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单元素养测评卷(含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单元素养测评卷(含解析)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3 08:34:58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测评卷(三)
1.B [解析]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使人患侏儒症,A正确;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故人体胰岛B细胞中的核糖体数量比肾上腺皮质细胞多,B错误;某些激素既可以参与人体体液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如肾上腺素既可以作为激素参与调节,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传递信号,C正确;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蛋白质,不同激素的受体在靶细胞中的位置有差异,有的在膜上,有的在膜内,D正确。
2.C [解析] 体液调节的信号是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A错误;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可能导致患呆小症,C正确;一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没有神经调节,D错误。
3.B [解析]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若食物中长期缺碘,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对于垂体的抑制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A错误;长期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肿大,B正确,C错误;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低时,对于下丘脑的抑制减弱,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4.D [解析] 要证明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要设计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和不注射甲状腺激素溶液的实验进行对照,即切除健康狗体内的甲状腺,一组注射一定量溶于生理盐水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另外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他条件相同。故选D。
5.D [解析] 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A正确;加法原理是给研究对象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减法原理是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胰岛素的发现”实验中,摘除胰腺体现了“减法原理”,注射胰腺提取液体现了“加法原理”,B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的消化酶中包含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可见,之所以取乙组狗体内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是因为正常胰腺的腺泡细胞可以产生胰蛋白酶水解胰岛素,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乙组的提取液中含有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若进行饲喂,则胰岛素会被消化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失去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因此不能通过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提取液来达到降低血糖浓度的目的,而应进行注射,D错误。
6.C [解析] 神经递质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A错误;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还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作用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坏死,B错误;由图可知,胰岛素能促进GLUT转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C正确;某些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D错误。
7.A [解析] 若饮入的是高浓度葡萄糖溶液,部分葡萄糖可能会进入原尿,使原尿渗透压升高,肾小管等重吸收水的量减少,尿量增多,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若饮入的是清水,则人体血浆渗透压变化曲线是c,B错误;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当饮入0.9% 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C错误;水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调节过程中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D错误。
8.B [解析] 分析题表可知,甲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经过负反馈调节,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可能会上升,A正确;乙鼠体内生长激素含量很低,而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故乙鼠可能出现生长缓慢或停滞的症状,但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将会被水解从而失效,B错误;丙鼠体内雄激素含量很低,因而性情可能变得更温顺,C正确;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均可促进生长发育,两者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9.C [解析] GnRH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中文名称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长期过量摄入性激素,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高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进而导致性腺萎缩,B正确;GnRH不能直接作用于性腺细胞,GnRH可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当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高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该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C错误,D正确。
10.D [解析]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渴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不是来自下丘脑,B错误;由题图可知,抗利尿激素和G蛋白相当于传递信息的分子,即信号分子,而P蛋白和靶蛋白分别是抗利尿激素和G蛋白的受体,缺乏会引起肾性尿崩症,C错误;中枢性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采用抗利尿激素类似物可以缓解症状,D正确。
11.D [解析] 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合成和分泌,在注射抑制素的抗体后,抗体与抑制素特异性结合,使抑制素无法发挥作用,此时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由此可见抑制素可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进而抑制卵泡成熟,A正确;性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而抑制素可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故推测垂体细胞中分布着抑制素、性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受体,B正确;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故抑制素抗体与抑制素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液中,C正确;注射的抑制素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特异性结合,使抑制素无法发挥作用,从而使性激素含量增加,故抑制素会使性激素的含量下降,抑制素与促性腺激素在调节性激素的含量上的作用相抗衡,D错误。
12.C [解析] ①可表示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A正确;②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B正确;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不包括肌细胞,C错误;由图示可知,①代表神经—体液调节,②代表神经调节,③代表体液(激素)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速度最快,D正确。
13.C [解析] 激素Ⅱ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程A为负反馈调节,A正确;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说明糖皮质激素能够升高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也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因此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B正确;肾上腺髓质细胞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内脏神经产生的局部电流不能直接传到肾上腺髓质细胞,而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细胞,C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因此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与发挥作用的方式可以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不可分的,D正确。
14.B [解析]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外界温度降低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进而减少散热量,外界温度升高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进而增大散热量,A正确;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含量增加,B错误;AB段机体受到寒冷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促进代谢,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C正确;在D点以后,外界温度升高,皮肤通过蒸发(如汗液的蒸发)等方式散热,汗腺分泌增多,机体丢失水和无机盐,故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D正确。
15.B [解析] 实验组Ⅰ、Ⅱ存在两个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故不能说明小鼠的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A错误;结合三组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光刺激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过度饮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B正确;水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神经元X位于下丘脑,C错误;光刺激神经元X一段时间后,小鼠的舔水次数明显增加,则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16.(每空2分,共16分)
(1)下丘脑 神经递质
(2)增加 减少 增加
(3)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 胰岛A细胞
(4)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解析] (1)由图可知,调节内分泌系统分泌活动的枢纽性结构是下丘脑,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等。(2)若切除五分之二的甲状腺,物质D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多;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物质A(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减少,尿量将增加。(3)物质B是由胰岛分泌的,所以物质B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葡萄糖分子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表面的受体,调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浓度。(4)某同学在蹦极时,因恐惧、紧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17.(每空2分,共20分)
(1)相对稳定 神经-体液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2)冷觉感受器 下丘脑 交感神经 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解析] (1)由图甲可见,在环境温度0~30 ℃范围内,小熊猫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这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下,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2)在环境温度由20 ℃降至10 ℃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即寒冷环境中,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3)分析题意可知,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 ℃以下时,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考虑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即寒冷环境中,小熊猫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4)皮质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即皮质醇的分泌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节的。因为血液中的皮质醇可以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尿液,故使用尿液而不用血液检测皮质醇,而且也能避免取血对小熊猫的伤害。
18.(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19分)
(1)下丘脑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 (负)反馈调节
(2)通过体液运输 缓慢而持久
(3)高血压 等量的依普利酮 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相同且高于甲组,但血压值丙组低于乙组(3分)
[解析] (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减少。但正常人尿量不会一直增加或减少,这是因为机体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细胞)产生,通过体液运输,因此抽取患者血液可以检测其抗利尿激素的水平。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快速准确、作用范围局限;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长,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3)实验目的:验证药物依普利酮的作用原理。实验步骤: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 60 只,随机选取 20 只作为甲组,另外 40 只制备成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②测定各组大鼠血液中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并记录。③甲组和乙组实验鼠均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实验鼠注射等量的依普利酮溶液,连续处理 16 周,在此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④16周后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若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则预期结果为乙组和丙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相同且高于甲组,但血压值丙组低于乙组。单元素养测评卷(三)
[范围:第3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45分,第Ⅱ卷55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河北承德月考] 动物激素对生命活动有显著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幼年时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过少会使人患侏儒症
B.与胰岛B细胞相比,人体肾上腺皮质细胞内核糖体数目较多
C.某些激素既可以参与人体体液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
D.激素受体的化学本质一般是蛋白质,在靶细胞中分布的位置存在差异
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体液调节的信号是化学物质,神经调节的信号是神经冲动
B.血浆内CO2浓度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
C.幼年时缺乏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D.所有动物都有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3.[2023·北京卷]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增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  )
A.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4.[2024·河北石家庄实验中学高二月考] 切除健康狗的甲状腺后正常饲喂,两天后狗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随后连续给其注射一定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发现上述症状消失。由此推测: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为了证明这一推论,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 (  )
A.不切除健康狗的甲状腺,一直对其进行正常饲喂
B.不切除健康狗的甲状腺,对其正常饲喂,两天后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
C.切除健康狗的甲状腺,对其正常饲喂,两天后注射一定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D.切除健康狗的甲状腺,对其正常饲喂,两天后连续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5.加拿大科学家班廷在发现胰岛素初期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若干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狗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摘除胰腺,造成实验性糖尿病狗;乙组先结扎胰管,待伤口恢复,从结扎的狗身上取出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随后,将提取液注射到糖尿病狗的体内,结果降低了这些狗的血糖水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B.“胰岛素的发现”实验中,摘除胰腺和注射胰腺提取液分别体现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C.从乙组狗体内取出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是因为正常胰腺能产生水解胰岛素的酶
D.可以给糖尿病狗饲喂乙组的提取液来达到降低血糖浓度的目的
6.[2024·湖南长沙南雅中学高二月考] 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形成不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B.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细胞坏死
C.胰岛素能促进GLUT转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D.某些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降低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使血糖升高
7.下图表示正常人快速饮入500 mL某种液体后,其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饮入的是高浓度葡萄糖溶液,则尿量可能会增加
B.若饮入的是清水,则人体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是a
C.当饮入0.9% NaCl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小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D.当血浆渗透压出现曲线c的变化时,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只有激素参与
8.为研究激素的生理功能,某研究小组选用体重相似、发育正常且处于相同阶段的甲、乙、丙、丁四只小鼠进行实验,丁鼠不进行处理,甲、乙、丙鼠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一段时间后各小鼠血液中的三种激素的含量(相对值)如表所示,则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
组别 雄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甲 3.8 0.1 5.8
乙 3.6 2.8 0.1
丙 0.8 3 5.5
丁 4 3 6
A.甲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可能会上升
B.乙鼠会出现生长缓慢症状,口服生长激素会得到改善
C.相比于其他鼠,丙鼠的性情可能变得更温顺
D.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丁鼠的生长发育具有协同作用
9.如下图表示男性体内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其调节机理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相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GnRH的中文名称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长期过量摄入性激素会导致性腺萎缩
C.GnRH能作用于性腺细胞,促使其分泌性激素
D.该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0.[2025·河北邢台高二期中] 尿崩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脱水等症状,尿崩症根据致病机理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性尿崩症(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下图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合成并释放
B.尿崩症患者渴觉的产生来自下丘脑
C.P蛋白和靶蛋白相当于受体蛋白,缺乏会引起中枢性尿崩症
D.可采用抗利尿激素类似物来缓解中枢性尿崩症
11.抑制素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科研人员制备了抑制素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检测 指标 促性腺激素含量/ (mIU/mL) 性激素含量/ (ng/mL) 卵泡质 量/g 成熟卵 泡数/个
促卵泡激素 促黄体素 孕酮
对照组 8.53 15.18 8.86 0.63 28.67
实验组 25.36 15.19 11.78 0.91 35
A.抑制素可以通过抑制促卵泡激素生成而抑制卵泡的成熟
B.垂体细胞中分布着抑制素、性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受体
C.抑制素抗体与抑制素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液中
D.由该实验可推知,抑制素与促性腺激素在调节性激素的含量上具有协同作用
12.如图①~③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
B.②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细胞
C.③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肌细胞
D.三种方式中,②所示调节方式的调节速度最快
13.下丘脑对肾上腺的调节方式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激素Ⅱ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程A的调节机制是反馈调节
B.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则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有协同作用
C.内脏神经产生的局部电流传至肾上腺髓质细胞,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D.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与发挥作用的方式可以说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是密不可分的
14.[2025·河南郑州高二期中] 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在不同气温中皮肤血管血液的相对流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受下丘脑的调节
B.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血液中TSH含量减少
C.AB段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增加,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活动提供热量
D.在D点以后,皮肤通过蒸发等方式散热,需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
15.[2025·江西景德镇高二期中] 研究人员构建了用特定光束控制脑部神经元X激活的小鼠模型,以探究X神经元对体内水平衡的调节作用。当用特定光束照射X神经元时,小鼠的舔水次数明显增加。为进一步探究光刺激下小鼠的舔水行为是否和口渴程度有关,设计了如下表实验,测定在“光刺激”和“测量前48 h限水”情况下三组小鼠15 min内的舔水次数,结果为实验组Ⅰ>实验组Ⅱ>对照组。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对照组 实验组Ⅰ 实验组Ⅱ
测量前48 h限水 - - +
光刺激 - + -
注:“-”表示不处理,“+”表示处理。
A.实验组Ⅰ、Ⅱ对照说明,小鼠的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
B.光刺激激活X神经元所诱导的过度饮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
C.神经元X位于大脑皮层,光束照射后产生渴觉,通过主动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
D.光刺激神经元X一段时间后,小鼠舔水次数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将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6分)如图为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物质A~D代表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4分)调节内分泌系统分泌活动的枢纽性结构是    。调节生命活动的物质除激素外,还有        等物质。
(2)(6分)若切除五分之二的甲状腺,物质D的分泌将会    ;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将会    ,尿量将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4分)物质B是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葡萄糖分子可以直接作用于      表面的受体,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浓度。
(4)(2分)某同学在蹦极时,因恐惧、紧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              。
17.(20分)[2025·河北衡水高二月考] 小熊猫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主要分布区年气温一般在0~25 ℃之间。测定小熊猫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安静时的体温、皮肤温度(图甲),以及代谢率(即产热速率,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由图甲可见,在环境温度0~30 ℃范围内,小熊猫的皮肤温度随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体温      ,这是在      调节方式下,产热与散热平衡的结果。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包括            (答出两点即可)。
(2)(8分)图乙中,在环境温度由20 ℃降至10 ℃的过程中,小熊猫代谢率下降,其中散热的神经调节路径是皮肤中的        受到环境低温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传递到位于     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使支配血管的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皮肤和四肢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                  。
(3)(2分)图乙中,当环境温度下降到0 ℃以下时,从激素调节角度分析小熊猫产热剧增的原因是小熊猫分泌的          增多,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4)(4分)通常通过检测尿液中类固醇激素皮质醇的含量,评估动物园圈养小熊猫的福利情况。皮质醇的分泌是由                轴调节的。使用尿液而不用血液检测皮质醇,是因为血液中的皮质醇可以通过            进入尿液,而且也能避免取血对小熊猫的伤害。
18.(19分)SIADH 也称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增多,从而导致水潴留等临床表现的疾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抗利尿激素由 分泌,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使尿量      。但正常人尿量不会一直增加或减少,这是因为机体存在      机制。
(2)(4分)抽取患者血液可以检测抗利尿激素水平,依据是激素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时间效应上表现为        的特点。
(3)(7分)醛固酮分泌异常会引发疾病,比如分泌过多会引起高血压。对此,人们筛选出了一种降压效果显著的药物依普利酮。已知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竞争性地与醛固酮受体结合)。请设计实验验证该药物的作用原理。
①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作为甲组,另外40只制备成        大鼠模型,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②测定各组大鼠血液中的醛固酮含量和血压值,并记录。
③甲组和乙组实验鼠均注射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实验鼠注射        溶液,连续处理 16 周,在此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16周后分别测定每组大鼠的醛固酮水平和血压值,并进行数据统计。
预期结果:16周后测量时, 。
实验结论:依普利酮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