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晓雾将歇(xiē) 怀民亦未寝(qǐn)
B.沉鳞竞跃(yuè) 盖竹柏影也(bó)
C.夕日欲颓(tuí) 遂至承天寺(suì)
D.藻、荇交横(xìnɡ) 步于中庭(tín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四时俱备(全,都) 猿鸟乱鸣(纷乱)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鱼)
C.怀民亦未寝(睡) 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C.“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D.古代常用皇帝年号纪年,如“自康乐以来”“元丰六年十月”等。
5根据要求填空。(9分)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日暮时分,山谷间灵动的生命气息的句子是: ,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 ”而“ ”,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4)《记承天寺夜游》中“ , , ”以凝练的笔墨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分)
译文: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分)
译文:
(3)相与步于中庭。(2分)
译文: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问题。(5分)
7《答谢中书书》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分)
答:
8《答谢中书书》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
答: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4分)
9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 (2分)
答:
10结合上下文,对“怀民亦未寝”中的一个字作重音朗读处理,并简述理由。(2分)
答:
【迁移阅读】
(2025·大连金普新区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①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灭,周视悄然,唯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酒语清恬,因口占四调以纪其事。子瞻云,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选自龚鼎孳《罗敷媚》,有删改)
【注释】①内人:妻子。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C.人声既绝
绝多生怪柏(《三峡》)
D.因口占四调以纪其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分)
译文:
(2)周视悄然,唯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3分)
译文: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偕 内 人 系 舟 于 寓 楼 下 剥 菱 煮 芡 小 饮 达 曙
答:
14自然美景能赋予人精神力量,同样是乘兴踏月,同样是赏月 之情,两篇短文也各有不同,【乙】文主要描写月夜 的景色,【甲】文写月色 的特点,还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 之情。(4分)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15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4分)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 短文二篇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晓雾将歇(xiē) 怀民亦未寝(qǐn)
B.沉鳞竞跃(yuè) 盖竹柏影也(bó)
C.夕日欲颓(tuí) 遂至承天寺(suì)
D.藻、荇交横(xìnɡ) 步于中庭(tín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C )
A.四时俱备(全,都) 猿鸟乱鸣(纷乱)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鱼)
C.怀民亦未寝(睡) 念无与为乐者(怀念)
D.五色交辉(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B.《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
C.“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就是书信的意思。
D.古代常用皇帝年号纪年,如“自康乐以来”“元丰六年十月”等。
5根据要求填空。(9分)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日暮时分,山谷间灵动的生命气息的句子是: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 清流见底 。
(3)《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 月色入户 ”而“ 欣然起行 ”,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4)《记承天寺夜游》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以凝练的笔墨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分)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分)
译文: 青翠的竹林,四季都有。
(3)相与步于中庭。(2分)
译文: (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问题。(5分)
7《答谢中书书》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分)
答: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8《答谢中书书》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
答: 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恬淡、和谐、自然。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4分)
9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 (2分)
答: “闲人”本指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10结合上下文,对“怀民亦未寝”中的一个字作重音朗读处理,并简述理由。(2分)
答: 示例:重读“亦”。“亦”字强调了苏轼到承天寺见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时的欣喜,表现了两人之间的心意相通。
【迁移阅读】
(2025·大连金普新区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①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灭,周视悄然,唯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酒语清恬,因口占四调以纪其事。子瞻云,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选自龚鼎孳《罗敷媚》,有删改)
【注释】①内人:妻子。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
A.解衣欲睡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C.人声既绝
绝多生怪柏(《三峡》)
D.因口占四调以纪其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分)
译文: 想到没有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周视悄然,唯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3分)
译文: 环顾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四面的山峦苍翠欲滴,时时映入杯底。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偕 内 人 系 舟 于 寓 楼 下 剥 菱 煮 芡 小 饮 达 曙
答: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14自然美景能赋予人精神力量,同样是乘兴踏月,同样是赏月 悠闲自得 之情,两篇短文也各有不同,【乙】文主要描写月夜 宁静优美 的景色,【甲】文写月色 澄澈透明 的特点,还流露出作者被贬后的 清闲、豁达 之情。(4分)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15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4分)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 示例: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