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20苏州园林 同步练(教师版+学生版)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20苏州园林 同步练(教师版+学生版) 2025-2026学年语文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0:16:33

文档简介

20 苏州园林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丘壑(hè) 鉴赏(qiān) 轩榭(xuān)
B.嶙洵(xún) 镂空(lòu) 栏杆(lán)
C.摄影(niè) 玲珑(línɡ) 叠障(zhànɡ)
D.池沼(zhǎo) 蔷薇(qiánɡ) 称心(chèn)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凭借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因地制宜的技巧和_____的匠心,使其成为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拙政园中部为其精华所在,形体不一的建筑_____池水而建。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_____的蔷薇及芭蕉将回廊装点得恰到好处。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设计而成,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_____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A.自以为是 依傍 漫延 保留
B.自出心裁 依傍 蔓延 保留
C.自以为是 依从 蔓延 保管
D.自出心裁 依从 漫延 保管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中国园林又称文人园林,其造园主体多为文人士大夫,但园林文化源远流长,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园林不仅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承载着国人的审美情趣。设计中,建筑巧妙融入山水花木间,墙体虚实相间,与景致和谐共生。门窗成为连接室内外的纽带,让人从小空间步入自然的大世界,感受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展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与追求。
A.“源远流长”“虚实相间”“和谐共生”结构类型一致。
B.画线句的主干是“门窗成为纽带”,“连接室内外”是补语。
C.这个语段的主要语气是陈述,没有疑问语气。
D.“亲近自然,而不控制自然”适合放在“让人从小空间步入自然的大世界”的后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园林博览会汇聚了国内外众多园林景观,为游客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B.林业局发展“认种一棵树”线上植树小程序,让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渠道更丰富。
C.3月上旬,热度上涨最快的旅游目的地是花城广场,其上涨幅度超过140%左右。
D.春节来临,我市园林景区正加紧进行入口花镜布置、厅堂摆花等营造氛围。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B.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C.大观园、沧浪亭、拙政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大名园。
D.中国古典园林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
6下列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2分)( )
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到“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完成问题。(9分)
7第二段中,在说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实现目标时,一连用了四个“讲究”。这四个“讲究”句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3分)
8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9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区别。(3分)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紫禁城真的有9 999.5间房吗
  ①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我国明清皇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每一个来紫禁城参观的人,都会眼花缭乱于其数量巨大的建筑,而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也传有紫禁城有9 999.5间房的说法。
  ②有很多人认为,9 999.5间房寓意帝王九五至尊的地位。我国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9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所以古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尊贵,便把自己和9联系在一起;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那么,除去文化因素,紫禁城有9 999.5间房的说法正确吗 回答是否定的。
  ③在古建筑领域中,4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房”。紫禁城自明代初建以来,其古建筑历经明代扩充、明末战火破坏、清代复建、新中国成立后修整等阶段。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紫禁城古建筑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明永乐时期紫禁城房屋总数约8 300间,明末时房屋总数大约在20 000间,清代时期的房屋总数约为10 000间。
  ④紫禁城建筑群自1417年正式开工,仅用了3年便完工,且历经近600年完好。如此快速、优质的营建工程可反映我国古代大型宫殿建设在规划、组织上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⑤材料储备的科学性。紫禁城营建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砖、瓦。这些营建材料的备料,实际上从1406年就开始。紫禁城营建所需的楠木源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的深山老林,石材源于京郊房山大石窝村,砖源于山东临清和江苏陆慕,琉璃瓦源于京西的琉璃渠村。这些材料光备料就用了11年。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庞大的施工现场的整洁,在明代始建宫殿时,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这是现代建筑施工工厂化的雏形。
  ⑥人员组织的科学性。明永乐时期,参与紫禁城营建的人员众多。《明史·食货志》对整个明代北京紫禁城营建活动这样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壁,工匠造作,以万万计。”这些工匠分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饰作、彩画作、裱糊作、搭材作等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有序衔接、巧妙搭配,是工程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除了10万名工匠,还有近百万名劳工参与营建紫禁城。如此数量众多的营建人员灵活分布在紫禁城的空间内,施工人员之间、不同工种之间互不干扰,有序开展施工,且各个宫殿的营建同步进行,使得工程进展快速而又顺利,这无疑得益于人员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⑦营建技术的科学性。紫禁城古建筑以木构件作为建筑的核心受力骨架。从安装技术上讲,各个木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木构架,其中一个端部做成榫头形式,另一个构件端部做成相应的卯口形式,榫头插入卯口中,便形成连接整体。榫卯连接的安装方式不仅是我国古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还意味着工匠只需在现场对木梁进行拼装即可,不仅安装速度快,而且施工质量好、抗震能力强,体现了科学性。
  ⑧紫禁城的古建筑历经600年的200多次地震,从未出现过宫殿建筑倒塌的情况。虽然紫禁城有9 999.5间房的说法并不正确,但是可反映紫禁城古建筑数量众多。不仅如此,这些古建筑能够在3年内完成营建,从建筑施工的科学性角度而言,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紫禁城自明代初建起,历经扩充、破坏、复建、修整等阶段,建筑数量并非一成不变。
B.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这”指的是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现场整洁,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
C.第⑥段引用《明史·食货志》对紫禁城营建活动的描述,说明了参与营建的人员众多。
D.文章采用时间顺序说明紫禁城建筑群的营建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
11请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3分)
12请概括紫禁城能快速、优质营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13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4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2分)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将它还原。(2分)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尺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   (只写序号)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专题电视片《话说苏州园林》,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下面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从其他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再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3分)
示例:历史——自然遗风
【写法借鉴】
15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上,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了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语势。请你写一段排比句,介绍某种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4分)20 苏州园林
稳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丘壑(hè) 鉴赏(qiān) 轩榭(xuān)
B.嶙洵(xún) 镂空(lòu) 栏杆(lán)
C.摄影(niè) 玲珑(línɡ) 叠障(zhànɡ)
D.池沼(zhǎo) 蔷薇(qiánɡ) 称心(chèn)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B )
  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凭借设计者和匠师们的因地制宜的技巧和_____的匠心,使其成为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拙政园中部为其精华所在,形体不一的建筑_____池水而建。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_____的蔷薇及芭蕉将回廊装点得恰到好处。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设计而成,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_____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
A.自以为是 依傍 漫延 保留
B.自出心裁 依傍 蔓延 保留
C.自以为是 依从 蔓延 保管
D.自出心裁 依从 漫延 保管
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中国园林又称文人园林,其造园主体多为文人士大夫,但园林文化源远流长,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园林不仅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更承载着国人的审美情趣。设计中,建筑巧妙融入山水花木间,墙体虚实相间,与景致和谐共生。门窗成为连接室内外的纽带,让人从小空间步入自然的大世界,感受着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展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与追求。
A.“源远流长”“虚实相间”“和谐共生”结构类型一致。
B.画线句的主干是“门窗成为纽带”,“连接室内外”是补语。
C.这个语段的主要语气是陈述,没有疑问语气。
D.“亲近自然,而不控制自然”适合放在“让人从小空间步入自然的大世界”的后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
A.园林博览会汇聚了国内外众多园林景观,为游客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
B.林业局发展“认种一棵树”线上植树小程序,让全民参与义务植树渠道更丰富。
C.3月上旬,热度上涨最快的旅游目的地是花城广场,其上涨幅度超过140%左右。
D.春节来临,我市园林景区正加紧进行入口花镜布置、厅堂摆花等营造氛围。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C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B.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C.大观园、沧浪亭、拙政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大名园。
D.中国古典园林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全盛于明清,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
6下列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一项是(2分)( B )
A.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C.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巧提升·阅读与鉴赏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到“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完成问题。(9分)
7第二段中,在说设计者和匠师们为了实现目标时,一连用了四个“讲究”。这四个“讲究”句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3分)
答: 不能改变。这四个“讲究”是按从全局到局部,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而且后面第三到六段是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的,如果改变,文章前后的顺序就会不一致。 
8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 (3分)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答: 不能删去。“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限制,说明我国建筑并非全部对称,若删去,与事实不符,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严密性。 
9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区别。(3分)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答: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紫禁城真的有9 999.5间房吗
  ①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我国明清皇宫,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每一个来紫禁城参观的人,都会眼花缭乱于其数量巨大的建筑,而自古以来我国民间也传有紫禁城有9 999.5间房的说法。
  ②有很多人认为,9 999.5间房寓意帝王九五至尊的地位。我国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9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所以古代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的尊贵,便把自己和9联系在一起;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那么,除去文化因素,紫禁城有9 999.5间房的说法正确吗 回答是否定的。
  ③在古建筑领域中,4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为“一间房”。紫禁城自明代初建以来,其古建筑历经明代扩充、明末战火破坏、清代复建、新中国成立后修整等阶段。因此,在不同历史时期,紫禁城古建筑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的。如明永乐时期紫禁城房屋总数约8 300间,明末时房屋总数大约在20 000间,清代时期的房屋总数约为10 000间。
  ④紫禁城建筑群自1417年正式开工,仅用了3年便完工,且历经近600年完好。如此快速、优质的营建工程可反映我国古代大型宫殿建设在规划、组织上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理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⑤材料储备的科学性。紫禁城营建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砖、瓦。这些营建材料的备料,实际上从1406年就开始。紫禁城营建所需的楠木源于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的深山老林,石材源于京郊房山大石窝村,砖源于山东临清和江苏陆慕,琉璃瓦源于京西的琉璃渠村。这些材料光备料就用了11年。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庞大的施工现场的整洁,在明代始建宫殿时,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这是现代建筑施工工厂化的雏形。
  ⑥人员组织的科学性。明永乐时期,参与紫禁城营建的人员众多。《明史·食货志》对整个明代北京紫禁城营建活动这样描述:“明初,工役之繁,自营建两京宗庙、宫殿、阙门、王邸,采木、陶壁,工匠造作,以万万计。”这些工匠分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饰作、彩画作、裱糊作、搭材作等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有序衔接、巧妙搭配,是工程顺利进展的重要保障。除了10万名工匠,还有近百万名劳工参与营建紫禁城。如此数量众多的营建人员灵活分布在紫禁城的空间内,施工人员之间、不同工种之间互不干扰,有序开展施工,且各个宫殿的营建同步进行,使得工程进展快速而又顺利,这无疑得益于人员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⑦营建技术的科学性。紫禁城古建筑以木构件作为建筑的核心受力骨架。从安装技术上讲,各个木构件之间通过榫卯连接,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木构架,其中一个端部做成榫头形式,另一个构件端部做成相应的卯口形式,榫头插入卯口中,便形成连接整体。榫卯连接的安装方式不仅是我国古建筑区别于西方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且还意味着工匠只需在现场对木梁进行拼装即可,不仅安装速度快,而且施工质量好、抗震能力强,体现了科学性。
  ⑧紫禁城的古建筑历经600年的200多次地震,从未出现过宫殿建筑倒塌的情况。虽然紫禁城有9 999.5间房的说法并不正确,但是可反映紫禁城古建筑数量众多。不仅如此,这些古建筑能够在3年内完成营建,从建筑施工的科学性角度而言,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紫禁城自明代初建起,历经扩充、破坏、复建、修整等阶段,建筑数量并非一成不变。
B.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的“这”指的是为了保障施工进度与现场整洁,采取场外加工的办法。
C.第⑥段引用《明史·食货志》对紫禁城营建活动的描述,说明了参与营建的人员众多。
D.文章采用时间顺序说明紫禁城建筑群的营建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营建技术上的科学性。
11请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3分)
答: 文章题目表明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是有关紫禁城的;题目采用疑问句的方式,可以启迪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2请概括紫禁城能快速、优质营建成功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①材料储备的科学性,备齐各种材料就用了11年;②人员组织的科学性,工匠和劳工不同工种有序衔接,巧妙配合;③营建技术的科学性,采用榫卯连接的方式形成整体。 
13文中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答: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说明紫禁城的修建用时少、建速快,紫禁城经历的年代久远,工程质量高,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拓思维·实践与探究 
【实践活动】
14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班内开展了以“话说苏州园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1)【巧对对联】苏州园林的美景令人陶醉,同学们为了表达对它的赞美,拟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2分)
上联: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联: 示例:苏州园林冠江南 
(2)【诗句还原】下面是一首吟咏苏州园林“怡园”的诗歌,次序已被打乱,请将它还原。(2分)
①水芝开出似车轮 ②便有红鱼跳绿萍
③石幢一尺桃花雨 ④叠石疏泉不数旬
原诗正确的顺序是: ④①③② (只写序号)
(3)【拟写标题】学校电视台拟拍摄专题电视片《话说苏州园林》,该电视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下面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从其他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再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3分)
示例:历史——自然遗风
答: 示例:①建筑——巧夺天工;②文学——诗词沃土;③旅游——登临胜地(任选两个) 
【写法借鉴】
15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还表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上,第二段中四个“讲究”构成了排比句,突出了布局的特色,也加强了语势。请你写一段排比句,介绍某种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4分)
答: 公园里的树真多啊,有四季常绿的松树,有气宇轩昂的银杏树,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婀娜多姿的柳树;公园里的树真奇啊,有的像一把伞,有的像神气的士兵,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