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0:4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八上统编版教材
钟声
字音字形
宝鼎( )国殇( )初衷( )惨绝人寰( )
杀戮( )篡改( )抵赖( )振聋发聩( )
妄图( )辱没( )呓语( )颠倒黑白( )
遁形( )铭记( )彰显( )沧海桑田( )
缅怀( )矢志( )磅礴( )一以贯之( )
cuàn
kuì
huán
shānɡ

dǐng
wàng
lài
zhōng

míng

shǐ
diān
dùn
miǎn
zhāng
páng
cāng
guàn
字词积累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丑态百出: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了解“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自2008年11月此笔名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走进历史
了解背景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星期之久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
2017年12月13日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定义 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 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常识 分类 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
内容 发表意见信息。
表达方式 以议论为主。
主要作用 针砭时弊、引导舆论。
解题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
交代了写作目的。
标题简明、有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公祭:公共团体或社会人士为死者举行的祭奠。
国行公祭:国家举行的祭奠仪式。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首尾,根据文体特点,完成下列任务:(1)说说文中写的是什么新闻事件?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别概括首尾主要内容。
事件
观点
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第1段:交代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点出核心观点。
第6段:强调当代中国的强大国力与捍卫和平志愿,强化核心观点。
研读首尾
怎么理解“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开头引用此宝鼎铭文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显示出庄重的气氛,增加表现力。
结构上: 照应题目,便于引出下文。
国家举行祭奠仪式,通过立法来确立相关制度和章程。铸造这尊宝鼎,祭奠那些死难的英灵。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视野从南京扩大到中国,强调当代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和平志愿,暗示屈辱历史已不可能重演的深意,强化中国将力促世界和平的立场,深化主题,与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请分别概括2—5段的主要内容。
第2段:列举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
证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
第3段:列举日本右翼一系列“顽固”做法,揭露并批判日本右翼 “否认历史”“扭曲历史”的丑恶行径。
第4段:陈述否认、扭曲历史行为不得人心,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第5段: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论述了“牢记历史”与“维护和平”的关系。
围绕“牢记历史”展开
正面
反面
对比
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厘清层次
你还发现了哪些对比?
80年,沧海桑田。1937年12月18日,《纽约时报》在一则报道中写道:“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2017年9月,国际和平城市协会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国际和平城市协会项目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指出,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弗雷德的话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既表明日军侵略罪行无可辩驳,又与下文南京成为“和平之城”形成对比,突出了和平的珍贵。
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和弗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
理清思路
请简要分析、归纳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首先,开宗明义,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和意义,点出核心观点: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丑态为例,证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捍卫和平志愿,强化核心观点。
呈现观点
阐述观点
强化观点
首尾呼应,形成整体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不断”一词,凸显了日本右翼分子在逃避历史罪责的持续性和顽固性;
品读语言
新闻评论的语言讲究用词准确。按要求品读下面语句,体会语言特点。
“百般”生动地展现了日本右翼分子为了推脱罪责所采用的手段之多;
“扭曲”“美化”“颠倒黑白”句式整齐,层层递进,表现出对这种恶劣行径的愤怒;
“企图”与“妄图”,前者揭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野心勃勃和险恶用心,后者则突出其行为
意图的狂妄性,语气更重,批判力度也更大。
但人们也看到,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
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
“仍然”和“仍在”分别修饰“顽固”和“梦中呓语”,准确地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歪曲历史并非一时之举,而是长期行为。
“唯有”一词则略带嘲讽地表现出日本右翼分子们“失道寡助”的可悲可耻。
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2017年9月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却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却”,暗含“莫名其妙”,“不可思议”之意,点出大阪市长此举不仅与人类的共识、良知背道而驰,也无视城市间平等、自由交往的基本准则。
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人类的良知。
作者用“那些”不用“这些”,在语气上拉开右翼分子与作者、读者的距离,颇有将“表演”远置于聚光灯下彰显其“丑态”的意味。
可否改成“这些”?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装睡”一语,道出右翼分子并非真在梦中的事实,揭示他们并非不知道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只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去承认,不敢正视而已。
归纳新闻知识
回忆1-6课,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知识。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 性
篇幅

一般
较弱(有日益变强的趋势)
较强
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比较完整展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主要
内容
表达
方式
一般比较短
比较灵活
较长
一般比较短
以记叙为主
以记叙、描写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议论为主
课堂总结
这则新闻评论通过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后全世界正义之士和日本右翼分子的不同态度,一方面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行公祭的必要性以及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