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藤野先生 分层练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名(nì) 凄然(qī) 诘责(jié) 解剖(pāo)
B.和蔼(ǎi) 绯红(fēi) 顿挫(cuò) 裹挟(xié)
C.喝彩(hè) 教诲(huì) 不逊(xùn) 扒手(bā)
D.订正(dìnɡ) 驿站(yì) 畸形(qí) 瞥见(piē)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掌故 寓居 庐荟 正人君子
B.漏泄 疲倦 祥细 难以下咽
C.宛如 樱花 改悔 毫不介意
D.呜呼 落弟 适值 颇受优待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
B.老子写成一部5000多字的《道德经》,然后骑上青牛翩然而去,从此杳无消息。
C.如果我们任由网络谣言四处泛滥,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D.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弘扬和传承国学文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
B.良好的心态是天宫二号发射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C.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今年的“两会”上,代表们就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5.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代文学家,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是他的作品。
B.新闻,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六要素”。
C.《藤野先生》一文记述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怀念。
D.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三十年时间写下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法布尔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B.鲁迅写的《藤野先生》选自小说集《呐喊》。
C.《背影》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D.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杜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说说下面句中加点副词的含义和对表达句意的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含义: 。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 。
(2)“实在标致极了。”
含义: 。对表达句意的作用是 。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含义: 。对表达句意的作用:
8. 填空题。
(1)《藤野先生》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的 、 ,曾学过与同一出处的课文时 。
(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 ,暗线是 。本文围绕 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 顺序组织材料。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jì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1)耸( )起 (2)发jì( )
(2).阅读上面文字,给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B.但 C.由于 D.所以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 、 两种修辞手法。
(4).文段中“油光可鉴”中“鉴”的意思是 ,“实在标致极了”中“标致”的意思是 。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四、课内阅读
10.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回答问题
甲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乙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景。但片由中国人夹在里面: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得也一样是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看每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的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怕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丙
①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远的纪念。不行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了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寻找,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是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十月十二日))
(1).精读语段甲,谈谈如何理解“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2). 阅读语段甲和语段乙,品味下列语句。
(1)他们也何尝不醉酒似的喝彩。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3).文中“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语段乙中写“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阅读语段丙,请总结出“我”“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行动有哪些?
五、课外阅读
11.探究式阅读。请阅读下面语段,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自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
【材料二】
①又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十五岁的瘦少年,他是在甘肃河连湾附近的一所医院里工作的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头头。他的家在兴国,那是红军在江西的模范县,他说他有一个兄弟还在那里的游击队里,他的姊姊是护士。他不晓得他家里的人怎么样了。是的,他们都喜欢红军。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懂得红军是我们自己的军队——为无产阶级作战”。我不知道向西北的长途跋涉在他年轻的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我没有能够弄清楚,对这个一本正经的少年来说,这整个事情是一件小事,只是徒步走过两倍于美国宽度的距离的小事情。
②“很苦吧,嗯?”我试着问道。
③“不苦,不苦。有同志们和你在一起,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或辛苦;我们只能想到我们面前的任务。如果要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如果要走二万里,我们就走二万里!”
④“那么你喜欢甘肃吗?它比江西好还是比江西坏?南方的生活是不是好一些?”
⑤“江西好。甘肃也好。有革命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我们吃什么,睡在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革命。”
⑥千篇一律的回答,我心里想,这个年轻人从某个红军宣传员那里把答话学得很好。第二天,在红军士兵的一个大规模集会上,我十分惊奇地发现他是主要讲话的人之一,他自己就是个“宣传员”。他们告诉我,他是军队里最好的演说家之一,而在这次大会上,他对当前的政治形势,以及红军要停止内战并同一切抗日军队成立“统一战线”的理由,作了一番很简单而又充分的说明。
……
⑦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⑧“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⑨“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⑩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一文题是《藤野先生》,可选文却是在写和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纪实作品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请用几个短语简要概括【材料二】所描写的年轻人的事实。
家境贫寒、
(3).请探究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味。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2)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4).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少年所肩负的担当和拥有的情怀是一脉相承的。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说说他们所肩负的是什么?而当下的青年一代,我们又肩负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B
2.C
3.D
4.D
5.A
6.B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 (1).只不过;表达了对东京的失望之情。(2).的确;加强反语的语气,使讽刺意味更浓。(3).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表示鲁迅对中国人麻木的肯定。
8. (1).《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时间先后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9. (1).sǒng;髻(2).B(3).比喻;夸张(4).照;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四、课内阅读
10.(1).指这里的清国留学生不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只知玩乐,招摇过市、自我陶醉,表现了作者的强烈的讽刺和批判。(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喝醉一词形象的刻画出了围观者的麻木和精神的愚昧。(2)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3).过渡(承上启下),引出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遇。(4).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5).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或①珍藏讲义②悬挂照片③多写文章)
11.(1).写出了“我的意见却变化了”的原因,交待鲁迅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的原因。(言之有理即可)(2).示例:家境贫寒、家人都喜欢红军、对共产党和红军非常忠诚、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3).(1)这两句话原本并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反语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2)“只好”在这里是只能的意思,是说彭德怀除了写路条,没有其他办法。通过彭德怀的无奈,可以看出“红小鬼”们执行任务坚决,做事认真、严格,一视同仁。(4).材料一中的青年一代肩负的是救国救民之责任;材料二中的青年一代为“无产阶级作战”,肩负抗日救国、建立新中国的重任;当下,青年一代肩负的就是强国复兴之责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