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实践
一、情景交融卷:景中有真情
知识助解
课文 景物特点 作者情感
《三峡》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雄伟 水:夏水迅猛,春冬潭清,秋天凄凉 热爱赞美山水 热爱祖国山河 同情劳动人民
《答谢中书书》 山川相映,展现和谐之美 山水变化,动静相衬之美 竹木山石,色彩配合之美 日出日落,晨昏变化之美 赞美沉醉山水 知音共赏得意
《记承天寺夜游》 月光:皎洁、澄澈、透明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与朱元思书》 水:千丈见底,猛浪若奔 山:群峰寒树,泉鸟蝉猿 对山水的热爱与赞美 厌弃官场和避世归隐
《野望》 宁静开阔秋景图 内心孤独迷茫 不满现实社会 向往隐居生活
《黄鹤楼》 树木郁郁葱葱 江边芳草如茵 吊古伤今 惆怅怀乡
《使至塞上》 塞外沙漠的壮丽 被排挤的孤寂 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 开阔高远 瑰丽奇幻 奋发进取精神 眷恋故乡山水
《钱塘湖春行》 景色美丽 生机勃勃 赞美陶醉自然美景
定向训练
本单元的古诗文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世界。请以“风景与心灵”为话题,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景与情关系的理解,200字左右。(4分)
答: 示例一:风景遇上心灵,便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川之美,他眼中的风景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这种美景让他产生了“实是欲界之仙都”的感叹,这不仅仅是对风景的赞美,更是他对心灵归宿的向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在月夜中漫步,看到水中藻、荇交横,仿佛看到了心中的宁静与自由,苏轼的心灵在风景中得到了慰藉,他的情思也在风景中得到了升华。所以,风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我们的情感、思想息息相关。
示例二:风景,是自然与人文的交织,更是心灵的镜子。无论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感慨,还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细腻描绘,都展现了作者们深厚的感情与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他们通过文字,将眼前的风景与内心的感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读者也能与那份情感共鸣。风景为情提供了生长的土壤,而情则为风景注入了灵魂;风景并非冷冰冰的存在,而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与思考。当我们漫步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的心灵也随之得到净化与升华。
二、文画合璧卷:画中有诗意
知识助解
课文配插图常用方法
类型 方法 效果 举例
人物图 描绘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或作者形象 更直观地理解人物形象 如《藤野先生》,可以通过插图展示藤野先生的专注和认真的治学态度
实物图 展示课文中涉及的物体 增强读者的直观感受 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可以展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图片
续 表
类型 方法 效果 举例
风景图 展现课文中的自然风景 更好地感受环境氛围 如《三峡》,可以通过插图展现三峡独特的景象
场景图 表现课文中的关键场景或事件 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如《美丽的颜色》,可以借助插图展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进行实验的场景
示意图 设置科学原理或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辅助说明 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过程或结构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以通过行军路线图来展示战争场景
定向训练
为了凸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请你为下面插图配上对应的古诗文中的名句。(6分)
王维《使至塞上》 ①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 。 郦道元《三峡》 ③ 重岩叠嶂 , 隐天蔽日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文言韵律卷:字中有韵味
知识助解
文言文诵读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解说
读准字音字调 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可关注课下注释是否有读音提示。
读清句读停顿 文言文朗诵,需根据文意和标点,确定句子停顿之处,以符合句意和文意。
读出文言韵味 ①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朗读时需注意声音的圆润、音韵的铿锵、语速的控制、重音的使用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②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往往需要重读,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也常常需要重读,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需要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语言对比
《三峡》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用词 用词简洁,侧重于客观描述,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用词雅致,情感丰富,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用词雅致,且更多使用骈文词汇,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句式 句式较为自由,以散文为主,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句式工整,骈散结合,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韵律 韵律自然,不刻意追求韵律感,但读起来节奏分明。 韵律和谐,具有明显的音乐性,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韵律优美,常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定向训练
1.《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篇文章对我们写作写景散文有哪些帮助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3分)
答: ①《三峡》文末引用“渔者歌”突出了巫峡的特点,又增添了文化韵味,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去查阅收集有用的资料,以备选用;②《答谢中书书》句式工整,骈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我们在写景时也可以锤炼语言,使景色与言语相得益彰;③《与朱元思书》在描写富春江山水的景色时,也着重写自己置身景色中的感受,融入自己的体验,我们也可以在写景时表达自己的体验。
2.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两文在语言上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多用骈句,讲究对仗,句式工整,节奏感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以散句为主,节奏舒缓,间用四字句式,富有变化。 阅读综合实践
一、情景交融卷:景中有真情
知识助解
课文 景物特点 作者情感
《三峡》 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高峻雄伟 水:夏水迅猛,春冬潭清,秋天凄凉 热爱赞美山水 热爱祖国山河 同情劳动人民
《答谢中书书》 山川相映,展现和谐之美 山水变化,动静相衬之美 竹木山石,色彩配合之美 日出日落,晨昏变化之美 赞美沉醉山水 知音共赏得意
《记承天寺夜游》 月光:皎洁、澄澈、透明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漫步的悠闲
《与朱元思书》 水:千丈见底,猛浪若奔 山:群峰寒树,泉鸟蝉猿 对山水的热爱与赞美 厌弃官场和避世归隐
《野望》 宁静开阔秋景图 内心孤独迷茫 不满现实社会 向往隐居生活
《黄鹤楼》 树木郁郁葱葱 江边芳草如茵 吊古伤今 惆怅怀乡
《使至塞上》 塞外沙漠的壮丽 被排挤的孤寂 慷慨悲壮之情
《渡荆门送别》 开阔高远 瑰丽奇幻 奋发进取精神 眷恋故乡山水
《钱塘湖春行》 景色美丽 生机勃勃 赞美陶醉自然美景
定向训练
本单元的古诗文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心灵世界。请以“风景与心灵”为话题,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景与情关系的理解,200字左右。(4分)
二、文画合璧卷:画中有诗意
知识助解
课文配插图常用方法
类型 方法 效果 举例
人物图 描绘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或作者形象 更直观地理解人物形象 如《藤野先生》,可以通过插图展示藤野先生的专注和认真的治学态度
实物图 展示课文中涉及的物体 增强读者的直观感受 如《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可以展示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的图片
续 表
类型 方法 效果 举例
风景图 展现课文中的自然风景 更好地感受环境氛围 如《三峡》,可以通过插图展现三峡独特的景象
场景图 表现课文中的关键场景或事件 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如《美丽的颜色》,可以借助插图展现居里夫妇在棚屋中进行实验的场景
示意图 设置科学原理或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辅助说明 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过程或结构 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以通过行军路线图来展示战争场景
定向训练
为了凸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请你为下面插图配上对应的古诗文中的名句。(6分)
王维《使至塞上》 ①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 。 郦道元《三峡》 ③ ,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文言韵律卷:字中有韵味
知识助解
文言文诵读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解说
读准字音字调 在朗读文言文时,需要注意文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可关注课下注释是否有读音提示。
读清句读停顿 文言文朗诵,需根据文意和标点,确定句子停顿之处,以符合句意和文意。
读出文言韵味 ①文言文的语气包括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朗读时需注意声音的圆润、音韵的铿锵、语速的控制、重音的使用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②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往往需要重读,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也常常需要重读,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需要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
《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语言对比
《三峡》 《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用词 用词简洁,侧重于客观描述,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用词雅致,情感丰富,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用词雅致,且更多使用骈文词汇,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句式 句式较为自由,以散文为主,如“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句式工整,骈散结合,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韵律 韵律自然,不刻意追求韵律感,但读起来节奏分明。 韵律和谐,具有明显的音乐性,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韵律优美,常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定向训练
1.《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三篇文章对我们写作写景散文有哪些帮助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3分)
2.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两文在语言上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