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
1.在“三叶草→蜗牛→鸫→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鸫处于( )
A.第一营养级 B.第二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 D.第四营养级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空气 D.太阳
3.如图所示为浙南某山林中部分生物营养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能是该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形式
B.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生产者营养级
C.图中3条食物链形成物质循环渠道
D.“树→虫”能量传递效率往往小于10%
4.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蚊、蠕虫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朽木上的这些生物组成一个(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食物链 D.生态系统
5.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戊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
B.最长的食物链共有5个营养级
C.甲、乙、丙、丁、戊可以构成4条食物链
D.获得能量最多的是丙
6.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依次看到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决定该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pH B.温度 C.光照 D.水分
7.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②植物都是生产者
③动物都是消费者
④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① B.①③ C.③④ D.①⑤
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群落垂直结构而草原生态系统没有
D.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9.对某池塘各生物成分进行调查,相关数据建构金字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表示生物量金字塔
B.浮游植物起着基石的作用
C.图中分解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次级消费者的同化效率比食草者高
10.如图是一个简化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鹰的种群密度
B.蛇占有1个营养级
C.食虫昆虫参与形成了3条食物链
D.鹰与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11.下列关于某稳态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量是调查时刻前净生产量累积下来的总量
B.生物量为调查时刻现有的有机物量或能量
C.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可能为0
D.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不可能为0
12.如图为橘园生态系统人工施肥和受雨水冲刷的示意图(虚线框代表橘园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橘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橘树高低不同,体现橘园群落的垂直结构
C.橘园是开放生态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雨水冲刷带走一些营养物质,将影响土壤肥力
13.学校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
14.某大型农场种植粮食作物、果树等,在果园内圈养家禽、家畜。为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安放性引诱剂,诱捕有害昆虫
B.控制作物光周期,改变成熟期
C.“过腹还田”,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优化生物结构,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获取方式及去路相同
B.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一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物质的多级利用,可提高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D.信息传递决定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状态
1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一层都有热量的散失
B.最顶层代表的是分解者
C.每一层的面积代表生物量
D.该金字塔适用于任一生态系统
17.如图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部分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B.B表示粪便量
C.C表示呼吸消耗量
D.D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1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逐级递减和热量的散失均不符合能量守恒
B.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属于该营养级的未利用量
C.遗体中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D.粪便中物质和能量都能重新被生产者利用
19.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均约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 )
A.150 kJ B.125 kJ C.100 kJ D.75 kJ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通过多途径被生物循环利用
B.碳循环的形式有二氧化碳和碳酸根离子
C.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碳循环
D.生态系统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调整碳平衡
21.小太阳瓶子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叶子成瓶状直立或侧卧,形态与猪笼草的笼子相似,瓶中积雨水,里面有细菌,叶子能分泌蜜汁(不能分泌消化液)引诱昆虫,掉落瓶中淹死的昆虫会被细菌分解,剩余的营养会被小太阳瓶子草吸收。下列关于小太阳瓶子草、昆虫和细菌间能量传递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22.不同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消耗的比例不同,如开阔海洋约为40%,而热带雨林只有7%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均属于二级消费者
B.海洋的净初级生产量比森林的大
C.海洋的初级生产量消耗大,与植物含纤维素少有关
D.若植食动物同化量为摄食量的10%,即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3.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碳在该食物网中以CO2的形式流动
B.豆蚜在取食豌豆时信息是单向流动的
C.若红蜘蛛突然减少,则短时间内豆蚜会减少
D.图中植物固定的能量约等于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
24.地球上的水主要通过蒸发和降水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循环,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蒸气运输为海洋向陆地
B.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海洋的降水量小于陆地的降水量
D.地球表面蒸发量与降水量基本持平
25.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B.模式图中不应有“太阳→池塘”的箭头
C.鱼是次级消费者
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二、实验题
26.棉蚜主要为害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通草蛉是棉蚜的捕食性天敌。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释放普通草蛉和施用农药分别对棉蚜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田中的棉蚜减退率如表。
处理后天数(d) 棉蚜减退率(%)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对照(不作处理)
7 35 81 ﹣45
14 41 ﹣78 ﹣78
21 56 ﹣81 ﹣98
备注:棉蚜减退率(%)=×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验田中分为5个地点分别调查,每点调查10株植物上的棉蚜数量,该过程采用的是 取样法。
(2)实验期间,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3)在“植物→棉蚜→普通草蛉”食物链中,普通草蛉属于 级消费者,普通草蛉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普通草蛉同化,另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这里提到的“另一部分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的能量。
(4)对棉蚜的长期防治应以 防治为主,其显著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三、解答题
27.如图中甲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 结构图解,乙是其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的营养结构称为 ,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是 .
(2)图甲中,共有 条食物链,山狗与蛇之间属于 关系.
(3)图甲中含能量最多的类群是 ,这一类群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中被不断消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不超过 .
(4)图甲表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 ,图乙所示的调节机制称为 调节.
(5)由于人们对仙人掌的过度采伐,严重危及动物的生存,使生态系统的 遭到严重破坏.
28.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 m﹣2 a﹣1)。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 中鱼与小鱼的关系是 。由于某种原因,小鱼c大量减少,那么一定时间内中鱼d的数量会 。
(2)该食物网中鱼d位于第 营养级,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3)研究发现大鱼f体内DDT含量明显高于中鱼d,DDT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 ,在生物体内高度 ,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29.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 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2)c表示初级消费者 的能量值,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 。
(3)图中的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 的能量。
(4)根据图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和 。
(5)该生态系统经常要除杂草灭害虫,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和能量流动,还具有 等功能。
第3章 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在“三叶草→蜗牛→鸫→雀鹰“这条食物链中,鸫处于( )
A.第一营养级 B.第二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 D.第四营养级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解答】解:在“三叶草→蜗牛→鸫→雀鹰“这条食物链中,三叶草处于第一营养级,蜗牛处于第二营养级,鸫处于第三营养级,雀鹰处于第四营养级。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空气 D.太阳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等各种无机盐;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①绿色植物;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在生态上扮演生产者的角色,捕虫时则属于消费者。);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4)分解者: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解答】解:A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非生物成分包括空气、水等,C错误;
D、太阳能属于非生物的能量,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但太阳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实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如图所示为浙南某山林中部分生物营养关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能是该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形式
B.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生产者营养级
C.图中3条食物链形成物质循环渠道
D.“树→虫”能量传递效率往往小于10%
【答案】C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
1、能量的输入: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太阳能开始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流入到各级消费者的总能量是指各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计入排便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
2、能量的传递:(1)传递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传递的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解答】解:A、树是生产者,故光能是该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形式,A正确;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
C、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C错误;
D、树→虫这个条食物链中,虫只捕食了少量的叶片,故能量传递效率往往小于10%,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需要考生识记食物链的结构,理解能量传递的特点,难度不大。
4.森林中的一棵死亡倒下的树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蚊、蠕虫和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朽木上的这些生物组成一个(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食物链 D.生态系统
【答案】B
【分析】1、种群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3、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4、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构成了食物链.
【解答】解:A、苔藓、藻类、蘑菇、白蚊、蠕虫和鼠属于不同的种群,A错误;
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棵死树,长满苔藓、藻类,聚集着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等动物,还有蘑菇等真菌。这些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B正确;
C、题干没有体现苔藓、藻类、蘑菇、白蚊、蠕虫和鼠之间的捕食关系,没有构成食物链,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题干信息“朽木上的这些生物组成一个”没有非生物成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的概念,可以从概念的关键词来突破.解答本题关键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必须满足生物和环境两个条件.
5.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营养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戊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
B.最长的食物链共有5个营养级
C.甲、乙、丙、丁、戊可以构成4条食物链
D.获得能量最多的是丙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及能量,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组成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2)食物链上营养级的划分为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营养级可以不相同.
【解答】解:A、在该生态系统中,戊是生产者,乙只有一种食物即戊,故乙为初级消费者,A错误;
B、最长的食物链为戊→乙→丁→丙,共四个营养级,B错误;
C、以生产者戊为起点有2个分支,戊→乙、戊→丙,以乙为分支的又有3个分支,故食物链条数=3+1=4条,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获得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戊,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掌握数食物链的条数的方法,以生产者为起点找分支,再把各个分支食物链条数相加,本题中由于有分解者,很多学生易数错,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组成,根本不用考虑.
6.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依次看到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决定该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pH B.温度 C.光照 D.水分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于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温度差异较大,故生长的生物种类差异也较大,群落的垂直结构会有所不同。
【解答】长白山从山麓至山顶依次看到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云冷杉暗针叶林、岳桦矮曲林、小灌木苔原,决定该植被垂直分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考生理解不同环境下的影响因素,属于简单题。
7.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
②植物都是生产者
③动物都是消费者
④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① B.①③ C.③④ D.①⑤
【答案】A
【分析】自养型生物指的是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的新陈代谢类型。异养型生物:一些生物(如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外界的无机物合成自身生命所需的有机物,必须从自养型生物或其他同类生物获取养料。通过代谢过程将摄取的物质转变成自身所需的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具有这样营养方式的生物则称为异养型生物。
【解答】解:①生产者是指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都是自养型生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①正确;
②植物主要是生产者,但有些植物如菟丝子为寄生生物,属于消费者,②错误;
③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有些动物如蜣螂、秃鹫等,为分解者,③错误;
④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结核杆菌属于消费者,硝化细菌和硫细菌之类属于生产者,真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使人长藓的真菌也属于消费者,④错误;
⑤异养型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⑤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种生物成分的实例,尤其是其中的特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是寄生关系
C.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群落垂直结构而草原生态系统没有
D.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答案】A
【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3、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4、群落最基本的特征是丰富度,即物种组成。
【解答】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根瘤菌和豆科植物数互利共生的关系,B错误;
C、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均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错误;
D、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特征、种间关系、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等相关知识,识记群落特征的基础知识,区分抽样检测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9.对某池塘各生物成分进行调查,相关数据建构金字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表示生物量金字塔
B.浮游植物起着基石的作用
C.图中分解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次级消费者的同化效率比食草者高
【答案】C
【分析】1、能量金字塔:以每个营养级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为依据绘制的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低,占有的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置。
2、生物量金字塔:按照各级营养级生物的质量绘制出来的一个金字塔图形。生物量指生物所含的有机物,常用生物干重表示,它是用来表示能量值的一种指标。
【解答】解:A、根据图中额单位可知,该图表示生物量金字塔,A正确;
B、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起着基石的作用,B正确;
C、图中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不参与营养级的构成,C错误;
D、次级消费者的同化效率为11÷37=29.7%,食草者的同化效率为37÷809=4.5%,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考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如图是一个简化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鹰的种群密度
B.蛇占有1个营养级
C.食虫昆虫参与形成了3条食物链
D.鹰与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答案】B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以此类推.
3、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解答】解:A、鹰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鹰的种群密度,A正确;
B、由图可知,蛇占有第三、第四、第五3个营养级,B错误;
C、由图可知,食虫昆虫参与形成了3条食物链,C正确;
D、鹰捕食蛇,为捕食关系,鹰和蛇都捕食鼠,为竞争关系,故鹰与蛇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食物网的图示,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食物链和食物网、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1.下列关于某稳态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与生物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量是调查时刻前净生产量累积下来的总量
B.生物量为调查时刻现有的有机物量或能量
C.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可能为0
D.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不可能为0
【答案】B
【分析】初级生产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解答】解:A、某生物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净生产量的积累量就是其生物量,A正确;
B、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B错误;
C、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是净初级生产量,该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可能为0,C正确;
D、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不可能为0,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生产量与生物量,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难度一般。
12.如图为橘园生态系统人工施肥和受雨水冲刷的示意图(虚线框代表橘园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橘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橘树高低不同,体现橘园群落的垂直结构
C.橘园是开放生态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雨水冲刷带走一些营养物质,将影响土壤肥力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来自生产者的固定,而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来自生产者的固定和人为投入部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解:A、流经橘园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投入有机物的能量,A错误;
B、橘树属于种群,其高低不同,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雨水冲刷带走一些营养物质,将影响土壤肥力,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流动、营养结构、生态农业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难度中等。
13.学校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
【答案】C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解:学校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动物和看不见的微生物以及水和光等无机条件既包括生物,也包括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C。
【点评】只要熟练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中的内容是否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即可正确答题.
14.某大型农场种植粮食作物、果树等,在果园内圈养家禽、家畜。为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安放性引诱剂,诱捕有害昆虫
B.控制作物光周期,改变成熟期
C.“过腹还田”,实现能量循环利用
D.优化生物结构,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C
【分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①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
②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③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
【解答】解:A、安放性引诱剂,诱捕有害昆虫,可以减少捕食,A正确;
B、控制作物光周期,改变成熟期,可以改变上市时间,B正确;
C、“过腹还田”,实现能量多级利用,C错误;
D、优化生物结构,可以提高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信息传递的途径等基础知识,掌握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获取方式及去路相同
B.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一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物质的多级利用,可提高系统能量的利用率
D.信息传递决定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状态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区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能量 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或食物网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 循环 生态系统 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信息 传递 生物或无机环境 多种 发生生理或行为的 变化(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
【解答】解:A、生态系统各营养级能量获取方式不一定相同,如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通过捕食获取能量,A错误;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所以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一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B正确;
C、物质的多级利用,可提高系统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
D、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三大功能,掌握这三大功能的区别和联系,能列表比较两者,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6.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一层都有热量的散失
B.最顶层代表的是分解者
C.每一层的面积代表生物量
D.该金字塔适用于任一生态系统
【答案】A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解答】解:A、能量金字塔图每一层,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每一层都有热量的散失,A正确;
B、能量金字塔是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B错误;
C、每一层的面积代表该营养级所有生物的能量,C错误;
D、该金字塔适不一定用于任一生态系统,如某生态系统只有3个营养级别等,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7.如图是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部分过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B.B表示粪便量
C.C表示呼吸消耗量
D.D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含有的能量;B是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为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D是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解答】解:A、A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正确;
B、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B正确;
C、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呼吸消耗量,C正确;
D、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在营养级间的流动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18.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逐级递减和热量的散失均不符合能量守恒
B.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属于该营养级的未利用量
C.遗体中的能量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
D.粪便中物质和能量都能重新被生产者利用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解答】解:A、能量的逐级递减和热量的散失也符合能量守恒,A错误;
B、初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错误;
C、遗体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最终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出去,C正确;
D、粪便中有机物必须分解成无机盐才能被植物体吸收,且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意在强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的吸收、传递和转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9.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如果每个营养级能量传递率均约为20%,且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中获得的能量相等.虎要获得1kJ能量,则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 )
A.150 kJ B.125 kJ C.100 kJ D.75 kJ
【答案】D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圴为10%﹣20%.
【解答】解:由题意知,虎获得的1 kJ能量中有0.5 kJ来自狐、0.5 kJ来自羊。按草→兔→狐→虎这条食物链计算,需消耗草0.5÷20%÷20%÷20%=62.5,按草→羊→虎这条食物链计算,需消耗草0.5÷20%÷20%=12.5.故共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75kJ。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计算,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只要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可以很快解决此题.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通过多途径被生物循环利用
B.碳循环的形式有二氧化碳和碳酸根离子
C.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现碳循环
D.生态系统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调整碳平衡
【答案】B
【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解答】解:A、二氧化碳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被生物循环利用,A正确;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主要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B错误;
C、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C正确;
D、生态系统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调整碳的含量,D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1.小太阳瓶子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叶子成瓶状直立或侧卧,形态与猪笼草的笼子相似,瓶中积雨水,里面有细菌,叶子能分泌蜜汁(不能分泌消化液)引诱昆虫,掉落瓶中淹死的昆虫会被细菌分解,剩余的营养会被小太阳瓶子草吸收。下列关于小太阳瓶子草、昆虫和细菌间能量传递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文:小太阳瓶子草是一种食虫植物,故其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
【解答】解:由于小太阳瓶子草是一种食虫植物,能捕食昆虫,能进行光合作用,其能量能传递给昆虫、细菌,由于小太阳瓶子草引诱的昆虫会被细菌分解,剩余的营养会被小太阳瓶子草吸收,故昆虫中的能量又可以传递给小太阳瓶子草、细菌。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能量流动的概念及过程,能正确分析题文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
22.不同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消耗的比例不同,如开阔海洋约为40%,而热带雨林只有7%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食性动物均属于二级消费者
B.海洋的净初级生产量比森林的大
C.海洋的初级生产量消耗大,与植物含纤维素少有关
D.若植食动物同化量为摄食量的10%,即能量传递效率为10%
【答案】C
【分析】植物在地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经光合作用生产的有机物质数量叫做总初级生产量,通常以有机物的克/米2 年或用能量卡/厘米2 年表示。剩余部分才用于积累,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绿色植物在呼吸之后剩余的这部分有机物质的数量叫做净初级生产量。即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海洋的初级生产量只有陆地初级生产量的,但是海洋的次级生产量相当于陆地次级生产量的三倍多。
【解答】解:A、植食性动物位于第二营养级,均属于初级消费者,A错误;
B、海洋的净初级生产量比森林的小,B错误;
C、海洋的初级生产量消耗大,与植物含纤维素少有关,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的大小,要求考生识记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23.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碳在该食物网中以CO2的形式流动
B.豆蚜在取食豌豆时信息是单向流动的
C.若红蜘蛛突然减少,则短时间内豆蚜会减少
D.图中植物固定的能量约等于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其中小麦和豌豆属于生产者,红蜘蛛和豆蚜属于初级消费者,草蛉属于次级消费者。
【解答】解:A、碳在该食物网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错误;
C、草蛉捕食红蜘蛛和豆蚜,若红蜘蛛突然减少,则草蛉捕食豆蚜增多,因此短时间内豆蚜会减少,C正确;
D、图中植物固定的能量大于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地球上的水主要通过蒸发和降水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循环,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蒸气运输为海洋向陆地
B.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海洋的降水量小于陆地的降水量
D.地球表面蒸发量与降水量基本持平
【答案】C
【分析】分析图形:海洋水蒸发,产生水蒸气运输通过降水到陆地,陆地的水一部分经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汇入海洋,另一部分通过蒸发、蒸腾经水蒸气运输,形成降水到海洋。
【解答】解:A、水蒸气运输为海洋向陆地,A正确;
B、由于陆地中的水分一部分经过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汇入海洋,故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B正确;
C、海洋水经过蒸发形成水蒸气产生降水在海洋中普遍存在,故海洋降水量大于陆地的降水量,C错误;
D、地球表面蒸发量与降水量基本持平,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水循环的过程,能正确分析图形,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各选项。
25.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B.模式图中不应有“太阳→池塘”的箭头
C.鱼是次级消费者
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D
【分析】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解答】解:A、“太阳→桑”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能量由此流入生态系统,A错误;
B、“太阳→池塘”指的是池塘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不能舍弃,B错误;
C、鱼可以蚕粪为食是分解者,C错误;
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农林牧副鱼一体化生态工程,以及人工湿地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不大。
二、实验题
26.棉蚜主要为害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通草蛉是棉蚜的捕食性天敌。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释放普通草蛉和施用农药分别对棉蚜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田中的棉蚜减退率如表。
处理后天数(d) 棉蚜减退率(%)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对照(不作处理)
7 35 81 ﹣45
14 41 ﹣78 ﹣78
21 56 ﹣81 ﹣98
备注:棉蚜减退率(%)=×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验田中分为5个地点分别调查,每点调查10株植物上的棉蚜数量,该过程采用的是 五点 取样法。
(2)实验期间,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 小于 死亡率,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
(3)在“植物→棉蚜→普通草蛉”食物链中,普通草蛉属于 次 级消费者,普通草蛉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普通草蛉同化,另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这里提到的“另一部分的能量”属于第 二 营养级的能量。
(4)对棉蚜的长期防治应以 生物 防治为主,其显著的优点是 减少农药使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表格分析: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生物防治的棉蚜减退率(%)逐渐升高,而化学防治和不防治的棉蚜减退率(%)呈现负增长,说明生物防治的效果随时间延长效果越来越好,而化学防治和不防治则相反。
2、样方法的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解答】解:(1)在试验田中分为5个地点分别调查,每点调查10株植物上的棉蚜数量,该过程采用的是五点取样法。
(2)实验期间,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而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增加增加,呈S型增长。
(3)在“植物→棉蚜→普通草蛉”食物链中,普通草蛉属于次级消费者,普通草蛉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普通草蛉同化,另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这里提到的“另一部分的能量”是指普通草蛉粪便中的能量,应属于第二营养级棉蚜的能量。
(4)对棉蚜的长期防治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其显著的优点是减少农药使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1)五点
(2)小于 S
(3)次 二
(4)生物 减少农药使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生物的多样性)
【点评】本题结合数据表格,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功能;识记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能分析表格中数据,同时能结合表中信息准确答题。
三、解答题
27.如图中甲是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 结构图解,乙是其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图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的营养结构称为 食物网 ,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没有表示出的成分是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
(2)图甲中,共有 5 条食物链,山狗与蛇之间属于 竞争 关系.
(3)图甲中含能量最多的类群是 仙人掌 ,这一类群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中被不断消耗,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不超过 10%~20% .
(4)图甲表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力较 弱 ,图乙所示的调节机制称为 反馈 调节.
(5)由于人们对仙人掌的过度采伐,严重危及动物的生存,使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稳定性 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种间关系主要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据图甲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图甲要构成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甲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仙人掌收割机蚂蚁角蜥蛇鹰,仙人掌→收割机蚂蚁→角蜥→山狗,仙人掌→收割机蚂蚁→蜥蜴→山狗,仙人掌→收割机蚂蚁→蜥蜴→鹰,仙人掌→收割机蚂蚁→蜥蜴→蛇→鹰.山狗与蛇都以蜥蜴为食,有竞争关系.
(3)图中仙人掌是生产者,具有最多的能量.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自动调节能量较弱.图乙中的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
(5)对仙人掌的过度采伐,严重危及动物的生存,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
故答案为:
(1)食物网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2)5 竞争
(3)仙人掌 10%~20%
(4)弱 反馈
(5)抵抗力稳定性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8.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 m﹣2 a﹣1)。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浮游植物 ; 中鱼与小鱼的关系是 捕食和竞争 。由于某种原因,小鱼c大量减少,那么一定时间内中鱼d的数量会 增加 。
(2)该食物网中鱼d位于第 三、四 营养级,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9.2 % (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3)研究发现大鱼f体内DDT含量明显高于中鱼d,DDT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 浓缩 ,在生物体内高度 富集 ,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分析题图:图中浮游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即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最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最易受害。
【解答】解:(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中鱼会捕食小鱼,同时还与小鱼竞争浮游动物a,因此两者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由于某种原因,小鱼c大量减少,则食物链缩短,能量消耗较少,中鱼获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时间内中鱼d的数量会增加。
(2)该食物网中鱼d位于第三、第四营养级;该食物网有四个个营养级,其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840+210+1260)÷(3700+4200)=29.2%。
(3)DDT通过食物链逐渐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故答案为:
(1)浮游植物 捕食和竞争 增加
(2)三、四 29.2
(3)浓缩 富集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及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了解生物放大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9.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a (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 二氧化碳 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2)c表示初级消费者 同化 的能量值,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 热能 。
(3)图中的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的能量。
(4)根据图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单向流动 和 逐级递减 。
(5)该生态系统经常要除杂草灭害虫,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
(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还具有 信息传递 等功能。
【答案】(1)a 二氧化碳
(2)同化 热能
(3)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5)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顺序可换)
【分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能量流经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表现为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包括: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解答】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
(2)c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热能。
(3)图中的d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4)根据图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该生态系统经常要除杂草灭害虫,目的是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故答案为:
(1)a 二氧化碳
(2)同化 热能
(3)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5)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顺序可换)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识记生态系统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意义,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