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章节名称 八年级上23课《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能够根据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首次接触议论文,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降低了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法学法 朗读——自主学习的展示——讨论、点拨——背诵
教育准备 学生认真预习,按照导学案的要求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解决。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课前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 导入新课: 有一只青蛙,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洗个热水澡好呀!结果呢?青蛙死了!同样的一口锅,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掉进开水锅里的青蛙有忧患意识,所以它得以生存了。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已经有了忧患意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受他的忧患意识。(板书课题、作者) 三、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一)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注意读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分小组,展示导学案中的中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 )亩 : 曾( )益: 拂( )士: 拂( )乱: 胶鬲 傅说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法家拂士: (3)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 ) 劳( )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所以动( )心忍( )性 人恒过( )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古义: ) 举于士(今义: 古义: ) (5)多义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发于畎亩 拂行拂乱其所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发于声 法家拂士 征于色 生于忧患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而后作 ④征于色 ⑤而后喻 ⑥国恒亡 ⑦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 拂士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解及重点词语的积累,疏通文意。 4、提问学生,口译课文及时纠错。 (四)学生展示导学案中的三、四题,把握论证过程。 导学案的探究展示: 1、第一段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的典型事例,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说了什么道理?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言的臣子;国外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会怎样? (完成板书) 导学案中的四题拓展 : 1、学了课文你能列举哪些例子来证明论点?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还知道哪些与其意义相同的名句?请列举一二。 四、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五、 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结语:“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亲爱的同学们,世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会有随随便便获得的成功,从此刻起,愿大家吹响战斗的号角,以梦为马,努力为鞭,击退磨难,在青春的旅途中且行且歌。 六、布置作业:(1)以《不做温水里的青蛙》为题作文,600字左右。 (2)背诵课文。 由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等环节,达到在读中感悟,并为背诵打好基础。 通过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通过问题探究,理清文章脉络,探究论证思路,感知逆境成才的道理,。 按照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语感。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列举六位圣贤事例 ↓ 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难 ↓ 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