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1课时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及体液免疫的过程
【预习梳理】
一、1.蛋白质 身份标签
2.受体
二、1.B 体液 抗体
2.①B ②树突状 B ③抗原 ④特定分子 B 细胞因子 ⑤两 浆 记忆B 细胞因子 ⑥抗体 抗体 抗体 沉淀 其他免疫细胞 ⑦特异性 多样性
【预习检测】
(1)√ (2)× (3)× (4)× (5)√ (6)×
[解析] (2)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无胸腺裸鼠缺少辅助性T细胞,导致体液免疫功能异常。
(3)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4)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因此不能直接消灭细胞中的病原体。
(6)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吞噬抗原不具有特异性。
【任务活动】
任务
[资料1] (1)蛋白质 其具有特定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2)一 多
[资料2] (1)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 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暴露和呈递抗原信息
(2)不能 浆细胞膜表面没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3)浆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B细胞和记忆B细胞 不能
反馈评价
例1 B [解析] 据题图可知,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a是细胞因子,b是抗体。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A错误;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可摄取和加工处理病原体使其暴露出特有抗原,并呈递给细胞②辅助性T细胞,B正确;细胞③是B细胞,受来自病原体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后进行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细胞⑤浆细胞,少部分分化为细胞④记忆B细胞,C错误;当细胞④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同种病原体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即细胞④的细胞周期会变短,D错误。
例2 D [解析] 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B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加快而强,抗体浓度更高,据此分析可知,甲为抗体浓度,乙为患病程度,A正确;O~a属于机体初次感染病毒时所引起的抗体浓度变化,有B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B正确;b点之后的抗体浓度迅速升高至c点所示的峰值,且该峰值明显高于a点所示的峰值,说明b点时应为第二次感染该病毒的时间点,C正确;bc段的变化是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的结果,D错误。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1课时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
识别及体液免疫的过程
1.D [解析] 在人体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标签是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也是免疫细胞识别“自己”成分的重要依据,A正确;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特异性免疫的分子基础,B正确;人体的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可以阻挡大部分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之后,第三道防线就会紧急动员起来并发挥免疫作用,C正确;主要由淋巴细胞参与“作战”的免疫方式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2.B [解析] MHC位于人体细胞膜上,能被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说明是一种特异性受体,受体一般为蛋白质,A正确;根据题干中“MHC分子标志具有个体特异性”,说明不同的个体所携带的MHC标志是不同的(同卵双胞胎除外),B错误;“非己”标志能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发生相关免疫反应,C正确;“非己”标志具有抗原性,巨噬细胞是免疫细胞,表面有识别“非己”标志的结构,D正确。
3.D [解析] 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等,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病原体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由其他细胞进行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D正确。
4.D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A项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依赖溶酶体对病原体进行处理,故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B项正确;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项正确;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项错误。
5.D [解析] 二次免疫在患病前后都可以发生,A错误;相比初次免疫,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且产生抗体量多,B错误;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C错误;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够记忆病原体的特性,因此当相同的病原体再次进入机体时能产生强烈的二次免疫过程,D正确。
6.C [解析]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分泌到血浆、组织液等细胞外液中,康复者捐献的血液中含有能与病原体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最终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达到治疗的目的,综上所述,C正确。
7.D [解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高尔基体参与抗体的加工,A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浆细胞能分泌抗体,C正确;由题图可知,与正常血清相比,免疫后的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明显增多,而白蛋白、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说明抗体主要成分是γ球蛋白,D错误。
8.C [解析] 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A正确;抗原受体和抗体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两者功能不同,可能与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有关,B正确;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是由B细胞合成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浆细胞不合成抗原受体,C错误;抗原受体和抗体均属于蛋白质,合成时均需要核糖体参与,D正确。
9.B [解析] 甲状旁腺激素(PTH)由内分泌腺分泌,可直接弥散到体液,随血液流到全身,不需要通过导管输送,临床上用于评估的PTH含量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A正确,B错误;PTH对于小鼠来说属于外来物质,用PTH免疫小鼠后,PTH即成为激发小鼠特异性免疫的抗原,PTH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进行体液免疫产生能分泌抗PTH抗体的浆细胞,C、D正确。
10.D [解析] 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质乙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据题图分析可知,过程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新型冠状病毒并暴露出抗原的过程,过程②是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细胞e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生成,迁移至胸腺中成熟,细胞c是B细胞,在骨髓生成和成熟,B错误;细胞d是记忆B细胞,当新型冠状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细胞d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物质乙,C错误;物质甲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D正确。
11.D [解析] 甲组小鼠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后小鼠死亡,说明破伤风外毒素毒性高,会导致小鼠死亡,A正确;甲组小鼠注射外毒素后死亡,而乙组小鼠注射外毒素后及时注射免疫血清,乙组小鼠没有死亡,说明免疫血清中含有抗外毒素的抗体,B正确;类毒素是由破伤风外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制成,具有与外毒素相同的抗原,但不会导致小鼠死亡,类毒素注射入小鼠体内,引起了小鼠体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类毒素与外毒素具有相同的抗原,因此抗类毒素的抗体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D错误。
12.A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病原体进入母体后,会刺激记忆 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除了来自记忆 B细胞外,还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A正确;母乳属于外分泌物,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B错误;婴儿通过母乳获得的抗体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C错误;不同抗体除空间结构不同外,组成抗体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也往往不同,D错误。
13.D [解析] 再次注射抗原X的抗体产生情况比初次注射抗原X时要快且量大,如曲线B所示,此时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分析合理,A不符合题意;抗原Y可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接触),最终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C所示(对于抗原Y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较少且速度较慢,对应曲线C),分析合理,B不符合题意;若第8天后不注射抗原X,则实验鼠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体内的对应抗体产生量最可能如曲线D所示,分析合理,C不符合题意;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注射抗原X和抗原Y所产生的抗体不是由同一种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D符合题意。
14.(1)体液免疫 D 浆细胞
(2)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 胸腺
(3)④⑦⑧
[解析] 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淋巴细胞,细胞E为记忆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1)题图所示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根据分析可知,细胞D为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2)细胞B即辅助性T细胞,它可以分泌细胞因子,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和成熟。(3)人在幼年患过麻疹后,体内会产生记忆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即发挥作用的主要过程是④⑦⑧。
15.(1)艾滋病疫苗制剂和B细胞接触 细胞因子 记忆B细胞
(2)抗体 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3)激发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和更多记忆B细胞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和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不仅与B细胞结合,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二个信号,还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这里的④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2)物质B是抗体,抗体的作用是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⑤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3)分多次向恒河猴体内注射含有Env的缓冲液,目的是激发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和更多记忆B细胞。
16.(1)抗原 抗原呈递 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2)等量的NA溶液 流感病毒 ① ④ ② 甲组的病毒数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
[解析] (1)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2)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则实验的自变量是NA的有无,因变量是流感病毒的数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等原则。获得NA诱导产生的抗体以后的主要实验步骤为③培养易感细胞→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结果分析:若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甲组抗体能较好地与流感病毒结合,则甲组的病毒数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第2节 特异性免疫
学习 目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合,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
第1课时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及体液免疫的过程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身份标签:人体细胞膜表面有作为分子标签的一组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 。
2.识别方法:免疫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 对自身细胞和病毒、细菌等进行辨认。
二、体液免疫
1.概念: 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 中,这种主要靠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
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 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 细胞、 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 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 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 。
⑤B细胞受到 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 细胞,小部分分化为 细胞。 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 , 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 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形成 等,进而被 吞噬消化。
⑦B细胞的 和 :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人体内B细胞的种数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1)流感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
(2)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
(3)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抗体可由记忆B细胞直接产生。( )
(4)抗体可进入肝细胞消灭其中寄生的乙肝病毒。( )
(5)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 )
(6)抗原呈递细胞都具有特异性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
任务 体液免疫
【资料1】抗原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带有不同的抗原分子。同样,无论是B淋巴细胞还是T淋巴细胞,都会因细胞表面受体种类不同而有千千万万种。每种淋巴细胞的受体对应一种特殊结构的抗原分子,这是免疫应答有针对性的结构基础。下图表示抗原与B淋巴细胞、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1)图甲中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从其基本组成单位角度分析,其具有特异性是因为 。
(2)图乙说明一种抗体只能与 种病原体结合,一种病原体可与 种抗体结合。
【资料2】阅读教材P72~P73“体液免疫”,分析如图所示体液免疫过程模型并回答问题。
(1)抗原呈递细胞包括 ,它们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是 。
(2)浆细胞 (填“能”或“不能”)识别抗原,原因是 。
(3)抗体是由 细胞产生的,其作用是 。
(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浆细胞可由 分化而来;记忆B细胞 (填“能”或“不能”)产生抗体。
1.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针对特定病原体发挥免疫作用;(2)有免疫记忆。
2.B细胞活化的条件
(1)第一个信号: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
(2)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
3.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作出反应,记忆B细胞很快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抗原。
(3)二次免疫特点:产生抗体的数量更多,反应更快、更强烈。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可以用下图表示:
例1[2025·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期中]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通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将其清除,其部分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②③④⑤均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B.细胞①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给细胞②
C.细胞③受信号刺激后进行增殖分化,少部分分化为细胞⑤
D.当细胞④再次受到同种病原体刺激后,细胞周期会变长
[规律总结]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唯一没有识别能力的细胞是浆细胞;
唯一有识别能力但不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能力(浆细胞除外)。
例2如图表示某人先后两次感染同种病毒后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及患病程度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抗体浓度,乙为患病程度
B.O~a有B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
C.b点时应为第二次感染该病毒的时间点
D.bc段的变化是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的结果第2节 特异性免疫
第1课时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及体液免疫的过程
[1~13题,每题2分,共26分]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人体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标签是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
B.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特异性免疫的分子基础
C.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之后,第三道防线就会紧急动员起来并发挥免疫作用
D.主要由淋巴细胞参与“作战”的免疫方式只有体液免疫
2.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分子标志,该标志具有个体特异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细胞通过特异性识别MHC避免攻击自身细胞。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病因子在它们的表面也带有表明它们“非己”身份的分子标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MHC一般是蛋白质
B.不同的人拥有相同的MHC
C.“非己”标志能刺激B细胞发生相关免疫反应
D.巨噬细胞膜表面有识别“非己”标志的结构
知识点二 体液免疫
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4.[2024·湖南卷] 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APC 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5.[2025·广东深圳高二月考] 下列有关初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应答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二次免疫过程发生于患病后,能迅速消灭病原体并使患者康复
B.相比初次免疫,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但产生抗体量少
C.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过程中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D.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够记忆病原体的特性
6.“血清疗法”可用于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救治。该疗法主要是利用康复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浆输入重症患者体内。“血清疗法”的免疫学原理是利用康复者血浆中的 ( )
A.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
B.抗体,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淋巴细胞
C.特异性抗体,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
D.细胞因子,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
7.血清中含有多种白蛋白和球蛋白,为确定血清中何种成分是抗体,实验将同一动物的正常血清和免疫后的血清进行蛋白质分离并测定含量,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高尔基体参与抗体的加工
B.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D.结果说明抗体主要成分是α、β球蛋白
8.如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下列对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
B.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
C.浆细胞同时合成、分泌这两种物质
D.合成时均需核糖体参与
9.甲状旁腺激素(PTH)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碱性单链多肽类激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脊椎动物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使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临床上可通过检测PTH水平来对多种疾病进行评估。研究人员利用人PTH免疫小鼠制备抗PTH的抗体,以建立快速检测PTH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临床上用于评估的PTH含量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
B.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PTH通过导管输送到血液中
C.用PTH免疫小鼠后,PTH即成为激发小鼠特异性免疫的抗原
D.用PTH免疫小鼠后,从小鼠体内能获得产生抗PTH抗体的浆细胞
10.如图为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示中的免疫细胞均能识别新型冠状病毒
B.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b和c均在骨髓生成和成熟
C.当新型冠状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细胞d会直接产生大量物质乙
D.物质甲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细胞c,使其细胞周期变短
11.[2025·河北邢台高二期中] 破伤风外毒素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某实验小组为了解破伤风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毒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破伤风外毒素毒性高,会导致小鼠死亡
B.乙组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抗外毒素的抗体
C.丙组注射类毒素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D.抗类毒素的抗体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
12.[2025·江西宜春高二月考] 当母亲亲吻婴儿时,会对婴儿脸部的病原体进行“取样”,这些病原体正是婴儿即将摄入的。母亲的免疫器官接纳了这些病原体,相应的记忆B细胞就会被刺激,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抗体进入母亲的乳汁,而这些抗体恰好是婴儿所需要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母亲接纳了来自婴儿脸部的病原体后,体内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
B.由于母乳中含有抗体,所以母乳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C.婴儿通过母乳获得的免疫力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D.不同的病原体会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除空间结构不同外其他都相同
13.[2025·湖南长沙高二期中] 实验人员将抗原X注射到实验鼠体内,并检测小鼠体内针对抗原X的抗体水平变化,结果如曲线A所示。在初次免疫后的第8天,实验人员对该实验鼠同时注射了抗原X和抗原Y,随后通过相应的检测方法分析并比较了针对抗原X和抗原Y的抗体产生情况。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再次注射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B所示,此时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B.抗原Y可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最终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C所示
C.若第8天后不注射抗原X,则实验鼠中的对应抗体产生量最可能如曲线D所示
D.注射抗原X和抗原Y所产生的抗体均是由同一种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14.(8分)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其症状为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如图所示为寨卡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3分)图中所示免疫方式是 ,能产生抗体的是图中的细胞 ,其名称是 。
(2)(3分)细胞B名称是 ,可以分泌产生 ,该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 。
(3)(2分)人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患麻疹。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过程是 (用序号表示)。
15.(11分)[2025·四川宜宾高二期中]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下图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恒河猴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代表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是 ,辅助性T细胞不仅通过与 B 细胞结合,为激活 B 细胞提供第二个信号,还分泌物质A ,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④ 和浆细胞。
(2)(5分)物质B表示 。HIV颗粒表面的Env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通过体液免疫途径产生物质B,物质B的作用是 。⑤细胞可由 (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而来。
(3)(2分)Env蛋白是HIV的重要抗原蛋白,在HIV疫苗研究中,科研人员以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分多次向恒河猴体内注射含有Env的缓冲液,这样做的目的是 。
16.(12分)[2024·广东清远高二期中]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播范围广,严重时可致死。流感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等多种蛋白质。回答以下问题:
(1)(4分)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 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被 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 。
(2)(8分)研究表明流感病毒的NA可以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为探究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研究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NA溶液、流感病毒、易感细胞(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没有感染过流感病毒且体重、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60只。
实验方法:把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两组均接种 。接种后,其中一组培养21天,另一组培养63天,培养后从小鼠体内提取抗体。把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与对照抗体分为三组进行实验,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 特异性结合。请把以下主要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排序:③→ → → 。
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③培养易感细胞
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
结果分析:若NA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 (共83张PPT)
第2节 特异性免疫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图文分析,阐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通过思考与讨论活动,阐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互配
合,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3.从系统、信息的视角,阐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
统之间的联系。
第1课时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及体液免疫的过程
任务 体液免疫
一、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身份标签:人体细胞膜表面有作为分子标签的一组________;病毒、
细菌等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__________。
2.识别方法:免疫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______对自身细胞和病毒、细
菌等进行辨认。
蛋白质
身份标签
受体
二、体液免疫
1.概念:___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______中,这
种主要靠______“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B
体液
抗体
2.基本过程
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
___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________细胞、___细胞等抗
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______处理后呈递在细胞
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 细胞。
B
树突状
B
抗原
④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发生变化并
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___细胞的第二个信
号;辅助性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
__________。
⑤B细胞受到____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
分化,大部分分化为____细胞,小部分分化
为_______细胞。__________能促进B细胞的
分裂、分化过程。
特定分子
B
细胞因子
两
浆
记忆B
细胞因子
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______,______可以随体
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______与病原
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
附。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形成
______等,进而被______________吞噬消化。
抗体
抗体
抗体
沉淀
其他免疫细胞
特异性
多样性
⑦B细胞的________和________: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
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人体内B细胞的
种数在以上,至少可以产生 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
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1)流感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 )
√
(2)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
×
[解析] 胸腺是细胞成熟的场所,无胸腺裸鼠缺少辅助性 细胞,导
致体液免疫功能异常。
(3)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抗体可由记忆B细胞直接产生。( )
×
[解析] 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
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4)抗体可进入肝细胞消灭其中寄生的乙肝病毒。( )
×
[解析] 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因此不能直接消灭细胞中的病原体。
(5)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 )
√
(6)抗原呈递细胞都具有特异性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 )
×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巨噬
细胞、树突状细胞吞噬抗原不具有特异性。
任务 体液免疫
【资料1】 抗原具有特异性和多
样性,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带有不
同的抗原分子。同样,无论是B淋
巴细胞还是 淋巴细胞,都会因细胞表面受体种类不同而有千千万万种。
每种淋巴细胞的受体对应一种特殊结构的抗原分子,这是免疫应答有针
对性的结构基础。下图表示抗原与B淋巴细胞、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图甲中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的化
学本质是________,从其基本组
成单位角度分析,其具有特异性
蛋白质
其具有特定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
(2)图乙说明一种抗体只能与____种病原体结合,一种病原体可与
____种抗体结合。
一
多
【资料2】 阅读教材P72~P73“体液免疫”,分析如图所示体液免疫过
程模型并回答问题。
(1)抗原呈递细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体
液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
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暴露和呈递抗原信息
(2)浆细胞______(填“能”或“不能”)识别抗原,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
浆细胞膜表面没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3)抗体是由____细胞产生的,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浆
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浆细胞可由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来;
记忆B细胞______(填“能”或“不能”)产生抗体。
B细胞和记忆B细胞
不能
1.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针对特定病原体发挥免疫作用;(2)有免疫记忆。
2.B细胞活化的条件
(1)第一个信号: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
(2)第二个信号: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细胞因子的促进作用。
3.二次免疫
(1)记忆细胞特点: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作出反应,
记忆B细胞很快增殖分化产生新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
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抗原。
(3)二次免疫特点:产生抗体的数量更多,反应更快、更强烈。
(4)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抗体浓度和患病程度可以用下图表示:
例1 [2025·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期中]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通
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将其清除,其部分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②③④⑤均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B.细胞①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给细胞②
C.细胞③受信号刺激后进行增殖分化,少部分分化为细胞⑤
D.当细胞④再次受到同种病原体刺激后,细胞周期会变长
√
[解析] 据题图可知,①是抗
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 细
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B
细胞,⑤是浆细胞,是细胞因子, 是抗体。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
功能,A错误;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可摄取和加工处理病原体使其
暴露出特有抗原,并呈递给细胞②辅助性 细胞,B正确;细胞③是B细
胞,受来自病原体和辅助性 细胞的刺激后进行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
为细胞⑤浆细胞,少部分分化为细胞④记忆B细胞,C错误;当细胞④
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同种病原体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即细胞④的细胞周期会变短,D错误。
[规律总结]免疫细胞的三个“唯一”
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唯一没有识别能力的细胞是浆细胞;
唯一有识别能力但不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巨
噬细胞等),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能力(浆细胞除外)。
例2 如图表示某人先后两次感染同种病毒后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及
患病程度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抗体浓度,乙为患病程度
B.有B细胞、辅助性 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
C. 点时应为第二次感染该病毒的时间点
D.段的变化是记忆 细胞增殖、分化的结果
√
[解析] 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产生相应的
抗体和记忆B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
时,记忆B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
进而由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与初次免
疫反应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加快而强,抗体浓度更高,据此分析可知,
甲为抗体浓度,乙为患病程度,A正确; 属于机体初次感染病毒时
所引起的抗体浓度变化,有B细胞、辅助性 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B正
确;点之后的抗体浓度迅速升高至 点所示的峰值,且该峰值明显高于
点所示的峰值,说明 点时应为第二次感染该病毒的时间点,C正确;
段的变化是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更多
的抗体的结果,D错误。
备用习题
1. 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体液免疫中,B细胞表面受体可以直接与抗原结合
B.体液免疫主要针对未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C.记忆B细胞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D.浆细胞可以直接消灭并清除病原体
√
[解析]体液免疫中病原体的表面抗原可以直接被B细胞表面受体识别,A正确;抗体对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病原体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B正确;记忆B细胞能够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正确;浆细胞不能直接消灭并清除病原体,而是通过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和清除,D错误。
2. 若某人不慎感染了H7N9禽流感病毒,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病毒会在呼吸道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物中大量增殖
B.巨噬细胞能识别“非己”的分子标志,但不能识别自身的分子标志
C.B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
D.B细胞接受辅助性T细胞的信号后就能进行增殖分化
√
[解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在分泌物中增殖,A错误;巨噬细胞能识别“非己”的分子标志,也能识别自身的分子标志,B错误;B细胞表面具有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分子,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正确;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D错误。
3. 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B细胞活化只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不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B.骨髓造血干细胞既可分化成B细胞,又可分化成T细胞
C.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 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错误;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但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正确;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正确。
4. 研究发现两种现象:①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甲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②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乙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则这两种物质中 ( )
A.甲是抗原,乙是抗体
B.甲是细胞因子,乙是抗体
C.甲是抗原,乙是细胞因子
D.甲是抗体,乙是细胞因子
√
[解析]动物在特定抗原的作用下能够产生相应的抗体,故物质甲是抗原;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物质乙是细胞因子。C正确。
5. 为研究辅助性T细胞对B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表所示(“+”表示添加,“-”表示不添加)。将三组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定期取样离心,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的抗体含量(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细胞种类 甲组 乙组 丙组
B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A.该实验选用的B细胞,不需经抗原刺激
B.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能激活B细胞
C.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呈递
D.此实验产生的抗体不具有特异性
细胞种类 甲组 乙组 丙组
B细胞 + + +
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 - + -
√
[解析]实验选用的B细胞,需经抗原刺激,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A错误;加入B细胞和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的甲组没有检测到抗体,说明未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不能激活B细胞,B错误;在人体内激活B细胞,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正确;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因此抗体具有特异性,D错误。
练习册
[1~13题,每题2分,共26分]
知识点一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标签是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
B.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特异性免疫的分子
基础
C.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之后,第三道防线就会紧急动员起来并
发挥免疫作用
D.主要由淋巴细胞参与“作战”的免疫方式只有体液免疫
√
[解析] 在人体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标签是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
也是免疫细胞识别“自己”成分的重要依据,A正确;抗原与抗体的结
合具有特异性,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是特异
性免疫的分子基础,B正确;人体的前两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可以阻挡大部分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前两道防线之后,第三道
防线就会紧急动员起来并发挥免疫作用,C正确;主要由淋巴细胞参
与“作战”的免疫方式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
2.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叫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的分子标志,该标志具有个体特异性。正常情况下,免疫细
胞通过特异性识别 避免攻击自身细胞。病毒、细菌和其他的致
病因子在它们的表面也带有表明它们“非己”身份的分子标志。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般是蛋白质
B.不同的人拥有相同的
C.“非己”标志能刺激B细胞发生相关免疫反应
D.巨噬细胞膜表面有识别“非己”标志的结构
√
[解析] 位于人体细胞膜上,能被免疫细胞特异性识别,说明是
一种特异性受体,受体一般为蛋白质,A正确;根据题干中“ 分
子标志具有个体特异性”,说明不同的个体所携带的 标志是不同
的(同卵双胞胎除外),B错误;“非己”标志能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
发生相关免疫反应,C正确;“非己”标志具有抗原性,巨噬细胞是免
疫细胞,表面有识别“非己”标志的结构,D正确。
知识点二 体液免疫
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
[解析] 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
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等,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
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抗原不一
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
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病原体经抗原呈递细胞处理
后,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由其他细胞进行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D正确。
4.[2024·湖南卷]抗原呈递细胞 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
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 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A项正确;
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依赖溶酶体对病原体进行处理,故该类
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B项正确;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
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项正确;浆细胞
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项错误。
5.[2025·广东深圳高二月考]下列有关初次免疫应答和二次免疫应
答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次免疫过程发生于患病后,能迅速消灭病原体并使患者康复
B.相比初次免疫,二次免疫反应迅速但产生抗体量少
C.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过程中存留的抗体发挥
作用
D.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够记忆病原体的特性
√
[解析] 二次免疫在患病前后都可以发生,A错误;相比初次免疫,二次免
疫反应迅速且产生抗体量多,B错误;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
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C错误;初次免疫应答过程
中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够记忆病原体的特性,因此当相同的病原体再次
进入机体时能产生强烈的二次免疫过程,D正确。
6.“血清疗法”可用于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救治。该疗法主要是利
用康复者捐献的血液,经严格的血液生物安全性检测分离后,将血
浆输入重症患者体内。“血清疗法”的免疫学原理是利用康复者血浆
中的( )
A.抗原,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
B.抗体,可以刺激重症患者产生淋巴细胞
C.特异性抗体,帮助重症患者对抗病毒
D.细胞因子,刺激重症患者产生较多的抗体
√
[解析]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分泌到血浆、组织液等细胞外液中,康
复者捐献的血液中含有能与病原体结合的特异性抗体,抗体与抗原
结合后会形成沉淀等,最终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达到治疗的
目的,综上所述,C正确。
7.血清中含有多种白蛋白和球蛋白,为
确定血清中何种成分是抗体,实验将同
一动物的正常血清和免疫后的血清进行
蛋白质分离并测定含量,其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尔基体参与抗体的加工
B.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D.结果说明抗体主要成分是 、 球蛋白
√
[解析] 抗体属于分泌蛋白,高尔基体参
与抗体的加工,A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
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生成沉淀等,
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B正确;
浆细胞能分泌抗体,C正确;由题图可知, 与正常血清相比,免疫后的血清中
球蛋白含量明显增多,而白蛋白、 球蛋白和 球蛋白的含量基本不
变,说明抗体主要成分是 球蛋白,D错误。
8.如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
下列对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
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物质能特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
B.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
C.浆细胞同时合成、分泌这两种物质
D.合成时均需核糖体参与
√
[解析] 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与
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
异性识别同一种抗原,A正确;
抗原受体和抗体化学本质都是
蛋白质,两者功能不同,可能与两种物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完全相同有关,
B正确;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是由B细胞合成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
分泌的,浆细胞不合成抗原受体,C错误;抗原受体和抗体均属于蛋白
质,合成时均需要核糖体参与,D正确。
9.甲状旁腺激素 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碱性单链多肽类激素,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脊椎动物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使血钙水平升高、
血磷水平下降。临床上可通过检测 水平来对多种疾病进行评估。
研究人员利用人免疫小鼠制备抗 的抗体,以建立快速检测
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临床上用于评估的 含量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
B.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 通过导管输送到血液中
C.用免疫小鼠后, 即成为激发小鼠特异性免疫的抗原
D.用免疫小鼠后,从小鼠体内能获得产生抗 抗体的浆细胞
√
[解析] 甲状旁腺激素 由内分泌腺分泌,可直接弥散到体液,
随血液流到全身,不需要通过导管输送,临床上用于评估的 含
量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A正确,B错误; 对于小鼠来说属于
外来物质,用免疫小鼠后, 即成为激发小鼠特异性免疫的抗
原,作为抗原刺激机体进行体液免疫产生能分泌抗 抗体的浆
细胞,C、D正确。
10.如图为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免疫细胞均能识别新型冠状病毒
B.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和 均在骨髓生成和成熟
C.当新型冠状病毒再次入侵人体时,细胞 会直接产生大量物质乙
D.物质甲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细胞 ,使其细胞周期变短
√
[解析] 细胞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
是辅助性细胞,细胞 是B细胞,细胞
是记忆B细胞,细胞 是浆细胞,物质
甲是辅助性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物
质乙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据题图分析可知,过程①是抗原呈递细胞摄
取、处理新型冠状病毒并暴露出抗原的过程,过程②是抗原呈递细胞将
抗原呈递给辅助性细胞的过程。细胞 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
错误;
细胞是辅助性细胞,在骨髓生成,
迁移至胸腺中成熟,细胞 是B细胞,
在骨髓生成和成熟,B错误;细胞 是
记忆B细胞,当新型冠状病毒再次入侵
人体时,细胞 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物质乙,C错误;物质甲细胞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D正确。
11.[2025·河北邢台高二期中]破伤风外毒素
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强毒性蛋白质,
该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某实验
小组为了解破伤风外毒素和类毒素的毒性,
A.破伤风外毒素毒性高,会导致小鼠死亡
B.乙组注射的免疫血清中含有抗外毒素的抗体
C.丙组注射类毒素会引起机体产生相应抗体
D.抗类毒素的抗体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
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解析] 甲组小鼠注射破伤风外毒素后小鼠死
亡,说明破伤风外毒素毒性高,会导致小鼠
死亡,A正确;甲组小鼠注射外毒素后死亡,
而乙组小鼠注射外毒素后及时注射免疫血清,
乙组小鼠没有死亡,说明免疫血清中含有抗外毒素的抗体,B正确;类毒素是由破伤风外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制成,具有与外毒素相同的抗原,但不会导致小鼠死亡,类毒素注射入小鼠体内,引起了小鼠体内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类毒素与外毒素具有相同的抗原,因此抗类毒素的抗体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D错误。
12.[2025·江西宜春高二月考]当母亲亲吻婴儿时,会对婴儿脸部的
病原体进行“取样”,这些病原体正是婴儿即将摄入的。母亲的免疫
器官接纳了这些病原体,相应的记忆B细胞就会被刺激,迅速增殖、
分化成浆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抗体,抗体进入母亲的乳汁,而这些
抗体恰好是婴儿所需要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母亲接纳了来自婴儿脸部的病原体后,体内浆细胞的来源有两个
B.由于母乳中含有抗体,所以母乳也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C.婴儿通过母乳获得的免疫力可以维持较长时间
D.不同的病原体会刺激机体产生不同的抗体,这些抗体除空间结构
不同外其他都相同
√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病原体进入母体后,会刺激记忆B细胞增
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除了来自记忆B细胞外,还可由B细胞增
殖、分化而成,A正确;母乳属于外分泌物,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
分,B错误;婴儿通过母乳获得的抗体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C错
误;不同抗体除空间结构不同外,组成抗体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
排列顺序也往往不同,D错误。
13.[2025·湖南长沙高二期中]实验人员将抗原 注射到实验鼠体内,
并检测小鼠体内针对抗原 的抗体水平变化,结果如曲线A所示。在
初次免疫后的第8天,实验人员对该实验鼠同时注射了抗原和抗原 ,
随后通过相应的检测方法分析并比较了针对抗原和抗原 的抗体产
生情况。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再次注射抗原 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B
所示,此时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B.抗原 可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
最终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C所示
C.若第8天后不注射抗原 ,则实验鼠中
的对应抗体产生量最可能如曲线D所示
D.注射抗原和抗原 所产生的抗体均是
由同一种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
[解析] 再次注射抗原 的抗体产生情况
比初次注射抗原 时要快且量大,如曲线
B所示,此时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分析合理,A不符合题意;抗原 可作为
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后与B细胞接触),最终的抗体产生量如曲线C所示(对于抗原 是初次免疫,因此产生抗体数量较少且速度较慢,对应曲线C),分析合理,B不符合题意;
若第8天后不注射抗原 ,则实验鼠将抗原消灭后,抗体数量逐渐减少,其体内的对应抗体产生量最可能如曲线D所示,分析合理,C不符合题意;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注射抗原和抗原 所产生的抗体不是由同一种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D符合题意。
14.(8分)寨卡热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蚊
媒传染病,其症状为发热、头痛、关节痛、
肌肉痛等。如图所示为寨卡病毒感染人体后,
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问题:
(1)(3分)图中所示免疫方式是__________,
能产生抗体的是图中的细胞___,其名称是
________。
体液免疫
D
浆细胞
[解析] 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 细胞,细胞C为B淋巴细胞,细胞 为记忆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题图所示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根据分析可知,细胞D为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
(2)(3分)细胞B名称是_____________,可以
分泌产生__________,该细胞分化、发育、
成熟的场所是______。
辅助性细胞
细胞因子
胸腺
[解析] 细胞B即辅助性 细胞,它可以分泌
细胞因子, 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和成
熟。
(3)(2分)人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患麻
疹。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
发挥作用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
(用序号表示)。
④⑦⑧
[解析] 人在幼年患过麻疹后,体内会产生记忆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即发挥作用的主要过程是④⑦⑧。
[解析] 细胞A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 细胞,细胞C为B淋
巴细胞,细胞 为记忆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
15.(11分)[2025·四川宜宾高二期中]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下图是艾滋病疫苗制剂
引发恒河猴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代表细胞)。请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助性 细胞不仅通过与B细胞结合,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二个信号,
还分泌物质A__________,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④___________
和浆细胞。
艾滋病疫苗制剂和B细胞接触
细胞因子
记忆B细胞
[解析] 由题图可知,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和B
细胞接触。辅助性 细胞不仅与B细胞结合,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二
个信号,还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
(这里的④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2)(5分)物质B表示______。 颗粒表
面的 蛋白可作为抗原刺激机体通过
体液免疫途径产生物质B,物质B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⑤细胞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而来。
抗体
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B细胞或记忆B细胞
[解析] 物质B是抗体,抗体的作用是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
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⑤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
殖分化而来。
(3)(2分)蛋白是 的重要抗原蛋
白,在 疫苗研究中,科研人员以
恒河猴为实验动物,分多次向恒河猴
体内注射含有 的缓冲液,这样做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激发二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和更多记忆B细胞
[解析] 分多次向恒河猴体内注射含有 的缓冲液,目的是激发二
次免疫,产生更多的抗体和更多记忆B细胞。
16.(12分)[2024·广东清远高二期中]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
传播范围广,严重时可致死。流感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 和神经
氨酸酶 等多种蛋白质。回答以下问题:
(1)(4分)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______被免疫系统识别,并被
__________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
性 细胞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
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原
抗原呈递
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
[解析] 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可作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被抗原呈
递细胞摄取处理,启动体液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辅助性 细胞起
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它除了能够传递信息激活B细胞,还能分泌细胞
因子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2)(8分)研究表明流感病毒的 可以诱导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
抗体,为探究 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研究
者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材料: 溶液、流感病毒、易感细胞(容易被病原体感染的细
胞)、没有感染过流感病毒且体重、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小鼠60只。
实验方法:把小鼠分为两组,每组30只。两组均接种_____________
___。接种后,其中一组培养21天,另一组培养63天,培养后从小鼠
体内提取抗体。把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与对照抗体分为三组进行实
验,选用的对照抗体不能与__________特异性结合。请把以下主要
的实验步骤进行合理排序: ____ ____ ____。
等量的溶液
流感病毒
①
④
②
①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
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②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
③培养易感细胞
④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
结果分析:若 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
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
结论的实验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组的病毒数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
[解析]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 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否有效预防流感病毒,则实验的自变量是 的有无,因变量是流感病毒的数量,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等原则。获得 诱导产生的抗体以后的主要实验步骤为③培养易感细胞 将甲组抗体(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乙组抗体(由培养63天的小鼠产生)和丙组抗体(对照抗体)分别与流感病毒混合 将各混合物分别加入不同的细胞培养瓶检测培养物中病毒的增殖量。结果分析:若 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能有效预防流感病毒,且对流感病毒抑制效果较好的抗体是由培养21天的小鼠产生的,则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是甲组抗体能较好地与流感病毒结合,则甲组的病毒数量最少,乙组病毒较少,丙组病毒数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