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6 14: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始龀(chèn) 雍南(yōng) 箕畚(běn) 冀州之南(jì)
B. 惩罚(chěng) 渤海(bó) 万仞(rèn) 魁父之丘(dǒu)
C. 荷担(hè) 膝盖(qī) 穷匮(kuì) 一厝朔东(cuò)
D. 孀妻(shuāng) 河畔(pàn) 叩石(kòu) 煽风点火(shàn)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 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C.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 投诸渤海之尾 告之于帝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B.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装土石的工具
C. 寒暑易节 易:更替
D. 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杂然相许 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惩山北之塞 惩: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苦而不平 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汝之不惠 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惧其不已也 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不可彻 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
(8)虽我之死 虽: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是 ( )
A. 空谷/ 传响,哀转/ 久绝
B. 入/ 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C. 逝者/ 如斯夫,不舍/ 昼夜
D. 惩山/ 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
6. 下列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
A. 何苦而不平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帝感其诚 D. 告之于帝
7.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中“冀之南,汉之阴”中的“汉之阴”指汉水的南面。
B. “始龀”代指小孩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的换牙时期,《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中的“始龀”,指六七岁。
C.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和寓言。本文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我们从中能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韧执着。
D. 称谓常暗含情感倾向。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同样是称呼老年男子,“公”比“叟”更显尊敬。
8. 填空。
(1)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4)最能体现愚公移山的信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9.学校开展“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主题活动,你所在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要创作一个课本剧—— 《我与愚公相遇在2024 年》。
(1)为配合课本剧演出,小组同学要做一幅海报,请你为此海报拟写宣传语。
(2)小组同学查阅了创作课本剧的若干方法,你认为不适合本次创作的两项是 ( )
A. 认真地阅读原作 B. 确立剧作主题
C. 颠覆人物的形象 D. 设计矛盾冲突
E. 拟写个性化台词 F. 追求离奇情节
(3)为突显“用优秀寓言故事滋养心灵”的主题,体现积极昂扬的时代精神,小组同学正在设计课本剧的结尾,请你将以下台词补充完整。
愚公:孩子,2024 年,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山”?你该怎么做?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掌声响起)
阅读理解
(一)阅读《愚公移山》,完成各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居高临下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杂然相许 以身许国 潭中鱼可百许头
C.渤海之尾 置之度外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惧其不已 死而后已 是亦不可以已乎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帝感其诚。
1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方七百里,高万仞”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暗示了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 文中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的刻画,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
C. 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移山场面热火朝天。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太行、王屋二山,分别放在朔东和雍南两地。
13.文章最后一段以神话故事结尾,有何作用?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有一大虫①,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②,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③,乃侧身语云:“旦④来遭⑤见贤尊⑥,愿郎君且避道!”
——《启颜录》(隋朝 侯白)
【注释】①虫:老虎。②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③橡斗:带壳的橡实。④旦:早上。⑤遭:遇见,碰见。⑥贤尊:对他人父亲的敬称。
14.解释加点的字。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虽
③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 谓
④乃侧身语云 乃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16.甲乙两则寓言分别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温题。
材料一:
孔子谓宓子贱曰:“子治单父而众说,语丘所以为之者。”曰:“不齐【注】父其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中节也,中民附矣,犹未足也。”
(节选自《说苑·政理》)
材料二: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为政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节选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材料三:
西门豹为邺令,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超然客公众号
( 节选自《西门豹治邺》)
材料四:
故任德则有不可化者,任察则有不可周者,任刑则有不可服者。然则子贱之政无以正暴恶,子产之政无以周隐微,西门豹之政无以渐柔良,然而三人者能以治者,盖足以治小具而高乱世耳,使当尧舜之时所大治者,则岂足用哉?盖圣人之政,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然后天下无欺者矣。
(节选自王安石《三不欺》)
【注】宓子贱的名。
1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大决所犯A伤人B必多C吾D不克E救也F不如G小决H使道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恤,救济,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的“恤”意义不同。
B.药,把……当作良药,意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 身以黜恶”的“正”用法不同。
C.趣,通假字,同“促”,催促,与《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用法相同。
D.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与《六国论》中“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的“然则”意义相同。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宓子贱治理单父,奉养老人,抚恤孤儿,并以孝悌教化百姓,但孔子并不赞成,认为这只是“小节”“中节”。
B.子产反对然明毁掉乡校的提议,认为防百姓议政如同“防川”,宜疏导不宜堵塞,应以民意修正政策。
C.西门豹将大巫妪、三名弟子及三老投入河中,有效震慑廷掾等人,消除了为河伯娶妻的陋习。
D.王安石认为宓子贱、子产、西门豹三人仅能治小邑,若治理尧舜时期的太平盛世,并不够用。
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为政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

材料四中王安石对三人进行了评议,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A 2.B 3.B 4.(1)赞同 (2)苦于 (3)险峻的大山 (4)愁苦。这里指担心 (5)同“慧”,聪明 (6)停止 (7)通达,这里指改变 (8)即使 5.D 6.C 7.B 8.(1)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9.(1)示例一:立下移山志 开辟新天地
示例二:发扬愚公精神 争做时代楷模 (2)CF (3)示例:爷爷,我遇到了学习困难之“山”,我要发扬您的移山精神,攻坚克难。 10.D 11.(1)他苦于山北路途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2)(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3)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4)你也太不聪明了! (5)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12.D 13.本文以神话故事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14.①将要。②即使。③认为,以为。④就。
15、(1)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2)今天早上遇见了令尊大人,希望公子暂且给我让让路!
16.答案示例:甲寓言的启示是 ,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毅力坚定,小小的积累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或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付诸行动;或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退缩)。
乙寓言的启示是,遇到事情应该冷静应对,不要自乱阵脚;遇事要先调查研究,搞清楚事情原由,三思而后行(或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要被表象蒙蔽。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或对待事情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7. ACF
18.C 
19.A 
20.(1)我听说过处理政事的时候要用忠诚和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势来防止怨恨。
(2)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替我到河里去禀报河神,需要再找一个漂亮的女子。
21.王安石用三人事例说明圣人“三不欺”的观点,即仁爱足以让百姓不忍心欺骗,智慧足以让百姓不能欺骗,政治手段足以让百姓不敢欺骗,从而达到天下无欺的目的。
认识:王安石以尧舜盛世的治世标准苛责前人略显理想化;“三不欺”理论强调仁、智、政并治,对现代理政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