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北京的的春节》 土生土长的老舍
《济南的冬天》 身处异地的老舍
Kunming's Rain
昆明的雨
汪曾祺
认识作者“汪曾祺”
教材P86课下注释中界定
汪曾祺身份是“作家”。
1、写作本篇散文
(写景类、回忆性、抒情性)
2、原创一首诗歌(第10段最后)
活动:预习和通读完全文后,如果模仿“作家”这个称呼,你还能给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赋予其他的“家”的标签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依据。
书画家汪曾祺
(文章第1段给西南联大同学巫宁坤作画题字)
美食家汪曾祺
(文章第7段中对各类菌子有极为熟悉的研究)
散文家汪曾祺:善于写文创诗
书画家汪曾祺:一副写实的画
美食家汪曾祺:熟于各类菌梅
认识文中“汪曾祺”的多重身份
一座城:昆明
一处景:雨
默读阅读:对于汪曾祺来说,他对昆明的雨有什么情感?他对昆明的雨有什么具体感受?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拿出笔圈画,交流分享)
情感:想念 感受:到昆明后才有。好像是相当长的,并不使厌烦,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特点: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追忆昆明的雨,始于一幅画
画中”写实的“元素有:
浓绿的仙人掌
金黄色的花
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写的几行字
疑问:在书画家汪曾祺创作的作品中,仿佛看到了栩栩如生的景物。景物似乎是很美的,那如何与昆明的雨相联系?
(第5段中“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乎夸张的旺盛”)。
共同特点:生长旺盛、肥大。
昆明雨季的持续时间长、雨水均匀。
衬托
景物之美
疑问:在美食家汪曾祺看来,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和昆明的雨相关的体验呢?
菌子即为生活中尝作为家常菜的菇类食品。汪曾祺因对昆明生活极为熟悉,对各类菌子的介绍也如数家珍,用唠家常般的口吻在讲述这几种菌子?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味道如何?
第7段介绍了昆明雨季的哪些菌子?分别有什么特点?
雨季菌子
牛肝菌
鸡油菌
青头菌
干巴菌
色如牛肝,滑嫩鲜香
中看不中吃
鸡枞
浅绿色,格调较高
中吃不中看
菌中之王,味道鲜浓
汪曾祺描写菌子外貌、味道,给身为读者的我们呈现了一道道美味佳肴,可谓色香味俱全,虽然不能大饱口福,但通过品读课文也算是大饱眼福了。但作为美食家,关于昆明食物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吗?
滋味之美
杨梅(火炭梅)
“人也是最靓丽的风景线”,有物就有人,同学们找到作者笔下写人的部分了吗?
苗族女孩子(第8段)、房东和她的养女(第9段)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
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人情之美
除了缅桂花,作者在文末还写了什么花?写了一件什么事?
木香花。
在莲花池旁和友人朱德熙一起小酌。
从美食家的汪曾祺,此刻再次回归作家身份,四十年后他忆往昔,创作了一首诗,在诗中描绘了四幅图景,雨中孤单的莲花池,野店外碧绿的台痕,雨天中和友人一起饮酒,湿漉漉的木香花压低了枝头。渲染出一种美感的氛围,令作者多年后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文章即应运而生。
氛围之美
活动:回归汪曾祺的第一身份,作为作家,他写作了这篇淡而有味、诗情画意的散文。散文的语言具有美感。汪曾祺曾说:“我想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这篇文章,通过认识汪曾祺的多重身份、文中的四种美感受到了他对昆明的雨真情。
请同学们结合作家汪曾祺所说的“平淡”、“自然”、“家常”的语言特点,结合文章段落或语句,小组合作讨论。
形式:我选择第____段中的_________,我认为它具有_______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
散 文
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的取材
十分广泛自由
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汪曾祺对昆明的雨的回忆,追溯他曾经在昆明生活求学的过往,由一幅画开始,让我们认识到了画家汪曾祺的细腻描绘;由一首诗而终,让我们认识到了作家汪曾祺的真情实感。对昆明的雨喜爱和怀念之情,对昆明人情和生活的留恋之情,平凡之景,凡人小事。
情感主旨:汪曾祺曾说,昆明是他的第二故乡。与其说作者怀念昆明,不如说他在追忆故乡。这篇散文是作者在40年后的当下对当初在昆明雨季的回望,有一种立足当下的现实意义、生活底蕴和朴实情怀。
小练笔: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都是写作素材,平淡的语言往往都能感动读者。请选取你家乡的一处景,用你的一份真情去书写你对此景的美好记忆。