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八上语文阶段测试】第3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3(原卷版+答案版+ppt)(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八上语文阶段测试】第3单元学业质量评价03(原卷版+答案版+ppt)(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4 10:44:5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美丽祖国,幅员辽阔;山川之美,令人神往。班级开展以“名山大川 钟灵毓秀”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话带领大家领略壮美的祖国山川,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祖国山水如一卷瑰丽长轴,在天地间徐徐铺展,令人眼花①__缭(1分)__(缭 撩)乱:张家界的石柱刺破云霄,嶙峋山石之间镌刻着地质变迁的印记;黄果树的银瀑跌落九天,奔涌的水色之见隐约可见岁月的脉络。红日跃出云海,绯红的霞光为泰山镀上金边;明月映照西湖,渔舟唱晚,意趣②__悠(1分)__(悠 攸)然。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A)(2分)
A.juàn juān fēi B.juǎn jùn fěi
C.juǎn juān fēi D.juàn jùn fěi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山河有声,它们诉说着文明的故事。小组成员撰写了下面语段,想在此基础上制作时间轴,请你帮忙完善。(4分)
万古山河间,目之所及皆是文脉绵延。来到黄河中游地区,梦回邈远的新石器时代,探寻史前记忆的仰韶文化。他们敬畏自然,兼容并蓄,形成初级社会结构的根基,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历史痕迹。安阳市,洹河畔,沉睡三千多年的殷墟中,一片甲骨揭开尘封世代的源头文化。象形字的线条,一笔一画刻在龟甲,在庄严中窥见天机,自此,诞生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也刻画出后世书法的审美韵律。凤起洛阳,十三朝古都风华万象,佛教在唐代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再看开封前世今生,重现清明上河盛世景,梦回北宋之东京梦华,八朝古都中轴恒,举世再无双。
3.班级准备基于此次活动开展研学活动,游览河南省的山水名胜,同学们为此设计了两幅宣传图片,你觉得选用哪张更好?请说明理由。(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选图一。图一的画面中心是云雾缭绕的巍峨青山,上面写有“何以中国,行走河南”八个大字,寓意走遍河南,看山水美景,与游览祖国山川的活动主题十分契合。
示例二:选图二。图二背景有高山、白云、白鹤等元素,下面有开封城墙、二七纪念馆等河南名胜,上面写有“最美河南”四个大字,说明同学们在游历山水的时候,也可以在河南的历史遗迹中体会中华文化之美,一举两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
4.小组成员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一段文字,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3分)
访问贺兰山,它像屏障阻挡粗粝的风沙;泛舟洞庭湖,它如银盘盛着澄明的圆月;示例:漫步长江畔,它似银链串联中华的脉络(3分)。让我们怀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踏上欣赏之旅,用双眼去捕捉每一处美景,用心灵去感受每一份震撼!
5.小文以“山川之美,我来辑录”为主题编写了下面文字,请你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一起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8分)
长江畔,你可以感受到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的明艳美丽;荆门山,你可以欣赏到李白诗中“②山随平野尽,③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的江水壮阔之景。游览钱塘湖,你可以捕捉到白居易诗中“④几处早莺争暖树,⑤_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的禽鸟生机;漫步南山,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诗中“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的和美温馨;漫游三峡,你可以感受到郦道元笔下“⑦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的山势雄伟;来到句曲山,你可以欣赏到陶弘景描绘的“两岸石壁,五色交晖。⑧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的绚烂多彩。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
松堂游记
朱自清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作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注】。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的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来,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注】趑趄(zī jū):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样子。
6.朱自清游松堂,一边记述观景,一边表达感受。根据提示,梳理他的所见所感。(4分)
7.联系上下文,按括号里的要求品味下列句子。(4分)
(1)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姿态”把松树当作人来写,形象地写出夏季凉意若有若无的特点,写出作者在白皮松下的放松、舒适的感受。(2分)
(2)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月色朦胧、环境清幽的特点,表现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2分)
8.第⑤段描写松堂全貌,为什么要提及天坛的无梁殿和南京的灵谷寺?(4分)
对比,(1分)从空间大小、光线黯淡、地势高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松堂的空阔、明亮、地势起伏等特点。(3分)
9.读了此文,有人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也有人认为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你认同哪一个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5分)
示例一:我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松堂游记》通过描写一次游览松堂的经历,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空明和静谧的雨后风景,突显松堂空阔随意,既体现了所状之景的自然雅趣,又表现了一行人的清净闲适。
示例二:我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作者描写了与友人一同游览松堂的经历,一路游览,景物静谧幽美,给人别样的惊喜,但是从景物的朦胧和结尾“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一句可知,本文抒发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惆怅。(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农耕文化教育是一堂好课
①错把麦苗当韭菜、以为南瓜长在树上、不知芝麻为何物等情况,在城里的孩子中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城里的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懂得这样的道理,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并乐于从事农业实践。
②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懂得稼穑之艰辛。中国农业从人畜耕作逐步向现代科技过渡,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生产依然艰辛,远不像坐在教室里那般清爽干净。一次农耕文化体验教育,能让孩子们知晓农作物耕种的不易,涵养内置于心的恤农情结,也许远比千百次说教更能让他们懂得节约的意义和价值。
③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将自己一生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农业,需要一份爱农情怀。农耕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增长农业知识,还能培育一份爱农情怀,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未来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让农业生机勃勃。
④农耕文化教育,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一些农耕文化平时散落在田间地头,隐匿在乡村角落。流传千百年的农耕文化资源,若不及时加以收集、整理和保护,随着一些村庄的变迁或消失,也会有失传的风险。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借助农民丰收节的推动,大力建设相应的教育基地,可以让农耕文化得以保护和更好地传承。
⑤农耕文化教育,给农村增添一抹亮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生产,还与农业旅游等密切相关。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城里的孩子亲近土地、了解农业,还能激活乡村旅游,助农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农耕文化中不可缺少农耕文化教育的传承,中国的教育不能抛弃农耕文化教育,而且,必须把农耕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基础教育位置。
②农耕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农耕文化教育,要把农耕文化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奠定其课程地位。落实农耕文化教育,场地问题也不可忽视,这个环节需要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根据各自情况去联系、建设,共建农耕文化教育场地。此外,具有农耕经验的劳动者缺乏教育教学经验,而一线教师又缺乏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只有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建设一支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队伍,通过吸收专家学者、各类学生、中小学教师、农村的劳动致富能人等方面的人才,联合组建队伍,获得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接地气的农耕教育研究成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结构。(3分)
运用总分结构。(1分)首先指出城里孩子五谷不分的现象,提出“农耕文化教育有必要性”,然后从让学生懂得稼穑之艰辛、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给农村增添一抹亮色四个方面阐述了农耕文化教育的必要性。(2分)
11.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如何落实农耕文化教育。(4分)
①奠定农耕文化教育的课程地位,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②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应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基地;③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④建设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队伍。(每点1分,能结合两个文本作答即可)
12.下面的材料能放入文本一第③段作为它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袁隆平院士曾言:“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
可以。(1分)材料中袁隆平院士所说的话表达了他对广大知识青年的期许,希望他们能拥有爱农情怀,投身农业研究,与本段段首语“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是相契合的,所以能放入文本一第③段。(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是时也,夕阳已落,晚景苍茫,天北乌云叠起,势如怒马,色如泼墨。银条垂空,电光一掣,金蛇激射,殊令人骇魂眩目。土人①告余曰:“暴雨将至,早回步可也。”余曰:“雨行颇饶佳趣。兴未尽,安可言旋?”遂登石桥。历数十级,始及其顶。俄而烈风大作,湖水壁立,老木欲拔。加以雷声殷殷②,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急雨倾盆,打头扑面,须臾路没矣。余与从者共联臂挟行,衣履湿透,路皆焦泥,滑而且陷。阴夜迷漫,复怀倾坠之危,踉跄归馆,状致淋漓。然一路笑语不绝,未觉其惫,心怡然有得于中。归后,不暇更裳,衫袜犹滴沥,灯下走笔为记,题其名曰《风雨游记》。
(选自裕瑞《风雨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土人:当地的乡人。②殷殷:盛大的样子。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皆生寒树 词语推断法:皆大欢喜 都
(2)雨行颇饶佳趣 查阅词典法:①逊色,不如。②宽恕,宽容。③额外增添。④同“扰”,扰乱。(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③
(填序号)
(3)然一路笑语不绝 课内迁移法:沿溯阻绝(《三峡》) 断绝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2分)
15.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甲】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甲】文描写了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美景,山高而险峻,水急而清澈,其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2分,意对即可)
16.若徜徉自然,你会选择与吴均还是裕瑞同行?为什么?(4分)
示例一:我会选择与吴均同行。吴均善用修辞,将水的清澈、山的奇峻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自然中能平息追名逐利之心,这能让我领略自然纯粹之美,还能净化我的心灵。
示例二:我会选择与裕瑞同行。面对风雨,裕瑞认为“雨行颇饶佳趣”。这启示我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雨”要积极应对。与他同行,能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4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这时候,夕阳已经下山,傍晚的景色苍苍茫茫,天上的乌云层层叠起,气势好像愤怒的马,颜色好像泼洒的墨。银条垂挂空中,电光一闪,好像金色的蛇在激射,十分令人害怕目眩。当地的乡人告诉我说:“暴雨将要到来,早点返回才行。”我说:“在雨中行走额外增添了趣味。兴没有尽,怎么可以说返回呢?”于是登上石桥。登上了几十级,才到达它的顶。一会儿刮起了狂风,湖水好像立在壁上,老木将要被拔起。加上雷声滚滚,天空好像老虎在呼啸、牛在吼叫,风吹得人几乎不能站立。大雨倾盆而下,打在头上,迎面扑来,一会儿就把路淹没了。我和跟随的人挽着手臂相互挟着手前行,衣服鞋子湿透了,路都是污泥,很滑而且往下陷。夜晚漫天遍野一片茫茫,我又担心会有倾坠的危险,就跌跌撞撞地返回旅馆,全身雨水湿淋淋地往下滴。然而我们一路笑声不断,没有感觉疲惫,心中还感到十分愉快。回来后,我没时间换衣裳,衣衫、袜子还在滴水,就在灯下用笔很快写成游记,命名叫《风雨游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4分)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这里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汉代官职。⑤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
17.本诗与《使至塞上》同为王维的出塞之作,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4分)
《出塞作》: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紧张景象与将士的英勇身姿,抒发了对唐军保家卫国的赞颂、对边境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2分)《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2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8.山水是风景,也是险阻;是历练,也是见证。在《红星照耀中国》“跋山涉水”的长征中,你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请从下列事件中选择一项进行分析。100字左右。(5分)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示例一:A.四渡赤水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灵活性,四渡赤水河的成功,不仅使红军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示例二:B.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一步步向前推进,许多战士牺牲,最终成功地夺下了泸定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智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性灵的动物,勤劳的人们……世间万物将地球打扮得绚丽多姿,千千万万道不同的风景便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人总爱看那些美丽的风景,从中他们看到山峰的伫立,看到候鸟的坚定,看到人类的智慧……
(1)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我心中有一片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
(全国版河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美丽祖国,幅员辽阔;山川之美,令人神往。班级开展以“名山大川 钟灵毓秀”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话带领大家领略壮美的祖国山川,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祖国山水如一卷瑰丽长轴,在天地间徐徐铺展,令人眼花①__缭(1分)__(缭 撩)乱:张家界的石柱刺破云霄,嶙峋山石之间镌刻着地质变迁的印记;黄果树的银瀑跌落九天,奔涌的水色之见隐约可见岁月的脉络。红日跃出云海,绯红的霞光为泰山镀上金边;明月映照西湖,渔舟唱晚,意趣②__悠(1分)__(悠 攸)然。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A)(2分)
A.juàn juān fēi B.juǎn jùn fěi
C.juǎn juān fēi D.juàn jùn fěi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山河有声,它们诉说着文明的故事。小组成员撰写了下面语段,想在此基础上制作时间轴,请你帮忙完善。(4分)
万古山河间,目之所及皆是文脉绵延。来到黄河中游地区,梦回邈远的新石器时代,探寻史前记忆的仰韶文化。他们敬畏自然,兼容并蓄,形成初级社会结构的根基,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历史痕迹。安阳市,洹河畔,沉睡三千多年的殷墟中,一片甲骨揭开尘封世代的源头文化。象形字的线条,一笔一画刻在龟甲,在庄严中窥见天机,自此,诞生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也刻画出后世书法的审美韵律。凤起洛阳,十三朝古都风华万象,佛教在唐代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再看开封前世今生,重现清明上河盛世景,梦回北宋之东京梦华,八朝古都中轴恒,举世再无双。
3.班级准备基于此次活动开展研学活动,游览河南省的山水名胜,同学们为此设计了两幅宣传图片,你觉得选用哪张更好?请说明理由。(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选图一。图一的画面中心是云雾缭绕的巍峨青山,上面写有“何以中国,行走河南”八个大字,寓意走遍河南,看山水美景,与游览祖国山川的活动主题十分契合。
示例二:选图二。图二背景有高山、白云、白鹤等元素,下面有开封城墙、二七纪念馆等河南名胜,上面写有“最美河南”四个大字,说明同学们在游历山水的时候,也可以在河南的历史遗迹中体会中华文化之美,一举两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
4.小组成员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一段文字,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3分)
访问贺兰山,它像屏障阻挡粗粝的风沙;泛舟洞庭湖,它如银盘盛着澄明的圆月;示例:漫步长江畔,它似银链串联中华的脉络(3分)。让我们怀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踏上欣赏之旅,用双眼去捕捉每一处美景,用心灵去感受每一份震撼!
5.小文以“山川之美,我来辑录”为主题编写了下面文字,请你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一起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8分)
长江畔,你可以感受到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①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的明艳美丽;荆门山,你可以欣赏到李白诗中“②山随平野尽,③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的江水壮阔之景。游览钱塘湖,你可以捕捉到白居易诗中“④几处早莺争暖树,⑤_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的禽鸟生机;漫步南山,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诗中“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的和美温馨;漫游三峡,你可以感受到郦道元笔下“⑦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的山势雄伟;来到句曲山,你可以欣赏到陶弘景描绘的“两岸石壁,五色交晖。⑧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的绚烂多彩。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
松堂游记
朱自清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作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注】。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的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来,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注】趑趄(zī jū):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样子。
6.朱自清游松堂,一边记述观景,一边表达感受。根据提示,梳理他的所见所感。(4分)
7.联系上下文,按括号里的要求品味下列句子。(4分)
(1)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姿态”把松树当作人来写,形象地写出夏季凉意若有若无的特点,写出作者在白皮松下的放松、舒适的感受。(2分)
(2)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月色朦胧、环境清幽的特点,表现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2分)
8.第⑤段描写松堂全貌,为什么要提及天坛的无梁殿和南京的灵谷寺?(4分)
对比,(1分)从空间大小、光线黯淡、地势高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松堂的空阔、明亮、地势起伏等特点。(3分)
9.读了此文,有人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也有人认为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你认同哪一个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5分)
示例一:我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松堂游记》通过描写一次游览松堂的经历,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空明和静谧的雨后风景,突显松堂空阔随意,既体现了所状之景的自然雅趣,又表现了一行人的清净闲适。
示例二:我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作者描写了与友人一同游览松堂的经历,一路游览,景物静谧幽美,给人别样的惊喜,但是从景物的朦胧和结尾“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一句可知,本文抒发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惆怅。(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农耕文化教育是一堂好课
①错把麦苗当韭菜、以为南瓜长在树上、不知芝麻为何物等情况,在城里的孩子中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城里的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懂得这样的道理,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并乐于从事农业实践。
②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懂得稼穑之艰辛。中国农业从人畜耕作逐步向现代科技过渡,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生产依然艰辛,远不像坐在教室里那般清爽干净。一次农耕文化体验教育,能让孩子们知晓农作物耕种的不易,涵养内置于心的恤农情结,也许远比千百次说教更能让他们懂得节约的意义和价值。
③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将自己一生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农业,需要一份爱农情怀。农耕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增长农业知识,还能培育一份爱农情怀,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未来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让农业生机勃勃。
④农耕文化教育,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一些农耕文化平时散落在田间地头,隐匿在乡村角落。流传千百年的农耕文化资源,若不及时加以收集、整理和保护,随着一些村庄的变迁或消失,也会有失传的风险。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借助农民丰收节的推动,大力建设相应的教育基地,可以让农耕文化得以保护和更好地传承。
⑤农耕文化教育,给农村增添一抹亮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生产,还与农业旅游等密切相关。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城里的孩子亲近土地、了解农业,还能激活乡村旅游,助农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农耕文化中不可缺少农耕文化教育的传承,中国的教育不能抛弃农耕文化教育,而且,必须把农耕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基础教育位置。
②农耕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农耕文化教育,要把农耕文化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奠定其课程地位。落实农耕文化教育,场地问题也不可忽视,这个环节需要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根据各自情况去联系、建设,共建农耕文化教育场地。此外,具有农耕经验的劳动者缺乏教育教学经验,而一线教师又缺乏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只有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建设一支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队伍,通过吸收专家学者、各类学生、中小学教师、农村的劳动致富能人等方面的人才,联合组建队伍,获得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接地气的农耕教育研究成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结构。(3分)
运用总分结构。(1分)首先指出城里孩子五谷不分的现象,提出“农耕文化教育有必要性”,然后从让学生懂得稼穑之艰辛、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给农村增添一抹亮色四个方面阐述了农耕文化教育的必要性。(2分)
11.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如何落实农耕文化教育。(4分)
①奠定农耕文化教育的课程地位,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②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应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基地;③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④建设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队伍。(每点1分,能结合两个文本作答即可)
12.下面的材料能放入文本一第③段作为它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袁隆平院士曾言:“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
可以。(1分)材料中袁隆平院士所说的话表达了他对广大知识青年的期许,希望他们能拥有爱农情怀,投身农业研究,与本段段首语“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是相契合的,所以能放入文本一第③段。(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是时也,夕阳已落,晚景苍茫,天北乌云叠起,势如怒马,色如泼墨。银条垂空,电光一掣,金蛇激射,殊令人骇魂眩目。土人①告余曰:“暴雨将至,早回步可也。”余曰:“雨行颇饶佳趣。兴未尽,安可言旋?”遂登石桥。历数十级,始及其顶。俄而烈风大作,湖水壁立,老木欲拔。加以雷声殷殷②,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急雨倾盆,打头扑面,须臾路没矣。余与从者共联臂挟行,衣履湿透,路皆焦泥,滑而且陷。阴夜迷漫,复怀倾坠之危,踉跄归馆,状致淋漓。然一路笑语不绝,未觉其惫,心怡然有得于中。归后,不暇更裳,衫袜犹滴沥,灯下走笔为记,题其名曰《风雨游记》。
(选自裕瑞《风雨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土人:当地的乡人。②殷殷:盛大的样子。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皆生寒树 词语推断法:皆大欢喜 都
(2)雨行颇饶佳趣 查阅词典法:①逊色,不如。②宽恕,宽容。③额外增添。④同“扰”,扰乱。(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③
(填序号)
(3)然一路笑语不绝 课内迁移法:沿溯阻绝(《三峡》) 断绝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2分)
15.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甲】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甲】文描写了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美景,山高而险峻,水急而清澈,其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2分,意对即可)
16.若徜徉自然,你会选择与吴均还是裕瑞同行?为什么?(4分)
示例一:我会选择与吴均同行。吴均善用修辞,将水的清澈、山的奇峻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自然中能平息追名逐利之心,这能让我领略自然纯粹之美,还能净化我的心灵。
示例二:我会选择与裕瑞同行。面对风雨,裕瑞认为“雨行颇饶佳趣”。这启示我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雨”要积极应对。与他同行,能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4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这时候,夕阳已经下山,傍晚的景色苍苍茫茫,天上的乌云层层叠起,气势好像愤怒的马,颜色好像泼洒的墨。银条垂挂空中,电光一闪,好像金色的蛇在激射,十分令人害怕目眩。当地的乡人告诉我说:“暴雨将要到来,早点返回才行。”我说:“在雨中行走额外增添了趣味。兴没有尽,怎么可以说返回呢?”于是登上石桥。登上了几十级,才到达它的顶。一会儿刮起了狂风,湖水好像立在壁上,老木将要被拔起。加上雷声滚滚,天空好像老虎在呼啸、牛在吼叫,风吹得人几乎不能站立。大雨倾盆而下,打在头上,迎面扑来,一会儿就把路淹没了。我和跟随的人挽着手臂相互挟着手前行,衣服鞋子湿透了,路都是污泥,很滑而且往下陷。夜晚漫天遍野一片茫茫,我又担心会有倾坠的危险,就跌跌撞撞地返回旅馆,全身雨水湿淋淋地往下滴。然而我们一路笑声不断,没有感觉疲惫,心中还感到十分愉快。回来后,我没时间换衣裳,衣衫、袜子还在滴水,就在灯下用笔很快写成游记,命名叫《风雨游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4分)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这里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汉代官职。⑤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
17.本诗与《使至塞上》同为王维的出塞之作,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4分)
《出塞作》: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紧张景象与将士的英勇身姿,抒发了对唐军保家卫国的赞颂、对边境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2分)《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2分)(意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8.山水是风景,也是险阻;是历练,也是见证。在《红星照耀中国》“跋山涉水”的长征中,你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请从下列事件中选择一项进行分析。100字左右。(5分)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示例一:A.四渡赤水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灵活性,四渡赤水河的成功,不仅使红军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示例二:B.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一步步向前推进,许多战士牺牲,最终成功地夺下了泸定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智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性灵的动物,勤劳的人们……世间万物将地球打扮得绚丽多姿,千千万万道不同的风景便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人总爱看那些美丽的风景,从中他们看到山峰的伫立,看到候鸟的坚定,看到人类的智慧……
(1)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我心中有一片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03
范围:第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河南等地适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
美丽祖国,幅员辽阔;山川之美,令人神往。班级开展以“名山大川 钟灵毓秀”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话带领大家领略壮美的祖国山川,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共4分)
祖国山水如一卷瑰丽长轴,在天地间徐徐铺展,令人眼花①_____________
(缭 撩)乱:张家界的石柱刺破云霄,嶙峋山石之间镌刻着地质变迁的印记;黄果树的银瀑跌落九天,奔涌的水色之见隐约可见岁月的脉络。红日跃出云海,绯红的霞光为泰山镀上金边;明月映照西湖,渔舟唱晚,意趣②__________(悠 攸)然。
缭(1分)
悠(1分)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你作出选择。( )(2分)
A.juàn juān fēi B.juǎn jùn fěi
C.juǎn juān fēi D.juàn jùn fěi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A
2.山河有声,它们诉说着文明的故事。小组成员撰写了下面语段,想在此基础上制作时间轴,请你帮忙完善。(4分)
万古山河间,目之所及皆是文脉绵延。来到黄河中游地区,梦回邈远的新石器时代,探寻史前记忆的仰韶文化。他们敬畏自然,兼容并蓄,形成初级社会结构的根基,留下了中国最早的历史痕迹。安阳市,洹河畔,沉睡三千多年的殷墟中,一片甲骨揭开尘封世代的源头文化。象形字的线条,一笔一画刻在龟甲,在庄严中窥见天机,自此,诞生了记录与传承的工具,也刻画出后世书法的审美韵律。
凤起洛阳,十三朝古都风华万象,佛教在唐代臻于鼎盛,佛教史上势力最大、影响最广、流传最久的教派禅宗在洛阳形成。再看开封前世今生,重现清明上河盛世景,梦回北宋之东京梦华,八朝古都中轴恒,举世再无双。
殷商(1分)
洛阳(1分)
清明上河图(1分)
仰韶文化(1分)
3.班级准备基于此次活动开展研学活动,游览河南省的山水名胜,同学们为此设计了两幅宣传图片,你觉得选用哪张更好?请说明理由。(3分)
图一 图二
示例一:选图一。图一的画面中心是云雾缭绕的巍峨青山,上面写有“何以中国,行走河南”八个大字,寓意走遍河南,看山水美景,与游览祖国山川的活动主题十分契合。
示例二:选图二。图二背景有高山、白云、白鹤等元素,下面有开封城墙、二七纪念馆等河南名胜,上面写有“最美河南”四个大字,说明同学们在游历山水的时候,也可以在河南的历史遗迹中体会中华文化之美,一举两得。(3分,言之有理即可)
4.小组成员为本次活动撰写了一段文字,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3分)
访问贺兰山,它像屏障阻挡粗粝的风沙;泛舟洞庭湖,它如银盘盛着澄明的圆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怀揣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踏上欣赏之旅,用双眼去捕捉每一处美景,用心灵去感受每一份震撼!
示例:漫步长江畔
它似银链串联中华的脉络(3分)
5.小文以“山川之美,我来辑录”为主题编写了下面文字,请你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一起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8分)
长江畔,你可以感受到崔颢笔下“晴川历历汉阳树,①_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的明艳美丽;荆门山,你可以欣赏到李白诗中“②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的江水壮阔之景。游览钱塘湖,你可以捕捉到白居易诗中“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的禽鸟生机;漫步南山,你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诗中“⑥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的和美温馨;漫游三峡,你可以感受到郦道元笔下
“⑦__________,隐天蔽日”(《三峡》)的山势雄伟;来到句曲山,你可以欣赏到陶弘景描绘的“两岸石壁,五色交晖。⑧__________,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的绚烂多彩。
芳草萋萋鹦鹉洲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山气日夕佳
重岩叠嶂
青林翠竹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9题。(共17分)
松堂游记
朱自清
①去年夏天,我们和S君夫妇在松堂住了三日。难得这三日的闲,我们约好了什么事不管,只玩儿,也带了两本书,却只是预备闲得真没办法时消遣的。
②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么不作美吗!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
③想着到还早呢,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了。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注】。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
④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一眼先是亭亭直上,又刚健又婀娜的白皮松。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挤着我我挤着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来上一棵,疏不是?谁爱看?这儿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方八面都来得好。中间便是松堂,原是一座石亭子改造的,这座亭子高大轩敞,对得起那四围的松树。大理石柱,大理石栏杆,都还好好的,白,滑,冷。白皮松没有多少影子,堂中明窗净几,坐下来清清楚楚觉得自己真太小。在这样高的屋顶下,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
⑤堂后一座假山,石头并不好,堆叠得还不算傻瓜。里头藏着个小洞,有神龛、石桌、石凳之类。可是外边看,不仔细看不出,得费点心去发现。假山上满可以爬过去,不顶容易,也不顶难。后山有座无梁殿,红墙,各色琉璃砖瓦,屋脊上三个瓶子,太阳里古艳照人。殿在半山,岿然独立,有俯视八极的气象。天坛的无梁殿太小,南京灵谷寺的太黯淡,又都在平地上。山上还残留着些旧碉堡,是乾隆打金川时在西山练健锐云梯营用的,在阴雨天或斜阳中看最有味。又有座白玉石牌坊,和碧云寺塔院前那一座一般,不知怎样,前年春天倒下了,看着怪不好过的。
⑥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来,我们什么都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黑暗也有黑暗的好处,松树的长影子阴森森的有点像鬼物拿土。但是这么看的话,松堂的院子还差得远,白皮松也太秀气,我想起郭沫若君《夜步十里松原》那首诗,那才够阴森森的味儿——而且得独自一个人。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⑦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了两三支洋蜡。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间世里。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注】趑趄(zī jū):想前进又不敢前进的样子。
6.朱自清游松堂,一边记述观景,一边表达感受。根据提示,梳理他的所见所感。(4分)
雨后天晴,心情愉悦(2分)
游览松堂,豁然开朗(2分)
7.联系上下文,按括号里的要求品味下列句子。(4分)
(1)树影子少,可不热,廊下端详那些松树灵秀的姿态,洁白的皮肤,隐隐的一丝儿凉意便袭上心头。(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姿态”把松树当作人来写,形象地写出夏季凉意若有若无的特点,写出作者在白皮松下的放松、舒适的感受。(2分)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月色朦胧、环境清幽的特点,表现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2分)
(2)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对比,(1分)从空间大小、光线黯淡、地势高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突出了松堂的空阔、明亮、地势起伏等特点。(3分)
8.第⑤段描写松堂全貌,为什么要提及天坛的无梁殿和南京的灵谷寺?(4分)
示例一:我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松堂游记》通过描写一次游览松堂的经历,用简洁的语言,描绘空明和静谧的雨后风景,突显松堂空阔随意,既体现了所状之景的自然雅趣,又表现了一行人的清净闲适。
示例二:我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作者描写了与友人一同游览松堂的经历,一路游览,景物静谧幽美,给人别样的惊喜,但是从景物的朦胧和结尾“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一句可知,本文抒发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惆怅。(5分,言之有理即可)
9.读了此文,有人认为朱自清游松堂是闲适愉悦的,也有人认为是带着淡淡惆怅的。你认同哪一个说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
【文本一】
农耕文化教育是一堂好课
①错把麦苗当韭菜、以为南瓜长在树上、不知芝麻为何物等情况,在城里的孩子中并不鲜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城里的孩子们缺少接触农业的机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必要让孩子们懂得这样的道理,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并乐于从事农业实践。
②农耕文化教育,让学生懂得稼穑之艰辛。中国农业从人畜耕作逐步向现代科技过渡,尽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农业生产依然艰辛,远不像坐在教室里那般清爽干净。一次农耕文化体验教育,能让孩子们知晓农作物耕种的不易,涵养内置于心的恤农情结,也许远比千百次说教更能让他们懂得节约的意义和价值。
③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将自己一生的青春与热血都奉献给农业,需要一份爱农情怀。农耕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增长农业知识,还能培育一份爱农情怀,让更多的年轻人在未来爱上农业,从事农业,发展农业,让农业生机勃勃。
④农耕文化教育,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一些农耕文化平时散落在田间地头,隐匿在乡村角落。流传千百年的农耕文化资源,若不及时加以收集、整理和保护,随着一些村庄的变迁或消失,也会有失传的风险。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借助农民丰收节的推动,大力建设相应的教育基地,可以让农耕文化得以保护和更好地传承。
⑤农耕文化教育,给农村增添一抹亮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已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生产,还与农业旅游等密切相关。建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让城里的孩子亲近土地、了解农业,还能激活乡村旅游,助农增收,可谓一举多得。
(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文本二】
①农耕文化中不可缺少农耕文化教育的传承,中国的教育不能抛弃农耕文化教育,而且,必须把农耕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基础教育位置。
②农耕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农耕文化教育,要把农耕文化教育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从而奠定其课程地位。落实农耕文化教育,场地问题也不可忽视,这个环节需要农村学校、城市学校、城郊结合部学校根据各自情况去联系、建设,共建农耕文化教育场地。此外,具有农耕经验的劳动者缺乏教育教学经验,而一线教师又缺乏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
因此,只有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最后,还需要建设一支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队伍,通过吸收专家学者、各类学生、中小学教师、农村的劳动致富能人等方面的人才,联合组建队伍,获得理论上有高度、实践上接地气的农耕教育研究成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运用总分结构。(1分)首先指出城里孩子五谷不分的现象,提出“农耕文化教育有必要性”,然后从让学生懂得稼穑之艰辛、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让优良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给农村增添一抹亮色四个方面阐述了农耕文化教育的必要性。(2分)
10.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结构。(3分)
①奠定农耕文化教育的课程地位,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②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应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基地;③培养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④建设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队伍。(每点1分,能结合两个文本作答
即可)
11.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如何落实农耕文化教育。(4分)
可以。(1分)材料中袁隆平院士所说的话表达了他对广大知识青年的期许,希望他们能拥有爱农情怀,投身农业研究,与本段段首语“农耕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怀”是相契合的,所以能放入文本一第③段。(3分)
12.下面的材料能放入文本一第③段作为它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袁隆平院士曾言:“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
研究!”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3—16题。(共11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是时也,夕阳已落,晚景苍茫,天北乌云叠起,势如怒马,色如泼墨。银条垂空,电光一掣,金蛇激射,殊令人骇魂眩目。土人①告余曰:“暴雨将至,早回步可也。”余曰:“雨行颇饶佳趣。兴未尽,安可言旋?”遂登石桥。历数十级,始及其顶。俄而烈风大作,湖水壁立,老木欲拔。加以雷声殷殷②,长空若虎啸牛吼,吹人几不能立足。急雨倾盆,打头扑面,须臾路没矣。余与从者共联臂挟行,衣履湿透,路皆焦泥,滑而且陷。阴夜迷漫,复怀倾坠之危,踉跄归馆,状致淋漓。然一路笑语不绝,未觉其惫,心怡然有得于中。归后,不暇更裳,衫袜犹滴沥,灯下走笔为记,题其名曰《风雨游记》。
(选自裕瑞《风雨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土人:当地的乡人。②殷殷:盛大的样子。
13.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皆生寒树 词语推断法:皆大欢喜 ______
(2)雨行颇饶佳趣 查阅词典法:①逊色,不如。②宽恕,宽容。③额外增添。④同“扰”,扰乱。(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_____(填序号)
(3)然一路笑语不绝 课内迁移法:沿溯阻绝(《三峡》) _______


断绝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像飞奔的马。(2分)
14.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甲】文描写了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美景,山高而险峻,水急而清澈,其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2分,意对即可)
15.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结合【甲】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6.若徜徉自然,你会选择与吴均还是裕瑞同行?为什么?(4分)
示例一:我会选择与吴均同行。吴均善用修辞,将水的清澈、山的奇峻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自然中能平息追名逐利之心,这能让我领略自然纯粹之美,还能净化我的心灵。
示例二:我会选择与裕瑞同行。面对风雨,裕瑞认为“雨行颇饶佳趣”。这启示我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雨”要积极应对。与他同行,能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4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这时候,夕阳已经下山,傍晚的景色苍苍茫茫,天上的乌云层层叠起,气势好像愤怒的马,颜色好像泼洒的墨。银条垂挂空中,电光一闪,好像金色的蛇在激射,十分令人害怕目眩。当地的乡人告诉我说:“暴雨将要到来,早点返回才行。”我说:“在雨中行走额外增添了趣味。兴没有尽,怎么可以说返回呢?”于是登上石桥。登上了几十级,才到达它的顶。一会儿刮起了狂风,湖水好像立在壁上,老木将要被拔起。加上雷声滚滚,天空好像老虎在呼啸、牛在吼叫,风吹得人几乎不能站立。
大雨倾盆而下,打在头上,迎面扑来,一会儿就把路淹没了。我和跟随的人挽着手臂相互挟着手前行,衣服鞋子湿透了,路都是污泥,很滑而且往下陷。夜晚漫天遍野一片茫茫,我又担心会有倾坠的危险,就跌跌撞撞地返回旅馆,全身雨水湿淋淋地往下滴。然而我们一路笑声不断,没有感觉疲惫,心中还感到十分愉快。回来后,我没时间换衣裳,衣衫、袜子还在滴水,就在灯下用笔很快写成游记,命名叫《风雨游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4分)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山野火烧。
暮云空碛③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④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⑤。
【注释】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这里指唐朝的吐蕃。③碛(qì):沙漠。④护羌校尉:汉代官职。⑤霍嫖姚:西汉名将霍去病。
《出塞作》:通过描绘边塞战场的紧张景象与将士的英勇身姿,抒发了对唐军保家卫国的赞颂、对边境和平的期盼,以及对国家强盛的自豪感。(2分)《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出使边塞的雄奇壮观的景色,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内心孤寂之情。(2分)(意对即可)
17.本诗与《使至塞上》同为王维的出塞之作,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4分)
示例一:A.四渡赤水河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极高的战略智慧和战术灵活性,四渡赤水河的成功,不仅使红军摆脱了敌人的追击,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整本书阅读(5分)
18.山水是风景,也是险阻;是历练,也是见证。在《红星照耀中国》“跋山涉水”的长征中,你读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请从下列事件中选择一项进行分析。100字左右。(5分)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示例二:B.在这次战斗中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一步步向前推进,许多战士牺牲,最终成功地夺下了泸定桥,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敢、智慧和不怕牺牲的精神。(5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性灵的动物,勤劳的人们……世间万物将地球打扮得绚丽多姿,千千万万道不同的风景便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人总爱看那些美丽的风景,从中他们看到山峰的伫立,看到候鸟的坚定,看到人类的智慧……
(1)请根据以上材料,以“我心中有一片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