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07: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借助诵读,品析短文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自古以来,许多人都仰望过夜空上那美丽、皎洁的月亮,欣赏过它那充满魅力的脸庞。可是,不同的人欣赏月亮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欣喜,有的失落……今天,我们就随着苏轼的脚步,一起去欣赏承天寺那美丽的月色,品品他当时的心情吧!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宋神宗时,因为苏轼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i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划分节奏,朗读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清闲的人
只,只是
大概是
纵横交错
打算
月光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卧,睡
共同,
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课文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呀。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古今异义
月色入户( )
念无与为乐者( )
相与步于中庭(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古义:门。今义:人家,住户。
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古义:共同,一起。今义:相处。
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念无与为乐者( )
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介词,和、跟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代词,……的人
助词,与“如”连用,可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
省略句:解衣欲睡[ ]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成语积累夜不闭户/月色入户( )随心所欲/解衣欲睡( )
“……也”表判断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想要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叙述、描写、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是因为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澈、透明。
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字句可以体现出?
愉悦。“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孤独。“念无与为乐者,”
沉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否改为“夜夜有月 处处有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可以改。
原句为反问句,更能表现苏轼在不如意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达观自适以及暗含的失意惆怅。改后则不能表达出这种效果。
本文的主旨是那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表现出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自我排遣的旷达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 闲人 ” ,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 “ 闲人 ” 一方面指庆幸自己是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
其次, “ 闲人 ” 还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是一种自我安慰。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 “ 闲人 ” 呢?赏月 “ 闲人 ” 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 “ 闲人 ” 的自慰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重读本课的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体裁、表达方式上的同和在写景特点、写景手法、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同 体裁 表达方式 异 景物特点
都是写景抒情散文。《答谢中书书》描绘了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月色之美。
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结尾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
山高水净、石绚林青。猿鸣鱼跃,生机勃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境界美妙。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异 写景手法
语言风格
思想感情
观察角度:仰视、俯视、平视。时间跨度:由朝而夕。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感官冲击:视觉、听觉。修辞手法:对偶。
描写方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修辞手法:比喻。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浅显易懂,用词斟酌。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全文只有85个字,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内心丰富而又完整立体的“闲人”——苏轼。杨绛先生说“人生实苦”,苏轼的人生更是如此,然而他却在苦海中酝酿出“甜蜜”与“闲情”。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愿同学们都能像苏轼一样拥有“安闲从容”的心境,若这样,定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外积累苏轼描写月亮的相关古诗词,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