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来苏杭游玩的人_____。杭州西湖妙在天趣,苏州园林则贵在人工。在一个不大的天地里,因地zhì 宜,沿阜垒土。所植花木,新枝翠绿,老枝遒劲;所建亭榭,新巧雅致,造型_____。整座园林,令人忘却世外的_____,达到“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怡”的境界。来到苏州园林,花园里那_____的石雕,那造型别致的亭台,那五彩斑斓的池鱼,无不显示构思的巧妙别致。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跋_______山涉水 因地zhì _______宜
2、下列依次填入语段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朴实 吵闹 栩栩如生
B. 络绎不绝 古朴 喧嚣 惟妙惟肖
C. 连绵不绝 朴实 喧嚣 栩栩如生
D. 连绵不绝 古朴 吵闹 惟妙惟肖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推祟 蔓延 嶙峋 络绎不绝
B.序幕 城郭 翰林 无暇一顾
C.车辙 轩射 踏青 春寒料峭
D.明艳 唯愿 隧道 长途拔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阅读美文不仅可以陶冶个人情操,而且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D.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课,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用电。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校有独立的科教楼一栋、阅览室三间、物理实验室两间、化学实验室一间、生物实验室一间、计算机室三间、并配有专职图书管理员和实验员。
B.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有去爬悬崖了。”“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
C.学校管理一方面让老师感到竞争的公平、公正,教学有了动力和劲头;一方面让学生感到成长的喜悦和快乐。
D.2019年世界读书日之际,学校成立了《学生读书会》,同时开展了共读共写系列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关于算盘计算功能之外的引申,把算盘深深地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之中。
②在北京东岳庙的瞻岱门内两侧各挂着一副大算盘,左右批有“毫厘不爽,乘除分明”,以示赏善罚恶,公正严明。
③在民间,常会听到“金算盘”“铁算盘”之类的比喻,形容的也多是“算进不算出”的精明。
④自古以来,算盘都是用来算账的,因此也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⑤比如,它被当作象征富贵的吉祥物,为人们所推崇。
⑥除了与钱财相关的象征意义以外,算盘也常被用来象征收支平衡,分毫不差。
④⑤③⑥②① B.④①⑤③⑥②
③②①⑥④⑤ D.③⑥④②⑤①
8.班级开展《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活动,请完成阅读探究中的内容。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甲】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虽然生性暴躁,却十分谦逊。自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忠实于党,从未破坏党的纪律。 【乙】自从当红军总司令以来,他的衣、食、住都同士兵一样,共尝士兵们的艰辛,早年往往赤脚走路,有一个冬季专吃南瓜过活,另一个冬季专吃牦牛过活,从不诉苦,难得生病,度量很大,万事采用民主方式,永远忠于自己所信仰的主义。 (1)【甲】中的“他”是 ,【乙】中的“他”是 。 (2)根据【甲】【乙】两个选段的内容,概括出两个人物所具备的三个相似的精神品质。
古诗文填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垂下帘栊⑦, 。
《相见欢》中,渲染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诗句是: 。
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
9.综合性学习。
校影音社邀请扬剧演员前来演出,小语作为主持人,请你帮助他在开场白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扬剧的特点。
扬剧是江南地区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它博采众长、雅俗共存,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民歌、清曲小调发展起来,它既有下里巴人的草根气息,又有阳春白雪的气质高度。扬剧拥有刚柔并济的风韵,主要是它蕴含了花鼓戏曲调的轻绵细腻,香火戏曲调的阳刚粗犷,民歌的隽永清新以及清曲的情感多变。扬剧的唱腔曲调十分丰富,有来自扬州清曲、扬州花鼓、扬州香火等三个方面的一百多种曲牌,其中扬州清曲占主导地位。
(1)开场白:同学们,扬剧是我市的地方传统戏剧,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
(2)为加强扬剧的宣传力度,小语准备了一副对联,但是他将对联的顺序弄乱了,请你重新排序。(只填序号)
①演离合悲欢 ②观抑扬褒贬
③当代岂无前代事 ④座中常有剧中人
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 ________,________
(3)小语对你说:“校影音社想举办一次‘发现扬州——走近扬剧’专题讲座,听说你的邻居陈伯伯是扬剧大师,我们想邀请他后天下午三点到校影音社活动室做一场主题讲座,你问问他能不能来。”第二天,你应该怎样向邻居陈伯伯转述小语的话?写下来。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各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开篇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而又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B.甲词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天帝,表达自己对天庭生活的向往。
C.乙词中的“惊”字既写出了船行之快,又写出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D.甲词想象奇特,笔力雄健,有一种豪放之美;乙词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11.这两首词中都写到“日暮”。同样的“日暮”下,词人的心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选自《中国石拱桥》)
[乙]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亮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大得多。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身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康熙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直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1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桥宽约8米 ②这座桥极少出事
A.①表示估计 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 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 ②表示估计
13.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14.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 ,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 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著名的桥——卢沟桥。
15.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 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 之情。
16.根据乙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荧惑(中国对火星的古称)已至,求索无疆。2021年5月15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经历了近300天的长途跋涉后,着陆巡视器安全“到站”,着陆乌托邦平原,红色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目前,全世界已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难度系数极高!”在传回地球的第一封“家书”中,祝融号火星车“讲述”了着陆火星的惊魂时刻。安全着陆火星,既要选择地形平坦的着陆区,还要有合适的天气状况。
“地质学家说,我的软着陆区很可能是一个古海洋所在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科学成果。”祝融号火星车在“家书”中写道。地处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撞击盆地,直径约3300千米。有科学假说认为,乌托邦平原曾经有海洋,并存在着与水有关的地貌特征,有待进一步探测。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说,乌托邦平原相对平缓,安全着陆是后续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同时,从科学探测的意义角度来看,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应该是古海洋与陆地的交接面,在这附近开展科学探测的潜力巨大。
“目前,我还在着陆巡视器内。经过短暂调整后,出仓并开展巡视探测。期待全方位了解火星,并且回传珍贵的数据和照片给大家哦!”着陆火星后,祝融号火星车目前仍处于适应和“体检”状态。几天后,祝融号将自主驶离着陆器,抵达火星表面并开展巡视探测,完成“绕、着、巡”任务的最后一步。
祝融号火星车的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由于火星上的一天比地球略长(火星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37分钟),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按照计划,约90个火星日后,祝融号火星车将完成巡视探测,顺利“收工”。为了在短暂的3个月内获取更多有效的科学探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具备了“一身技艺”,共载有6种科学仪器,包括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等。通过全力巡视探测,祝融号将为中国带来火星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推动对火星空间环境、地表形貌特征、土壤表层结构等课题的研究。
“就在昨天,我和环绕器已建立了器间通信链路,第一次通过环绕器传回了遥测数据。”在第二封“家书”中,祝融号火星车“汇报”说,自己正在按计划开展周围环境感知和状态检查,各系统工作一切正常。同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停留在通信中继轨道,转发各种信息数据回地球,同时也向火星车传达来自地球的指令。环绕器不只是“信使”,也是探索火星的重要主力。天问一号环绕器共携带了高分辨率相机等7台科学仪器,能够在多轨道高度对火星进行整体性、全球性、综合性研究。
环绕器的工作时间也比祝融号火星车长不少,按计划,在90个火星日后,天问一号环绕器将进行轨道调整,进入近火点265公里、远火点1.2万公里的轨道,对火星表面开展至少1个火星年(约2个地球年)的近距离遥感探测。
(摘编自《中国脚步踏上“荧惑”,火星探测开启新征程》)
材料二 要想平稳地降落到火星表面,就要让高速奔驰的天问一号慢下来。进入火星大气层以后,天问一号首先借助火星大气进行气动减速,将下降速度减掉90%左右,这个过程需要克服高温和姿态偏差。紧接着,天问一号打开降落伞进行伞系减速,当速度降至每秒100米时,通过反推发动机由大气减速阶段进入动力减速阶段。距离火星地表100米时,天问一号进入悬停阶段,完成精准避障和缓速下降后,着陆巡视器在缓冲机构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整个着陆过程,天问一号需要在9分钟内将约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相比月表着陆,此次天问一号火星软着陆任务更加艰难:一方面,火星表面大气的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左右,比月球表面环境更复杂;另一方面,火星距离地球更遥远,通信时延达到20分钟左右,相距遥远的地表来不及做任何处置,只能靠天问一号自主完成,经历“未知9分钟”。
天问一号能够翻越“万水千山”成功着陆火星,身上那件银色“冲锋衣”不得不提。天问一号在向火星靠近的飞行轨道里要经历多次温度循环变化,其中,最高温达100摄氏度,最低温可达零下120摄氏度,这样一个温差200多摄氏度的环境对天问一号内部设备正常工作的影响极大。此外,空间的高真空特性使得天问一号在面对太阳的持续辐照下无法像飞机那样通过热对流或热传导传递热量,因此其向阳表面的温度会持续升高,造成与背阳面的巨大温差。因此,给天问一号穿件特制的“冲锋衣”就显得尤为必要。研制人员介绍,这款“冲锋衣”学名为“低吸收——低发射热控涂层”,是一种涂饰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拥有对太阳光谱辐照的反射能力以及自身的红外辐射特性,能够有效减少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内部造成的温度影响。与其他热控涂层一样,“冲锋衣”通过极低的太阳吸收比,可以长期有效地反射太阳辐照而来的绝大部分能量,有效解决天问一号内部冰火两重天的问题。不同的是,“冲锋衣”不仅低吸收而且低发射。通过降低热控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减少真空环境下舱内向外界的辐射漏热,保证着陆巡视器内部设备正常运转的温度,让天问一号的旅程更加安全与舒适。
如果只是看图片,火星的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无异。事实上,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180米,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3倍多。如野兽般凶猛的烈风会掀起大量沙尘甚至石块,让祝融号火星车的“眼睛”蒙尘,“翅膀”也不再灵活。此外,火星表面密布着石块等障碍物,因此火星车在行驶时必须小心翼翼,以免被障碍物卡住造成操作上的迟滞。
为了让火星车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活”下来并顺利完成使命,科研人员专门研发出一种不易沾上灰尘的新型材料,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还在实验室中特意摆放了一台一模一样的火星车,当祝融号在火星上遇到复杂路况时,实验室中的这台火星车先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再发出指令。
(摘编自张蕾、郭睿《天问一号本领强》)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问一号执行我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经过长途飞行,着陆巡视器实现安全软着陆。
B.祝融号在着陆后立即自主驶离着陆器,开展巡视探测,标志着天问一号“绕、着、巡”任务迈入最后一步。
C.天问一号要实现平稳降落,必须多次减速,是通过气动减速、伞系减速、动力减速等实现的。
D.“未知9分钟”是指着陆巡视器从2万千米/小时的速度降至0米/小时、自主着陆火星的无法监控的时间段。
1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问一号在乌托邦平原着陆,是因为这里的地势相对平缓、地貌特征与水有关,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
B.天问一号环绕器在祝融号着陆后,停留在中继轨道,转发信息数据、传达命令,同时对火星开展近距离探测。
C.天问一号特制的“冲锋衣”是一种涂饰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它的特点是低吸收、低发射。
D.实验室模拟火星车通过模拟行驶,帮助火星车处理复杂路况、抖落灰尘,避免障碍物造成操作迟滞。
19.下列延伸材料,不是天问一号着陆成功条件的一项是( )
A.天问一号环绕器在火星停泊轨道上对预选着陆区开展长达3个月的多维度探测。
B.融合气动外形、降落伞、发动机、多级减速和着陆反冲等多项技术实施软着陆。
C.蜂窝增强低密度烧蚀防热材料与火星大气摩擦发生反应,保护探测器不被烧坏。
D.火星车除正常前后行驶,还具备蟹行运动能力,能够灵活避障以及大角度爬坡。
20.两则材料报道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21.科技说明文注重科学性与可读性,请结合两则材料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满坡芒草扬
林 烁
①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一片温柔梦幻的粉红,悄悄飘扬在秋季的风中。那是在城墙边生长的一片芒草,平时看起来再普通不过,可是一到了秋季,就生出无边的粉红色的穗子,开尽了整个小山坡,摇曳在风中,像一个绮丽的梦。
②芒草是那样单薄无依,连个主心骨都没有,孤寂地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随风来,随风去,不过是最寻常的样子,与野草一般无二,可是我对它们却有一种特别的情结。那些芒草生长在我初中放学时的必经之路上。那时的我学业繁重,每天都被数不清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回家时往往暮色四合。我望着沉重的天空,心里也是沉甸甸的,似乎青春也不过如此,消磨在笔尖和草稿纸上,再无激情可言。
③可是,每次路过城墙边,我总会看到那一片芒草,它们生长在乱石嶙峋的斜坡上,摇曳着,在风中似乎有一种自由的味道。那一根根细细的小杆子支撑着散乱的粉红色花穗,一次次地挺直腰杆,迎向每一阵风。那么单薄的生命,固然是孤苦的,可是若有自由的灵魂,又何惧风霜雨雪?我常常这么想着,尤其是在秋天的傍晚,这漫山遍野的粉红色,几乎成了我青春的梦。那是我向往却不可得的自由,我把一腔深情寄托在这些芒草上,心也随之荡漾,胸中浊气随之呼出,前方又是我即将奔赴的旅途……
④芒草,芒草,茫然无所依,草籽任飘零。我本不该羡慕它的自由,可是人生多束缚,向往远方似乎还不如像芒草一样执着坚韧地生长。一年又一年的光阴逝去,物是人非,山坡上依然是那一片芒草。只不过春风来了又去,芒草已经更新换代了不知多少回。它们或许曾经被践踏,或许曾经被辣手摧残,可是只要根还在,明年的秋天,它们依旧会成为一片粉红色的花海。我们于这世间也不过只是一棵芒草,柔弱又孤独,时代的尘埃落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一块巨石,足以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可是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的希望还在,总有执着的力量从巨石下面生出根来,我们终有一天会顶开巨石露出自己的叶来。
⑤ 读书时代向往的自由,也不过是像芒草一样无拘无束地随风飘扬。长大后,自由更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肩上有责任,人生须担当,少年时以为长大即可触碰到自由的光,却不想当年的拘束已经是一场快乐,像是芒草粉红色的绽放。如今的渴望,更加遥不可及,曾经的理想,只能掩盖在泥土之下,永远不可能像芒草一样在阳光下飘扬。
⑥芒草或许能随遇而安,我们的人生却不能没有方向,因此我们要比芒草更加坚强。自由是人生最高贵的理想,可退一步,责任却是人生最重要的担当。就像我当初无数次走过那片城墙,心中无比向往自由,但我却明白学业是我人生中必须跨过的门槛。我从芒草中获得自由的力量,却始终不会松开握着笔的手。如今的我站在山坡之上俯瞰,满坡的芒草随风起伏,叶穗交织,仿佛在我心底舞蹈。我恍若有飞鸟的翅膀,能够飞向我所向往的地方。可是当风散去,我踩在坚实的土地上,却明白芒草的坚韧生长离不开紧紧抓住这片贫瘠土壤的根。
⑦人生或许都是矛盾的,有所得必有所失,万全之事恐不可得。可只要能够在灰暗的日子里想起那满坡的粉红色芒草,能够在压抑的日子里找到方向,我们就有喘息的窗口,可以大哭一场,也终会迎来曙光。
⑧我不愿说来生做一棵芒草,只愿今生像芒草一样飘扬……
22. 阅读文章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和【链接材料一】,二者描述的内容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一】
①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选自茅盾《白杨礼赞》)
23. 联系上下文,品读下面的句子。
(1)那一根根细细的小杆子支撑着散乱的粉红色花穗,一次次地挺直腰杆,迎向每一阵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2)可是我们的生命还在,我们的希望还在,总有执着的力量从巨石下面生出根来。(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4、这篇文章和【链接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链接材料二】
芒草,是禾木科芒属多年生苇状草本,原产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地,现广泛种植。芒草喜欢充足的阳光和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耐旱。它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强,从疏松的沙质土壤到黏土都能让它有良好的生长状态。芒草可以通过播种或分株的方式进行繁殖。它在园林中应用广泛,既可以应用于公共绿地,也可以养在公园、庭院等相对封闭的小空间里,还可以用在花坛、花境布置或草坪点缀上,亦可作插花材料。
三、写作
25.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善良,是推己及人的体恤,是风雨同舟的相守,是惜弱济困的援助,是不求回报的付出……
学校文学社举行以“善良,撑起一片天”为主题的征文评比活动,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可以记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
1、bá 制 2、B 3.B 4.C 5.C 6.A 7.(1)贺龙 朱德 (2)与部下同甘共苦、生活俭朴、吃苦耐劳、以身作则、谦逊大度、对党忠诚。8.(1)夕阳西下几时回 (2)双燕归来细雨中 (3)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9.(1)博采众长、雅俗共存(1 分) 刚柔并济(1 分) 唱腔曲调丰富
(2)① ③ ② ④
(3)示例:陈伯伯您好!我们学校校影音社想举办“发现扬州——走近扬剧”专题讲座,校影音社小语同学听说您是扬剧大师,想邀请您明天下午三点到校影音社活动室做一场主题讲座,他让我问问您能来吗?
10.B
11.《渔家傲》中的“日暮”和“路长”在一起,营造日暮途远的困境之感,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如梦令》中的“日暮”写的是作者沉醉于游玩中不知不觉暮色四合,表达了词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12.A
13.作比较
14.结构特点 观赏晓月
15.形式优美 赞美
16.晓月圆,距离近,明亮。
17.B 18.C 19.D
20.材料一主要介绍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火星并进行火星探测的情况;材料二主要介绍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需要的强大的技术支持。
21.科学性:①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②注重使用专业术语,注重语言客观、准确,增强了科技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可读性:①运用形象化的语言,使说明内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②介绍科学知识运用独特的讲述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2.二者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写作对象的不平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3.(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柔弱单薄的芒草在风中摇曳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在风中极力追求自由的芒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极具感染力。
(2)只要心怀希望,以坚韧的力量生长,终会达成自己的目标。
24、这篇文章是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有抒情;【链接材料二】用的是说明的表达方式。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