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15 背影 同步练(教师版+学生版)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15 背影 同步练(教师版+学生版)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0:05:46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5 背影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差使(chà) 簌簌(sù)
珊栏(zhà)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ɡ) 交御(xiè)
擦拭(shì) 情郁于中(yù)
C.狼藉(jí) 警醒(jǐnɡ)
惦记(diàn) 祸不单行(xínɡ)
D.典质(diǎn) 颓唐(tuī)
瞩咐(zhǔ) 不能自已(yǐ)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A.蹒跚 探 攀 缩
B.慢慢 探 抓 蹬
C.静静 弯 攀 缩
D.蹒跚 转 抓 蹬
3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B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4(2025·大连金普新区期中改编)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①从记录重阳习俗,到绘写佳节风物,再到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美术作品不仅为历史写照,也为现实生活添彩。②当然,画家们留下的不只是艺术作品。③这些画作怎能不令人一边欣赏,一边感念 ④希望在百年、千年之后的某个重阳时节,也有人能在与这些画作相遇之时,读懂其中满载的意趣、情思。
A.“从”是连词,“不只”是连词,“的”是助词。
B.“孝亲敬老”“现实生活”“艺术作品”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C.“更是笔墨精神与真挚情感”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②后。
D.句③是疑问句,修辞手法中属于设问,表达肯定的意思。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B )
A.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匆匆》。
B.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背影》属于哲理散文。
C.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叫作婉辞。如《背影》中的“大去”就是婉辞,表示“死亡”。
D.与“令”字有关的敬辞一般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是称呼对方父亲,“令堂”是称呼对方母亲。
6下面的句子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D )
A.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B.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C.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D.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我们过了江……我的眼泪又来了”,完成问题。(11分)
7结合语境,说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攀”改成“抓”好不好,为什么 (2分)
答: 不好。“攀”,意思是向上抓紧,写出月台的高,比“抓”更能体现出父亲行动很吃力,很努力。 
8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答: 褒义词贬用,这里是“糊涂”“愚蠢”的意思,这是作者对当初自以为是、不能理解父爱的一种愧疚与自责的心理。 
②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答: 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9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向“我”走来,父亲身上的两种颜色——一黑一红,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反差。你从这一色彩的反差中感受到什么 (3分)
答: 黑色是沉重压抑的色彩,而朱红是爱的色彩。令人沉重压抑的黑色穿在父亲身上,说明父亲正承受着丧母之痛和老年失业的打击,可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艰难地爬上月台给“我”买来橘子。黑色代表着父亲把丧母的压抑留给了自己,朱红的橘子则代表父亲把浓浓的、无微不至的爱献给了儿子,父亲抱着的是朱红的橘子,更是一颗爱儿的心!一身黑衣的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这是多么美丽,多么动人的瞬间啊! 
10文章以“背影”为题,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背影”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 内容上,作者以“背影”作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结构上,“背影”是文章中“我”感情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7分)
父亲头上的雪
李柏林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雪天出生的。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地奔行。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没有察觉。就这样,在漫天的雪花中,我开始了与父亲的故事。
  ②那时,父亲在村小教书,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单凭父亲的收入是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中很多东西只能靠赊账才能买来。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除了舞文弄墨,别的也不会。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
  ③父亲开始在学校一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他买来红纸,用刀裁好,然后便开始写了。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他经常写到半夜,就在那间屋子里披着外套睡去。我早晨去那间屋子玩,就会看见凝固的墨水,还有地上晾干的春联。
  ④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雨雪天,就只能收摊。摆摊就是看天吃饭。可是,他总不能因为坏天气就在屋子里耗上一天。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卖。一副春联很便宜,可是父亲翻山越岭,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却是十分辛苦的。
  ⑤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他把蛇皮袋放下,然后在外面跺掉脚上的雪,拍打掉身上的雪。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父亲笑着回应:“那我给你变个魔术,马上变成黑头发。”他用毛巾拍掉头上的雪,头发也从花白变成湿润的黑色。
  ⑥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但是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父亲会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发,十根一毛钱。我刚上一年级,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的能力,又可以让我不乱跑,可谓一举两得。而对我来说,这是赚零花钱的最好方式。
  ⑦那时父亲才30来岁,已经有白发了,可这成了我的“生财之道”。我在父亲的黑发里寻找着白发,将白发一根根地拔下来。有时候,我看见一茬头发里有好几根白发,便兴奋起来。有时候,我会将两根一起拔掉,然后哈哈大笑。经过多次试验,我找到拔白发的窍门,比如后脑勺的头发拔起来最疼,头顶上的头发拔起来最容易。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⑧后来上了初中,我不好意思再拔父亲的白发,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
  ⑨一个下雪天,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因为成绩不好,我沉默着。他让我在车子的后座上撑着伞,并说:“你别挡住我的视线,下雪天路滑。”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看着他在风雪中头发开满白色的花。我忘了在哪一刻,我发现有些雪花是拍不掉的,有些风霜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头上。
  ⑩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父亲不用再为了我四处奔波,不用在下雪天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也不用为了让我不乱跑,想出拔白发的法子,更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在一场大雪中那样沉默。但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后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跺跺脚上的雪,把帽子取下来拍拍上面的雪。可是那白发终究不像从前那样,拍一拍就变成黑发。那些雪花再也拍打不掉,那些风霜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可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
(选自《读者》,有删改)
11第⑧段说“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结合原文分析“我”和父亲交流变少的原因。(3分)
答: 上初中后,“我”进入青春期,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意识,变得更加羞涩和内敛,不好意思再像小时候那样与父亲亲密互动,如不再拔父亲的白发;同时因为学业压力、成绩不好等原因使“我”情绪低落,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习和自身情绪调节上,从而导致与父亲的交流变少。 
12请说说你对“可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想到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内心充满心疼,表达了“我”对不懂得体谅父亲的歉疚和伤感,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 
13品读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答: “战果”运用反语,写出当时“我”的得意,也写出父亲白发之多,体现了父亲饱尝生活的辛苦和对“我”的深爱。 
(2)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看着他在风雪中头发开满白色的花。
答: 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对“我”的担心和生活的辛苦,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注和心疼。 
14关于本文的标题“父亲头上的雪”,小真和小仪产生了分歧。小真认为标题可以改为“父亲的白发”,小仪则认为“父亲头上的雪”做标题更好。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 请说出理由。(3分)
答: 示例一:我赞同小真的观点。“父亲的白发”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流露出“我”对父亲的心疼和伤感。
示例二:我赞同小仪的观点。“父亲头上的雪”运用比喻修辞,设置了悬念;“雪”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点明了文章的内容;写出深沉的父爱,流露出“我”对父亲的心疼和伤感。
15往事依依,宛在眼前,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分)
答: ①对年少时无知、不能体谅父亲的愧疚、自责。如“生财之道”、炫耀“战果”,正话反说,流露出对幼时不懂父亲良苦用心,不理解父亲辛劳的自责。②对父亲在时光的风霜中渐渐变老的感慨、心疼。如“有些雪花是拍不掉的,有些风霜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头上”,写出了对父亲日渐沧桑、逐渐变老的心痛和感伤。③对父亲为自己、为家庭辛劳付出的由衷感激。年少的“我”不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家庭的付出,长大后的“我”理解了他的用心和不易。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6班级开展“读《背影》,悟亲情”活动,请你参与。(7分)
(1)书法小组书写了“父爱如山”四幅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一项是(2分)( D )
(2)表演小组要演出如图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该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3分)
答: 示例:标题:望父买橘。演员安排上,找一个长得偏胖的男生;服装安排上,准备一顶黑布小帽、一件黑布大马褂、一件深青布棉袍。 
(3)为了宣传这次活动,班级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全对联。(2分)
上联: 步履蹒跚买朱橘 ,父爱似海
下联:泪光晶莹忆背影, 儿思如潮 
【写法借鉴】
17《背影》一文看似琐碎寻常,实则运用了生动典型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塑造人物,如用“攀”“缩”“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带给了作者无限的感动。
  请你也模仿文中动作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你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150字左右)(4分)
答: 领队拿起手中的指挥棒,轻盈一点:“准备——”同学们敛起笑容,拿起手中的乐器,我也举起了手中的铃鼓。教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一丝声音也没有。只见,小号组的男生们挺起了胸脯,长号组的同学们拉直了铜管,长笛组的女生们横起了笛子,我们打击乐组自然也不甘落后……优美的旋律此起彼伏。第四单元
15 背影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差使(chà) 簌簌(sù)
珊栏(zhà) 触目伤怀(chù)
B.奔丧(sànɡ) 交御(xiè)
擦拭(shì) 情郁于中(yù)
C.狼藉(jí) 警醒(jǐnɡ)
惦记(diàn) 祸不单行(xínɡ)
D.典质(diǎn) 颓唐(tuī)
瞩咐(zhǔ) 不能自已(yǐ)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__________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_______着上面,两脚再向上__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A.蹒跚 探 攀 缩
B.慢慢 探 抓 蹬
C.静静 弯 攀 缩
D.蹒跚 转 抓 蹬
3加点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
A.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B.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C.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D.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4(2025·大连金普新区期中改编)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从记录重阳习俗,到绘写佳节风物,再到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美术作品不仅为历史写照,也为现实生活添彩。②当然,画家们留下的不只是艺术作品。③这些画作怎能不令人一边欣赏,一边感念 ④希望在百年、千年之后的某个重阳时节,也有人能在与这些画作相遇之时,读懂其中满载的意趣、情思。
A.“从”是连词,“不只”是连词,“的”是助词。
B.“孝亲敬老”“现实生活”“艺术作品”三个短语的结构各不相同。
C.“更是笔墨精神与真挚情感”这句话适合接在句②后。
D.句③是疑问句,修辞手法中属于设问,表达肯定的意思。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朱自清,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春》《匆匆》。
B.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背影》属于哲理散文。
C.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叫作婉辞。如《背影》中的“大去”就是婉辞,表示“死亡”。
D.与“令”字有关的敬辞一般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是称呼对方父亲,“令堂”是称呼对方母亲。
6下面的句子表达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B.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C.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D.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我们过了江……我的眼泪又来了”,完成问题。(11分)
7结合语境,说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一句中“攀”改成“抓”好不好,为什么 (2分)
8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①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②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9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向“我”走来,父亲身上的两种颜色——一黑一红,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反差。你从这一色彩的反差中感受到什么 (3分)
10文章以“背影”为题,请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背影”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17分)
父亲头上的雪
李柏林
  ①那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的大一些。那是父亲人生中最让他感到高兴的一场雪——我就是在那个下雪天出生的。父亲一大早去找医生,在大雪里踉踉跄跄地奔行。雪花落在父亲的头发上,他丝毫没有察觉。就这样,在漫天的雪花中,我开始了与父亲的故事。
  ②那时,父亲在村小教书,收入微薄。一家人住在学校的一间简陋的安置房里。单凭父亲的收入是根本养不了一家人的,生活中很多东西只能靠赊账才能买来。父亲每到年关便开始发愁,可是,他一个师范毕业的老师,除了舞文弄墨,别的也不会。于是,在快过年的时候,他想到了卖春联。
  ③父亲开始在学校一间闲置的屋子里“创业”。他买来红纸,用刀裁好,然后便开始写了。因为白天要去卖春联,所以他只能晚上写。他经常写到半夜,就在那间屋子里披着外套睡去。我早晨去那间屋子玩,就会看见凝固的墨水,还有地上晾干的春联。
  ④天气晴好时,父亲去集市摆摊卖春联;如果碰到雨雪天,就只能收摊。摆摊就是看天吃饭。可是,他总不能因为坏天气就在屋子里耗上一天。于是,父亲找来蛇皮袋,背着他的那些春联,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去卖。一副春联很便宜,可是父亲翻山越岭,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却是十分辛苦的。
  ⑤等到父亲回来时,天已经黑了。他带着满身风寒站在门外,全身都是雪。他把蛇皮袋放下,然后在外面跺掉脚上的雪,拍打掉身上的雪。我在屋里笑着说:“呀,爸爸变成白头发的老爷爷了。”父亲笑着回应:“那我给你变个魔术,马上变成黑头发。”他用毛巾拍掉头上的雪,头发也从花白变成湿润的黑色。
  ⑥刚上学的那个暑假,我特别喜欢出去玩。但是平日里操劳的父亲,总想在中午休息一会儿,又害怕我出去乱跑,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父亲会在午休的时候喊我去给他拔白发,十根一毛钱。我刚上一年级,这样既可以锻炼我数数的能力,又可以让我不乱跑,可谓一举两得。而对我来说,这是赚零花钱的最好方式。
  ⑦那时父亲才30来岁,已经有白发了,可这成了我的“生财之道”。我在父亲的黑发里寻找着白发,将白发一根根地拔下来。有时候,我看见一茬头发里有好几根白发,便兴奋起来。有时候,我会将两根一起拔掉,然后哈哈大笑。经过多次试验,我找到拔白发的窍门,比如后脑勺的头发拔起来最疼,头顶上的头发拔起来最容易。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⑧后来上了初中,我不好意思再拔父亲的白发,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
  ⑨一个下雪天,父亲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学校接我。因为成绩不好,我沉默着。他让我在车子的后座上撑着伞,并说:“你别挡住我的视线,下雪天路滑。”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看着他在风雪中头发开满白色的花。我忘了在哪一刻,我发现有些雪花是拍不掉的,有些风霜永远地留在了他的头上。
  ⑩如今,我已经大学毕业,父亲不用再为了我四处奔波,不用在下雪天骑着自行车带我回家,也不用为了让我不乱跑,想出拔白发的法子,更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在一场大雪中那样沉默。但他还是会像以前一样,上完课后小跑回家,在门口停下,跺跺脚上的雪,把帽子取下来拍拍上面的雪。可是那白发终究不像从前那样,拍一拍就变成黑发。那些雪花再也拍打不掉,那些风霜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可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
(选自《读者》,有删改)
11第⑧段说“我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少了”,结合原文分析“我”和父亲交流变少的原因。(3分)
12请说说你对“可每当想起那些被我拔掉的白发,我的心里就会下一场雪”这句话的理解。(3分)
13品读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每次拔完,我都要炫耀一番我的“战果”。
(2)我坐在车的后座上,看着自行车在雪地上留下一道痕迹,看着他在风雪中头发开满白色的花。
14关于本文的标题“父亲头上的雪”,小真和小仪产生了分歧。小真认为标题可以改为“父亲的白发”,小仪则认为“父亲头上的雪”做标题更好。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 请说出理由。(3分)
15往事依依,宛在眼前,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 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分)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6班级开展“读《背影》,悟亲情”活动,请你参与。(7分)
(1)书法小组书写了“父爱如山”四幅书法作品,其中属于楷书的一项是(2分)( )
(2)表演小组要演出如图一幕,请结合《背影》一文,给该幕拟一个标题,同时在演员、服装安排上提出合理建议。(3分)
(3)为了宣传这次活动,班级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全对联。(2分)
上联:   ,父爱似海
下联:泪光晶莹忆背影,   
【写法借鉴】
17《背影》一文看似琐碎寻常,实则运用了生动典型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塑造人物,如用“攀”“缩”“倾”等动词写出了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父亲赤诚的爱子之心,带给了作者无限的感动。
  请你也模仿文中动作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你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150字左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