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2章 神经调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2章 神经调节(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6 23:5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单元测试 第2章 神经调节
一、单选题
1.动物进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如图是相关结构的示意图。当反射活动进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只能从图1的③处传到④处,在图2的b、d处也只能单向传导
B.图2中c代表突触,所有突触都是与生俱来的,不能后天形成
C.兴奋在图1处的传导速度比在图2的b、d处快
D.若图2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且e受损,则刺激d处仍然可以完成缩手反射
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3.下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过程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的建立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
B.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
C.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中,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钱塘江大潮是杭州著名的自然景观。在观看气势磅礴的浪潮时,部分游客的心跳和呼吸速度都会加快,这体现了神经系统对机体的调控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与它们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B.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导致心跳加快
C.游客在观潮时产生的兴奋情绪,是通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作用形成的
D.观潮时因紧张会导致呼吸加快,这与脑干有关,在脑干中含有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
5.当一位同学在你面前挥一下手,你会不自觉地眨眼;经过严格训练的人,虽然能在某些特定情境通过意志力控制自己的眨眼反应,但在放松时,他们仍会进行眨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眨眼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B.眨眼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C.反射弧是完成眨眼反射的结构基础
D.人经训练后已彻底消除了眨眼反射
6.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铃声响狗分泌唾液 B.猴子打篮球
C.鹦鹉对客人说“你好” D.鸟类的迁徙
7.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盐平衡调节
C.参与血糖调节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8.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9.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
B.乙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丙
C.此时丙区域的电位差是靠K+外流维持的
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一定是双向的
10.人体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下图为排尿反射示意图。当膀胱被尿液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使人产生尿意,引起膀胱的逼尿肌收缩,排出尿液,逼尿肌收缩又进一步刺激牵张感受器兴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尿意产生部位在位置g,成人适时排尿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若因外伤导致脊髓胸段处损伤,病人可能出现排尿不完全现象
C.图中b传入神经为交感神经,d传出神经为副交感神经
D.排尿时机体通过副交感神经控制逼尿肌收缩,使膀胱缩小
11.某种蛇毒可阻断人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识别,该毒素最可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 )
A.磷脂 B.胆固醇 C.载体蛋白 D.受体蛋白
12.以下关于人脑的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短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B.言语区V区受损伤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学习和记忆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 D.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13.下列生理活动不能在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 )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14.下列关于人脑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第一级记忆的某信息加以注意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
B.大脑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到损伤后,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述
C.学习和记忆由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
D.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
15.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
B.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C.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D.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
1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主要是通过Na+、K+跨膜运输实现的。下图表示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检测到膜电位为-70mV,主要是K+外流导致的
B.bc段膜电位变化主要是Na+内流导致的
C.处于e处状态时,细胞仍有离子的跨膜运输
D.若该细胞生活的组织液中Na+浓度下降,则峰电位上升
二、填空题
17.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最终产生相应感觉。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__________产生痒觉的过程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的形式双向传导。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__________,可有效__________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会减弱。
18.当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会触发突触前膜中的Ca2+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使更多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回答问题:
(1)神经元未受到外界刺激时处于静息状态,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当受到一定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部位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
(2)当轴突末梢有兴奋传来时,Ca2+顺浓度梯度流人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前膜以__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不会持续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在正常生理条件的基础上,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流入,将会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4)使用一定浓度的Mg2+处理突触小体后,检测到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含量迅速减少,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
19.胆碱能神经元中,乙酰辅酶A上的乙酰基在胆碱乙酰转移酶的作用下转移到胆碱分子上而形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进入突触间隙后大部分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从而保证既有乙酰胆碱让突触后膜兴奋,又能快速终止其对突触后膜的兴奋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胆碱乙酰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等具有_______的特性,从而保证神经递质的快速合成和降解;据乙酰胆碱酯酶发挥作用的部位可知,与其合成和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
(2)研究发现,某基因突变导致乙酰胆碱受体结构异常,乙酰胆碱难以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这说明基因可以通过_______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若受体正常,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低会导致_______。
(3)乙酰胆碱经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________,兴奋在突触结构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
20.“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熟悉的歌声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哼唱。听歌和唱歌都涉及到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____________,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____________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____________(填“条件”或“非条件”)反射活动。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____________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体液中CO2浓度变化会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从而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前后,让动物短时吸入CO2(5%CO2和95%O2),检测肺通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据图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3)失歌症者先天唱歌跑调却不自知,为检测其对音乐的感知和学习能力,对正常组和失歌症组进行“前测一训练一后测”的实验研究,结果如图2。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____________(答出2点);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2.答案:A
解析:
3.答案:B
解析:A、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后天学习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A正确;
BCD、条件反射建立后的维持,需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否则会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CD正确。
故选B。
4.答案:B
解析:A.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A正确;
B、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它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等,以适应机体的需求,B错误
C、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游客在观潮时产生的兴奋情绪等感觉是通过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作用形成的,C正确;
D、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跳、血压等的中枢。观潮时因紧张导致呼吸加快,这与脑干中调节呼吸的神经中枢有关,D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A.由题意可知:眨眼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A错误;
B、眨眼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脑干,但可以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
C、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因此反射弧是完成眨眼反射的结构基础,C正确,
D、经过严格训练的人,虽然能在某些特定情境通过意志力控制自己的眨眼反应,但在放松时,他们仍会进行眨眼,说明人经训练后并没有彻底消除眨眼反射,D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7.答案:D
解析: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B正确;
C、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正确;
D、下丘脑不能分泌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D错误。
故选:D。
8.答案:B
解析:A、反射是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正确;B、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伸肌,B错误;C、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便会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正确。故选B。
9.答案:D
解析:A、甲区域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静息电位,也有可能是兴奋还没传导到时所保持的静息电位,A正确;B、由图可知,乙区域膜内为正电位而丙区域膜内为负电位,电流是从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乙区域与丙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丙,B正确;C、丙区域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处于静息状态,是靠K+外流维持的,C正确;D、因图示为一段轴突,若处于离体状态,则兴奋的传导有可能是双向的;若为反射弧上的一段,则兴奋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大脑皮层感觉中枢能产生感觉,尿意产生部位在位置g大脑皮层,成人适时排尿体现大脑皮层对脊髓的分级调节,A正确;
B、若因外伤导致脊髓胸段处损伤,可能导致大脑皮层与脊髓之间的联系中断,病人可能出现排尿不完全现象,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出神经,C错误;
D、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进而使尿液排出,D正确。
11.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传递信号,蛇毒阻断突触后膜对神经递质的识别,最可能作用于受体蛋白,D正确;磷脂、胆固醇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与识别神经递质无关,A、B错误;载体蛋白用于物质跨膜运输,不参与神经递质识别,C错误。故选D。
12.答案:A
解析: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A错误;言语区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正确;学习和记忆属于脑的高级功能,C正确;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A。
13.答案:B
解析:突触小体有线粒体,可进行丙酮酸的氧化分解(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A能发生;突触小体中发生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发生在突触后膜,B不能发生;突触小体可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C能发生;神经递质释放时,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D能发生。故选B。
14.答案:A
解析:对第一级记忆的信息加以重复(如反复记忆),很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而非仅“加以注意”,A错误;大脑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损后,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症,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述,B正确;学习和记忆是复杂的过程,由多个脑区(如大脑皮层、海马体)和神经通路参与,C正确;人的大脑皮层具有与语言相关的中枢,如S区、H区、V区、W区,D正确。故选A。
15.答案:D
解析: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数量是神经元的10~50倍,A正确;
B、神经胶质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B正确;
C、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C正确;
D、树突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D错误;
故选D。
16.答案:D
解析:a点为静息电位,膜电位-70mV,主要是K+外流导致,A正确;bc段膜电位由负变正,是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主要由Na+内流引起,B正确;e处为静息状态,此时仍有K+外流和Na+内流,只是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峰电位与Na+内流有关,若组织液中Na+浓度下降,Na+内流减少,峰电位会下降,而非上升,D错误。故选D。
17.答案:(1)大脑皮层;不属于;电信号(神经冲动);单向;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抑制
解析:(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故机体在大脑皮层产生痒觉;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双向传导;由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2)抓挠行为会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兴奋,有效抑制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18.答案:(1)外流;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胞吐;受体(或“糖蛋白”);神经递质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神经递质被运回突触前神经元”)
(3)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增加
(4)Mg2+可能使 Ca2+道关闭,从而抑制了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或“Mg2+可能抑制了 Ca2+的作用,从而抑制了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释放”)
19.答案:(1)高效性;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突触后膜兴奋时间延长)
(3)胞吐;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解析:(1)酶的特性较多,从题干信息来看,要求回答高效性。乙酰胆碱酯酶起作用的部位在突触间隙,说明该酶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和分泌直接相关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2)乙酰胆碱的受体是膜整合蛋白,其结构异常导致功能异常,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低,会导致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时间延长。
(3)乙酰胆碱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且在突触结构中,其受体只分布在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后膜(即兴奋在突触结构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20.答案:(1)神经冲动(兴奋);传出神经;条件
(2)大脑皮层;肺通气量主要受中枢化学感受器控制
(3)失歌症组前测和训练后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均较低,失歌症组训练后对音乐感知准确率的提升更大;失歌症组后测比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有一定的提高
解析:(1)听歌跟唱时,声波传入内耳使听觉感受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兴奋),经听神经传入神经中枢,再通过中枢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后,由传出神经支配发声器官唱出歌声,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的条件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2)唱歌时,呼吸是影响发声的重要因素,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与“吸”。换气的随意控制由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对呼吸肌的分级调节实现。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前后,让动物短时吸入CO2(5%CO2和95%O2),据图分析,神经切断前后,肺通气量先增加后下降。
(3)对正常组和失歌症组进行“前测一训练一后测”的实验研究,结果如图2。从不同角度分析可知,与正常组相比,失歌症组前测和训练后测对音乐感知准确率均较低,失歌症组训练后对音乐感知准确率的提升更大。仅分析失歌症组后测和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失歌症组后测比前测音乐感知准确率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应该鼓励失歌症者积极学习音乐和训练歌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