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篇章,有三峡景色奇绝,重峦叠zhànɡ① 嶂 ,素湍绿潭,络绎不绝;有陶弘景笔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有富春江边,风烟俱jìnɡ② 净 ,天山共色,水皆piǎo bì③ 缥碧 ,千丈见底。这些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愿你常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
A.络绎不绝 B.五色交辉
C.陶冶 D.灵秀
【解析】A.络绎不绝:(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这里不能用来形容三峡的景色。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3)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4)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5)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6)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8)李白年轻时乘舟东下,出蜀入楚,过荆门后,他用“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圆月如明镜、云霞变幻似蜃楼的美景,表现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真切地传达出他初见大平原时的新鲜和喜悦。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古人常用“亭午”“日中”指正午,“夜分”指半夜。
B.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边塞风光。
C.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书信。
【解析】B.王维的诗多咏田园风光。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埃德加·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D)(3分)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7.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到中共领导儿时回忆的情况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叛逆性。其实,中共领导中早期就有叛逆和革命精神的不止一个。请结合原著内容,再写出一个人物的叛逆或革命精神的表现。(2分)
示例一:贺龙。国民党开始“农民大屠杀”,处决共产党人、农会领袖、工人、学生,激起了当时身在国民党的贺龙的愤怒,他毅然投向共产党;贺龙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时,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了收税的国民党,解除了他们的卫队武装,建立起了第一支农民军。
示例二:朱德。他谢绝了四川军阀刘湘给予的师长位置,决定寻找共产党;孙中山要他去打陈炯明,他没有答应。
示例三:徐海东。上学时他受到地主或商人子弟欺负时,就跟他们打架;在窑厂当工人时,他准备以罢工反对厂主克扣工钱置办赔礼道歉的酒席。
(二)现代文阅读
大地春盘
刘学刚
①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立春日,阳气初生,春江水暖,百草回芽,万物生发,大地一片勃勃生机。
②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譬如迎春,句芒[1]为春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要从山上接回来,一路吹吹打打,沿途乡民争掷五谷,好不热闹。再如打春,折一根细细的柳条,轻轻地打春牛三下,人们也领受了这鞭策,春耕春播春种,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精神。人与植物的生命节奏似有冬日的缓慢,闹一闹,喊一喊,东风回暖,冰面解冻,蛰虫始振,百草回芽,人们就“春天”了,凡俗的生活开始得以升华。又如咬春,萝卜味辛性凉,生吃甜脆如梨,嘎嘣咬一口,薄的皮微辣,嫩的肉汁多,甚有口感,食之可提神解困,常说“嚼得草根,百事可为”,春天的鲜脆清爽和做人的精神气韵都在这一咬一嚼之中了。
③古代诗人在咏叹立春赞美春色的时候,出镜率最高的恰恰是春盘,春生以盘装之,谓之春盘,唐朝尤为盛行。杜甫是一个忠实于节气习俗的信徒,他漂泊异乡之时,犹不忘在立春日以生菜的鲜嫩唤醒自己的味觉和知觉,“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盛满细嫩生菜的白玉盘,犹如探出皇宫大殿的一枝梨花,在民间的大街上次第开放。如果把这些活色生香的诗加以整理,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朱淑真《绝句二首》中有云:“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嫩黄的韭芽、浅紫的兰芽横陈在洁白的玉盘里,与嫣红的梅花相映成趣,尤能勾春引色,彰显出新春的勃勃生机,元人耶律楚材的“春盘”则更为丰盛华美:“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木案即春盘,银线为粉丝,还有藕丝、豌豆、葱白、蒌蒿、韭黄等一应食材,好一份春天的馈赠。
④倘若意犹未尽,试看杨万里的《郡中送春盘》:“饼如茧纸不可风,菜如缥茸劣可缝。韭芽卷黄苣舒紫,芦服削冰寒脱齿。”白如茧纸的是春饼,吃的时候,从春盘里夹取菜蔬各一小箸,卷为细筒状,这便是咬春饼。
⑤小时候,家中菜蔬无多,母亲就备好甜面酱、羊角葱,让我们卷饼吃。吃法很简单,用白嫩嫩的葱蘸了香喷喷的酱,在春饼上涂抹一条红色的竖线,再把小葱卷了,春饼超薄,但是滋味醇厚,甜中带咸,香辣清鲜,极为爽口。女儿长大以后,我变着花样给她炸春卷吃,荠菜春卷、韭菜春卷、豆腐春卷,以此幸福她的味蕾,让她感知新春的清香爽鲜。
⑥吃春饼,就是吃春天,吃出满嘴的香鲜,吃出满眼的新绿。食春饼迎春,亦有祈盼丰收之意,捡取三春美景四时菜蔬,放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春饼是大地的春盘。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注释】[1]句(ɡōu)芒: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春神。
8.作者说诗人笔下的春盘“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下列对“唯美”的具体表现举例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颜色之美 B.盛器之美
C.听觉之美 D.食材之美
【解析】C.颜色之美,如玉盘之洁白,配以韭芽之嫩黄、兰芽之浅紫、梅花之嫣红,相映成趣;盛器之美,如玉盘温润、砂瓶雅致、木案古朴,各具神韵;食材之美,如藕丝、豌豆、葱白、蒌蒿、韭黄……类别繁多。听觉之美未提到。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本文文化气息浓厚,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B.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给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及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
C.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如文中依次写到的报春、打春、咬春等。
D.文章对孩提时代“吃春饼”的描述,充满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忆与怀念。
【解析】C.文中提到的是迎春、打春、咬春。
10.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第②段中的“人们就‘春天’了”有什么丰富的内涵。(4分)
示例:春来了,气温更暖和了,阳光更充足了,人们精神更抖擞了,筋骨更舒展了,内心里开始生出更多的向往与期待。
11.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春饼是大地的春盘”?(4分)
春饼中包卷着春日食材的香鲜与新绿;食春饼迎春,有祈盼丰收之意。
杨绛先生回家记
吴学昭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维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 并绛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批注:杨先生赠“我”《英诗荟萃》可见杨先生对这本书的真爱,但她却把此书赠与好友,突出了杨绛待人的淳厚深情。“一本书伴她入梦”, (示例)一位世纪老人,一位文化巨人,她晚年生活多么苦,难以入梦的夜晚只有一本书伴着她,也更突显了她人格的伟大。 】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使寄来膏药,让她贴。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她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戚;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选自文汇网,有删改)
12.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A)(3分)
A.杨先生分送“我”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
B.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C.她处理重要物品,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
D.最后一个春节,杨先生是在协和医院里度过的。
【解析】A.第③段杨先生赠“我”《英诗荟萃》一事不能确定发生在第②段“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之后。
13.选文多处写到杨绛的相关事件,下列对杨先生性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杨绛将家里所有的珍贵文物字画都捐赠给国家,说明她热爱祖国。
B.杨绛把离开人世说成是“回家”,说明她豁达、乐观。
C.她把一些旧物送给至亲好友,说明她待人真诚。
D.她把读者当朋友,说明她热情好客。
【解析】D.第④段“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表现的是杨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形象特点,并不能说明她“好客”。
14.选文中的一处批注未完成,请你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4分)
15.作者为何不用“杨绛先生临终前”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用“杨绛先生回家记”为题目,更能体现杨先生人格的伟大。“人”“回家”即离开人世,“家”也指在另一个世界与家人相聚,这样写也表现了杨先生的乐观。以此为标题,与文章结尾形成照应。
(三)古代诗文阅读
游青溪记
[明]袁中道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释】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6.下列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来与水对比的一项是(C)(3分)
A.秋天 晓岚 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B.晓岚 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玉
C.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玉 纨 D.秋天 晓岚 玉 纨
【解析】C.用“舍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溪水的清澈透明、温和滑润。
17.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你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借青溪的清澈澄明,表达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之情。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3分)
A.亦无以异于诸泉 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
B.独其水色最奇 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C.盖世间之色 山川之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D.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A.不同/奇特,奇异。B.指示代词,这。C.结构助词,的。D.才。
【参考译文】
青溪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花,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杂色)的,这是我所知道的,唯独对碧(青绿)色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中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腴的极致,可以抚摩、可以饮用。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9.上面两首诗分别适合用什么语调朗读?最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平缓 高亢 B.低沉 平缓
C.高亢 欢快 D.欢快 低沉
【解析】第一首诗描写了富有生机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欢快与闲适,应用欢快的语调朗读;第二首诗描写了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应用低沉的语调朗读。
20.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做简要赏析。(4分)
第一首诗通过写蝴蝶沉醉于东风吹拂的野草和花中,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欢快与闲适;第二首诗通过写秋风无情地吹红了枫叶、吹白了人的头发,暗含时间流逝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年迈衰老的无奈。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校准备开展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21.校团委征集对联,追忆过去,展望未来,根据所给上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下联是(B)(3分)
上联:爱国青年创大业
下联:
A.鲲鹏展翅九天外 B.风流人物看今朝
C当代青年多壮志 D.展神州万古雄风
【解析】B.上联“爱国青年创大业”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根据这个形式下联可选B项。
22.八年级(6)班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下面是刘颖同学在活动中写的一段开场白,请把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使之连贯、通顺。(6分)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 示例:凭着旺盛的精力 , 你可以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 凭着超人的智慧 , 你可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
青春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美丽的,而充满奋斗的青春最美!
23.王强同学撰写的青春寄语,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同学们,红面朱唇,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②音乐家威尔80岁还在创作歌剧,岳阳老英雄朱再保投身公益一直工作到90多岁。③我认为,他们仍然青春。④所以,青春不是一段易逝的年华,而且是一种对待生活的状态。⑤同学们,我们当代青年应怀揣远大理想,牢记党的嘱托,肩负时代使命,到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去。⑥用忘我奋斗的姿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第④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而且”改为“而”。第⑥句成分残缺,在“新时代”前面加“证明”。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美好回忆和深厚的情感。关于“家乡”这个话题,你一定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吧。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向初次来贵州旅游的亲友,分享你某次在家乡游玩的经历。 叙述自己游玩中的所至、所见、所感,传递独特的体验,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任务二 给离开家乡多年,在外求学的朋友写一封信,介绍家乡的变化。 展现家乡新面貌,邀请朋友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语言表达真诚恳切。
任务三 在贵州文旅的网站上,有人留言:“贵州没有什么特色,不值得去。”在评论区回复,反驳这种看法。 选择家乡某个特色风景(或文化、美食),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语言表达理性友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
范围:第3单元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贵州等地适用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篇章,有三峡景色奇绝,重峦叠zhànɡ①____,素湍绿潭,络绎不绝;有陶弘景笔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有富春江边,风烟俱jìnɡ②____,天山共色,水皆piǎo bì③______,千丈见底。这些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愿你常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嶂
净
缥碧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络绎不绝 B.五色交辉
C.陶冶 D.灵秀
【解析】A.络绎不绝:(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这里不能用来形容三峡的景色。
A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牧人驱犊返,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3)昔人已乘黄鹤去,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4)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5)___________,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猎马带禽归
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地空余黄鹤楼
岂不罹凝寒
妻子象禽兽
(6)__________,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李白年轻时乘舟东下,出蜀入楚,过荆门后,他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圆月如明镜、云霞变幻似蜃楼的美景,表现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真切地传达出他初见大平原时的新鲜和喜悦。
高峰入云
几处早莺争暖
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月下飞天镜
云生
结海楼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常用“亭午”“日中”指正午,“夜分”指半夜。
B.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边塞风光。
C.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书信。
【解析】B.王维的诗多咏田园风光。
B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埃德加·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 )(3分)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D
7.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到中共领导儿时回忆的情况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叛逆性。其实,中共领导中早期就有叛逆和革命精神的不止一个。请结合原著内容,再写出一个人物的叛逆或革命精神的表现。(2分)
示例一:贺龙。国民党开始“农民大屠杀”,处决共产党人、农会领袖、工人、学生,激起了当时身在国民党的贺龙的愤怒,他毅然投向共产党;贺龙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时,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了收税的国民党,解除了他们的卫队武装,建立起了第一支农民军。
示例二:朱德。他谢绝了四川军阀刘湘给予的师长位置,决定寻找共产党;孙中山要他去打陈炯明,他没有答应。
示例三:徐海东。上学时他受到地主或商人子弟欺负时,就跟他们打架;在窑厂当工人时,他准备以罢工反对厂主克扣工钱置办赔礼道歉的酒席。
(二)现代文阅读
大地春盘
刘学刚
①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立春日,阳气初生,春江水暖,百草回芽,万物生发,大地一片勃勃生机。
②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譬如迎春,句芒[1]为春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要从山上接回来,一路吹吹打打,沿途乡民争掷五谷,好不热闹。再如打春,折一根细细的柳条,轻轻地打春牛三下,人们也领受了这鞭策,春耕春播春种,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精神。
人与植物的生命节奏似有冬日的缓慢,闹一闹,喊一喊,东风回暖,冰面解冻,蛰虫始振,百草回芽,人们就“春天”了,凡俗的生活开始得以升华。又如咬春,萝卜味辛性凉,生吃甜脆如梨,嘎嘣咬一口,薄的皮微辣,嫩的肉汁多,甚有口感,食之可提神解困,常说“嚼得草根,百事可为”,春天的鲜脆清爽和做人的精神气韵都在这一咬一嚼之中了。
③古代诗人在咏叹立春赞美春色的时候,出镜率最高的恰恰是春盘,春生以盘装之,谓之春盘,唐朝尤为盛行。杜甫是一个忠实于节气习俗的信徒,他漂泊异乡之时,犹不忘在立春日以生菜的鲜嫩唤醒自己的味觉和知觉,“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盛满细嫩生菜的白玉盘,犹如探出皇宫大殿的一枝梨花,在民间的大街上次第开放。如果把这些活色生香的诗加以整理,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朱淑真《绝句二首》中有云:“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嫩黄的韭芽、浅紫的兰芽横陈在洁白的玉盘里,与嫣红的梅花相映成趣,尤能勾春引色,彰显出新春的勃勃生机,元人耶律楚材的“春盘”则更为丰盛华美:“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木案即春盘,银线为粉丝,还有藕丝、豌豆、葱白、蒌蒿、韭黄等一应食材,好一份春天的馈赠。
④倘若意犹未尽,试看杨万里的《郡中送春盘》:“饼如茧纸不可风,菜如缥茸劣可缝。韭芽卷黄苣舒紫,芦服削冰寒脱齿。”白如茧纸的是春饼,吃的时候,从春盘里夹取菜蔬各一小箸,卷为细筒状,这便是咬春饼。
⑤小时候,家中菜蔬无多,母亲就备好甜面酱、羊角葱,让我们卷饼吃。吃法很简单,用白嫩嫩的葱蘸了香喷喷的酱,在春饼上涂抹一条红色的竖线,再把小葱卷了,春饼超薄,但是滋味醇厚,甜中带咸,香辣清鲜,极为爽口。女儿长大以后,我变着花样给她炸春卷吃,荠菜春卷、韭菜春卷、豆腐春卷,以此幸福她的味蕾,让她感知新春的清香爽鲜。
⑥吃春饼,就是吃春天,吃出满嘴的香鲜,吃出满眼的新绿。食春饼迎春,亦有祈盼丰收之意,捡取三春美景四时菜蔬,放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春饼是大地的春盘。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注释】[1]句(ɡōu)芒: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春神。
8.作者说诗人笔下的春盘“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下列对“唯美”的具体表现举例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颜色之美 B.盛器之美
C.听觉之美 D.食材之美
【解析】C.颜色之美,如玉盘之洁白,配以韭芽之嫩黄、兰芽之浅紫、梅花之嫣红,相映成趣;盛器之美,如玉盘温润、砂瓶雅致、木案古朴,各具神韵;食材之美,如藕丝、豌豆、葱白、蒌蒿、韭黄……类别繁多。听觉之美未提到。
C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文化气息浓厚,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B.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给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及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
C.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如文中依次写到的报春、打春、咬春等。
D.文章对孩提时代“吃春饼”的描述,充满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忆与怀念。
【解析】C.文中提到的是迎春、打春、咬春。
C
10.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第②段中的“人们就‘春天’了”有什么丰富的内涵。(4分)
示例:春来了,气温更暖和了,阳光更充足了,人们精神更抖擞了,筋骨更舒展了,内心里开始生出更多的向往与期待。
11.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春饼是大地的春盘”?(4分)
春饼中包卷着春日食材的香鲜与新绿;食春饼迎春,有祈盼丰收之意。
杨绛先生回家记
吴学昭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维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 并绛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
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批注:杨先生赠“我”《英诗荟萃》可见杨先生对这本书的真爱,但她却把此书赠与好友,突出了杨绛待人的淳厚深情。“一本书伴她入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位世纪老人,一位文化巨人,她晚年生活多么苦,难以入梦的夜晚只有一本书伴着她,也更突显了她人格的伟大。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使寄来膏药,让她贴。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她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戚;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选自文汇网,有删改)
12.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 )(3分)
A.杨先生分送“我”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
B.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C.她处理重要物品,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
D.最后一个春节,杨先生是在协和医院里度过的。
【解析】A.第③段杨先生赠“我”《英诗荟萃》一事不能确定发生在第②段“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之后。
A
13.选文多处写到杨绛的相关事件,下列对杨先生性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杨绛将家里所有的珍贵文物字画都捐赠给国家,说明她热爱祖国。
B.杨绛把离开人世说成是“回家”,说明她豁达、乐观。
C.她把一些旧物送给至亲好友,说明她待人真诚。
D.她把读者当朋友,说明她热情好客。
【解析】D.第④段“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表现的是杨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形象特点,并不能说明她“好客”。
D
14.选文中的一处批注未完成,请你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4分)
15.作者为何不用“杨绛先生临终前”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用“杨绛先生回家记”为题目,更能体现杨先生人格的伟大。“人”“回家”即离开人世,“家”也指在另一个世界与家人相聚,这样写也表现了杨先生的乐观。以此为标题,与文章结尾形成照应。
(三)古代诗文阅读
游青溪记
[明]袁中道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释】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6.下列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来与水对比的一项是( )(3分)
A.秋天 晓岚 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B.晓岚 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玉
C.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玉 纨
D.秋天 晓岚 玉 纨
【解析】C.用“舍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溪水的清澈透明、温和滑润。
C
17.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你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借青溪的清澈澄明,表达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之情。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亦无以异于诸泉 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
B.独其水色最奇 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C.盖世间之色 山川之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D.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A.不同/奇特,奇异。B.指示代词,这。C.结构助词,的。D.才。
A
【参考译文】
青溪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花,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杂色)的,这是我所知道的,唯独对碧(青绿)色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中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腴的极致,可以抚摩、可以饮用。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9.上面两首诗分别适合用什么语调朗读?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平缓 高亢 B.低沉 平缓
C.高亢 欢快 D.欢快 低沉
【解析】第一首诗描写了富有生机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欢快与闲适,应用欢快的语调朗读;第二首诗描写了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应用低沉的语调朗读。
D
20.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做简要赏析。
(4分)
第一首诗通过写蝴蝶沉醉于东风吹拂的野草和花中,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欢快与闲适;第二首诗通过写秋风无情地吹红了枫叶、吹白了人的头发,暗含时间流逝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年迈衰老的无奈。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校准备开展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21.校团委征集对联,追忆过去,展望未来,根据所给上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下联是( )(3分)
上联:爱国青年创大业
下联:_________
A.鲲鹏展翅九天外 B.风流人物看今朝
C当代青年多壮志 D.展神州万古雄风
B
【解析】B.上联“爱国青年创大业”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根据这个形式下联可选B项。
22.八年级(6)班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下面是刘颖同学在活动中写的一段开场白,请把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使之连贯、通顺。(6分)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美丽的,而充满奋斗的青春最美!
示例:凭着旺
盛的精力
你可以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凭着超人的智慧
你可以描
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23.王强同学撰写的青春寄语,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同学们,红面朱唇,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②音乐家威尔80岁还在创作歌剧,岳阳老英雄朱再保投身公益一直工作到90多岁。③我认为,他们仍然青春。④所以,青春不是一段易逝的年华,而且是一种对待生活的状态。⑤同学们,我们当代青年应怀揣远大理想,牢记党的嘱托,肩负时代使命,到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去。⑥用忘我奋斗的姿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第④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而且”改为“而”。第⑥句成分残缺,在“新时代”前面加“证明”。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美好回忆和深厚的情感。关于“家乡”这个话题,你一定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吧。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向初次来贵州旅游的亲友,分享你某次在家乡游玩的经历。 叙述自己游玩中的所至、所见、所感,传递独特的体验,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任务二 给离开家乡多年,在外求学的朋友写一封信,介绍家乡的变化。 展现家乡新面貌,邀请朋友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语言表达真诚恳切。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三 在贵州文旅的网站上,有人留言:“贵州没有什么特色,不值得去。”在评论区回复,反驳这种看法。 选择家乡某个特色风景(或文化、美食),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语言表达理性友善。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贵州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篇章,有三峡景色奇绝,重峦叠zhànɡ① 嶂 ,素湍绿潭,络绎不绝;有陶弘景笔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有富春江边,风烟俱jìnɡ② 净 ,天山共色,水皆piǎo bì③ 缥碧 ,千丈见底。这些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愿你常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3分)
A.络绎不绝 B.五色交辉
C.陶冶 D.灵秀
【解析】A.络绎不绝:(人、车马等)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这里不能用来形容三峡的景色。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1)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3)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4)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5)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6)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8)李白年轻时乘舟东下,出蜀入楚,过荆门后,他用“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圆月如明镜、云霞变幻似蜃楼的美景,表现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真切地传达出他初见大平原时的新鲜和喜悦。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3分)
A.古人常用“亭午”“日中”指正午,“夜分”指半夜。
B.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边塞风光。
C.郦道元所撰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友人的书信。
【解析】B.王维的诗多咏田园风光。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埃德加·斯诺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作为美国的新闻记者,他在华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D)(3分)
A.西安 B.吴起镇
C.瑞金 D.延安
7.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到中共领导儿时回忆的情况时,认识到了毛泽东的叛逆性。其实,中共领导中早期就有叛逆和革命精神的不止一个。请结合原著内容,再写出一个人物的叛逆或革命精神的表现。(2分)
示例一:贺龙。国民党开始“农民大屠杀”,处决共产党人、农会领袖、工人、学生,激起了当时身在国民党的贺龙的愤怒,他毅然投向共产党;贺龙同哥老会的兄弟们策划起义时,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了收税的国民党,解除了他们的卫队武装,建立起了第一支农民军。
示例二:朱德。他谢绝了四川军阀刘湘给予的师长位置,决定寻找共产党;孙中山要他去打陈炯明,他没有答应。
示例三:徐海东。上学时他受到地主或商人子弟欺负时,就跟他们打架;在窑厂当工人时,他准备以罢工反对厂主克扣工钱置办赔礼道歉的酒席。
(二)现代文阅读
大地春盘
刘学刚
①立春,是新一年的开始,立春日,阳气初生,春江水暖,百草回芽,万物生发,大地一片勃勃生机。
②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譬如迎春,句芒[1]为春神,主管树木发芽生长,要从山上接回来,一路吹吹打打,沿途乡民争掷五谷,好不热闹。再如打春,折一根细细的柳条,轻轻地打春牛三下,人们也领受了这鞭策,春耕春播春种,有的是力气,有的是精神。人与植物的生命节奏似有冬日的缓慢,闹一闹,喊一喊,东风回暖,冰面解冻,蛰虫始振,百草回芽,人们就“春天”了,凡俗的生活开始得以升华。又如咬春,萝卜味辛性凉,生吃甜脆如梨,嘎嘣咬一口,薄的皮微辣,嫩的肉汁多,甚有口感,食之可提神解困,常说“嚼得草根,百事可为”,春天的鲜脆清爽和做人的精神气韵都在这一咬一嚼之中了。
③古代诗人在咏叹立春赞美春色的时候,出镜率最高的恰恰是春盘,春生以盘装之,谓之春盘,唐朝尤为盛行。杜甫是一个忠实于节气习俗的信徒,他漂泊异乡之时,犹不忘在立春日以生菜的鲜嫩唤醒自己的味觉和知觉,“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盛满细嫩生菜的白玉盘,犹如探出皇宫大殿的一枝梨花,在民间的大街上次第开放。如果把这些活色生香的诗加以整理,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朱淑真《绝句二首》中有云:“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嫩黄的韭芽、浅紫的兰芽横陈在洁白的玉盘里,与嫣红的梅花相映成趣,尤能勾春引色,彰显出新春的勃勃生机,元人耶律楚材的“春盘”则更为丰盛华美:“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木案即春盘,银线为粉丝,还有藕丝、豌豆、葱白、蒌蒿、韭黄等一应食材,好一份春天的馈赠。
④倘若意犹未尽,试看杨万里的《郡中送春盘》:“饼如茧纸不可风,菜如缥茸劣可缝。韭芽卷黄苣舒紫,芦服削冰寒脱齿。”白如茧纸的是春饼,吃的时候,从春盘里夹取菜蔬各一小箸,卷为细筒状,这便是咬春饼。
⑤小时候,家中菜蔬无多,母亲就备好甜面酱、羊角葱,让我们卷饼吃。吃法很简单,用白嫩嫩的葱蘸了香喷喷的酱,在春饼上涂抹一条红色的竖线,再把小葱卷了,春饼超薄,但是滋味醇厚,甜中带咸,香辣清鲜,极为爽口。女儿长大以后,我变着花样给她炸春卷吃,荠菜春卷、韭菜春卷、豆腐春卷,以此幸福她的味蕾,让她感知新春的清香爽鲜。
⑥吃春饼,就是吃春天,吃出满嘴的香鲜,吃出满眼的新绿。食春饼迎春,亦有祈盼丰收之意,捡取三春美景四时菜蔬,放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春饼是大地的春盘。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注释】[1]句(ɡōu)芒: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春神。
8.作者说诗人笔下的春盘“就是一份唯美的文化食单”,下列对“唯美”的具体表现举例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颜色之美 B.盛器之美
C.听觉之美 D.食材之美
【解析】C.颜色之美,如玉盘之洁白,配以韭芽之嫩黄、兰芽之浅紫、梅花之嫣红,相映成趣;盛器之美,如玉盘温润、砂瓶雅致、木案古朴,各具神韵;食材之美,如藕丝、豌豆、葱白、蒌蒿、韭黄……类别繁多。听觉之美未提到。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本文文化气息浓厚,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B.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给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及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
C.立春有一些很热闹的习俗,如文中依次写到的报春、打春、咬春等。
D.文章对孩提时代“吃春饼”的描述,充满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忆与怀念。
【解析】C.文中提到的是迎春、打春、咬春。
10.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第②段中的“人们就‘春天’了”有什么丰富的内涵。(4分)
示例:春来了,气温更暖和了,阳光更充足了,人们精神更抖擞了,筋骨更舒展了,内心里开始生出更多的向往与期待。
11.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春饼是大地的春盘”?(4分)
春饼中包卷着春日食材的香鲜与新绿;食春饼迎春,有祈盼丰收之意。
杨绛先生回家记
吴学昭
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
②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维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
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 并绛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瑗,钱瑗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革时抄此,入厕所偷读。”
【批注:杨先生赠“我”《英诗荟萃》可见杨先生对这本书的真爱,但她却把此书赠与好友,突出了杨绛待人的淳厚深情。“一本书伴她入梦”, (示例)一位世纪老人,一位文化巨人,她晚年生活多么苦,难以入梦的夜晚只有一本书伴着她,也更突显了她人格的伟大。 】
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使寄来膏药,让她贴。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1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她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
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家常,末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戚戚;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
(选自文汇网,有删改)
12.选文内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下列选项中没有按此顺序叙述的一项是(A)(3分)
A.杨先生分送“我”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
B.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C.她处理重要物品,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
D.最后一个春节,杨先生是在协和医院里度过的。
【解析】A.第③段杨先生赠“我”《英诗荟萃》一事不能确定发生在第②段“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之后。
13.选文多处写到杨绛的相关事件,下列对杨先生性格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3分)
A.杨绛将家里所有的珍贵文物字画都捐赠给国家,说明她热爱祖国。
B.杨绛把离开人世说成是“回家”,说明她豁达、乐观。
C.她把一些旧物送给至亲好友,说明她待人真诚。
D.她把读者当朋友,说明她热情好客。
【解析】D.第④段“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表现的是杨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形象特点,并不能说明她“好客”。
14.选文中的一处批注未完成,请你补写完整,以说明其蕴含的情感。(4分)
15.作者为何不用“杨绛先生临终前”作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用“杨绛先生回家记”为题目,更能体现杨先生人格的伟大。“人”“回家”即离开人世,“家”也指在另一个世界与家人相聚,这样写也表现了杨先生的乐观。以此为标题,与文章结尾形成照应。
(三)古代诗文阅读
游青溪记
[明]袁中道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注释】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6.下列选项均为选文所写内容,其中用来与水对比的一项是(C)(3分)
A.秋天 晓岚 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B.晓岚 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玉
C.舍烟新柳 脱箨初篁 玉 纨 D.秋天 晓岚 玉 纨
【解析】C.用“舍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溪水的清澈透明、温和滑润。
17.本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你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借青溪的清澈澄明,表达了作者对青溪的喜爱之情。
1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A)(3分)
A.亦无以异于诸泉 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
B.独其水色最奇 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C.盖世间之色 山川之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D.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解析】A.不同/奇特,奇异。B.指示代词,这。C.结构助词,的。D.才。
【参考译文】
青溪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花,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杂色)的,这是我所知道的,唯独对碧(青绿)色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中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腴的极致,可以抚摩、可以饮用。
野 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9.上面两首诗分别适合用什么语调朗读?最恰当的一项是(D)(3分)
A.平缓 高亢 B.低沉 平缓
C.高亢 欢快 D.欢快 低沉
【解析】第一首诗描写了富有生机的春景,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欢快与闲适,应用欢快的语调朗读;第二首诗描写了萧瑟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应用低沉的语调朗读。
20.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做简要赏析。(4分)
第一首诗通过写蝴蝶沉醉于东风吹拂的野草和花中,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的欢快与闲适;第二首诗通过写秋风无情地吹红了枫叶、吹白了人的头发,暗含时间流逝的愁绪,表达诗人对年迈衰老的无奈。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校准备开展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21.校团委征集对联,追忆过去,展望未来,根据所给上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下联是(B)(3分)
上联:爱国青年创大业
下联:
A.鲲鹏展翅九天外 B.风流人物看今朝
C当代青年多壮志 D.展神州万古雄风
【解析】B.上联“爱国青年创大业”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根据这个形式下联可选B项。
22.八年级(6)班也开展了相应的活动,下面是刘颖同学在活动中写的一段开场白,请把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使之连贯、通顺。(6分)
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潇洒和风流;拥有青春,就拥有了一份灿烂和辉煌。青春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可以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 示例:凭着旺盛的精力 , 你可以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地 ; 凭着超人的智慧 , 你可以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
青春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美丽的,而充满奋斗的青春最美!
23.王强同学撰写的青春寄语,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修改。(6分)
①同学们,红面朱唇,腿脚灵活,这些都不是青春的全部。②音乐家威尔80岁还在创作歌剧,岳阳老英雄朱再保投身公益一直工作到90多岁。③我认为,他们仍然青春。④所以,青春不是一段易逝的年华,而且是一种对待生活的状态。⑤同学们,我们当代青年应怀揣远大理想,牢记党的嘱托,肩负时代使命,到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去。⑥用忘我奋斗的姿态,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第④句关联词使用不当,将“而且”改为“而”。第⑥句成分残缺,在“新时代”前面加“证明”。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无数美好回忆和深厚的情感。关于“家乡”这个话题,你一定有很多想表达的内容吧。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与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向初次来贵州旅游的亲友,分享你某次在家乡游玩的经历。 叙述自己游玩中的所至、所见、所感,传递独特的体验,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任务二 给离开家乡多年,在外求学的朋友写一封信,介绍家乡的变化。 展现家乡新面貌,邀请朋友学成归来建设家乡,语言表达真诚恳切。
任务三 在贵州文旅的网站上,有人留言:“贵州没有什么特色,不值得去。”在评论区回复,反驳这种看法。 选择家乡某个特色风景(或文化、美食),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语言表达理性友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