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新闻评论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6
1937年12月13日
侵华日军侵入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星期之久的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举行公祭活动。
南京大屠杀80周年,也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民日报》发表此文,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中的无辜死难者,并警示世人铭记历史,勿忘伤痛,共同捍卫世界和平!
2014年2月27日
2017年12月13日
背景链接
新闻评论
1.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于论说文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专栏评论等。
3.它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主要特征为:
①导向正确;②就事论理;③新闻性强;④有的放矢;
⑤科学合理;⑥便于传播。
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区别如下: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性
篇幅
强
一般
较弱(有日益变强的趋势)
较强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详细记述新闻故事,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主要
内容
表达
方式
一般比较短
比较灵活
较长
一般比较短
以记叙为主
以记叙、描写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记叙、议论为主
检查字音
杀
lù
戮
dǐng
鼎
宝
国
殇
shāng
miǎn
缅
怀
cuàn
篡
改
yì
呓
语
hàn
捍
卫
zhōng
衷
初
huán
寰
惨绝人
悼
dào
念
dùn
遁
形
shǐ
矢
志
一个观点,两个对比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①针对新闻事件,提出观点
②-④爱好和平人士和日本右翼分子行为的对比
⑤-⑥今昔对比,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划分层次
在第一段中,文章还交代了我国举行国行公祭的目的。请你结合第一段内容,请找出原文并进行简要概括。这篇新闻评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文章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
(1)引用宝鼎铭文,点明了标题的来历
(2)插叙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3)明确了本评论的新闻事件
(4)提出了本评论的观点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核心观点)
2017年12月13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举行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具体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结构上:承接上文,具体阐述全世界正义之士的表现,印证前文。
第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严峻的形势。
第4段交代日内瓦裁军会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用事实具体印证正义的力量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进行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第5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说说第六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的力量。
作用:表达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升华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深入探究
试简要分析这篇时评的论证思路。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举行第四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认历史的丑态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深入探究
文中选取了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外的事例进行阐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一方面使文章能够更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说明证据确凿,从而表明文章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引用国外材料,更能展现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从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世界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响应。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遗忘历史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并开启崭新的时代。在黑暗的南京大屠杀中,我们有30万同胞惨遭杀戮,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我们才能有志气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才是人间正道。今天的繁荣不代表永久繁荣,今天的和平更不代表永久和平。面对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站在国家的高度,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更是最好的见证者。阅读本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
深入探究
写作特色
1.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
2.事实清楚,准确性强。 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拓展积累
原文: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汉书·武五子传赞》
译文:因此仓颉造字,“止”加“戈”为“武”。圣人使用武力禁止暴乱整顿秩序,停止战争,而不是用来施行残暴和放纵作乱。
古代中国统治阶层的“和平” 理念
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无不以“天下和平”“天下太平”作为自己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如西汉政治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郊语》中记录:“天下和平,则灾害不生。”统治阶层的“和平”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祭祀祈求和平和建立强大的军队。帝王每年都要举行大典,祭祀天地,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与此同时,建立强大军队也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和社会稳定。第二, 建立行为准则以维护和平。 历代统治者建立各种行为准则以维护和平:一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二是建立保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财富处于和谐状态的行为准则。第三,以“和平”“太平”为年号。如东汉汉桓帝刘志的第二个年号为“和平”;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先后使用四个年号,最后一个年号是“和平”。第四,宫殿以具有和平、和谐意义的名称命名。故宫有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永和宫等,这些名称都具有祈求天下太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