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5 15: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 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1)寡助(    ) (2)米粟(    ) (3)公孙衍(    )
(4)行冠礼(    ) (5)畎亩(    ) (6)傅说(    )
(7)行拂(    ) (8)拂士(    ) (9)胶鬲(    )
(10)曾益(    )
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也,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
(2)公 孙 衍 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3)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4)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出 则 无 敌 国 患 者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______同______,意思:____________
(2)往之女家也 _____同_____,意思: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同_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
(4)衡于虑 _______同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
(5)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
4.解释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富贵不能淫
(5)舜发于畎亩之中
(6)行拂乱其所为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利
(2)得
(3)发
6.解释下列的古今异义
(1)七里之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出下列的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贫贱不能移
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苦其心志
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饿其体肤
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名句默写
(1)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
(3)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不得志,独行其道。
(5)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文内容理解。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第二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对这一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请简析。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池非不深也(    )
(2)委而去之(    )
(3)多助之至(    )
1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崔杼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①在脰②,剑既在心,维③子图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④吾以利而倍⑤其君,非义也。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⑥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⑦教矣。”崔子遂舍之。
(选自《晏子春秋》,有改动)
【注释】①既:即。便。②脰(dòu):颈。③维:语气词,不译。④回:转变,改变。⑤倍:通“背”,背坂。⑥革:改变。⑦为:算作。算是。
14.选出下列句了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崔杼谓晏子曰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D.以顺为正者 策之不以其道
15.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曲 刃 钩 之 直 兵 摧 之 婴 不 革 矣
17.【甲】文孟子用“_____________”作类比,指出公孙衍和张仪的本质;【乙】文崔杼释放晏子的主要原因,是有人告诉他晏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终曲而去。峤前与王勃、杨炯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18.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十五通五经 ( )
(2)惟有年年秋雁飞 ( )
(3)帝惨怆移时 ( )
(4)为文章宿 ( )
1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宰相李峤之词也 水陆草木之花
B. 不待终曲而去 思而不学则殆
C. 学者取法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传于世 于我如浮云
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
21. 唐明皇慨叹李峤为“真才子”,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1)ɡuǎ (2)sù (3)yǎn (4)ɡuàn (5)quǎn (6)yuè (7)fú (8)bì(9)ɡé (10)zēnɡ 2.(1)城 /非 不 高 也,池 /非 不 深 也,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
(2)公 孙 衍 张 仪 /岂 不 /诚 大 丈 夫 哉
(3)故/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是 人 也
(4)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出 /则 无 /敌 国 患 者
3.(1)畔--叛 背叛 (2)女--汝 你 (3)曾 --增 增加 (4)衡--横 梗塞、不顺 (5)拂--弼 辅佐 4.(1)委:放弃 (2)畔:同“叛”,背叛 (3)焉:怎么,哪里 (4)淫:使……惑乱,迷惑 (5)发:兴起,指被任用 (6)拂:违背 (7)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8)敌:匹敌、相当 5.(1)名词,优势 形容词,锐利
(2)能够 得到、实现 (3)指被任用 发出 6.(1)外城 姓氏 (2)放弃 把事情交给别人办,委任 (3)这样 判断词 (4)在国外 出去 7.(1)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3)改变,动摇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 (4)痛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5)饥饿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8.(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3)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 (5)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9.(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 (3)(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4)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10、(1)这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做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造就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理出论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篇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后,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公孙衍、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其本质是对“仁”“礼”“义”的坚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4)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或者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正一反,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正面论证的句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反面论证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1)护城河 (2)放弃 (3)极点
12.(1)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2)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
(3)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3.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本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民心所向”以及“人和”就是行“仁政”的结果。因此,本文的观点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14、C
15、①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
16、曲刃钩之/直兵摧之/婴不革矣。
17、妾妇之道(也) 有道之士(也)
18.(1)通晓,懂得 (2)只 (3)悲伤 (4)成为,成了
19.A
20、李峤富有才思,所作文章,常被人传颂。
21、“真才子”是唐明皇夸赞李峤的话。李峤才思敏捷,文章被世人传颂,且与文学大家崔融、苏味道齐名,可见李峤确实有才华,是真才子。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幸蜀”,境遇大变,由高高在上的帝王成了仓皇出逃之人,此时让精通《水调》的人弹奏歌唱李峤的作品,此作品符合唐明皇的心境,更是触发了唐明皇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李峤的作品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很深刻的,赢得了唐明皇的共鸣,所以“真才子”是唐明皇对李峤的赞赏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