP-1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发挥协同作用
知识点二 糖尿病
8.[2025·江苏无锡高二月考] 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目前无根治手段,但药物治疗等可控制病情。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可以升高血糖
B.糖尿病患者原尿中葡萄糖浓度高或原尿的渗透压高,肾小管对原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多尿症状
C.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高,所以要少吃甜味食品,多吃米饭、馒头
D.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不健康、营养过剩、体育锻炼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
9.图中甲为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BC段与乙bc段相比,甲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
B.用斐林试剂对B、b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对应的尿液出现砖红色沉淀
C.乙cd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大量血糖参与氧化供能
D.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胰高血糖素浓度随之降低
10.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如图是1型、2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①表示的物质是胰岛素,正常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
B.图中②表示的结构是葡萄糖载体,有助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C.1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功能异常,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
D.2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葡萄糖载体受损,不能识别利用葡萄糖
11.[2024·河北邢台高二月考] 有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连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
B.“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
C.“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
D.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12.(7分)如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X、Y表示物质,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1分)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    mmol/L。
(2)(3分)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血糖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X]     增多,此过程属于    调节。胰岛素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此过程属于           。
(3)(3分)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减弱,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Y]       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              ,从而提高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13.(13分)[2025·江苏徐州高二月考] 图甲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机制,已知肌肉细胞内不存在催化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的酶(G-6-pase);图乙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分)肌肉细胞中肌糖原不能使血糖升高可能是因为缺少      。
(2)(1分)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可以通过              降低血糖浓度。
(3)(3分)图乙中,激素B表示     ;激素C表示      ;激素A和激素B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表现出    (填“协同”或“相抗衡”)关系。
(4)(4分)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1型糖尿病患者由      所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早期胰岛素水平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正常值,血糖浓度能够维持正常。继续发展,由于胰岛B细胞损伤,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进而形成2型糖尿病。试给2型糖尿病患者提出生活习惯方面的一条合理建议:                。
(5)(4分)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为人类的糖尿病治疗提供依据,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       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糖尿病模型大鼠后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 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       ,连续灌喂4周。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血糖 浓度/(mmol/L) 4周后血糖浓度/ (mmol/L)
甲 10 3.85 3.94
乙 10 19.46 19
丙 10 18.62 10.12
④实验分析与结论: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组充当对照组。
该实验的结论是                            。 (共94张PPT)
第2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
学 习 目 标 1.以人体血糖的平衡调节为例,说明激素反馈调节维持机体稳
态的机制。
2.以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为例,说明激素分级调节机制及
其意义。
3.概括出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激素调节的一般过程。
4.运用激素调节原理分析与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滥用激素
类药物等),说出以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第1课时 血糖平衡的调节
任务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任务二 糖尿病症状及治疗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正常情况下)
食物中的糖类
肝糖原、肌糖原
2.调节血糖的两种重要激素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分泌 调节 血糖浓度______到一定程度,胰岛素 分泌量明显增加 血糖浓度______时,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

分泌 细胞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升高
降低
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
项目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生理 作用 促进血糖进入__________进行氧化分 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 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__________ 等;抑制______________和非糖物质 转变为葡萄糖,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 常水平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
________进入血液;
促进__________转变
成糖,使血糖浓度回
升到正常水平
注意:提高血糖浓度的其他激素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
激素等。但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组织细胞
甘油三酯
肝糖原的分解
葡萄糖
非糖物质
(续表)
3.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
(1)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调节中枢在
________。
(2)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________和________的分泌活动来调节血糖含量。
4.反馈调节
(1)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______,反过来又作为______调节该
系统的工作的调节方式。
(2)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_________
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
下丘脑
甲状腺
肾上腺
效果
信息
维持稳态
(1)饥饿时,肝糖原、肌糖原分解,补充血糖。( )
×
[解析] 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
(2)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 )

(3)血糖的调节过程中既存在激素调节,也存在神经调节。( )

(4)胰岛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细胞。( )

(5)胰高血糖素能通过抑制葡萄糖氧化分解使血糖升高。( )
×
[解析]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
化为葡萄糖,没有抑制葡萄糖氧化分解的作用。
任务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重要图形】 血糖平衡的主要调节过程示意图。
(1)请将示意图中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
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__。
胰岛B细胞
氧化分解
糖原、非糖物质
肝糖原
肾上腺素
胰岛A细胞
肝糖原
非糖物质
(2)分析示意图可知,下丘脑“另一区域”可调节肾上腺的分泌活动,该
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参与该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__。
神经调节
神经递质
(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存在怎样的反馈调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
例1 [2025·天津蓟州高二月考] 无论是运动还是安静状态下,正
常人体的血糖浓度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下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
路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过程是血糖的主要来源,③过程可补
充血糖
B.图中A表示肝糖原,②过程是空腹时血
糖的重要来源
C.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抑
制④⑤⑥,使血糖浓度回升至正常
D.④表示氧化分解,发生在组织细胞内

[解析] 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该过程是血糖的主
要来源,③过程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可补充血糖,A正确;
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B正确;
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②③过程,使血糖浓
度回升至正常水平,C错误;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可以促进④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该过程发生在组织细胞内,D正确。
例2 [2024·江苏常州高二期中]
下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
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
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早餐到9时之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糖上升
B.9时到10时之间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
C.10时半到11时半之间血液流经肝脏后葡萄糖含量上升
D.从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析] 早餐到9时之间食物中的糖
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引起血糖
上升,A错误。体内胰岛素水平上
升,会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
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9时到10时之间血糖浓度降低,说明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加快,B正确。肝脏中的肝糖原可以分解形成葡萄糖,故10时半到11时半之间血液经过肝脏后葡萄糖的含量上升,C正确。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
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
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
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
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故从
早餐到12时有糖皮质激素、肾上腺
素等激素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D
正确。
任务二 糖尿病症状及治疗
【资料】阅读教材P52“与社会的联系”。
(1)你认为,1型糖尿病的治疗措施是____________。
(2)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往往正常或偏高,请推测其病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射胰岛素
可能是胰岛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
(3)糖尿病患者除具有多饮、多尿、多食的共同外在表现外,体重往
往也会减轻,请分析体重减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消耗过多,体重减轻
(4)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一定是糖尿病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不一定,如一次性吃糖过多或肾小管重吸收障碍时均可导致尿液中含葡萄糖
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例3 我国古代医籍《古今录验方》对“消渴症”(糖尿病)进行了描述:
“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数小便者。”
下列关于糖尿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B.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往往低于正常水平
C.“吃食多”的原因是细胞内能量供给不足
D.内质网功能出错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

[解析] 能量摄入过多造成的肥胖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A正确;糖
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高于正常水平,B错误;
由于细胞内能量供应不足,患者总感觉饥饿而多食,C正确;胰岛素
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合成与加工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线粒体等的参与,因此内质网功能出错会影响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D正确。
例4 [2025·贵州贵阳一中高二月考] 人类的糖尿病主要分为1、2
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功能减退引起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
常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与斐林试剂反应会产生蓝色沉淀
C.两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控制胰岛素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下降可能导致糖尿病

[解析] 胰岛素能够使血糖水平下降,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水平上
升,二者在调节血糖方面作用相抗衡,A错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
含有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其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反
应会产生砖红色沉淀,B错误;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表现为胰岛素抵
抗,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进
行治疗,C错误;控制胰岛素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下降会导致胰岛素
合成减少,进而使血糖浓度升高,因而可能导致糖尿病,D正确。
备用习题
A.血糖浓度升高的信号能够传递给甲和下丘脑
B.胰岛素作用的效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D.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1. 如图为血糖调节模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胰岛B细胞,图中血糖升高的箭头指向甲和下丘脑,说明血糖浓度升高的信号能够传递给甲和下丘脑,A正确;当胰岛素分泌增加时,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进而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而胰岛素对垂体和下丘脑无反馈抑制作用,C错误;血糖平衡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D正确。
A.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肝细胞,则图中A所示的物质最可能是肝糖原
B.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肌细胞,则图中A所示的物质最可能是肌糖原
C.图示中的③④过程均会使细胞中的ADP含量上升
D.如果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则图中②的过程将加快
2. 如图是人体内血糖代谢过程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解析] 如果图示的细胞是肌细胞,则图中A所示的物质最可能是肌糖原,若图示细胞为肝细胞,则A所示物质最可能为肝糖原,A、B正确;④为氧气跨膜运输过程,其中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并不消耗能量(ATP),故并不会使ADP含量上升,C错误;如果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新陈代谢速率加快,则图中②过程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将加快,D正确。
3. 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从而导致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浓度。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
B.ACEI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C.服用ACEI后,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能增强
D.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解析]高血压患者因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所以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可能偏高,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ACEI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浓度”,而该种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利用障碍,故推测ACEI可能通过增强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B错误,C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4. IA是一种“智能”胰岛素,既能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又能与葡萄糖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GT),其调控血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已知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会使膜上GT增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合成甘油三酯
B.①②③分别表示减少、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增多、增多
C.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可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D.IA的“智能”体现在: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解析]胰岛素可通过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合成甘油三酯来降低血糖,A正确;IA能与葡萄糖竞争葡萄糖转运载体蛋白,当葡萄糖与GT结合增多时,IA与GT结合减少,从而使得更多的IA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膜上GT增多,从而提高细胞摄取葡萄糖速率,B正确;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可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C错误;当血糖降低时,葡萄糖与IA竞争性结合GT减少,IA与GT结合增多,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少,故与普通外源胰岛素相比,IA能有效避免低血糖的风险,D正确。
5. 当人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并引起胰岛B细胞和组织细胞的一系列反应,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助扩散  
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或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 
[解析]据图可知,进食后胰岛B细胞的葡萄糖供应增加,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胰岛B细胞,此过程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故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2)据图分析,人在进食后,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葡萄糖的进入使胰岛B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_过程加强,同时导致ATP/ADP的比值______,进而使胰岛B细胞膜上的____通道关闭,使Ca2+通道处于_______状态,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上升
K+ 
开放
[解析] 葡萄糖的进入使胰岛B细胞内,使细胞内的有氧呼吸过程加强,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合成ATP,导致ATP/ADP的比值上升,进而使胰岛B细胞膜上的K+通道关闭和Ca2+通道的开放,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____________识别,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的氧化分解、__________或转变为非糖物质来降低血糖。胰岛素的增加对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起到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
特异性受体
合成糖原
抑制
[解析]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降低血糖浓度,通过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的氧化分解,促进组织细胞内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变为非糖物质来降低血糖,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胰岛素的增加会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二者在调节血糖平衡上存在相抗衡关系。
(4)图中组织细胞中合成的脂肪绝大部分可运送至脂肪组织细胞中,若运输过程中有多余的脂质在血管内壁上大量沉积,便会导致高脂血症,易引发高血压。请解释此过程引发高血压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管管径减小,血管弹性下降,血液粘滞度增加
[解析] 多余的脂质在血管内壁上大量沉积,会导致血管管径减小,血管弹性下降,血液粘滞度增加,从而引起高脂血症,易引发高血压。
练习册
[1~11题,每题2分,共22分]
知识点一 血糖平衡的调节
1.[2023·广东卷]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
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非
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使血糖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
的恒定,A错误;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A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B错误;运动时,血液中
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对血糖进行补充,C错误;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
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升高,D正确。
2.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
节的一部分,如图为人体血糖调节的示意图,
、和 表示信息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葡萄糖合成为肝糖原
B. 为胰岛素,该激素的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
C.因受体4被破坏而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D.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 参与的激素调节实现的

[解析] 据图分析, 是胰高血糖素,主要作
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A
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 表示胰
岛素,胰岛素可以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
所以受体几乎遍布人体组织细胞,B正确;受体4被破坏,胰岛素不能被
组织细胞识别,从而无法发挥作用,进而引起糖尿病,其不能通过注射
胰岛素进行治疗,C错误;图中血糖平衡是通过(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参与的激素(体液)调节及 (神经递质)参与的神经调节共同
实现的,D错误。
3.[2022·海南卷]机体内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共同
调节。某实验小组探究了三种激素单独或联合作用
调节血糖的效应,实验前血糖浓度为 ,
血糖浓度随激素处理时间的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单独作用时, 内升高血糖最快的激素是肾上腺素
B. 时,三种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大于各自效应的总和
C.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表现出相抗衡的关系
D.血糖浓度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不受甲状腺激
素调节

[解析] 据图分析,激素单独作用时, 内升高血
糖最快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A错误; 时,三种
激素联合作用升高血糖的效应为
,三种激素各自效应的总
前者明显大于后者,B正确;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二
者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C错误;实验结果可证明血糖浓度
受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调节,但实验结果不能证明血糖浓度
不受甲状腺激素调节,D错误。
和为

4.[2025·广东清远高二期中]正常人体注
射一定量葡萄糖后,可诱导胰岛素分泌呈
“双峰曲线”,两个峰分别代表胰岛素分泌的
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基线指24小时细胞持
A. 内胰岛素的来源可能是胰岛B细胞中贮存的胰岛素
B.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C.第二时相是胰岛素合成基因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
D.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与血糖浓度无关
续分泌的微量胰岛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解析] 据图分析, 内胰岛素的来
源可能是胰岛B细胞中之前贮存的胰岛素,
因为相对第二时相,其释放更快、更多,A
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对葡
萄糖的摄取、转化和利用,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
糖的速率,B正确;第二时相是受到葡萄糖刺激后的10分钟之后,胰岛
素合成基因激活,胰岛素合成并释放,C正确;下丘脑中存在血糖调节
的神经中枢,血糖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激素)调节,第二时相胰岛
素分泌主要是激素调节的结果,与血糖浓度有关,D错误。
5.图①为某运动员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图②表示其体内血糖的
生理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①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机体运动消耗大量能量
B.血糖浓度下降,刺激图②中胰岛细胞分泌乙,从而使图①cd段血
糖浓度升高
C.图②中的甲为胰高血糖素,乙为胰岛素
D.由图②可知,血糖平衡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解析] 图①bc段是开始运动后,机体需要的能量增加,消耗大量葡
萄糖提供能量,使血糖浓度下降,A正确;由图②可知,血糖浓度下
降,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乙(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
质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升高,对应图①cd段,B正确;
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反,所以图
②中的甲、乙分别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C错误;
分析图②可看出血糖平衡调节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有关,
也与神经调节有关,所以血糖平衡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
同完成的,D正确。
6.[2025·安徽芜湖高二期中]如图为正常
人在进食后,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
程,其中是进食刺激小肠 细胞分泌
的一种多肽。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 是下丘脑,为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至少受四种物质的影响
C.胰岛素会促进脂肪细胞中葡萄糖加速转变为糖原和甘油三酯
D. 同时作用于脂肪细胞和胰岛B细胞,但引起的生理变化不同

[解析] 题图中的 可以感知血糖浓度变
化,还可以通过神经递质调节胰岛B细
胞的活动,所以 是血糖平衡调节中枢
下丘脑,A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至少受 、
血糖、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四种物质的影响,B正确;胰岛素会促进
脂肪细胞中葡萄糖加速转变为甘油三酯,从而降低血糖浓度,糖原在肝
细胞和肌细胞中合成,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 作用于胰岛B细胞,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也可作用于脂
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并转
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因此
同时作用于脂肪细胞和胰岛B细胞,
但引起的生理变化不同,D正确。
7.[2025·湖南常德高二月考]胰高血糖素样肽 是一种主
要由肠道细胞产生的激素。其受体激动剂 是近年来的
新型降糖药,能激活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
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够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
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从而发挥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B.使用 的个体,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感度更高
C. 降低血糖的机理涉及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D. 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时发挥协同作用

[解析] 作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A正确;能激活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
增强胰岛素分泌,故使用 的个体,胰岛B细胞对血糖的敏
感度更高,B正确;能激活 受体,以葡萄糖浓度
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说明
降低血糖与激素调节有关,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减少进食量,说
明降低血糖与神经调节有关,C正确; 可抑制胰
高血糖素分泌,有降低血糖、减肥等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升
血糖,二者作用相抗衡,D错误。
知识点二 糖尿病
8.[2025·江苏无锡高二月考]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
素抵抗导致,目前无根治手段,但药物治疗等可控制病情。下列相
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可以升高
血糖
B.糖尿病患者原尿中葡萄糖浓度高或原尿的渗透压高,肾小管对原
尿中水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多尿症状
C.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高,所以要少吃甜味食品,多吃米饭、馒头
D.2型糖尿病与生活方式不健康、营养过剩、体育锻炼不足等多种因
素有关

[解析] 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
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
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
血糖浓度的激素,A正确;糖尿病患者原尿葡萄糖浓度高或原尿渗透
压较高,导致原尿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水分的重吸收减少,
引起多尿的症状,B正确;米饭、馒头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
会产生葡萄糖,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糖类的摄入,所以不能多吃米饭、
馒头,C错误;2型糖尿病通常与生活方式不健康、营养过剩、体育
锻炼不足等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应加强锻炼,控制饮食,D正确。
9.图中甲为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乙为健康人,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甲段与乙 段相比,甲的胰岛B细胞中高尔
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
B.用斐林试剂对B、 点时的尿液进行检查,一
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对应的尿液出现
砖红色沉淀
C.乙 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大量血糖
参与氧化供能
D.运动时,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胰
高血糖素浓度随之降低

[解析] 甲为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乙
为健康人,甲段与乙 段相比,甲的胰岛B
细胞受损,且 段血糖浓度下降很少,说明该
细胞中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活动较弱,分泌的
胰岛素较少,A正确;葡萄糖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
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当血糖的浓度超过肾糖阈 时,多
余的血糖会随尿排出,出现糖尿,B点对应的血糖浓度已经超过肾糖阈,
而点对应的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所以用斐林试剂对B、 点时的尿液
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水浴加热后只有B点
对应的尿液出现砖红色沉淀,B正确;运动时
细胞呼吸加强,大量血糖参与氧化供能,导致
乙 段血糖浓度下降,C正确;运动时,甲状
腺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多,代谢加强,血糖浓
度降低,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D错误。
10.人类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如图是1型、2型两种糖尿病部
分发病机理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表示的物质是胰岛素,正常人血糖
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
B.图中②表示的结构是葡萄糖载体,有助于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C.1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功能异
常,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
D.2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葡萄糖载体受损,
不能识别利用葡萄糖

[解析] 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
以降低血糖,当正常人血糖浓度升高时,
胰岛素分泌增加,A正确;②表示葡萄糖
载体,能将葡萄糖运入组织细胞,B正确;
1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分泌功
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合成分泌不足,从而
使血糖升高,C正确;图中2型糖尿病发生的原因是识别胰岛素的受体不
足,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D错误。
11.[2024·河北邢台高二月考]有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
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
胖(或食欲)的物质。“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
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连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
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
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
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
B.“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
C.“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
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
D.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
减退,体重减轻

[解析] 由题意可知,“肥鼠”与正常鼠形成“连体小鼠”,喂养一段时间后,“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说明“肥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正常小鼠血液中存在该种物质,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肥鼠”,“肥鼠”恢复正常;“糖鼠”与正常鼠形成“连体小鼠”,喂养一段时间后,“糖鼠”仍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说明“糖鼠”体内存在该物质,该物质经血液循环作用于正常鼠,正常鼠受到过量该物质的调节,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而“糖鼠”体内该物质不起作用,说明 “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故“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同,A、B正确。
由A项分析可知,“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C错误。若将“肥鼠” 和 “糖鼠”进行连体,“糖鼠”体内的该物质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肥鼠”,“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D正确。
12.(7分)如图表示人体血糖调节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中、 表示物质,
①表示过程。请回答:
(1)(1分)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_________ 。
[解析] 正常人的血糖含量范围为 。
(2)(3分)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血糖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
兴奋,最终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 ________增多,此过程
属于______调节。胰岛素可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此过
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胰岛素
神经
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是胰岛素, 是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上
升时,下丘脑中的血糖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最终作用于胰
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多,这个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胰岛素可
以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下丘脑摄食中枢,这属于激素调节。
(3)(3分)当血糖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来经过程①使胰岛B细
胞的活动减弱,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 ____________增加,该激
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提高
血糖含量,维持血糖平衡。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解析] 胰岛素能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反过
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
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升高血糖。
13.(13分)[2025·江苏徐州高二月考] 图甲是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的作用机制,已知肌肉细胞内不存在催化 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
糖的酶 ;图乙为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
问题:
(1)(1分)肌肉细胞中肌糖原不能使血糖升高可能是因为缺少________
_____。
[解析] 据图甲分析,肝糖原分解后补充血糖需要 参与,
据此推测,肌糖原分解不能补充血糖,可能是因为肌肉细胞内缺少

(2)(1分)脂肪组织参与体内血糖调节,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可以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血糖浓度。
将葡萄糖转变为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
[解析] 胰岛素一方面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
肝、肌肉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
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降低
血糖浓度;故在胰岛素调控作用下,脂肪组织通过将葡萄糖转变为
甘油三酯等非糖物质来降低血糖浓度。
(3)(3分)图乙中,激素B表示____________;激素C表示__________;
激素A和激素B在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表现出________(填“协同”或“相
抗衡”)关系。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相抗衡
[解析] 据图乙分析,激素B和激素C均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且激素C
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为肾上腺素,则可推知激素B是胰高血糖素;
激素A能够使血糖浓度降低,则表示胰岛素,胰岛素与激素B胰高血
糖素的作用相抗衡。
(4)(4分)糖尿病的发生与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1型糖尿病患者
由________________所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早期
胰岛素水平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正常值,血糖浓度能够
维持正常。继续发展,由于胰岛B细胞损伤,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进
而形成2型糖尿病。试给2型糖尿病患者提出生活习惯方面的一条合
理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胰岛素分泌不足
高于
按时作息;锻炼身体;科学膳食
[解析] 1型糖尿病患者由胰岛素水平不足所致;根据题意,2型糖尿
病患者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该类患者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发挥作
用,故该病早期血糖浓度能够维持正常是因为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
值;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健康的生活方式比
如科学膳食、控制体重、积极锻炼身体、正常作息,都有利于维持
人体正常血糖含量。
(5)(4分)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为人类的糖
尿病治疗提供依据,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______________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
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随机选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糖尿病模型大鼠
后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
生理状况相同
.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 ,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_________
_____,连续灌喂4周。在这个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
自由饮食。
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数据如下表所示。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血糖浓度/ 4周后血糖浓度/
甲 10 3.85 3.94
乙 10 19.46 19
丙 10 18.62 10.12
等量的蒸馏水
④实验分析与结论:上述实验中,甲、乙两组充当对照组。
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解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
血糖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桑叶提取液的有无以及大鼠是否有糖尿
病,因变量是大鼠的血糖浓度,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
则,以及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故选取的30只大鼠应生
理状况相同;实验设置3组: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 ,作为
实验组;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等量的蒸馏水,作为对照组。分析表
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为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显
著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