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测评卷(四)
1.A [解析] 脾是免疫器官,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A正确;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B错误;树突状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因此如果某人胸腺发育不全,其体内树突状细胞的数目一般不会受影响,C错误;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场所,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D错误。
2.C [解析]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错误。免疫系统三道防线中,第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属于特异性免疫;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免疫系统可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这属于免疫自稳功能;清除癌变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免疫防御功能过强会引发过敏反应,免疫自稳功能过强容易引发自身免疫病,D错误。
3.B [解析] 风湿性心脏病是人体感染了某种链球菌,它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导致心脏受损,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找到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B错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患者多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存在严重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缺陷,C正确;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目前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法,D正确
4.A [解析] 溶菌酶参与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据题干信息“人的唾液中含有一种能水解黏多糖的碱性酶——溶菌酶,该酶对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好的‘杀伤’作用”可知,幽门螺杆菌含有能被溶菌酶水解的黏多糖,B正确;细胞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唾液腺细胞可产生溶菌酶,但不能产生细胞因子,C正确;侵入人体的致病菌可能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5.A [解析] 调节性T细胞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进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A正确;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促进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B错误;白细胞介素-10(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促进TAM转变成调节性T细胞,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使肿瘤细胞不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C、D错误。
6.B [解析] ⑤依靠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⑥免疫过程中产生了抗体,⑤⑥两种免疫分别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正确;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因此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b、c、d、e、g、h,B错误;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可进行增殖分化,细胞周期变短,C正确;④表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结合抗原,D正确。
7.B [解析] 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CAR-T细胞疗法利用了免疫监视功能的原理,A正确;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都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抗体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体不属于细胞因子,B错误;T细胞在体外安装了能特异性识别肿瘤靶点并能激活T细胞的嵌合受体,因此CAR-T细胞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AR特异性结合并清除肿瘤细胞,C正确;CAR-T细胞是由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的,该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8.C [解析] APC是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细胞1是辅助性T细胞,其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2 B细胞结合,是激活细胞2的第二个信号,B正确;M为相同的过敏原,故M为柳树花粉,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引起人体出现过敏症状,组胺产生后,通过血液传送到达全身各处,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最终使人体出现过敏反应,这种调节形式属于体液调节,组胺不是激素,故不属于激素调节,C错误;过敏反应是人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产生的,是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D正确。
9.A [解析] 人体的淋巴结分布在腹股沟等处,此人腹股沟疼痛是病原体经循环系统到达腹股沟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所致,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释放病原体,但不能彻底杀死破伤风杆菌,还需抗体或其他免疫细胞参与才能彻底杀死破伤风杆菌,B错误;破伤风杆菌属于病原体,不是过敏原,当其再次接触到破伤风杆菌时,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会发生二次免疫,及时杀死该病原体,C错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一种预防手段,对此人应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这是一种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D错误。
10.D [解析]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的结果,而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A正确;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即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所以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减轻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血浆置换术可以去除受者体内的天然抗体,避免激发免疫反应,所以在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供、受者间ABO血型不符可能导致强烈的排斥反应,所以在肾脏移植前,应考虑捐献者与患者是否为同一血型,D错误。
11.B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抗原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是否必须有T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则实验的自变量是T细胞的有无,因此,实验组需要切除胸腺,正常小鼠在相同部位只手术但不切除胸腺,作为对照,以保证变量的唯一;对甲、乙两组小鼠进行LPS接种处理,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相应浆细胞和抗体含量,结果发现仅乙组小鼠产生相应浆细胞和相应的抗体,说明针对抗原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故选B。
12.C [解析] “细胞因子风暴”体现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正反馈调节作用,A错误。IFN-β为细胞因子,它参与“细胞因子风暴”的形成,这些细胞因子在此过程中可能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由此可知,IFN-β可能参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B错误。由图可知,使用HF1α靶向抑制剂的实验组比对照组的IFN-β mRNA相对量减少,细胞因子IFN-β的表达量减少,因此HF1α靶向抑制剂是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的潜在药物,C正确。由题可知过量的细胞因子会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故人体组织细胞的表面存在细胞因子的特异性识别位点,D错误。
13.C [解析] 辅助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AIDS是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而使特异性免疫几乎瘫痪,A正确;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存在HIV,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AIDS可通过HIV抗体检测进行诊断,B正确;接种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等相应病原体感染时,记忆细胞可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但不是预防遗传病的措施,C错误;进行骨髓移植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但可以增加淋巴细胞的来源,能改善AIDS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D正确。
14.D [解析] 该实验能证明大鼠体内参与免疫排斥反应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发挥作用,A正确;甲组不切除胸腺,X射线处理后移植A品系骨髓,可进行细胞免疫,乙组、丙组切除胸腺,X射线处理后乙组移植A品系骨髓,不能进行细胞免疫,因为没有胸腺不能产生成熟的T淋巴细胞,丙组移植A品系成熟T淋巴细胞,可进行细胞免疫,故通过甲、乙、丙三组实验可以证明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器官,B正确;甲组移植的是骨髓,可增殖分化出T淋巴细胞,丙组移植的是A品系成熟T淋巴细胞,实验结束时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的是甲组和丙组,皮肤成活率是随时间下降的,C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皮肤细胞上的HLA,裂解靶细胞,发挥细胞免疫作用,D错误。
15.B [解析] ①可表示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A正确;图中信号分子可能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也可能和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B错误;③⑤可表示免疫系统分泌的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还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正确;②④可表示神经系统产生的神经递质,促进或抑制①③⑤的合成与运输,D正确。
16.(每空2分,共18分)
(1)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酶的活性 大脑皮层 下丘脑
(2)体液免疫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使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减弱了对B细胞的刺激
(3)D
(4)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
(5)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复制的药物;提高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等
[解析] (1)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时,人体体温升高,温度过高,会使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细胞代谢。所有感觉均在大脑皮层形成,体温的调节中枢为下丘脑。(2)由图可知,该免疫应答有抗体的参与,属于体液免疫;由图可知,脾神经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该激素作用于T细胞上的去甲肾上腺素受体,从而促进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B细胞上的相应受体,从而刺激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因此去除脾神经的小鼠在接种新冠疫苗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使T细胞释放乙酰胆碱减少,减弱了对B细胞的刺激,导致浆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3)疫苗的制作通常需要对特定的病菌或病毒进行灭活或减毒处理,这一处理的关键是保持病菌或病毒的抗原结构完整,不被破坏,进入机体后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且不会导致接种者患病。因此A、B、C错误,D正确。(4)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在遭受新型冠状病毒侵染后,会引发机体的二次免疫,体内的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大量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从而保护人体。(5)可研发能够抑制病毒RNA复制的药物或阻止病毒刺突蛋白(S)与ACE2受体结合的药物或提高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等。
17.(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21分)
(1)免疫检查分子 T
(2)作为对照组 Tal 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具有抗肿瘤效应,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应
(3)垂体 体液
(4)T细胞上的TRH受体 TSH作用于DC上的TSH受体
(5)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 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3分)
[解析] (1)据图甲可知,以免疫检查分子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T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用于排除其他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据图乙可知,与缓冲液组相比,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Tal组和Tal +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都有所减小,其中Tal +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故得出结论:Tal 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3)人体内TRH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4)①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而题目中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②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上的TSH受体,即Tal能促进TSH作用于DC上的TSH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5)① 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即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T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比例,来验证Tal与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假设。② 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呈递分子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DC的相关指标,来验证Tal促进TSH与DC上的TSH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其功能的假设。
18.(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16分)
(1)骨髓 免疫自稳
(2)CXCL-9、CXCL-10(4分) 正
(3)黑色素细胞特异性CTL 模型鼠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鼠
(4)IFN-γ
[解析] (1)CD8+T淋巴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的,故CD8+T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机体中的CD8+T淋巴细胞不断募集并攻击杀伤黑色素细胞,引发白癜风,说明白癜风是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这一基本功能紊乱引发的自身免疫病。(2)结合题图可知,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后,表皮细胞合成并分泌CXCL-9、CXCL-10,进而使更多的黑色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CTL与黑素细胞结合后又释放更多的IFN-γ,最终诱导更多的黑色素细胞凋亡,使机体越来越偏离稳态,属于正反馈调节。(3)为了研究IFN-γ在黑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首先获得白癜风模型鼠,故需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黑色素细胞特异性CTL,使黑色素细胞凋亡,不能正常产生黑色素,从而形成白斑。对照组为正常小鼠,实验组小鼠为白癜风模型鼠,分析题图发现白癜风模型鼠的IFN-γ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正常小鼠。(4)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IFN-γ的中和性抗体,对皮肤中CTL和黑色素细胞进行检测,以验证INF-γ的作用。单元素养测评卷(四)
[范围:第4章]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45分,第Ⅱ卷55分,共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辽宁沈阳高二月考]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脾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B.扁桃体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C.若胸腺发育不全,则树突状细胞的产生会显著减少
D.脾是体内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之一
2.免疫系统通过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B.免疫系统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都具有特异性
C.免疫系统可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癌变的细胞等
D.免疫系统功能减退会引发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3.[2025·河北邯郸高二期中] 免疫失调会引起许多疾病,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实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风湿性心脏病是免疫系统对自身心脏瓣膜造成损伤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B.阻止过敏原诱导产生的抗体与肥大细胞结合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C.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由与淋巴细胞发育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缺陷引起的
D.对病情严重的自身免疫病患者可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4.人的唾液中含有一种能水解黏多糖的碱性酶——溶菌酶,该酶对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有较好的“杀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
B.幽门螺杆菌应含有能被溶菌酶水解的黏多糖
C.唾液腺细胞能产生溶菌酶,但不能产生细胞因子
D.侵入人体的致病菌可能会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2023·海南卷]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树突状细胞可抑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TAM使肿瘤细胞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D.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6.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分别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e、g、h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短
D.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结合抗原
7.[2024·四川成都高二期中] 研究发现,CAR-T细胞疗法可有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该疗法是把患者的T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安装能特异性识别肿瘤靶点并能激活T细胞的嵌合受体,这种T细胞被称为CAR-T细胞,该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其治疗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CAR-T细胞疗法利用了免疫监视功能的原理
B.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等都属于细胞因子
C.CAR-T细胞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的CAR特异性结合并清除肿瘤细胞
D.CAR-T细胞疗法既能有效治疗肿瘤又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8.[2025·江苏南通高二期中] 下图表示过敏反应发生机理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APC是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
B.细胞1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细胞2结合,是激活细胞2的第二个信号
C.M为柳树花粉,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引起人体出现过敏症状属于激素调节
D.过敏反应是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
9.某人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意,未做任何处理,5天后出现高热,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感觉不便,10天后出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出现肌肉痉挛、喉头阻塞等症状,确诊为破伤风(病原体是破伤风杆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人腹股沟疼痛是病原体经循环系统到达腹股沟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所致
B.细胞毒性T细胞可裂解被破伤风杆菌感染的宿主细胞,并彻底杀死破伤风杆菌
C.此人治愈后,当其再次接触到破伤风杆菌时,通常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D.对此人立即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是一种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10.[2022·湖北卷] 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须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11.当人体感染细菌时,细菌脂多糖LPS作为重要的抗原可引起免疫反应,为探究抗原引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是否必须有T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某研究小组先对甲(实验组)、乙(对照组)两组小鼠分别进行了某种处理,然后对甲、乙两组小鼠均注射等量的LPS,结果发现仅乙组小鼠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抗体。下列对该实验的“某种处理”及实验结论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甲组切除胸腺,乙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LPS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需要T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
B.甲组切除胸腺,乙组在相同部位只手术但不切除胸腺;LPS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需要T细胞的参与才能完成
C.甲组在相同部位只手术但不切除胸腺,乙组切除胸腺;LPS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不需要T细胞的参与也能完成
D.甲组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乙组切除胸腺;LPS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不需要T细胞的参与也能完成
12.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淋巴细胞会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来发挥免疫效应,但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引起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过量的细胞因子又会攻击宿主自身组织和器官,使机体发生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此现象称为“细胞因子风暴”。科研人员探索了病毒感染引起Caco2细胞表达细胞因子IFN-β(参与“细胞因子风暴”的形成)的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胞因子风暴”体现了细胞因子对免疫系统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B.IFN-β一定不参与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
C.HF1α靶向抑制剂是抑制“细胞因子风暴”的潜在药物
D.人体组织细胞的表面不存在细胞因子的特异性识别位点
13.[2025·河南焦作高二期中] 艾滋病病毒(HIV)包括HIV-1型和HIV-2型,艾滋病(AIDS)可通过HIV抗体检测进行诊断,有望通过疫苗进行预防和利用骨髓移植进行治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IDS是免疫缺陷病,HIV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而使特异性免疫几乎瘫痪
B.AIDS可通过HIV抗体检测进行诊断,这利用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C.接种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是预防遗传病和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D.进行骨髓移植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但能改善AIDS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14.为研究大鼠皮肤移植后影响皮肤存活率的因素,某科研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已知相同品系移植不会出现免疫排斥反应,X射线可破坏骨髓和血液中的淋巴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组别 处理 移植重建 移植
甲组 (A品系大鼠) 假性手术后,X射线处理 A品系骨髓 B品系大鼠皮肤
乙组 (A品系大鼠) 胸腺切除后,X射线处理 A品系骨髓 B品系大鼠皮肤
丙组 (A品系大鼠) 胸腺切除后,X射线处理 A品系成熟T淋巴细胞 B品系大鼠皮肤
丁组 (A品系大鼠) 胸腺切除后,X射线处理 A品系成熟B淋巴细胞 B品系大鼠皮肤
A.该实验可证明大鼠体内参与免疫排斥反应的淋巴细胞及免疫应答类型
B.甲、乙、丙三组实验可证明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器官
C.实验结束时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的是甲组和丙组,皮肤成活率随时间下降
D.B淋巴细胞通过识别皮肤细胞上的HLA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15.[2025·四川绵阳高二期中]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如图),图中①~⑤表示信息分子。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①可表示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B.图中信号分子需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③⑤可表示细胞因子,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②④可表示神经递质,促进或抑制①③⑤的合成与运输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8分)回答下列与新型冠状病毒有关的问题:
(1)(8分)当人体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后,由免疫系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清除病毒。发热是机体被感染的重要表现,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 ,过高的体温通过影响 进而影响细胞代谢。人体热觉中枢位于 ,由体温调节中枢 进行调节,从而恢复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2)(4分)机体内的“脑—脾神经轴”在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该免疫应答所属免疫类型为。研究发现,去除脾神经的小鼠在接种新冠疫苗后,浆细胞的数量显著减少。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3)(2分)新型冠状病毒在进行灭活处理时,处理的关键是 。
A.保持病毒的数量 B.保持病毒的毒力
C.保持病毒的侵染力 D.保持病毒的抗原结构不被破坏
(4)(2分)已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在遭受新型冠状病毒侵染后,体内的记忆B细胞会 ,从而保护人体。
(5)(2分)若你参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研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康复患者的血清治疗除外),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写出研制思路:
(答出一点即可)。
17.(21分)[2024·江苏卷]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甲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4分)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甲可知,以 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4分)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乙。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 。据图乙可得出结论: 。
(3)(4分)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人体内TRH促进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这些激素可通过 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特异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4)(4分)根据(3)的信息,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 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 ,增强DC的吞噬及呈递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5)(5分)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 ;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 ,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呈递分子的表达量。
18.(16分)[2024·江西宜春宜丰中学高二月考] 黑色素细胞存在于皮肤底层并且能合成、分泌黑色素。白癜风是一种较常见的因皮肤缺乏黑色素而出现白斑的疾病。科学家研究发现IFN-γ-CXCL-9/10-CRCX3通路相关蛋白可以在表皮募集并介导CD8+T淋巴细胞(CTL)杀伤黑色素细胞,在白癜风病程进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机理如图所示。
(1)(4分)CD8+T淋巴细胞起源于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白癜风属于免疫系统的 功能紊乱导致的自身免疫病。
(2)(6分)由图可知,CTL特异性识别黑色素细胞的同时会产生IFN-γ,IFN-γ作用于表皮细胞促使其分泌 ,促进黑色素细胞特异性CTL在表皮处募集,从而诱导更多的黑色素细胞凋亡,该过程属于 (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3)(4分)为研究IFN-γ在黑色素缺失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科研人员向黑色皮肤和毛发的小鼠体内接种 (填细胞)获得白癜风模型鼠,以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连续数周测量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如下图,结果显示 。
(4)(2分)科研人员进一步向模型鼠腹膜内注射 的中和性抗体,对皮肤中CTL和黑色素细胞进行检测,以验证IFN-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