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同步练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 同步练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21:36:04

文档简介

阅读综合实践
一、“形象”塑造有妙招
知识助解
分类 定义 举例 塑造方法
人物 形象 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的整体面貌,涵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外貌特征以及他们在各种情境下的表现。 《背影》中父亲与“我”的形象
自然 物象 对自然景物的具体描绘,如山川、草木、季节变化等,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形象
定向训练
1.下列关于形象或物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背影》中通过写父亲找了个熟识的茶房送“我”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父亲比较细心的性格特点。
B.《背影》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反语写出了“我”对自己自作聪明的自责和愧疚。
C.《白杨礼赞》一文在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意在将楠木和白杨树作比较,反衬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
D.《昆明的雨》中运用侧面描写刻画出了苗族女孩子娇美、秀气、温柔的情态,衬托了昆明雨季的柔美。
2.《白杨礼赞》一文在描写景物上方法多样,富有特色,请你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答: (示例):移步换景,变换视角。用移动视角写景物变化,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把高原上的荒地和麦田比作大毯子,后面又写“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视角独特。
景物描写,层次丰富,富有变化。先总写树的特征,再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展现树的形象美,最后总结赞美白杨树的气质和品格。
捕捉景物特点,绘其神韵。如紧紧抓住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展开描写。写其“力争上游”“笔直”等。
动静相生,相得益彰。如“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是动景,“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是静景。动静交错,层次丰富,景物更加鲜活。
修辞使用使景物描写更形象生动。如“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善用比喻,生动形象。(任选其二即可)
二、“比较”阅读显特征
知识助解
定向训练
1.《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内容也各有特点,但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两篇文章共通的写法。(3分)
答: 示例一:两篇文章均使用了象征手法。《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以及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展现出的朴质、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井冈翠竹》中翠竹象征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示例二:两篇文章均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之前,先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单调景象,形成了一种抑扬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井冈翠竹》通过描绘竹子的生长环境,先抑后扬,展现了竹子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命力。
示例三:两篇文章均使用了对比手法。《白杨礼赞》通过白杨树与楠木的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平凡而伟大,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井冈翠竹》通过对比竹子的坚韧与周围环境的恶劣,突出了竹子的顽强不屈。
示例四:两篇文章均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白杨礼赞》通过赞美白杨树,表达了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井冈翠竹》通过描绘翠竹,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阐说哲理,但是在表现哲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差异。(4分)
答: 在结构方面,《永久的生命》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描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然后转向赞美生命的永久和充满希望的一面;《我为什么而活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章首先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然后通过分述详细解释了这些动力如何驱动作者的生活,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句子结束,强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情感表达方面,《永久的生命》通过叙述、描写、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脆弱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永久和不朽的赞美;《我为什么而活着》通过抒情和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挑战的积极态度,强调了即使在困难和挑战中,也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三、“标点符号”意味长
知识助解
叹号作用“大集合”
作用 分析 举例
表示强烈的感情 用于表达喜悦、兴奋、惊喜等积极情感 哇!  今天天气真好!
用于表达愤怒、悲痛、惊恐等消极情感 你怎么能这样!  不好了!
表示命令、祈求 命令语气 站住!  快去!
祈求语气 请救救他吧!
表示感叹 用于感叹某事或某物 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用于突出强调 强调某个词语或句子 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注意】叹号是标点符号中用于表示强烈感情的符号,使用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多使用而使表达显得过于夸张或情绪化。
定向训练
1.下列关于叹号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背影》“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使用叹号,突出了父亲对“他们去不好”这一观点的强烈肯定。
B.《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一句中叹号体现了“我”对于再次与父亲相见的不确定和期待,显示出强烈的情感波动。
C.《白杨礼赞》“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作者借助叹号,突破了前面陈述句式的限制,更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惊喜。
D.《昆明的雨》“这种东西也能吃 !”中,叹号的作用是表达强烈的肯定,加强作者的语气。
2.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 (2分)
  我把鸡蛋放到车上,回头却没看见母亲。我感到很纳闷,因为她每次都会送我到胡同口的。我关上车门,打着火,正要挂挡起步的时候,突然通过后视镜看见母亲快步追来。“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母亲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让我带回家吃。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鸡蛋,果真还是热乎乎的。我不知说什么好,鼻子有点酸酸的。
答: 这句话是语言描写,四个感叹号增强语气,母亲等了好久,鸡终于下蛋了,可以让“我”带走吃了,写出了母亲当时激动喜悦的心情,表达了母亲对“我”的爱。  阅读综合实践
一、“形象”塑造有妙招
知识助解
分类 定义 举例 塑造方法
人物 形象 艺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的整体面貌,涵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外貌特征以及他们在各种情境下的表现。 《背影》中父亲与“我”的形象
自然 物象 对自然景物的具体描绘,如山川、草木、季节变化等,作者通过这些景物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白杨礼赞》中白杨树的形象
定向训练
1.下列关于形象或物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背影》中通过写父亲找了个熟识的茶房送“我”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父亲比较细心的性格特点。
B.《背影》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反语写出了“我”对自己自作聪明的自责和愧疚。
C.《白杨礼赞》一文在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意在将楠木和白杨树作比较,反衬白杨树不平凡的特点。
D.《昆明的雨》中运用侧面描写刻画出了苗族女孩子娇美、秀气、温柔的情态,衬托了昆明雨季的柔美。
2.《白杨礼赞》一文在描写景物上方法多样,富有特色,请你写出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二、“比较”阅读显特征
知识助解
定向训练
1.《白杨礼赞》和《井冈翠竹》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内容也各有特点,但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两篇文章共通的写法。(3分)
2.《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阐说哲理,但是在表现哲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差异。(4分)
三、“标点符号”意味长
知识助解
叹号作用“大集合”
作用 分析 举例
表示强烈的感情 用于表达喜悦、兴奋、惊喜等积极情感 哇!  今天天气真好!
用于表达愤怒、悲痛、惊恐等消极情感 你怎么能这样!  不好了!
表示命令、祈求 命令语气 站住!  快去!
祈求语气 请救救他吧!
表示感叹 用于感叹某事或某物 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用于突出强调 强调某个词语或句子 他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注意】叹号是标点符号中用于表示强烈感情的符号,使用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多使用而使表达显得过于夸张或情绪化。
定向训练
1.下列关于叹号的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背影》“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一句使用叹号,突出了父亲对“他们去不好”这一观点的强烈肯定。
B.《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一句中叹号体现了“我”对于再次与父亲相见的不确定和期待,显示出强烈的情感波动。
C.《白杨礼赞》“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作者借助叹号,突破了前面陈述句式的限制,更强烈地表达了他的惊喜。
D.《昆明的雨》“这种东西也能吃 !”中,叹号的作用是表达强烈的肯定,加强作者的语气。
2.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好处 (2分)
  我把鸡蛋放到车上,回头却没看见母亲。我感到很纳闷,因为她每次都会送我到胡同口的。我关上车门,打着火,正要挂挡起步的时候,突然通过后视镜看见母亲快步追来。“下了!下了!这个该死的鸡终于把蛋下了!你摸摸,还热乎着呢!”母亲手里握着一个鸡蛋,高兴地笑着,让我带回家吃。我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鸡蛋,果真还是热乎乎的。我不知说什么好,鼻子有点酸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