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新考法)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畎亩(quǎn) ②无违(wéi)
③亲戚畔之(bàn) ④空乏其身(kōnɡ)
⑤失道寡助(ɡuǎ) ⑥丈夫之冠(ɡuān)
⑦富贵不能淫(yín) ⑧往之女家(rǔ)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①②⑦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与民由之
3下列句子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戒之曰(《富贵不能淫》)
B.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C.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D.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
C.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D.《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孟子》《论语》《大学》《庄子》合称为“四书”。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分)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分)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分)
6名句默写。(7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 。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 ,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的中心论点。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孟子>三章》,回答问题。(19分)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 (3分)
8孟子认为君主得道(行仁政)的结果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3分)
9结合《富贵不能淫》,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3分)
10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连用六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3分)
12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迁移阅读】
(2025·鞍山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①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②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③,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毙④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⑤,与齐战于桂陵⑥,大破梁军。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辎车:四面有帷、盖遮蔽可载物或坐卧其中之车。②罢:同“疲”,疲乏,疲劳。③大梁:魏国都城。④毙:倒下。⑤邯郸:赵国都城。⑥桂陵:魏国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一说在今河南长垣市西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得道者多助
道狭草木长(《归园田居》)
B.寡助之至
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D.魏果去邯郸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分)
(2)彼必释赵而自救。(3分)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 梁 赵 相 攻 轻 兵 锐 卒 必 竭 于 外 老 弱 罢 于 内。
16【甲】【乙】两文中都围绕战争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方面各有侧重,请说说【甲】【乙】两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17八年级某班开展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6分)
(1)【拟写对联】同学们以对联的形式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个主题,请补写下联。(2分)
先师功德垂千史, 。
(2)【活动策划】补充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4分)
A.介绍孔子、孟子的生平。
B. 。
C. 。
D.议议孔子、孟子的魅力。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新考法)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①畎亩(quǎn) ②无违(wéi)
③亲戚畔之(bàn) ④空乏其身(kōnɡ)
⑤失道寡助(ɡuǎ) ⑥丈夫之冠(ɡuān)
⑦富贵不能淫(yín) ⑧往之女家(rǔ)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①②⑦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与民由之
3下列句子与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D )
A.戒之曰(《富贵不能淫》)
B.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C.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D.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D )
A.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
C.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
D.《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孟子》《论语》《大学》《庄子》合称为“四书”。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分)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分)
译文: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分)
译文: 内心困扰,思虑堵塞,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6名句默写。(7分)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孟子>三章》,回答问题。(19分)
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是如何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 (3分)
答: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8孟子认为君主得道(行仁政)的结果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3分)
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结合《富贵不能淫》,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3分)
答: 大丈夫的标准:①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②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
10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同遵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连用六个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增强语言气势。充当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12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都可能犯错。聪明的人能及时吸取教训,调整方向,进而获得成功。
【迁移阅读】
(2025·鞍山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①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②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③,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毙④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⑤,与齐战于桂陵⑥,大破梁军。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辎车:四面有帷、盖遮蔽可载物或坐卧其中之车。②罢:同“疲”,疲乏,疲劳。③大梁:魏国都城。④毙:倒下。⑤邯郸:赵国都城。⑥桂陵:魏国地名,故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一说在今河南长垣市西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得道者多助
道狭草木长(《归园田居》)
B.寡助之至
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齐威王欲将孙膑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D.魏果去邯郸
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分)
译文: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彼必释赵而自救。(3分)
译文: 他们一定会放弃赵国回兵自救。
1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今 梁 赵 相 攻 轻 兵 锐 卒 必 竭 于 外 老 弱 罢 于 内。
答: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16【甲】【乙】两文中都围绕战争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方面各有侧重,请说说【甲】【乙】两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4分)
答: 【甲】文:表达方式是议论,主要内容是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乙】文: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主要内容是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用围魏救赵的方法解围。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17八年级某班开展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6分)
(1)【拟写对联】同学们以对联的形式为本次活动拟写了一个主题,请补写下联。(2分)
先师功德垂千史, 示例:儒家文化照九州 。
(2)【活动策划】补充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4分)
A.介绍孔子、孟子的生平。
B. 说说孔子、孟子的名言 。
C. 谈谈孔子、孟子的思想 。
D.议议孔子、孟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